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

HD中字

主演:桑妮·雷奥妮,索娜什·辛哈,帕鲁布·科里,Shibani Dandekar,Kanan Gill,Gareth Lawrence,Yulian Shchuki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诺尔 剧照 NO.1诺尔 剧照 NO.2诺尔 剧照 NO.3诺尔 剧照 NO.4诺尔 剧照 NO.5诺尔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去“先锋电影”展看的……

看完后的导演见面上,有观众问这部电影除了讲“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的主题外,是否还有“送君千里,不诉离伤”?导演说没有标准答案,每个观众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而我,也和上面这位观众有同感。
导演说,选择在内蒙古的矿区讲这样一个“小说话,多做事”的“送君千里”的故事,是因为那里的人感情朴实,人际关系单纯,若在广州等大城市讲同样的故事,就显得没那么容易让人信服。赞同……
见面会的女主持人,勇气也很可嘉。居然把自己的想法老实讲出来逗大家笑,她说以为老师傅下车扔了徒弟送的饼在地上,是为了给徒弟标记,好让徒弟找到他……话音未落,全场开怀大笑了,哈哈哈……

 2 ) 送你的路远一些 我独自回去的路便长一些

      我的鉴赏能力有限 若不是坐在影院里 我大概会无心等待这漫长的告别。
      说起来,这电影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也是一件每个人在人生的某时某刻可能都会产生些许共鸣的大事。
      电影中更多的时候是看着颜色由浅至深的天空,火车远远地开走,涌出朵朵烟雾;看着年轻人站在火车上,望着远方,手里的旗子在风中猎猎翻动;看着年长一些的在前面走着走着,年轻一些的那个便不知道从哪里又冒出来了,带着憨憨的笑容,也不多说话,就是跟着,踹一脚也跟着。真是寂寞又温馨。
      铁路上的生活日复一日似乎都无甚变化,这常常给人一种时间会无限延伸下去的错觉,好似一辈子都可以这样过了。在这个偏远的扎赉诺尔,连家人都显得有些陌生遥远,这一老一少在工作和生活上才是最熟悉最亲切的依靠了。所以告别在即,虽再寻常不过,却让人一时不能接受。
      我大概可以明白年轻的李治中为什么可以一直这样默默的送下去。送行的路并不艰难,只是一个人回程的路更漫长了些。大概谁都没想到,孤独和惆怅因送行不减反增,一老一少的告别没有什么仪式感,在我印象中他们二人甚至连声再见都没说,想来倒是有点像那些揉碎在我们生活里找不到头绪的从没说上再见的告别,因是这样,反而觉得以后还会见似的。
      有点戳的是这次朱老头终于没再劝李治中回去,而是说“治中,上车”,李治中却觉得送到头了,是该走了。
      最近正值毕业季,我明白告别是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不光是与人告别,或许还有和一种身份,一种生活状态说再见。我只是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或者什么都不意味,所以每每想到都觉得很茫然,这茫然中带着些莫名的怅然。我不愿意给每一个告别都举行一个仪式、给一次告别都赋予一个意义,却怕到最后没有什么可回忆的东西。或许这些担心是多余的。
      这部影片连句告别的囫囵话也没说,跟了一路,到最后的别离就像“你回去吧”“我回去了”这样简单。除了惆怅和伤感无可避免,每每梦回,记起的从不是告别的场景,而是许许多多之前的日子,就像从未离开一样。还是一块喝着酒,唱着歌。

 3 ) 一部纯美的片子

    扎赉诺尔,初看名字我还以为拍的是藏区的事,后来才知道,应该是满语的一个地名。
    之前没有做功课,加上从半途开始看的,只好一边看一边猜。
    朱师傅:带我去你磕破嘴那一站。
    治中:我都不记得了,我哪磕破过嘴?
    朱师傅:不是磕破嘴就是磕破腿。
    治中:你都不记得了,可见没这回事儿。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段对话,我想,八成是爸爸要出门打工,儿子送他。虽然基本状况还没弄清楚,但我觉得这个细节很是感人。我暗想,赵晔,听名字好像不是女性导演,居然如此真实、细腻。
    另一个细节是朱师傅的烟给治中拿去抽了。画面里,两个人并排走着,一个嘴里冒的是香烟,一个嘴里冒的是哈气。
    还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治中抓猪被呲了一脸尿,朱师傅递上一根烟说,呲着你了?我觉得,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安慰吧,在那种情境下,他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在片后的导演见面会上,很多人觉得这片子拍的有点断背,两人的关系有点暧昧。赵晔连忙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思。我想,可能是大家不习惯看两个男人这么依依惜别吧。两个人,并无血缘关系,也不是年龄相仿的兄弟情谊,超越师徒,也不太像父子,这么深的感情,确实不太符合国情。从这一点说,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物关系其实是西方式的,可西方式的感情未必就是断背啊。从另一个角度说,两个人的感情表达是非常含蓄的,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国人是不大习惯表达亲密情绪的,感情往往只是流露在人与人相处的一些细节里。
    
     事实证明,赵晔是个高大魁梧的人,一点也不女性。提问多很无聊,但赵晔一一认真作答。导演见面会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人在吃过蛋之后看清楚这个下蛋的鸡。人对人是有判断的,赵晔是个很实在很质朴的人。此人电影学院摄影系出身,对美有颇有追求。片子的画面,真的很赞,让我想起了《雪落伊犁》。

 4 ) 说不出的那一抹离愁

挤在那间仅容纳80多人的小放映厅里,看完了这部充满陌生感的来自内蒙古边境的所谓的独立影片,一时间感慨良多却又无从谈起,只有零散地表达一些自己内心的看法和拙见。
扎赉诺尔的露天煤矿,在现代人看来他们似乎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在赵烨的这部片子里,内蒙古满洲里市这座有百年历史的煤矿里用其原色原味的风景给观众留下了永久的痕迹,运行中的蒸汽机车用它那滚滚的白色蒸汽温暖着人烟稀少并且凄冷的边界地带。
这部片子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导演用其细腻的镜头语言或许是将两个男子之间的沉默情感渲染的过于浓墨重彩,以至于在放映结束时有人提出了这部电影是否有着“断背山”的寓意。导演赵烨疑惑不解说出了自己的感慨,这部电影自播映之时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获得了一系列的国际奖项,没有一个外国人看出“断背山”的迹象,只有中国观众持有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发问,或许正是男人之间特有的含蓄和男主人公李治中的单纯固执给观众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猜疑空间。
关于信号员李治中。
治中这个形象,不善言辞但是骨子里有着满满的温情,他身上有男人特有的含蓄与内敛,但是关键时候总是拙于表达不是一笑了之就是与细节之处见真情。在他的身上,似乎有着草根儿明星黄渤的无厘头又兼具追梦少年许三多的憨直与执着,只不多治中的执着体现在对即将离开岗位的长辈的不舍,与坚持过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无助。
关于风格。
导演喜欢用大场景烘托气氛,整部片子的基调是幽蓝的冷色调,大量的外景将蒙古地区扎赉诺尔煤矿的恶劣的环境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大部分的自然光与外景将故事讲述的更加真实和深入人心,虽然有时候的色调过于浓重,但是也是把扎赉诺尔煤矿的场景再现给了观众。
破旧的蒸汽火车,简陋的煤矿区居所,热气弥漫的澡堂,瞭望无际的广袤草原,稀有的视觉奇观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纪实风格的魅力,导演也说他的这部片子不是以剧情取胜,关键是渲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浓重的离别氛围,解读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与特殊意义。
关于叙事。
总体来说,导演是用煤矿上一个岗位两代人的交接作为故事的切入点,用内蒙古边境上的露天煤矿作为普通人的一种视觉奇观,讲述两个男人之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离别的惆怅与不舍,最后完成了对诗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演绎与诠释。
但是,着重描写两人的告别,一路追随,浓墨重彩的渲染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主题升华到了影片的高潮,但是我个人总觉得影片开始部分对两人生活场景的描述难免有些单薄并且过于牵强。厚重的情感必然有充实的生活或者相处的积淀作为承载,否则仅仅告别的概念就有些空中楼阁了。人烟稀少的煤矿区单调乏味的生活,让朱老头和徒弟失去了用语言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一切都是默默的。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叙述故事的时候穿插了三次小朋友们嬉戏玩耍的场景,第一次,朱老头给他们打野兔子,逗他们开心,很温馨的场景,第二次是孩子们在冰上玩耍打闹,最后一次,是他们捡起被风刮破的塑料薄膜在风中奔跑着,那曾是矿区工人们在行进中唯一御寒的工具,此时,治中为朱师傅送别,默默无声的压抑的告别。朱师傅孩子们的慈爱与自然的真情流露和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朱师傅要走了,告别相处多年的贴心小徒弟,告别自己早已习惯的程式化的生活,告别那片冰冷辽阔的矿区,告别那破旧的飘着小旗的蒸汽机火车。
他给徒弟留下了什么呢?留下了不舍的依依惜别,留下了依旧看不到尽头的高原和乏味的生活,留下了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无奈。送了远远的一程,看到朱师傅的家人来接,治中猛然间释怀了,这一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寓意达到了高潮。治中回去了,这满怀压抑的情愫在空旷的一块篮球场地中找到了最合适的突破和爆发,人物的情绪也把影片的节奏推向了高潮。
总之,导演选择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扎赉诺尔煤矿,选取了自己一直充满着诗意想象的主题,用自己大气而张扬的镜头语言,演绎了两个男人之间的难以开口的一抹离愁,他用原生态的生活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

 5 ) 这样的送别,就像送别一部分的自己。

孤独,不寥落。 随意,不松散。    生活的质感呈现得比较自然,粗粝和淡漠,破败和大美,细腻和深沉,从来都可以并存。 没有努着劲儿非要表达或教育观众点儿什么的意思,也没有死命“作”出来的戏剧冲突。 有一些不经心但有意味的细节。除上火车前治中眼眶里的泪光,特写给得略刻意。 比如被吹走的车棚塑料布,又出现在治中回程徘徊的冰面上; 比如怎么都关不上的铁门;比如看到不是治中挥旗子,神色一暗的蒸汽机车司机; 比如完全不在调上的朱师傅和以为失散、突然发声、唱得还可以的治中的合唱,结尾的回忆呼应了两人街头K此歌的缘由...... “或许明日太阳西下 倦鸟已归时 你将已经踏上 旧时的归途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 相知的伴侣 生命中就难舍 蓝蓝的白云天” 治中是个表面怯于表达,心里阳光灿烂的青年。 面对喜欢的女孩、敬爱的师傅、不太熟的工友......守候是他的温柔,憨笑是他的寒暄。 和孩子们或是猫猫狗狗在一起时,才更放松。 他总笑,摇头晃脑、心无旁骛地笑,哪怕有烦愁、伤感,也就一小会儿。 当朝夕相处、相互在意的人,一起喝喝酒、吃吃小菜、随意聊天、哼哼歌的人,如父如友的人,终将离开...... 这样的送别,就像送别一部分的自己。    女儿对朱师傅,是符合传统意义上孝顺的。不时打电话问候,到火车站接,给看外孙的照片,路边不解仍默默地等待。 从朱师傅不耐地挂掉电话,从她对治中的无视中,却可见血缘下的疏离。 呆了半辈子的煤矿,走时只有一个小小的背包和一个怎么甩也甩不掉的徒弟。 往后的日子,抱抱孙子,养牛还是种地? 习惯了清冷的旷野,人多的地方会不会太挤太吵。 没有可以随心说说话的人,会抽更多烟,愈发沉默吧。    一送再送,别人来了,才不得不转身离开。 觉此处再一两个镜头或一个片段就该结束了。 还是演了好一会儿,发神经脱光上衣跟人抢篮球,终于抢到却扔得远远再立马跑走。 还夹杂着回忆的碎片,略显凌乱。 色调、构图,讲究。 镜头也流畅,干净、利落。 雪少,便没有那么大面积明显的黑白对比。 哪怕有雪霁的画面也好,或蓝或绿盈盈的天空也许更高远,日常且艰苦的生活也许更真切。 二人在蒸汽机车驾驶室里唱歌、喝酒的剪影,素净、轻快,平静的喜悦。    最后,工人们酷寒中排队领白馒头的画面,似有集中营的错觉,心里倏忽沉了一下。 扎赉诺尔,未被突显或渲染的生存环境,其实是恶劣的。 人们承受、牵绊,活着,和黒煤大地几乎融为一体。

 6 ) 扎赉诺尔!扎赉诺尔!

今天在标放又看了一遍这个片子,突然很感动。发现我到这时候才看懂了。导演的影像,经过银幕的放大,膨胀出了我心中最想表达的那种草原的感觉。一想起草原,能回忆的就是这个样子。那是冬天的样子,一片荒芜,寸草不生,滴水成冰,阴霾笼罩大地。除了没有色彩的荒芜,就是空旷。空的遥远。江河湖泊,是一大块坚硬而雪白的冰。

只有内蒙古,才有那样子冒着烟的蒸气机车,车里用煤作动力,烧水,水汽冒出来,就是影像中骇人的雪白的云团,匆匆地驶过煤矿。蓝天蓝得扎眼,最破最破的火车,真的就是我今年大年初一回家的那个样子,走在车厢里,空气里能哈出寒气,尿在地上,转瞬成冰。

一个是二人转,这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东西。充满了泥土味的那种糙,那种生动。还有一个是冬天过年置办年货的街头,稀里哗啦地热闹。人们戴着电影里那种翻毛的皮帽子。还有大街上的卡拉OK,这也几乎成为了贾樟柯描写县城的一个标签,唱的却是罗大佑,这个镜头从跑了调的老头那慢慢地摇到小伙子,却几乎使我控制不住自己,有想要掉泪的冲动。

火车走在冰冷的矿区。影像就像船一样在运动中静止或者漂泊。我也很喜欢那一堆人捉那条肥猪,太棒了,太棒了。

火车啊,这个冒着蒸气的火车。废弃的厂房。矿坑。主人站在车厢的煤堆上,任火车开着,游荡,游荡,让我想起《小城之春》的那段湖上的泛舟,啊,一朵可爱的玫瑰花,赛瑞玛丽亚,赛瑞玛丽亚……都是最中国的,最诗意的镜头。

海拉尔和满洲里,是我三姨和三姨夫结婚生活的地方。也像那俩年轻人,当兵过去的。小时候,有年冬天曾经给我们稍过一大桶的牛奶,结结实实冻成了一大块,要拿锤子敲成小块的然后在碗里化掉。这是我对那里最早的记忆。就是觉得很冷,很冷。

 短评

导演显然是老塔看多了……片子前半小时很有王兵的范儿,后面则用力过猛地渲染影像。但是大光比下出来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剪影拍得很好,一般段落就有点晃眼了,整体调色有点过,有几个镜头光不接。两个主演,一个像赵本山,一个像王宝强,情绪很难处理,因为我怎么看俩人都有那么点暧昧,特别

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送君傻帽,不诉离伤。

11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节制而充沛的情感

14分钟前
  • salonbus
  • 推荐

等电影院里那堆像煤一样的电影被无数观众挖空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部才是金子。

16分钟前
  • 向阳花
  • 力荐

画面美得咧,都有点失真了。至于剧情…呃…诗不需要剧情…

19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摄影超级偏爱逆光,人脸都是黑的,什么都看不见。本来就只有短片的体量,加了很多无用的凑时长的戏份。前面50分钟内,能多花一句台词或者一场戏,交代一下主人公要干嘛吗?要不是看剧情介绍,根本就不知道朱师傅要退休了去找女儿,只知道在渲染俩人关系好之后,徒弟跟了20分钟了,什么都没交代,还碰到很多熟人……不看剧情介绍,坐火车前的剧情都像是自家门口跟一路的俩人忘年“基情”。剧情应该在片子里,而不应该是在剧情介绍里。

23分钟前
  • kakakarl
  • 较差

老师规定看的,与其说讲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展示一种状态,传递一种情绪,画面的效果不错,李治中表演挺自然的。

27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还行

诗意+乡愁

28分钟前
  • 白小顶
  • 推荐

默默无言,光芒万丈。

29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亭台楼阁

31分钟前
  • 懒画眉
  • 推荐

一种依靠,一次别离。一种再难看到的送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与友谊情感的告别,与30年工作的告别,与一个地方的告别。一切寄托像白色蒸汽扑面而来又随风飘散。"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衬着荒凉破败的蒙东煤矿,这种离别愁绪和情谊表达令人泪下,尤其结尾剪影中的歌声。画面真美。7.5/10.

32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画面和音乐很美,调子很深沉,与君一别,何时再相逢?

34分钟前
  • 八月
  • 推荐

你把它当成摄影作品 你觉得真的还不错

38分钟前
  • 维辣丝儿
  • 推荐

铁道人的生存状态

43分钟前
  • Z
  • 还行

情很浓,意很淡,景很广,言不尽

48分钟前
  • Vicky
  • 还行

我在上海看了三场,都睡着了......我的睡点太低了.......

53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前面大半部分被旁邊兩個一直聊天的人騷擾着.幸虧在看了1小時后他們終于走了.我得以安靜地把這部電影看完.觀感很舒服.無需多言.幾個表情.幾個動作.幾個鏡頭.就能體會所有.場景很漂亮.雖然導演是學畫畫出身,也說是故意去除細節加強對比來製造視覺衝擊.我也從這樣的色彩中讀出了些自己理解的

58分钟前
  • l.m.
  • 推荐

情绪与美术都浓郁地贴靠着东方美学,片尾迸发的感情跳跃辅以大广角手持,剧烈摇晃中看到时间与空间的非现实性。片尾导演映后谈了许多拍摄过程中的趣味,更确认了这部电影对情绪的特殊关照。新亚洲影志中泰影像之旅@UCCA

60分钟前
  • tankry
  • 推荐

用离别写离别,告别一个时代的情怀。。。那些说不出的淡淡的感怀也就随风飘散开了

1小时前
  • 悠幽灵
  • 还行

二重唱

1小时前
  • mxx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