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已完结

主演:陈炜,陈宝国,李强,贾妮,唐静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0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青春之歌 剧照 NO.1青春之歌 剧照 NO.2青春之歌 剧照 NO.3青春之歌 剧照 NO.4青春之歌 剧照 NO.5青春之歌 剧照 NO.6青春之歌 剧照 NO.13青春之歌 剧照 NO.14青春之歌 剧照 NO.15青春之歌 剧照 NO.16青春之歌 剧照 NO.17青春之歌 剧照 NO.18青春之歌 剧照 NO.19青春之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青春之歌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剧根据著名作家杨沫的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改编摄制而成,通过对主人公林道静个人命运变化和思想性格发展的深入刻画,生动再现了从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青年知识分子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1931年夏,抗婚出逃的地主女儿林道静投海自尽,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回,多才的余永泽更成为林道静的初恋情人。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林道静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黑夏 第一季不解之缘谍影迷情第四季太阳之下2015绝命循环战国野郎蜜月失踪记上载新生 第一季小梅医生漫长的黑夜儿童医院第四季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下层人勇敢往事天与地1990惊天魔盗团2(普通话)亲亲我家六扇门之空印案马路与天使贾斯廷1969小鸡比赛Voraiya5厨艺大师(美版)第三季欲海医心第三季先吻我化身博士我的野蛮女友美国版玫瑰奇缘恋与大明星澡堂也疯狂龙心战纪肌肉混战美国角斗士传奇龙林逃生沉默者(原声版)冠军2021人鼠之间兽人战争副总统第三季拖车大叔的一夜惊喜爱恋告急恋爱症候群奔向阳光宝石商人理查德的谜鉴定真心遇上大冒险惊险之旅(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摄影师聂晶 | 《青春之歌》摄影手记

(照片全图)

(照片局部)

▲1959年,拍摄彩色影片《青春之歌》中的东北学生除夕夜聚会一场戏的横移镜头时的现场,左一坐着操控摄影机的是本片摄影师聂晶,左二穿黑色旗袍的是扮演白莉苹的演员马晨曦,左三是影片导演崔嵬。

--------------本文作者简介--------------

聂晶(1921~1986), 原名聂允中,辽宁锦州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四大师之一,中国电影摄影最有成就的开拓者之一,被同事称为50-60年代中国电影摄影中最富创新意识的摄影师之一。1939年锦州师范学校毕业,在义县南关小学任教。1940年考入满映任演员,后学习摄影。1943年任华北电影公司摄影助理;1946年任中电三厂摄影助理,参与拍摄了1947年故事片《白山黑水血溅红》。194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参加纪录片《开国大典》拍摄。1950年参加第一部解放军建军史的纪录片《军旗》的摄制。曾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参与拍摄了《卫国保家》《高歌猛进》两部故事片。回北京电影制片厂后,参与了许多影片的拍摄。聂晶任摄影的戏曲片有:1960年《杨门女将》、1962年《野猪林》、1979年《铁弓缘》、1980年《诸葛亮吊孝》等;主要参与拍摄的其它故事片还有:1953年《赵小兰》、1955年《神秘的旅伴》、1957年《边寨烽火》、1958年《山里的人》、1963年《小兵张嘎》、1964年《天山的红花》、1975年《红雨》、1978年《风雨里程》、1981年《知音》等;另有1952年纪录片《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1955年舞台纪录片《杂技艺术表演》、1959年的彩色舞台艺术片《百鸟朝凤》等。担任过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

✄------------------------------------------

本文是电影《青春之歌》的摄影师聂晶写的电影创作总结文章,由我拍摄书影和扫描为电子文本后再进行校正编辑,拍摄的书籍文献是《〈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的第279页~28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7月第1版,1964年7月北京第2次印刷,全书共449页。

✄------------------------------------------

《青春之歌》摄影手记

◎聂晶

(原载《电影艺术》1960年第2期)

根据《青春之歌》的文学剧本和导演的创作意图,在影片中要表达这样两个思想内容:第一,知识分子只有献身革命才有出路;第二,表现出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的民族解放战争时代的面貌。摄影工作应当抓住这两个核心进行设计,确定影片的基调和艺术上具体的处理。

影片所表现的时代是从“九一八”到“一二九”——旧中国最黑暗的年代,但是革命力量正以不可抗拒的威势逐步成长。因此我们想象中的影片的基调,应该像黎明时分,朝霞初现,在灰暗的后景上有着明快的光亮,在青灰的颜色上有着鲜丽的积极色彩,在浑浊里露出清新,对比分明,反差较强,阴霾之中吐出明丽的光辉。

影片要反映出历史的真实,要显示时代的气息,要绘出旧社会的黑暗面,更要注意到突出革命的新生力量;要看到山河的破碎,社会动荡不安,但更要展示革命的雄伟气势。因此在环境的选择、气氛的处理、光影色调的处理以及道具的利用上,都要切合剧情的需要,强调时代气息。要再现出二十多年前的社会风貌,如:街道上虽然张灯结彩,但是小商店却挂着“牺牲血本,大贱卖”的醒目广告;交通工具有汽车,但也有落后的人力车、排子车,以至骆驼队和兽类车;北平的小胡同虽然很幽美,但是房屋贫富悬殊,卖水的水车沉重作响,买卖破烂的打着小鼓游动,显得这旧北平生活的凄凉;海在大自然中虽然是美丽的,但与岸上的破渔船和祖传的破渔网相比却是那么不协调,要有海的壮美的描写,也要有“打不上魚来,吃不上饭”的人民痛苦生活的写照。总之,要展示出旧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显示出革命行将来临。

在突出主题和时代背景之外,更重要的是突出人物,因此凡故事片都特别着重刻划人物,都要根据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来安排摄影角度、构图、光、色等等。当林道静接受了革命的道理,革命的种子在内心里生了根的时候,我们就用大特写拍摄她那明智而放出青春的光辉的眼睛。为了突出卢嘉川在监狱中那坚贞不屈的形象,我们就用强烈的光线,安定的角度,来显示他对敌人藐视的神情。林红就义的时候,昂着头走出监狱的走廊,用镜头移动的特写,光影的变化,和破晓的红光来预示革命即将胜利。我们想在影片中塑造这些可敬爱的人物形象,这是个光荣而艰苦的课题。

主题,时代背景,人物,这就是摄影师在拍摄前构思的中心。要完成这个构思,首先必须掌握阶级分析的观点:如适当地利用对比,人物方面,有自私自利的余永泽和光明磊落的卢嘉川的对比,坚贞和叛变的对比,新生和腐朽的对比,在环境方面有贫富对比等等。

上面只是谈在拍摄前的总的构思,但是在影片里如何表现还需要具体设计,下面就几个重场景的拍摄来谈谈。

剧作家和导演明确地指出在未来影片中是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因此摄影工作也围绕着林道静这一人物做文章,依照导演的意图把林道静的思想成长划分三个阶段:从跳海自杀遇救,到和余永泽同居,为第一阶段,写她对旧社会的反抗,富有正义感,但是感情脆弱;第二阶段从遇卢嘉川启蒙后直到离开余永泽,离开北平,这个阶段写她明白了革命的道理,抛掉不够健康的情感,和大众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是她的转变时期;第三阶段从定县和监狱的考验至入党,这个时期写她经受起风险而成长的过程。

一,我们以浓云低压,波浪滔天,夕阳余晖下海的场面作为影片的开始。这是和林道静跳海的行动相配合的。大自然在咆哮,仿佛也为林道静鸣着不平,痛恨这旧社会,希望终有一天,风暴会来临,洗刷这黑暗的社会。另外一个设想,从海开始到“一二九”群众大游行结束,构成影片的首尾呼应,象征着革命将会像海那样地波澜壮阔。我们用波浪滔天和夕阳在云缝里吐露着光辉的景色作为第一个镜头,在青灰的色调上有着橙红的阳光,灰暗之中吐露着光辉。林道静的出场,为了显示不平静的感觉,用风舞动她那黑发和白纱的围巾。在她的面孔上用平淡的光照亮她忿恨的泪珠,让人同情并产生疑问,这个少女为什么自杀?为什么走这条死路?

数日后的傍晚,林道静和余永泽漫步在另外一个海滨。鳞样的沙滩和闪耀光辉的大海,很富于诗意,可是为了突出原小说“海虽然美,但打不上魚来吃不上饭”这句话,用些破旧粗黑的渔船残骨和破渔网,来显示环境与人物的不协调性。粗黑的暗线并不是为了构成美丽的画面,爱情场景有了这些暗线看起来也不大恰当,但是在展示社会生活的贫富对立,和预示他们将来的分歧上是有作用的。

二,依照导演的意图,为了突出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形象,这样设计了他的第一次出场: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在天空盘旋,在不抵抗的命令下溃逃到关内的一股东北军,跑到小学校来强行占据校舍的时候,卢嘉川出现了。他指出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的真实情况,使得东北军的士兵心悦诚服,同时使得林道静也明白道理,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情节的安排,有利于人物刻划,而且富有时代感。为了造成混乱的气氛,在东北军进入学校的时候,镜头好像代表林道静的视线跟随这混乱的现象移动,看到他们抢鸡羊,看到他们的狼狈形状,看到印着血痕的伤员,构成一片动乱的景况。到卢嘉川出场时,镜头开始静止,混乱的杂音消失,卢嘉川走入一个平静天空的空画面,成为近景,光从侧面打在面孔上,使人感到安详可亲,留给林道静深刻的印象。

三,林道静从杨庄气愤出走,到北平站遇到南下示威的学生卧轨斗争。这时应该着重描绘林道静激忿的情绪和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在回北平的火车上的近景要突出地表现出这种情绪和思想。她凝坐在窗前,望着大地,她的心情激忿不安,想到前途,也想到中国,想到校长余敬唐,也想到卢嘉川……大地奔驰移动的影子投射在火车窗上,林道静的沉思的面孔就在这窗后,光有时改变方向,火车的浓烟有时流过窗前,更衬托出她激动不不静的心情。几声汽笛的怪叫,把她从沉思中惊醒,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学生卧轨斗争场面展现在她的眼前。

四,求职的几场戏,虽然镜头不多,但世态的炎凉在林道静心灵中投下暗影。这是悲惨社会的缩写,很富于时代感。三四个镜头,用雪、雨、落叶,说明是在三个不同的季节。第一次排队求职,用青年学生,最后一次排队求职,用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这样前后呼应,说明林道静从高一级的职业求到下一级的贸易行。在脚的特写镜头中出现了刊载“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消息的报纸,一方面说明时间,一方面表达出时代气息。

当林道静在痛苦失望之后,接受余永泽的温情的时候,在她的特写中,清晰地看到了泪珠;她感到的并不是幸福而是受旧社会压迫的悲痛和无望。

五,白莉苹公寓的除夕聚会,使林道静受到深刻的启蒙教育,她在卢嘉川的启发下,觉醒起来了。这场戏很重要,很富于时代感,我们读原小说时,就被这个情景深深地激动了,尤其是四十来岁的人,更会由这情景引起很多回忆。因此摄影设计上要花一番力量。我们首先选择一个风雪的除夕,室外是冰冷的世界,玻璃窗上冻着冰花,室内是火红温暖的环境。为了造成光影,光源也安放了几个点,用电灯光和蜡烛光作为基本光源,必要时用些橙红色光,做为最激情的场面的光源。另外我们也想在卢嘉川谈到红军得到很大胜利的时候,把屋内的气氛改变一下,使红红的蜡烛闪耀着发出更大的光辉,人们的面孔更加喜悦欢快,增加欢欣鼓舞明快的气氛,使林道静被这种气氛感染;更加深她内心的革命激情。为了使这场戏的开头和结尾形成对比,开始安排了较沉闷的色调,用了不同的光影,并在不同的距离拍摄各种慷慨悲歌的姿态,镜头节奏也是缓慢的,随着歌声慢慢移动。

六,林道静受到卢嘉川启蒙教育之后,从卢嘉川那里借来革命书籍苦读的一场,镜头很少,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林道静思想的重要的转折点,应该看出她的内心世界,革命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那双清澈明净的眼睛吐露着青春的光辉。摄影应该抓住这一重点,把林道静的肖像在这场戏里拍得最美,最鲜明,使这个镜头成为全片最难忘的镜头。为了突出人像,我们选择傍晚的时间,后景较暗,而且用大纱模糊后景,用几条光束来衬托人像;人像处理在最亮的光线下,使她更鲜明,甚至可以看出明丽的眼睛里映出花的光影。接下去是洁白盛开的玉兰花的大特写和桃花千万朵的镜头,这样不啻对前面的特写镜头做了一个形象的譬喻。

七,林道静和余永泽由于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矛盾而引起争吵的戏,要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摄影选择两个不同的后景,余永泽的周围高高堆着古籍,好像埋在书堆里,在画面的一角可以看到胡适的相片,余永泽在这个大书堆里更显得渺小卑微;林道静的周围衬上红的鲜花:一古一今,对比鲜明,更会有说服力。

八,卢嘉川来到林道静家里,交给她三件工作,这使她十分愉快;十分兴奋。为了突出这种火热的心情,用夕阳的红光照射在室内,使室内呈现出红色的光影。拍摄人物时用这红色的反光照射在头发上或某一部分上,更会陪衬出人物的愉快和兴奋。

九,卢嘉川被捕入狱,受了酷刑,但坚贞不屈,他那颗赤诚为革命的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革命事业去工作,去斗争。为了表现这种崇高的品质,在光影上应该是很强烈的,用反差较强的光线拍他那种虽然忍受着痛苦但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闪闪发光的眼睛和面颊。

十,刑场和贴标语的镜头,是导演处理得很好的蒙太奇句子,简练而又有意义。摄影处理上是选择黎明前的时间,刚落完大雨,乌云渐渐散去,东方呈现红霞。刑场和贴标语看起来是一个时间。刑场的戏把烈士们处理在山岗上,背景是天空,国民党刽子手处理在画面的右下角,从对比中显示我们的烈士昂扬慷慨的气势。贴标语场景,处理得清新一些:被雨濯洗得很干净的街上,贴着鲜红的标语,和美丽的朝霞相映,显示蓬勃的朝气。通过这些处理,表现出革命者的前仆后继,使观众产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联想。

十一,林道静回北平后和王晓燕谈话那场戏比较重要。导演和大家一致同意把她们处理在幽美的环境中,一方面衬出她们开阔的胸怀,一方面使下面一大段监狱的戏得到舒缓。后景上为了衬托,用上荷花、清流,以及金红色的晚霞,更能陪衬她们的心情。

十二,林红在狱中讲故事教育林道静这场戏,我们设想随着林红那种富有热情的声音,看到窗口现出曙光,大地渐渐明亮起来;当她说到那些最感人的辞句时,转换成映着红光的大特写,这样更能渲染出必要的气氛。

林红就义的场景是全剧的重点戏。林红是党的优秀女儿,她那英勇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教育着林道静也教育着我们。为了突出这英雄的形象,先表现国民党的狼狈形象作为对比,例如他们撤退时被风吹得四散的文件,在冷风中摇曳闪动的路灯,监狱走廊中摇晃着的长长的黑影等等。及至镜头转向林红时,镜头角度由急遽的变化趋于平稳,光也随之作了相应的改变。林红把红毛衣交给林道静后,走上台阶回身注视着道静时,我们用一个近景强调她注视道静的炽热目光,表现她对道静的希望和勉励。她在走廊中走过时,用跟移的近景拍摄,突出表现她那镇定而坚贞的面孔。铁门打开,林红的背影走出去,一道阳光流洒进来,使人感到这不是一个人走向死灭,她英勇牺牲了,却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高举红旗,坚持斗争,直到胜利。

十三,波澜壮阔、动人心弦的“一二九”运动的场景,作为全剧的结尾,一方面表现林道静入党后的革命斗争,一方面给人热烈、雄伟的感觉,以此鼓舞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增加群众对党的热爱。为了拍得真实动人,我们以繁华的北平街道做后景,以数千群众构成这雄伟的场面,并出现和大刀水龙搏斗的场景。在这里既要看到林道静、江华被水龙喷射的困难情形,也要看到林道静振臂一呼的英雄形象。风吹动着她的长发,水淋在她的身上,以此和影片开头跳海的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镜头节奏也是快速的、激昂的,有时用急速的变焦距镜头和升降镜头来造成这种气势。

上面写的是在影片开始拍摄时的摄影设计的一部分,只是个轮廓。限于水平,写得很乱,错误也很多,有的拍出来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出入很大。为了相互学习,拿出来发表,算是抛砖引玉吧。

更多内容请关注↓↓↓

 2 ) 《青春之歌》:斑驳旧影,动人依稀

今天翻出这部老电影,重看了遍《青春之歌》。电影内容比较左,和今天的生活已经有了相当距离,可动人的片断并未因此失色,东北沦陷的苦难、老北平的绝色风光、谢芳深情的朗诵……,时间可以过时,感动却未流逝,斑驳旧影,动人依稀。

ONE:

一群学生聚在一起,为东北沦陷的苦难悲恸激愤,大家聚在一起唱着《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几十年后我在读《南渡北归》时,看到了与此场景完全一样的真实历史,那是梁思成女儿梁再冰回忆抗战时西南联大的生活,那时西南联大师生们经常聚在一起,大家急切地谈论时局,一起唱着救亡歌曲,互相支持鼓励……

那个时代去了,我们民族最难的时候已成往事,但这百年来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证明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时是需要百年甚至多个百年的恒心与定力,需要人们以世纪为周期进行努力才能改变民族的命运。

TWO:

那个曾经的北平,在电影里留下绝色的身影:

北平,颐和园,夕阳的光影,

远山近水,素色旗袍,小燕和道静

那是多浪漫的北平

那是水波光影里的北平

那是诗一般的北平

那是恒久记忆里的北平

THREE:

谢芳的朗诵,时过数十年仍是真挚感人:

在暴风雨的黑夜里

你是驰过长空的闪电,

多么勇猛,多么神奇,

你照亮我生命的道路

我是你催生下来的细雨

我们没有倾谈,我们没有默许

然而我相信,你永远地相信

在我生命中会有这样突然出现的奇迹

…………

“你是驰过长空的闪电,我是你催生下来的细雨”……,

世间有着这么美的诗句,真值得反反复复地诵念

 3 ) 林道静的成长史

林道静由开始的对生活绝望, 到被余永泽救下,当上教员然后辞职去北京。 去了北京后夫妻两人出现巨大分歧。 林道静被卢嘉川所代表的共产主义吸引。 (在当教员时认识的卢嘉川) 后与余永泽分道扬镳,卢嘉川被余永泽逼出门被捕死亡。 林道静去往定县避难,还是当教员,并与江华接头,组织农民运动。 后又回北京,因为电影明星的邀请等一系列事件……被捕 在狱中遇见郑姐和小女孩。 郑姐死,林道静被放、入党。 期间还有胡的不断纠缠。 影片展现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全过程。

回答了了旧社会知识女性由单纯的反叛旧社会,脱离封建道德后。接下来该怎么走的问题。答案就是只有在共产主义的引导下,把个人的得失与为国家、民族、人民的解放的斗争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女性的解放与独立自主。

有对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政策的批判,也有对余永泽等个人主义知识分子的讽刺。

林道静的变化代表的正是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抗日救亡时期前后,知识分子由追求个性解放到追求民族解放的过程。

也是知识分子意识到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改变国家、个人的命运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群众,才能够打倒封建统治,实现民族解放和个人的独立自主。

 4 ) 打卡作业

我是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开头——林道静遭受挫折,便跳海自尽。“自尽”这个行为在我看来是十分大同时也非常懦弱的一个动作,是一个人内心本质对于事情所做的最消极的抉择。同时也因为,她的母亲旧女性已经这样离去了她这个新女性却仍盲目效仿。我认为应当把开头改为:林道静眺望大海想自尽但又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犹豫不决不明白生命的意义,然后不小心脚滑掉进了海里被余永泽所救。这样带有偶然性的“英雄救美”,使影片更具有戏剧张力。让林道静这个人在后来所听“秦怡”所讲的故事,心里所受的冲击力更强更能明白自己过去的不成熟,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她从幼稚到成熟发生的蜕变。

其中有一个表演细节我很喜欢,校长不允许她公开在学校宣讲爱国活动,并拿开除威胁她。她一气之下便要离开学校,可是在她这么冲动的情况下,她仍不忘走时回头了一下,她所回头的地方正是学生们的位置,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她的不舍,同时导演也没夸大这个细节没有给学生们忧伤的面部来个特写,就很真实很自然让人心涌感触,这个细节的处理让我接受了林道静。

林道静这一路上曲曲折折,有幼稚有冲动有任性,但同时对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有着无限的热血和期望。那我们“青春”是不是缺乏一种“态度”?

 5 ) 我国50 年代的一部经典影片《青春之歌》

1959 年 彩色片

摄制:北京电影制片厂

改编:杨沫

导演:崔嵬 陈怀皑

摄影:聂晶

演员:谢芳(饰林道静)康泰(饰卢嘉川)秦怡(饰林红)于是之

(饰余永泽)

《青春之歌》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嵬在 1957 年与陈怀皑合作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由杨沫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青春之歌》的摄制成功,丰富了建国以来的电影文库。

1959 年是中国电影史上奇峰突起的一年,这一年生产的 80 部影片中有30 部是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青春之歌》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影片之一,它在编、导、演、摄、美、音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我国50 年代的一部经典影片。它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也受到了许多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日本青年看了后纷纷表示向林道静学习。

这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改造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这个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她投海自杀遇救与余永泽同居;第二阶段是她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和余永泽从思想分歧发展到政治分歧而终于决裂;第三阶段是她找到革命道路后,在革命斗争中受到严酷的考验,开 始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

影片后半部,从农民运动到学生运 动,从监狱斗争到街头示威,相当生动地反映了 30 年代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

当然,林道静的形象的成功也离不开周围人物的塑造。围绕着林道静,她有三个正面教员(卢嘉川、林红、江华)和四个反面教员(余永泽、胡梦安、戴瑜、白莉萍),这些人物中,康泰所扮演的卢嘉川,秦怡扮演的林红,于是之扮演的余永泽,赵联扮演的戴瑜都很有特色,他们的出色表演对于推动林道静性格的发展和演化影片的主旨起了极大的作用。

影片《青春之歌》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整个影片像一首优美而又激昂的长诗,在这儿,雄浑与细腻,叙事与写意,战斗与抒情,严酷与乐观融合得极其和谐。我们从“南下示威请愿”的卧轨、“3·18”纪念大会和军警的冲突,“12·9”大游行的殊死搏斗,在这些气势恢宏的群众场面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崔嵬导演的巨大气魄,然而影片开头那海滨的景色,除夕晚上白莉萍公寓里那如歌如泣的悲壮场面,林道静和王晓燕在北海两段浓郁的抒情,还有监狱窗外盛开的桃花,林红就义前那催人泪下的告别,又显示出影片导演在抒情与写意上的巨大功力。紧张的冲突中穿插一些抒情的场面,可以使影片有张有弛、疾徐相间和富于节奏变化,既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又衬托出那些重场戏的紧张热烈,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片的摄影也很有特色,这得力于聂晶同志高超的艺术构思。他非常注意景物的选择为主题服务,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浓云低压,波浪滔天,夕阳在云缝里吐露着光辉的景色,在青灰的色调上有着橙红的阳光,这种情调是和林道静跳海的行动相配合的。而道静求职的几个镜头,摄影师用雨、雪、落叶很好地表现了三个不同的季节。林道静从卢嘉川那里借来革命书籍读书一场,摄影师把林道静的肖像拍得很美,她那双明净的眼睛吐露的青春的光辉,形象地表现了革命的种子在她心里已经生根发芽,接下去的洁白盛开的玉兰花的大特写和桃花千万朵的镜头,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影片的用光也很讲究,在白莉萍公寓除夕聚会一场,开始安排了较沉闷的色调,用了不同的光影,并在不同的距离拍摄各种慷慨悲歌的姿态,镜头节奏随着歌声缓缓移动,当卢嘉川出现和谈到红军取得很大胜利时,红红的蜡烛闪耀着发出更大的光辉,室内开始弥漫着一种欢欣鼓舞的明快气氛。再如林红在狱中讲故事那场戏,随着林红那富有热情的声音,我们看到窗口现出曙光,大地渐渐明亮,当她说到那些最感人的辞句时,转换成映着红光的大特写,这是光的成功的运用。

《青春之歌》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也颇有创新,它一反 50 年代我国银幕镜头运用比较静止的习惯,大胆而恰当地运用了许多推拉摇移和变焦镜头,使影片增色不少,特别是除夕晚上白莉萍家运用的那个很长的横移镜头,和悲愤的救亡歌曲与年青人的沉痛心情相呼应,给观众情绪上带来强烈的感染。

瞿希贤的音乐也很成功,表现林道静的主题音乐带有向上的、热烈追求真理的意味,也有坚强不屈、顽强的一面,具有林道静的气质。党的领导的主题音乐形象严肃有力,带有号召和鼓舞的性质,壮阔、宏伟有力。为了强调时代气氛,这部片子用了不少深入人心的革命歌曲,如《松花江上》、《救国军歌》、《五月的鲜花》等,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情绪冲击力,特别是除夕之夜青年学生唱起的《松花江上》,把人们的情绪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充分体现了音乐语言的无比魅力。

影片《青春之歌》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汹涌的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不仅在于它的整体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还表现在“左”倾文艺思潮流行之时,它能给予有力的抵制。《中国青年》1959 年第 2 期上郭开曾写文章大肆指责林道静“充其量也 只能是一个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作者如果不是有意歪曲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那也是不自觉地对共产党员作了歪曲的描写。”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出一场大争论,《青春之歌》的创作集体及正直的评论家、艺术家们对此进行了严正的批驳,广大观众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部影片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曲折、复杂和痛苦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命运只有与革命大众相结合才有出路的主题,共产党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可敬可亲,而没有陷入高大全的泥坑,这些在当时来说,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6 ) 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附《青春之歌》详尽字幕版

原文

谨以此字幕作品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1935.12.9-2020.12.9)

B站在线看详尽字幕版《青春之歌》修复版画质

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八十五周年,我在上个月底开始了对电影《青春之歌》的详尽字幕配制,现在也基本完成了。老实说,这部电影我虽是去年看的,但直到这次配字幕,我才算是真正深入去了解它。为了把影片的时间线和多位主角和配角的基本信息(年龄,职业,身份等)弄明白,多少花了一些工夫。

除了原著小说和中国电影出版社的专著,由于影片是多次穿插时事来揭示时代背景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我也查了一些历史背景知识,作为字幕中的注释。

制作字幕参考的资料:

(一)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月北京第1版,1990年10月辽宁第11次印刷,共678页。

(二)《〈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7月第1版,1964年7月北京第2次印刷,共449页。

(三)青年出版社的日文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青春の歌」),杨沫◎原著,岛田政雄、三好一◎译,1977-1978年出版,参考了其上册的人物介绍内容。

以下是我自制的详尽字幕版《青春之歌》,可以去B站看↓

网址://b23.tv/g2ltkz

B站的BV号:BV1ky4y1v7Mo

字幕版截图↓

✄……………………………………

影片信息

片名:青春之歌

片长:2小时36分钟

种类:彩色故事片

上映年份:1959年(十周年献礼片之一)

出品方:北京电影制片厂

原著小说作者:杨沫

编剧:杨沫

导演:崔嵬、陈怀皚

副导演:田炜、刘春霖

摄影:聂晶

美术:秦威

作曲:瞿希贤

录音:蔡军、王泽民

化妆:孙月梅

服装:孙竦

照明:赵新鸣

剪辑:傅正义

制片主任:胡其明

演奏及合唱: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合唱队

演奏及合唱指挥:李德伦、秋里

主要演员(角色名……演员名)

林道静……谢芳

卢嘉川……康泰

李孟瑜(江华)……于洋

林红(郑瑾)……秦怡

余永泽……于是之

戴愉……赵联

王晓燕……秦文(秦怡的妹妹)

胡梦安……张逸生

白莉苹……马晨曦

俞淑秀……赵玉嵘

余敬唐……韩焱

李芝庭……葛存壮(葛优的父亲)

许宁……罗锦麟

崔秀玉……孙凤琴

侯瑞……张亮

警官……曹增银

魏老三……邵华

刘大姐(刘亦丰)……林东升

王教授(王鸿宾)……史宽

王夫人……王人美

赵毓青……李雨农

伍雨田……黄非

伍仁贵……赵子岳

李洛贵……李建国

王老增……杜德夫

✄…………简介简评

1959年出品的彩色电影《青春之歌》是崔嵬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此前他是著名演员),也是谢芳的银幕首秀(此前她是舞台剧歌剧演员,没拍过电影)。该片改编自女作家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知识女青年林道静几经周折与磨难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影片聚焦的群体是30年代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既有贪图安逸、拼命攀附权贵、甘愿沦为权贵掌中玩物和奴婢的,也有为了救国救民而不懈探寻、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

出身悲惨的林道静(谢芳 饰)是一个反抗包办婚姻的女青年,高中一毕业就从家中逃到北戴河边的杨庄投奔表哥,本以为可以安顿下来,谁知表哥早已经走了,又得知自己要被当地小学校长“送给”县长当小老婆,痛苦悲愤之下她便跳海自杀,北大学生余永泽(于是之 饰)及时救了她。接下来的相处中,林道静被余永泽的浪漫文艺涵养迷住了,两人情感逐渐升温。余要回北平上课了,林听了余的话,决定留在杨庄教书。不久,“九·一八”的新闻传来,她遇到了北大进步学生领袖卢嘉川(康泰 饰),他清晰有力的时政分析和爱国激情激起了她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这与只有象牙塔浪漫文艺情怀的余永泽形成了某种对比。道静对时局异常感奋,她在上课时给学生们宣传抗日,却触犯了国民党不准宣传抗日的禁则,她被开除了。道静去了北平,中途遇到南下示威的学生,再一次被进步青年奋起挽救危亡的魄力所震撼。到北平后,她找到了余永泽,但不愿意马上与他结婚,便四处找工作,但奔波许久未能就业;道静身心俱疲,余趁虚而入,与她完婚。

除夕之夜,林和余正在家里等候贵宾,这时余家的老佃农魏老三来求助,余对魏老三的嫌弃和吝啬使道静非常失望。余跑去赴胡适之约了,同公寓的白莉苹拉道静去参加东北学生的新年聚餐。在聚餐上,东北学生们悲歌家乡的沦丧,正当大家对民族前途感到迷茫时,卢嘉川来了,他向大家详细分析了时局,宣传了红军反围剿的胜利,指出未来出路就是反抗和斗争,使大家恢复了信心。在卢的帮助下,林道静阅读了一些马列著作和苏联无产阶级名著,启发了她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可余永泽是一个崇拜胡适之流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者,只想过自己的“名流”生活,嘲讽道静接触马列主义和参加斗争运动,同时余认为卢嘉川是在破坏他和道静的婚姻幸福。道静对余感到非常失望,但还是和余凑合着过日子;政治观点和个人生活嫉妒的矛盾,使余对卢愈加敌视。在夫妻争吵中,余永泽逐步暴露了他想要控制道静为玩物的本质;不久,卢嘉川因余永泽的嫉妒排挤而很快被反动当局抓捕枪毙,道静终于决心与余离婚,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经过多次参与斗争、两次入狱和在农村的见闻,林道静逐渐成长起来,最终她如愿以偿地入党,并和同志们担起领导“一二·九”运动的重担,团结广大师生游行示威,反抗华北“自治”等卖国行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有力地推动了党提倡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电影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腐朽,生动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在中共影响启发下走向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同时也生动深刻地塑造了一些反面角色。基于优秀扎实的小说,电影把主要力量放在女主角林道静身上,砍掉了许多支线人物,集中表现了林道静的成长以及对她产生关键影响的角色卢嘉川、李孟瑜。另外秦怡扮演的林红虽然戏份很少,但却是本片中最深刻感人的角色。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优秀影片,主题、剧情、表演、摄影、音乐、美工都很突出。当然,在建国十七年电影里,它不是唯一一部优秀作品。

✄……作品影响力:中国革命文学的名片之一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于195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牌)出版后,马上就成为当时的畅销书。1958年9月5日,作者杨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青春之歌》已出九十四万册了”,这仅是七八个月时间里的印数;第一版出版后一年半时间里,小说累计售出了130万册。依据《全国新书目》能够找到的10个版本印数累计,《青春之歌》自1958年出版至2015年12月的57年间,累计印数已经超过1000万册。《青春之歌》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自1958年至今,《青春之歌》被译为20多种语言,最早的日文译本(島田政雄、 三好一译)由至诚堂于1960年出版,到1965年印刷了12次,累计发行数量达20万册。1977年,日本青年出版社又再版了该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三个版本的《青春之歌》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10个国家,尤以美国馆藏量最多,达27家。从美国27家图书馆分布来看,27家图书馆广泛分布在18个州及特区,占美国51个州及特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并集中分布于美国东北部高校汇聚的地区。从图书馆性质来看,40家图书馆中大学图书馆为32家,占到80%。这些数据表明《青春之歌》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欧美社会,主要是被用来进行学术研究,其读者群、传播受众以高校学者和对中国感兴趣的学生为主。

由于小说的成功,改编成电影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为此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有过纷争。上影厂导演蒋君超是著名女演员白杨(艺名)的丈夫,而白杨就是《青春之歌》作者杨沫的亲妹妹,蒋君超是第一个向杨沫提出把这部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可北影厂也正有改编的想法。蒋君超很着急,两个电影厂争执不下,最后由中央领导决定由北影厂负责创作电影版。由于北京市委的大力支持,影片只用了五个月就拍摄完成了,但是这却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耀眼的革命文艺经典。电影上映后,和小说一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但很多人为了看这部电影,饭也不吃了,就拿钱去买票看这部片子,许多影院不得不24小时不停播放这部电影。

影片在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也引起了轰动。1960年5月至7月,《青春之歌》在日本东京、仙台、札幌、大阪、京都、广岛、福冈和名古屋等地放映达36场,受到日本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1960年8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青春之歌〉在日本》,专门介绍了这部影片在日本受欢迎的情况,一些日本青年人纷纷将林道静作为自己选择生活道路和未来事业的榜样。

以下为《人日》1960年8月24日的相关文章的全文内容。

1961年,扮演林道静的演员谢芳访问日本时,街上的人们立起了一层楼高的林道静海报,许多日本男青年追着谢芳坐的车喊道“林道静”“林道静”。

由此看来,中国革命文艺经典的影响力远不是现在人们被刻意误导所致的偏见印象中的那么单薄的。这个课题,还有待我们去不断地研究发掘。

本文参考资料 李先慧、何明星:《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http://m.fx361.com/news/2016/1018/285029.html

----------------------- ★ -----------------------

扫码关注

 短评

拍的理想化了吗?现在看是的,可是过去看不是。如今谈理想,谈牺牲,谈追求,好像是在扯淡,是我们聪明了,还是内心不再纯净了?那个年代的青年有叛徒,有汉奸,但是也有一批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也正因为此,新中国才有这批人建立起来。谢芳演的一板一眼,貌似话剧感、脸谱化,可是我认为,那个时代的他们就是如此。林道静的成长与进步,是每一个受压迫者在迷茫中获得重生的过程,这是林道静的青春之歌,同时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觉悟的青春之歌。在狱中林红讲的那段故事,可歌可泣,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从容与豁达,是那些苟且偷生者不理解的。有人信仰神,所以他认为生命可以永恒;在那个年代,信仰共产主义,所以这些可爱的人永恒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战无不胜的。

7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大场面调度纯熟,革命题材的大跨度体现在时长和面面俱到的共革命。把时间聚集在抗战时期的几年,空间横向扩展延伸,按照共的革命路线为线索,铺垫了女性意识和革命意识的觉醒,展开城市和乡村的多个空间革命反抗。建国后的三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电影的书写的明显区别,鲜明的视角主题和精神,长时间铺垫树立人物,让目的明确的人物不单薄。从建国十周年献礼来看实在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10分钟前
  • Kiyoko
  • 还行

当年没把小说看完,实在读不下去,以为看电影会好点结果也一样,如今总算是把它都看完了,感觉更像是一部打了鸡血的伪成长小说。问:林道静怎么能在群众中脱颖而出成为后备党员?答:她是女主!

11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还行

孔庆东说:满街甫志高 遍地余永泽。可是林道静,你还记得未名湖畔的张中行吗?

15分钟前
  • 空思
  • 还行

#资料馆留影#近3h的修复版,属于那个特定年月的革命浪漫激情,关于那个早已消逝的老北平,以及理想主义女战士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动人的故事,诗意的画面,精彩的编导演(谢芳的眼睛太灵光了),出场人物真实可信……堪称一部无可挑剔的红色电影,青春成长与革命人生衔接得如此清新自然。尽管时代每天在变,但有些宝贵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无论哪个时代的年轻一代,都该勇敢走自己的路,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惧怕而心向光明希望,以一腔敢性的青春热血去抗争压迫,照亮腐朽与黑暗。ps,致敬老一代影人,缅怀今年去世的秦怡老师,《五月的鲜花》和她的林红真是全片的点晴之笔。20220629

19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你参加革命,是为了人民大众,还是为了摆脱你小资产阶级平淡无聊的生活”

22分钟前
  • Obi-
  • 推荐

林道静的眼睛,北京大学。个人身世的悲惨境遇和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如何变为对社会和时代洪流的体认与自觉,描写得不算细致,但前面的年轻与稚拙倒刻画得很好。大时代的动人心魄,需要回到现场去体认,这个现场却也是双重的(讲述神话与神话讲述)。经由这部超级文本,我们也许能回到这个双重现场。

27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开头和余永泽聊天水打过来浸湿脚的镜头很惊艳,看得俺精神一振,结果三小时后发现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开场10分钟的那个镜头=。=

28分钟前
  • 阿草
  • 还行

革命比当姨太太刺激。意识形态色彩太浓,角色脸谱化,选演员也是。极多地方太拖沓。

29分钟前
  • 菲利普
  • 还行

近三小时的片长,场面宏大人物关系复杂,但也因此显得冲突不够集中。谢芳的第一次惊艳亮相,主观展现一群青年奔走呼号逼蒋抗日的革命热情,塑造了多个血肉丰满的银幕形象。在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上先后出现多个对她有着深刻影响的男人,所幸影片并未全然回避其中若有似无的情感纠葛。@资料馆

3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虽然难免带着时代政治色彩,但是林道静为了理想不断成长的经历还是让人振奋。老胶片的色差很有feeling~ with六。

33分钟前
  • 廢匪肥·老🐰
  • 推荐

女角当然是最强点!谢芳光彩夺目自不必说,连居配的秦怡也有感人至深名场面。至于三位男性,康泰和于洋的角色对女主影响极大可对观众而言缺乏感染力,因为正义凛然地过于单维雷同。反倒是性格趋贬的余永泽,因于是之那话剧范十足的演法而显得十分别致突出!虽然于自己后来表示不够满意,感觉塑造的有些过火。此角原型是杨沫前夫张中行。其本人倒是颇为坦然大度,“五十年代她出版了《青春之歌》因而出了名,不少知道我的读者认为其中有些事是影射我;我的室中人则更进一步。说是意在丑化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却没有在意,因为一,影射是高位人的常有想法,我无位,就不该这样想。二,可能也见于小说教程,是为了强调某种教义、是可以改造甚至编造大小情节的。最重要的是三,要明确认识,这是小说,依我国编目的传统,入子部,与入史部的著作是不同的。”

3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其实林道静这样的角色是很自私,很不靠谱的。高中毕业,单纯地想在旧社会寻找独立。遭遇挫折,就退回余永泽的温暖怀抱。只读了几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小说,就以为了解了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门生。听了几句卢嘉川的鼓动,看到学生运动,连和余永泽商量都没有便参加地下工作。根本没有想过家人的想法和安危。当然,余永泽本身也有问题,典型的小资想法,处处钻营,只想保全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鸟。当然,这只是针对影片的前半部而言。林红的登场,让整个影片飞升了一个层次。尤其是踏着国际歌,走向刑场之前的那一段,让人对共产党员心生敬意啊……

36分钟前
  • 推荐

片子由于年代感,自然不能被我们这个时代真切了解,那就从硬件去看,一是画面,构图没得说,舞台剧范式,算不上惊艳,但是厚重;二是人物,片子两个半小时,流浪汉叙事模式,一个人连起一批人,不枯燥,这就是本片当下的本体价值。

40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一场浓厚的革命励志大作吧,林道静给我们提出了在战乱的年代怎样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样一个命题,那就是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

44分钟前
  • 崔泡泡
  • 推荐

《青春之歌》里面的余永泽拒绝革命,阻止革命,给革命带来损失,他虽然令人反感,但是还不能定性为敌人;而戴愉在被捕之前是个极左分子,被捕之后不久就叛变革命,给革命造成严重的危害,它才是凶残的敌人,它后来得到可耻的下场,是必然的。

45分钟前
  • 平治齐修
  • 力荐

每个热心爱国献身革命滴文艺女青年你都伤不起~

4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像林道静那样的女青年还有吗?像这样的电影还能拍出来吗?还敢拍出来吗?个中人物选择,概为彼时青年各自取舍,却值得当下大学生做一番重新解读。形势不同,环境不同,人也变了,精神面貌更变了。何去何从,何舍何得,仍需仔细辨量。

50分钟前
  • 邓一南37
  • 力荐

可以说是很真实的小资GM自传了,放在新民主主义GM背景下怎么看怎么有点不对味,如果不是农村戏份的存在可就真是全员小资了:利己的小资醉心享乐,自Y派小资只管读书,狂热型小资直接变节,至于GM的小资,GM文学读过,GM口号喊过,然后GM行动就是散步、贴标语……

55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放到现在就是一部大女主的我戏啊。红色革命在抗日情绪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背景之下蔓延开来的个体化。也是意识形态驾驭整部片子的呈现,真的太单调了。

59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