美国情人

HD

主演:罗拉·科克,Shana Dowdeswell,Shelby Rebecca Wong,Alfred Macadam,艾米·沃伦,莎珑·华盛顿,Morgan Lynch,Andrea McKinnon,Shoba Narayan,凯瑟琳·厄布,贾思敏·赛法斯·琼斯,马修·希尔,Colin Stokes,朱丽叶·布雷特,Gretchen Young,格蕾塔·葛韦格,丽贝卡·纳奥米·琼斯,米奇·萨姆纳,克莱尔·弗利,瑞贝卡·亨德森,迪恩·威尔汉姆,希瑟·林德,张欣迪,塞斯·帕里什,迈克尔·切鲁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国情人 剧照 NO.1美国情人 剧照 NO.2美国情人 剧照 NO.3美国情人 剧照 NO.4美国情人 剧照 NO.5美国情人 剧照 NO.6美国情人 剧照 NO.13美国情人 剧照 NO.14美国情人 剧照 NO.15美国情人 剧照 NO.16美国情人 剧照 NO.17美国情人 剧照 NO.18美国情人 剧照 NO.19美国情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国情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特雷西(萝拉·科克 Lola Kirke 饰)是一名平凡的女大学生,落在人群之中毫不起眼。一成不变的生活和日复一日平淡令特雷西的内心备受煎熬,她一直向往着能够前往纽约生活,在她的内心里,纽约这座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代表着更多的希望和更璀璨的未来。  终于有一天,特雷西的梦想要成真了。她联系上了即将要成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布鲁克(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饰),在特雷西的眼中,布鲁克就是她想要成为的那种女孩。在布鲁克的带领之下,特里希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两人参加聚会,结交朋友,肆意挥洒着青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鲁克所隐藏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新龙门客栈冥王星之年-新视野号纪录片老自行车杨贵妃1992老滩老鼠爱上猫粤语血洒胭脂马情迷假期岳父岳母真难当2人肉机器烛台背后神探狄仁杰1惹不起的千岁大人恶客意外空间风雨上海滩蒙古女王河畔的朔子我们之间黑色凯迪拉克无辜者1989国庆十点钟火鸡总动员钱在路上跑猎兽少女队打擂台像狗像乞丐一样美丽世界是平的大坂直美古堡惊眸复仇之剑我变美的那夏天 第二季南风2014有房有车第三季吉娜在阿拉斯加寻爱记冰上火阿富汗骑士诗无尽头寂静岭粤语惊奇队长

 长篇影评

 1 ) 虽然生活很残忍 但是有你更好

一拍即合也怕突然背叛,不管多少年过去,如果能诚心诚意的去道歉,没有什么是解不开的隔阂,在生活中我们每每都会犯错,但是如果心中有爱,什么都可以原谅,之所以感到温暖,是因为电影里面的人物都是有着一颗温柔的充满温暖的心的啊,即使女主角再怎么犯错,仍然可以找到回去的路, “向左偏了五公尺,你其实并不快乐。”当女主角终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她勇敢的讲公文包扔下海里,找回朋友,忠于自己的心,这才是最初的本我。
      电影中的所谓的美国情人,就是一种情怀,虽然失败但是浪漫,她很特别,她又很不特别,她爱钱爱利,但她讨厌虚伪的那一套,她真实可爱,但她又爱吹嘘,只顾自己,她的创意无限,但是她的行动永远跟不上她的想法,她是华丽丽的失败者,总是半途而废,她是普通人,她渴望温暖,她是一个小女孩, 她是世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浪漫和失败,我爱她。

 2 ) Defend me against these monsters!

美国情人


这部电影非常温和,它没有尖锐地指出任何人的过错或者社会的病态,而且即使是小角色也是充满个性的,让人能找到生活的共通点。通常情况下,人无法忍受过于尖锐的作品,尤其是触及非常稀松平常的生活题材,稍一不留神,充满朝气而敏感的抒情就会变成虚无主义的讽刺,披着看似是文学青年的哲学思考,实际充满着肤浅的牢骚。导演和主演合作的先前一部作品Frances Ha就有点陷入我上述的矛盾中。Frances Ha里Frances与现实社会的不相合性过分理想化。在Frances Ha里,主线之一的友情也被描写成不牢固的:朋友和自己给世界的形象反差太大,朋友Sophie远去日本在临行前才告知自己,朋友对生活和爱人的选择和自己的人生观念相差巨大...在Frances Ha中,Frances Ha是近乎被背弃的角色,她面对陌生人,上司,朋友都用尽了真诚,只讲对错,不谈利弊。这是一种勇气,却也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源于对生活敏感而真心的体悟。Frances Ha对外界是近乎indifference的,从而少了一种对生活的焦虑感。角色个人的进步到尾声变成了一种真诚的必然结果。

相比之下美国情人里的B和T的故事,他们的冲突就显得更有活力,在活力中弥补了 Frances Ha里欠缺的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焦虑,从而更加写实。美国情人通过一系列纽约繁华而有趣的生活抓拍展现,没有涉及性的男女情感展现,戏剧性的反差,横向的性格反差,和纵向地故事发展的反差来展现青年摸索人生的故事。

导演和编剧在美国情人没有只主要立足于这类充满热情而或许无法适应社会的青年人无力,继而坦然地在日继麻木中期待未来,美国情人中安排了很多冲击性,将人物社会性的一面和文学化的平衡了起来。在普通文艺电影里,充满了创造力的Brooke,可能不会同时是健身教练,而且是在纽约拥有很多朋友的社交达人,而且她非常用心地着手经营一家餐馆;Tracy作为一个倾慕文学的大学生,也不会有刻意涉足进他人的生活中,机警地发现并攫取一起素材的行为。这两个主角色的个性设置,都突破了常规此类型电影中的单一感。


-Brooke

“闻着腐烂”,“注定失意”,“世界最后的牛仔,充满浪漫和失败”。
Brooke会因为看电视而激动地睡不着觉——她是一个很敏感的热爱者。相比 Tracy的尖锐,她是一个包容者。她的热爱胜于一切,热爱本身比热爱内容重要很多倍,所以很多热爱都可以不被付诸实践。然而她又会在时候很天真而又一本正经的抱怨,好像不好的结果应该都是别人的错。她本质,像所以过分聪明又过分真诚的人一样,是很自恋的。他们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创意,知道这样的品质是世界推崇的,因此为理由挥霍。听起来像是不争气的孩子,但是那种无法持之以恒已经属于这种性格中的一部分。他们知道自己如果在理想的世界中会是多么完美而可爱,因此他们把现实降了级。纵然现实里他们的套路行不通,他们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聪明,可爱和善意——这些优点非常纯净,在必要时候会令人感动地流泪,但是,他们也总会有一些无法在现实生活的时候。

遇到这样的境况,就出现了两种评判的人,一种反对者和一种支持者。反对者的理由我们已经听过太多遍,支持者的理由似乎也千篇一律。但看起来所有人都在支持和自己相像的那个人物模型,配合着无所事事之人的一些幻想。而真正的公平,应该留给不给过分主观的人——真正审视权留给那些,愿意抛下自己的概念自己的历史去审视一种生活,一种价值观的人。虽然不把角色与自己身上的特点重合是一件很难做甚至无法做到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真正看到Brooke,而并非有我**特点的Brooke的时候,我们就能理性地看她的热爱,她的热爱方式,她的对与错,她的方向和她的反方向。

那些“浪漫和失败”都是相对的,那么从一个作家(Tracy)口里说出来,又会是怎么样呢?



-Tracy

Tracy是个毒舌妇。但这种言语上的残忍不是她内心的黑暗赐予的,而是专属于一个作家的敏锐赐予的。这种作家的天才迫使她去审视身边的人,审视一切那些被隐藏的或潜意识的想法。有时候,他们因为能看到的太多而不能承担。那些不属于这些敏锐的洞察者的东西,却落在了他们的眼睛里。这些细节,性格,穿透性,消耗着他们——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对世界越来越来熟悉的惊喜路上转到对对世界越来越失去兴趣甚至绝望的路上。他们跟人相处一个晚上,就能看清楚那人的生前身后事,了解清楚那个人会在杀人游戏里选谁当杀手又选谁当警察。而Tracy,也作为这样一个“天才少女作家”,没有白白浪费她的才华。

她近乎残忍的描写了Brooke,近乎残忍的引导故事的发展。如果用很幼稚园式的心理分析,Tracy在Brooke身上看到了一种未来的影子,这种未来虚幻但充满活力,满足了T每一种积极的幻想,而又留下一个悬而未定的结局。 T热爱B的才华和积极。但是每一个积极的人都会招人喜欢;而作为傲慢的作家,能够扮演上帝角色的身份基础是对被自己宰割的众生有一种坚定的(即使有爱和敬意)轻视。这就是T对B怀有的情感。她不像一个摇滚小孩,在遇到鄙夷的东西必须要大声骂出来并乐意为此打一架,她拥有足够的普通人社交技能可以让自己敬佩与轻视共存,并在说话的时候完全放下身躯,两眼闪光的真诚。

但是即使更相信自己的才华和毅力,T依然热爱着B,即使纽约城再大,即使某个人的缺点再大,美好的事物总是美好的。Tracy的才华不仅仅再看清,更在于区分。在电影的最后一刻,T说其他类别的人相比较B什么都不是,那些人只是她篝火的火柴。从一种角度,这是一种对美国文化的抗议,那种再崇尚创新和热情也最终通过资本来评判的价值体系。这种资本的最终成功,是很广义的,也是扎根在每个人心里的,即使是这个非常有洞察力的大一文学女青年。她区分出了B,知道她是个失败者,但是在怎样的框架下失败呢?她无法精准的定义,那样做的话对谁都很残忍。但是她同时知道这种“失败”的所有根基就是一种框架,这个框架倒塌了,B就是那个世界上最后的牛仔,只不过完全充满着浪漫没有失败。B浪漫的对象是生活本身,是被偷走的花t恤的创意,对前男友淡然的嘲讽,对于T一阵无力的咆哮,重新考SAT, 申请大学,搬家,和仇人一起过感恩节。

和B相比,T的确还是个孩子。或许她作家的犀利洞见让人觉得她更加成熟。然而她的整篇故事,也可以戏谑为——一个纽约大学生的过家家游戏:今天我要让她当一个失败者;明天我要让她穿上最好看的裙子,她要浪漫而成功。到头来,失败与否,以及浪漫与否,都是T一个人定义的,而被那种生命活力吸引的感觉却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T冷静而克制,一个人吃饭,在乎成绩,不过分在乎社交,开心时有热情的点子,不开心的时候走到party门口又折回宿舍。她是一个不典型的酷小孩。但是她再酷,都有终结。在一步一步发掘一个有趣的纽约人的时候,她的内心也同时被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氦气气球包围。她感到充盈和兴奋,作为一个观察者。B就是她青春火焰的消防员——T的笔下可以讽刺男女老少每一种人,唯独B这样的,像高中的那一种神奇的同学,可以把本来一清二楚的数学题问得自己也有点晕头转向,于是接着想了很久,才发现,哦,这里错了。T太聪明,太敏锐,太习惯聪明,太习惯敏锐。T是温泉,泡着舒服就再也不想出来了,B于是运了很多很多冰块过来,这样温泉上空得氤氲全部散掉,T可以拿着镜子,看到自己的眼角也是红的,但自己依然很可爱,很美,笑起来可以迷倒一片男生,可以豁然开朗地说:“Yeah, fuck those Columbia girls, and those self-elected douche bags.”


但是实际上,看不看得清又有什么要紧呢?我们能看清一秒,也永远不可能长久。现实点又浪漫点地办法就是,学会那种看不清状态下准确摸瞎的本领。

 3 ) 文艺 Loser 又可爱的纽约青年画像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落寞大学生Tracy的生活,如何被即将成为她同父异母姐姐的Brooke,彻底改变的故事。

导演在这条主线之外,又加入了跟Tracy关系暧昧的男生Tony,Tony的女朋友Nicolette,和Brooke决裂了的前闺蜜Memie-Claire,Brooke的前男友兼Memie-Claire的现任丈夫Dylan等笔墨不少又十分有趣的角色。在Tracy看来,Brooke大概是她想象中New Yorker的样子,他们热情、自信得有点浮夸、有品位、生活中充斥着新鲜的人和事。Brooke的出现既给Tracy的生活带来积极的信号;对于正在为写小说愁眉不展的Tracy来说,这无疑也是个极好的素材。于是Tracy陷入Brooke的生活,并把它搬到自己的小说中。故事的这一部分看起来像极了是前几年弗朗索瓦·欧容导演的《登堂入室》,在电影文本中演绎文学故事。甚至Tracy看着Brooke的笑容和眼神,都和《登堂入室》里小男生看他老师有些神似,带有神秘的超越友谊的意味。

但对于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来说,剧本当然不会是这么写的。前30分钟的铺垫,除了展现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是为了引出后面一小时的关键事件——Brooke的开餐馆计划因为男朋友的撤资而面临困境。于是机缘巧合的,或者说又是必然的,Tracy, Brooke,Tony, 和Nicolette四人找到了Memie-Claire和Dylan,并在后者位于康涅狄格州富人区的豪宅里演绎了一段喧闹波折如同话剧似的演出。

伍迪·艾伦拍了一辈子的纽约中产阶级,却也花了一辈子嘲讽或者自嘲中产阶级;同样成长于纽约的诺亚·鲍姆巴赫镜头下对准的也是纽约的文艺知识分子群体,但他的嘲讽更像是一种善意的自嘲和关怀,哪怕过程多么凄惨,最终还是会还以一个淡淡的happy ending. 看过导演前一部以纽约为背景的影片《弗兰西斯·哈》 的观众,对此一定深以为然并报以欣慰一笑。对大多数人来说,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或是成功学只是我们幻想的投射,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就像Frances心怀理想但又一事无成。在《美国情人》中,导演进一步展现了他对中产阶级小人物的观察和理解。我们甚至可以把Mistress American中的Brooke看做5年后的Frances,不仅因为同一个扮演者格蕾塔·葛韦格的关系,这两个角色本身的形象和性格也有无法忽视的相似处。她们同样话唠、热情、笑容灿烂,但却都被友人背叛、灰头土脸。她们绝不是传统电影主角的形象,但就是“Loser”的那么理直气壮,充满生命力。有朋友跟我说《弗兰西斯·哈》看了半小时就不忍看下去了,因为觉得自己「窝囊如女主...」想来电影能让人有这等感同身受,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吧。

说回《美国情人》。格蕾塔·葛韦格这次不只作为女主角出演,她还和鲍姆巴赫一起写了本片的剧本。所以本片呈现出的脱线戏剧(Screwball Comedy)的风格也是她的有意尝试,并且了受到了好莱坞早期以及黄金时代的导演们霍华德·霍克斯,乔治·库克,恩斯特·刘别谦作品的影响。这些影响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影片最后Brooke旧友Memie-Claire和Dylan在康州的别墅内的这场精彩群戏。这场戏中主要人物都在前面有过铺垫,几组人物之间互有联系。Tracy, Tony 和Nicolette三人一组,Brooke, Memie-Clarie和Dylan是另一组三人关系。两组都是典型的「三角恋」,在这个封闭空间内爆发矛盾。而在这之外,Tracy和Brooke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则是电影最核心的叙事动机。Tracy和Brooke的关系,经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豪宅内的破裂,以及之后的修复,构成了电影最重要的叙事线索。脱线戏剧有时候为了笑点往往不顾逻辑,平庸的导演能讲好一条线就已经算完成任务了;鲍姆巴赫——或许还要加上葛韦格的帮助——则很好的把这三条线都讲的逻辑通顺、清爽自然。并且他还更加疯狂的,加入了孕妇Cindy和邻居Harold两个角色。看起来就像是印度歌舞片,人物源源不断的加入,发酵成超现实的狂欢派对。而这种奇妙的气氛,让前一秒还在互相「撕逼」的两个人,下一秒变成坚定的盟友也毫不突兀,甚至有种冷幽默的味道。

像《弗兰西斯·哈》一样,《美国情人》的双女主角的设置,除了可以引起一些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之外,对观众更直接的影响就是塑造了两个形象丰满的女性角色。哪怕隔着太平洋,她们也平易近人的让屏幕前的你我容易代入其中。18岁的女生看得到Tracy的忧愁,26岁初入职场打拼的女生也会在Brooke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女孩与女孩见微妙细腻的感情,也只有身而为女人的编剧葛韦格才能那么准确的理解和表达。尤其是最后两人和解的画面,寥寥几段,就让我无比动容。归根到底,我就是喜欢这些文艺,loser,又可爱的人啊。

 4 ) Mistress America小事集(5件)

(以下可能含剧透)

1、Noah & Greta

导演Noah Baumbach和剧中姐姐演员Greta Gerwig是一对!二人共同创作了本剧的剧本,他们表示创作过程是一种享受。他们以这种方式合作了两部电影,另一部是《弗兰西丝·哈》(Frances Ha, 2012)。这两部电影都是讲述有些卢瑟的年轻女性在纽约艰难奋斗的故事。导演本身就是纽约布鲁克林长大的。

主创couple表示在片场要求严格按剧本演,不能自己即兴发挥。他们是按照舞台剧的要求表演的。

导演还曾经是动画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 Fox, 2009)、《马达加斯加3》(Madagascar 3, 2012)的编剧。他今年的另一部自编自导的作品是《年轻时候》(While We're Young),是本片的“姊妹篇”。




2. Lola & Greta

双女主演员分别是:妹妹-Lola Kirke、姐姐-Greta Gerwig。前者在《消失的爱人》(Gone Girl, 2014)中饰演一个叫Greta的角色,后者在2012年喜剧片《Lola Versus》中扮演Lola。

片中妹妹Tracy这个角色其实源于姐姐+编剧Greta,包括片头的大学生活,都是Greta的亲身经历。妹妹在电影里就读的Barnard College(巴纳德学院)正是现实中Greta的母校,宿舍走廊也正是她上学期间待过的那条。妹妹表演者说在片场她就一直穿着Greta大学时的夹克。




3、契诃夫

片中,角色之间的交谈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交流,而是自顾自地说话。主创表示这种对话方式很有契诃夫《万尼亚舅舅》的风格;而且现实中人们其实也不怎么倾听他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所以很想在电影里表现这种社会现象。另外,《万尼亚舅舅》讲的也是一个偶像破灭的故事。
 



4、神经喜剧

主创认为本片有点三、四十年代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的风格。神经喜剧的角色古怪且神经质,对话密集。代表作如《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街角商店》( 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1940)、《育婴奇谭》(Bringing Up Baby, 1938)。




5、Last Cowboy

片尾提到,现在的纽约已经不适合姐姐Brooke这样的“牛仔”了。影片里姐姐Brooke的穿着风格也是八九十年代的,暗示这样的人不能存在于现代纽约。

他们也提到,对于片中女性的塑造,参考了许多八十年代电影:《散弹露露》(Something Wild, 1986)、麦当娜第一部电影《神秘约会》(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 1985)等。在这些片子里,女性角色都有一种疯狂又危险的迷人特质,都是有点Tough的成熟女性,而不是懵懂的小女孩儿。




Source
IMDB: Mistress America
WGAeast.org Interview

 5 ) 《Mistress America》中的博雅教育意蕴

看了美国电影《Mistress America》(2015),导演兼编剧是Noah Baumbach。挺好看的,讲了18岁女学生Tracy和30岁女性Brooke的故事,风格独特,对生活、人性有很多挖掘。影片中有一些有趣的、有博雅教育意蕴的片段。
1. 影片女主角Tracy就读的学校Barnard College,成立于1889年,位于纽约城,历史上著名的女校。目前仍是一所杰出的博雅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院之一,为女性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仍是其主要的办学目标。鉴于这是一所女校,所以Tracy和Brooke刚认识时,有这段对话:
Tracy: I go to Barnard. It’s all women uptown. Well, “Historically” and kind of actually. But there are boys in my classes and stuff.
Brooke: You gay?
Tracy: No.
2. 影片开始有一段博雅教育课堂的画面,12个人的小课堂,老师和学生共同围绕圆桌而坐,阅读经典,展开讨论。博雅教育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不是某个特定专业的课程。这种圆桌叫哈克尼斯圆桌(The Harkness Table),体现了博雅教育的思想。博雅教育是美国本科教育的精华,国内十分稀缺。影片中,学生们阅读是的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Antigone)。一位同学在课上朗读道:
“Nor did I deem your ordinance of so much binding force, as that a mortal man could overbear the unchangeable unwritten code of Heaven. This is not of today and yesterday.”(“我并不认为你的命令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于你,一个凡人,竟敢僭越诸神不成文的且永恒不衰的法。不是今天,也非昨天,它们永远存在。”)
这是安提戈涅在对抗国王时的一段非常著名的台词。安提戈涅不顾国王的禁令,以遵循“天条”为由,安葬反叛城邦的兄长。这段常被法学家引用的台词,成为自然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之间论战的经典。安提戈涅更是被塑造成维护自然法,不向世俗权势低头的伟大女英雄形象,激发了后世许多思想家(据百度百科)。戏剧作品,同时也是法学的经典和渊源,这是博雅教育倡导阅读经典著作的原因,也体现了博雅教育的魅力。
影片中女配角Nicolette对安提戈涅发表了评论,折射了她的思想和性格。
3. 片中提到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福克纳《村子》、田纳西•威廉斯的作品,女主角Tracy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写作的短篇小说《Mistress America》与电影同名,一直推动着情节发展。整部电影洋溢着浓郁的文学气息。而文学正是博雅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4. 两段让人感动的电影台词。
一是Brooke评价如Tracy这般的年轻人。
Brooke: There’s no cheating when you’re 18. You should all be touching each other all the time.(18岁时没有背叛,你们应当抓住美好时光彼此多多接触。)
二是Tracy评价Brooke,在影片结尾。
Tracy: She was the last cowboy, all romance and failure.(她是最后的牛仔,人生只有浪漫和失败。)
两段台词几乎是影片主旨所在,为何感人,看过电影就明白啦。

 6 ) 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

最近特别喜欢一句话:各自有各自的眼泪。在纪录片《浮生一日》里,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上传了自己普通一天的片段。组合起来,平平淡淡,喜悦和悲伤都显得那么内敛。只是影片结尾,外面雷电交加,一位女孩儿坐在车里有点委屈的责备自己这一天太过平常。不过她又说,好像在意识到今天什么都没发生那一刻,就真的发生了一些什么。这个略显矫情的结尾让这部片段都十分真实,然整体非常玄幻的影片更显得不可触摸——我们就只是看到了a slice of others' life,你又怎会知道各自的眼泪究竟为什么而流呢?

在《美国情人》这部剧情电影里,角色的眼泪与我的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联系。起先最打动我的是一段有关“你有没有想过要跟我在一起”的对话。男孩儿说,我想要一个可以爱的而不是整天要追赶的人。女孩回应,我确实有时候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都聪明。没想到男孩憋了一会,转身过来附和道,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希望可以直接快进到成名的那一天。

不知道自打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功成名就的故事就开始漫天纷飞。现在的世界比起以前单一阶级制度的旧社会,真不好说是更好还是更坏。“美国情人”自己就在影片结尾即将逃离纽约的时候说,真希望我们都生活在封建时代,那时候人们的地位是不会变的。穷就一辈子穷,贵就一辈子贵,大家相安无事,好自为之。而现在,因为存在不止一条成功的路径,且有诸多草根一族的成名范例,我们虽不至于整天妄想一夜成名,却也都渐渐迷失在一条条看似可以通到罗马的独木桥上,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身份焦虑对我们最大的异化来自于这个吊诡的情形:拥有身份的人都显得这是自己生来应得的,并且很难会突然失去,从而自己让自己的身份牢不可破。没有身份的人一方面看在眼里,却又无法停止相信努力就可以达到。最后有两种结果,真的得到了理想身份的人会不敢相信(比如赢了一座奥斯卡);最终依旧没有得到的人则可能会逃避、遁世或者失去对生活的热情。这种异化甚至已经蔓延到了青少年群体。《美国情人》里,女孩儿和男孩儿都是大一的新学生,被一个小小的文学社团所拒绝都能生发出如此多的波浪,足可见其威力所在。

然而这部电影的核心却终究还是“美国情人”自己。“美国情人”作为一位已经30好几,看起来有个性、聪明且时髦的都市女性,却实际上“一事无成”。她好像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说话果断、显得很有思想,在别人面前虽没有故意好为人师,却总有一种经历满满、自信洒脱的形象。如此这般,涉世未深的女孩儿对“美国情人”生发崇拜是自然而然。但后来,女孩儿和美国情人的相处过程,就变成了消解这种某种程度上“虚假”身份的过程:她实际上没多少钱、情感生活一团糟、关键时刻嘴巴也会变笨、餐馆半天也开不起来。不过,相比片中其他明显的“拥有身份却不拥有生活”的角色,“美国情人”是特殊的。她好像拥有身份,也拥有生活(只是缺钱)。不过影片最后,她仍然还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对一切事物都有热情,但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在这个世界生存。

好在我们对生活还有热情,否则我都不知道我们该怎么活下去。生活的艰难在于它并不是一道习题,一道死的习题,有着相对的正确答案。生活更像是电脑病毒,高级的那种,会随着你的反馈而变化。当你刚觉得你可能走上正轨的时候,它突然就祭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分身,让你措手不及。恐怖的是,你分明还是能感到这分身就是你原来面对的那个生活,只是你忽略了这一面而已。渐渐地,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加重了焦虑。

片尾并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答案——如果这还是真实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答案。无常是对人生最好的解释。女孩儿放弃了好不容易得来的社团资格,选择打算自立门户。这究竟是特立独行,还是走向毁灭,我们无从知晓。“美国情人”准备逃离纽约,去LA试探机会。临走之前,两人见面,女孩挽留,说起码一起过个感恩节。然后旁白再次响起女孩儿笔下“美国情人”系列短篇小说的最终章:

“她让有钱的胖女人不那么胖了,让有钱的笨孩子不那么笨了,让有钱的挫男不那么挫了。但她其实特别想变成那些人,又胖又笨又挫又有钱。不过她确实比那些人都好多了,她是篝火,他们只是火柴。她是世界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了浪漫和失败。”

也许女孩儿的确是火柴,而“美国情人”注定要是篝火。但并非谁就一定比谁好。人都不是圣贤,而人生又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各自的眼泪,别人未必懂。但我们能懂的,就是各自真的都有各自的眼泪。

 短评

这故事太好玩了,连抓马都那么可爱, 感觉像拍“哈哈哈”没用完的灵感。女孩与女孩的微妙友谊,带着点恋人未满的气息,臭男人们估计永远不会懂~~~ (╰_╯)#

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有时候我的确感觉自己比其他所有人都更好更聪明,倒不包括:科学和数学,或者东南西北。但其他事情基本都是这样,如果我能想通相貌方面的问题,我还同时会是世上最美的女人。”

4分钟前
  • 倉鼠
  • 推荐

I don't know how but I just get it, probably because I've pissed off people I respected but I wasn't adult enough to face it, unlike Tracy and Brooke. Plus I've always been trying to find people I can look up to. Did remind me of Woody Allen's Blue Jasmine for a bit.

5分钟前
  • 流星ヘブン
  • 推荐

3.5,再次確認Greta Gerwig才是鮑姆巴赫電影能好看的原因。她演繹角色時帶爛漫喜感的神采,還有這次故事感覺也多來自她的觀察。就像迷戀她的準繼妹感受一樣。她豐富奪目,會做著不現實但迷人的事情。如同其對紐約的期盼。前後有割裂,別墅亂鬥雖然好笑,但那明顯變成了舞台劇吧

8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好神经!找来一个那么像Greta的少女!看得我疑惑重重直到真正的Greta出场,才恍然原来Greta的眼神是如此闪闪发亮像做着任何成年人都不可能再有的梦一般根本不可能复制。电影像是弗兰西斯哈的注释:She was the last cowboy,all romance and failure。但她不需要!本身就在发光的人不需要高亮!

13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还行

她让有钱的胖女人不那么胖了,让有钱的笨孩子不那么笨了,让有钱的挫男不那么挫了。但她其实特别想变成那些人,又胖又笨又挫又有钱。不过她确实比那些人都好多了,她是篝火,他们只是火柴。她是世界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了浪漫和失败。

16分钟前
  • YENK
  • 推荐

多血质与抑郁质性格的碰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补、冲突很微妙。别墅那场戏处理得像戏剧。[B-]

20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两星半。在18岁的眼里,30岁就已经腐败,变得丑陋。尽管他们再努力的愤世嫉俗,浪漫的活在失败里,依旧是不堪重负,让命运随波逐流。这算是鲍姆巴赫写给格蕾塔的情书,让她大放异彩,却偏离主题。

2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Greta Gerwig自编自演这种年轻扭腰客的故事已经到了信手拈来的境界惹

27分钟前
  • Kreuzberg
  • 推荐

诺亚·鲍姆巴赫的又一部话唠青春片,和[弗兰西丝·哈]一样聚焦来到纽约追梦的文艺女青年,这回喜剧色彩更浓,后半程的室内撕逼好戏精彩有趣。格蕾塔·葛韦格的表演引人入胜,剧本写得也足够真挚迷人。不过影片缺乏像[弗朗西斯·哈]中街头狂奔与派对自白这样直击心底的动人时刻。(8.0/10)

3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do something depressing, but young.新生代纽约客,中产文青,孤独又充满生命力,孤绝寄情于异乡大都市的浪漫与心酸。

36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推荐

Do you know any people who behave this way? Do you?

41分钟前
  • YuRAY
  • 还行

再没有导演比Noah Baumbach更会拍loser的人生了。

4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壕宅撕逼戏话剧感十足,几个快切镜头撕的很有气势,有那么几秒钟我觉得自己在看韦斯·安德森,简直要疯了。气质上是前作的延续,这部的舞台感更重,选择了美式脱线喜剧的形式,大量段子带着中产文青的感觉,最招人喜欢的是这群纽约客,一群极为普通的都市年轻人被刻画的既鲜活又好笑。★★★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喜欢!永远做一个浪漫主义的失败者也挺棒的。Be kind,and fearless.

50分钟前
  • 似零
  • 力荐

别墅那场戏反映了导演对空间构造和理解能力几乎为0。

54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内核已经有点伍迪·艾伦剥开一切不留情面的样子了,可惜结局灌了一大口鸡汤;别墅的一长段拍的特别Screwball,神经兮兮的好喜欢。

5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非常喜欢前半段,后半段有点玩脱了。格雷塔棒呆了。

6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剧情太烂了。完全无法get到导演想和编剧想表达什么意思。

1小时前
  • Griet
  • 较差

想要加入的校园文学社,当派扣在脸上的时刻就丧失了兴趣。想要住的曼哈顿公寓,当从消防梯爬进去时就掐断了念想。想要成为的美国女主人,当因缺钱面临崩溃时便散发了腐臭。我认为自己是美女,你觉得自己是天才,她相信自己有商业潜能,我们都相信自己是篝火,别人是火柴,像最后的牛仔,孤独而不自知。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