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

HD中字

主演:艾瑞克·巴纳,丹尼尔·克雷格,塞伦·希德,马修·卡索维茨,汉斯·齐施勒,阿耶莱特·祖里尔,杰弗里·拉什,吉拉·阿尔玛戈,迈克尔·朗斯代尔,马修·阿马立克,莫里兹·布雷多,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梅雷特·贝克尔,玛丽-乔西·克罗兹,伊万·阿达勒,阿米·温伯格,林恩·科恩,阿莫斯·拉维,摩西·伊夫吉,拉菲·塔佛,阿隆·阿布布尔,马哈姆·胡里,艾格尔·纳尔,西娅姆·阿巴斯,穆斯塔法·德加德杰姆,阿西·科恩,丽莎·维林德,Djemel Barek,毕扬·丹斯曼,Yonatan Rosen,乔纳森·乌泽尔,盖伊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慕尼黑 剧照 NO.1慕尼黑 剧照 NO.2慕尼黑 剧照 NO.3慕尼黑 剧照 NO.4慕尼黑 剧照 NO.5慕尼黑 剧照 NO.6慕尼黑 剧照 NO.13慕尼黑 剧照 NO.14慕尼黑 剧照 NO.15慕尼黑 剧照 NO.16慕尼黑 剧照 NO.17慕尼黑 剧照 NO.18慕尼黑 剧照 NO.19慕尼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慕尼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复仇的真实的电影。1972年在联邦德国举办的第20届奥运会上,巴勒斯坦的极端恐怖组织“黑色九月”闯进了奥运村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要挟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  联邦德国的警察草率对待了这次绑架事件,他们直接冲进了恐怖组织的巢穴企图武装营救 人质,孰料导致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难!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摩萨德”高层迅速训练了一批特工,展开了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的巴勒斯坦人血腥的报复……说好不分手情迷尼尔斯•弗拉姆七条命记忆囚笼乔·皮克特 第一季蝴蝶梦偷天陷阱笑笑茶楼第一季新网球王子 U-17世界杯篇大哥成富贵吉祥清风朗月花正开名侦探赛大爷小叛逆沙丘以暴制暴皆大欢喜1981圣诞家族真爱如血第二季山外的彩虹玉米田的小孩潜行东尼·罗宾斯:做自己的大师靓妹仔我不是财神雷尔:最后的先知冯·特普之家:音乐人生暂停红盒子2017当流星划过天际悍将双雄雅马哈RX100一个复杂故事乔基:德里怒火奶娘007:大破天幕杀机国语租赁猫暖秋梦回唐朝凯特援助惊天魔盗团2(普通话)天降小厨娘西伯利亚冒牌男神萌女侠

 长篇影评

 1 ) 一切有关人性的道德理论都是风凉话

  按正常思维理解,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客观的理论是最冷静,最正确的判断。我也是这么觉得的。这种思维在断家务事时还能有效,政治上拉倒吧。

  巴勒斯坦男子说“我们可以永远等下去。”置身于水深火热之外的人,是无法超脱个人私欲说出这种话的。它显示了民族的生命力,归属感。国家是否有权利驾凌于个人权利之上?当然有,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只是一个人的。我们之所以否认,是我们的民族没有到存亡攸关的时刻,或者我们根本就不是具有强烈民族耻辱感的一群人。我们没有见过巴勒斯坦半大小子凛然将炸药绑在腰间,也不曾体验过在你公司门口150米外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血案的生活。在加沙地带,没有强烈的民族性就会灭亡是一个事实,谁先放下屠刀谁先死。所以我们根本没有资格评论巴以冲突的正与邪。一切说辞在那血雨腥风的史实中都如同历史课本上轻描淡写的答案。

  说人性道德是至上理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就在逆向而行,他们不明白么?国家恐怖主义也好,复仇主义也好,他们巨大的车轮碾过看似最正确的共识,不是尾大不掉,而是这种客观卑微得让他们无法接受。也许责任真的在欧洲人,so what?这也是生活,这就是历史,“反正还要长出来,为什么人们还要剪指甲?”在这无尽的此消彼长中,也许未来会有一些人解开这个疙瘩,但绝不会是在谈判桌上。这些人也将是这个星球上一直所敬仰的那种人,所谓leader。

 2 ) 《慕尼黑》: 屠杀一块切开的面包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慕尼黑》并不是非常有名的一部,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宏大,没有《外星人E.T.》那样童趣,没有《辛德勒名单》那样温暖,没有《大白鲨》那样惊悚,没有《侏罗纪公园》那样刺激……如果要形容《慕尼黑》,我会选择“沉郁”、“写实”、“黑暗”、“困惑”这样的字眼。

影片改编自George Jonas的书《复仇:一支以色列反恐小分队的真实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故事背景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绑架最后遭杀害的真实事件。但斯皮尔伯格讲的,却是这个事件引发的以色列复仇行动。

这是一个恐怖袭击之后的复仇故事,充满了手枪、炸弹、追踪、暗杀,但斯皮尔伯格把影片处理得非常平实、冷峻。整个电影气质上更接近一些70年代的作品,例如科波拉的《教父》、《窃听大阴谋》,西德尼·波拉克的《秃鹰七十二小时》,威廉·弗里德金的《法国贩毒网》以及英国的《伊普克雷斯档案》等等。这既符合了故事发生年代的风格气质,同时又是营造真实感与历史感的出色手法。影片摄影师卡明斯基是斯皮尔伯格的老搭档,他很擅长利用手持摄影、粗糙颗粒效果来制造临场感和真实感。在漂亮的自然光欧洲外景之外,《慕尼黑》中有大量黑夜特别是雨夜的镜头,这些镜头犹如黑色电影一般迷离、阴郁,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看看他的《夺宝奇兵》系列就知道,斯皮尔伯格非常擅长惊险紧张的情节剧,特别是其中的动作场景设计。《慕尼黑》虽然是关于以色列情报机关暗杀恐怖组织的故事,但影片大部分时间并不惊险刺激,甚至有些平淡:没有特殊的武器,没有超能的特工,没有夸张的格斗或战斗场景……几个像大学教授、古董商、玩具匠人的家伙去实施这样一个茫无头绪的暗杀行动。临走时,总部财务交代的是不管你干什么,花多少钱,一定要留发票!一股约翰·勒卡雷小说中荒诞的真实感跃然而出。几场刺杀戏让斯皮尔伯格处理得各具特色:有的是从街头跟踪到家然后主角紧张地,有的是炸弹出意外变成了近身枪战场面混乱,有的是炸弹威力太大险些危及主角……但所有袭击的动作戏都不是靠华丽的爆炸、枪战吸引人,而是那种内在的紧张感。这一点上,《慕尼黑》复现的是斯皮尔伯格早期作品如《决斗》、《大白鲨》内敛风格。

《慕尼黑》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影片多处利用平行剪辑产生的对位设计。比如一边是电视上在列举遇难以色列运动员的名字,一边是摩萨德在收集袭击者的名字和照片,镜头互相穿插,把遇害者和袭击者剪辑到了一起——有意思的是,遇难者人数和以色列认定的复仇对象正好都是11位!还有一段,一边是男主角在神经质地紧张检查着自己的屋子,看看是否有隐藏的炸弹,另一边则是同伴炸弹专家在制作炸弹同时拆除屋中诡雷的场景,结果是男主角惊恐地躲进了衣橱不敢在床上入睡,而炸弹专家则在以为屋中安全之后被轰然炸死。这种对位设计虽然有些刻意,但确实起到了强烈的效果,它把两种气氛、两种感觉置于一起,让其中的矛盾、不和谐、混乱、无从选择显得更为突出。特别是结尾前一段,一方面是慕尼黑惨案中最后也是最可怕的部分:警方向机场的恐怖分子射击,恐怖分子开始屠杀被绑架的人质,一方面则是男主角带着回家也消除不掉的恐惧、负罪、茫然在跟妻子做爱。屠杀的惨状与男主角高潮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充满着对死亡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渴求。

导演斯皮尔伯格身为犹太人,似乎容易让影片偏向以色列一方。但我并不这样认为——现在回过头去看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不是其偏袒以色列人/犹太人(尽管有人认为影片有失实之处),反而是斯氏一贯强调的人道主义。随着故事发展,男主角及有些队员一直在质疑行动的合理合法性,质疑复仇的意义,质疑巴以矛盾的根本,质疑人性在种族及宗教冲突中的位置……影片中有一处,男主角和其队员正在一处隐蔽所休息,不巧碰到了同样来此休息的巴解组织成员,双方开始剑拔弩张差点火拼。以色列特工们假称自己是某欧洲革命组织成员,结果双方坐在一起听起了音乐。男主角与其头目聊天,双方就犹太人和巴解组织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让观众感到这种世仇真的已经深入骨髓,难以化解。两人翌日在刺杀现场遭遇,以色列特工不得已打死了巴解头目。离开时,男主角看着倒地的对手,内心五味杂陈。

对一部电影来说,这个话题实在太大太沉重了,特别是在911之后的美国。斯皮尔伯格在《慕尼黑》中展现的人道主义态度,一方面确实深化了影片主题,让它没有沦为一部徒有动作复仇的惊险商业片,但另一方面则模糊了对种族冲突、宗教冲突的思考——有时候,仅仅用人性二字是很难探讨清楚问题的。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位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天国王朝》,同样是因为难以明确、直接、深刻、大胆地把握这个问题而显得模糊和表面化。

《慕尼黑》还有一处不为人注意的对应颇有意味: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位以色列运动员在切面包,紧接着就遭到了恐怖袭击;到结尾,男主角邀请他的主管到自己家去吃饭(台词中的“break bread”原意是基督徒一起掰面包吃饭,后来引申为请人吃饭),主管因为男主角不愿回到以色列而拒绝了。镜头拉远,背景正是纽约的世贸双塔!各个宗教中几乎都有分饼而食的友爱教导,但这个世界并未因此更加和睦。有时候,空泛的人性、友爱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过对人性的追问始终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这个角度上,我仍然觉得《慕尼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3 ) 灵肉分离,对人性的绝望


《慕尼黑》是导演Steven Spielberg 2005年的力作,描述了1972年于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主义分子残忍杀害后,以色列穆萨德特工组织展开的针对这次恐怖主义事件的复仇暗杀行动。影片秉承了斯皮尔勃格一贯的“残酷写实”风格,真实再现了巴以民族、土地之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无望。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视角,娴熟的处理手法无不再次证明了斯皮尔勃格的导演才华与对复杂政治题材的高度驾驭能力。小柯认为这是继《辛德勒的名单》后斯皮尔勃格最优秀的一部电影。

影片开场是慕尼黑残杀事件的重放。血腥的场面,混乱的世界立刻将观众带入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与绝望。这之后Eric Bana饰演的主人公Avner顺其自然的带领观众进入他的穆萨德特工团,完成一个个的暗杀复仇计划。斯皮尔勃格一方面刻画以色列特工们在完成任务中的紧张,一方面也着重笔墨描写暗杀对象们的政治观点,他们的生活、喜好与亲人。观众虽然站在以色列特工的立场上,与他们一同为暗杀过程紧张,一同为任务完成而欣喜,却也不得不为遇害的巴勒斯坦人与他们的家庭难过,心中也隐隐升腾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正是斯皮尔勃格借以抓住观众的关键。影片中的特工们,在不断的血腥暗杀中也扪心自问:支持杀戮的证据在哪里?复仇的完结在哪里?巴以之争的出路又在哪里?对于这样的问题,小柯脑子里只冒出来这样的答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除了唏嘘不已,只感觉到人类的渺小与愚蠢,如同困在盒子里的老鼠,百转千回精疲力竭,出路仍然只是一个不现实的梦想。暴力,血腥,挫败感,沮丧,绝望。

这样的黑色主题与沉重话题,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还不要把人逼疯?为了避免如此状况,影片中还加入了很多的幽默因素,比如特工们完成任务中的狼狈与一些愚蠢的意外失败以缓和紧张情绪。同时因为故事情节是一个个的暗杀任务,如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般,这些任务主要都被安排在一些风景如画的欧洲城镇,绚烂的色彩与田园风情与杀戮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烘托主人公经历灵肉分离的痛苦。

影片最感动,或者说震撼人心的地方有两处。一是Avner遭遇巴勒斯坦特工时二人关于家园关于土地的对话,二是Avner向母亲倾诉内心对自己行为的疑惑,母亲对国家神圣土地坚决捍卫的决心。如果说平日看新闻报道看社论评述,觉得巴以之争还有解决的希望,觉得“土地换和平”的计划有可能成功的一天,那么在这两个场景之后,所有的希望憧憬就被彻底粉碎。对错这个词,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面前变得极其浅薄苍白。没有出路,或者说即使有路,也没有一条不是充满了血腥与仇杀。绝望这个概念,瞬间变得如此鲜明具体,如此强大绝对,将关于人性美好的一切一点点吞噬,只剩下毫无意义的涔涔白骨,曝于荒野。

置于这个绝望旋涡中心的Avner,一方面充满了强烈的民族尊严于国家荣誉感,一方面又追求人类的善良与美好天性。灵与肉,活生生的被剥离,而两者的结果是都失去了最后的归宿,无所适从。这种深入灵魂的痛苦,已经是眼泪与悲伤所不能达到的境地。除了酒精,除了毒品,除了性,除了对一切人类感官的麻痹,小柯看不到任何出口。

影片的结尾,Avner与妻子的性爱场面和慕尼黑屠杀的血腥画面交织在一起,在最后同时达到高潮。虽然这样的处理手法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可小柯却不喜欢如此直白的表达手段,因为其说教意图太过明显了,削弱了整个影片的节奏感。同时贯彻整部影片的“残酷写实”风格突然被象征手法代替,转变太过突兀而不自然。除此之外,斯皮尔勃格的高超叙事技巧在影片中发挥得十分完美,剪接音乐表演也都可圈可点。

最后,小柯大胆预测,《慕尼黑》与《断背山》会同被提名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项。不过由于《慕尼黑》的最后失误,斯皮尔勃格会在最佳导演项目上输给李安。

 4 ) 预知却无法阻止的悲伤

 
看过的四部奥斯卡提名的片子,Munich最令我悲伤。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干净,坚定,结局尽管不完美,但毕竟是小团圆。Brokeback Mountain,隐忍的悲伤,结局令人扼腕痛惜,但是终究,我们知道,两个爱着的人是没有错的,将来或许悲剧不会重演。Crash,复杂而令人思考,有悲伤,但是也有温暖。但是Munich是什么,是一种令人绝望的悲伤。

其实,Munich要说的东西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在质疑“以暴易暴”是否正当,是否有效。安替说Spielberg在搞平衡,其实我不觉得,他一直都在通过Avner的角度去讲整个经过,电影里之所以不闪回黑九月成员如何策划慕尼黑事件,是因为这些事情是Avner所不知道的,而且是他最后怀疑的。但这些东西重要吗?即使有证据给Avner看了,面对过那么多的鲜血和死亡,他的恶梦能够停止吗,他的恐惧能够消除吗,他和妻子能重新找到过去做爱的欢娱吗?电影其实是通过暗杀行动对Avner施加的影响,让我们看到仇恨与暴力的循环,会让人陷入一种怎样的悲剧性的境地。一个人是这样,许许多多人也是这样,一个民族,也许也是这样。以色列人是这样,巴勒斯坦人也一样。但是,问题在于,不这样,能怎么样?仇恨深种,暴力的报复已经开始,他们可以在哪一点停下来?你能够用什么力量,去让他们停下来?

电影无力回答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办法,所以,电影也没有很深入地追问,只是把观众推到逼真的鲜血与死亡面前,让观众与Avner一起体验,一起去怀疑,一起去恐惧。

但是我也许是看医学题材的电视看太多了,电脑上面的观看效果也减弱了视觉冲击力,画面上的弹孔、鲜血、残肢已经吓不到我了。但是我依然感到悲伤,我的悲伤来自另一种体验。

电影的拍摄手法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纯熟而有些落套路的,很多时候,我可以知道后面的情节将要如何发展,通常,缺乏悬念感会让电影变得乏味,但 Munich似乎不一样,看着特工小组那几个成员,过去的工作是这么平凡普通,然后,我知道,他们要成为杀手,杀人,然后被杀,或者陷入被杀的恐惧。看着敌对双方的年轻人,偶然地进入同一个房间,并非友好但仍然安全地谈话,然后,我知道,他们肯定要再次相遇,而且肯定,是你死我活的争斗。看着特工小组的成员一个一个地向Avner发出疑问,我知道,疑虑,预示着他们的死亡……在平常人中间看到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这种预知使我无比的悲伤。

在我这里,电影的主题就是用这种预知而无法阻止的悲伤带给我的,我看到了,杀掉了一个组织者,顶替他的可能只是另一个更为强硬的人,被暗杀的人未必无辜,但是,一个接一个的杀戮,随之而来的报复,圈子不断扩大,难保不会带来更大范围的流血。是的,我看到了以暴易暴的循环永无止息,走向的只能是悲剧,但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这种悲剧似乎是无法阻止的,就像我知道,下一个镜头,电影里的那个人就要死去,却明白,结局已经预定好,作为观众的我,根本无法挽回一样。

 5 ) 真实的历史,或许很难看到

    很多时候,我们所知道的事实,或许都是片面的。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只是我在看完二小时四十分的《慕尼黑惨案》之后,加深了对它的理解。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两种历史,一种是真实的历史,一种是权利方、利益方为了某种目的表述的历史。后一种历史,又因涉及的方面不同,可能衍生出不同版本的事实,甚至会出现几种事实完全相悖的状况。
    因此,面对任何一个事实的阐述,我们都要分析,这个事实是谁告诉你的,他告诉你的目的是什么,在告知你这个事实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寄托??这个事实是否涉及另一方?如果涉及,那么我们能否听到他们的声音?或许,他们会告诉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事实。
    比如,如果让阿拉伯人,特别是巴勒斯坦人阐述1972年发生在慕尼黑的劫持运动员事件,我们所了解的事实肯定会和犹太人阐述的事实有较大出入。那么,究竟谁说的是真的?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电影《慕尼黑惨案》没能告诉我这个答案。
    作为犹太人,导演斯皮尔博格无法做到完全的公正,这是很正常的,尽管在电影中,观众能看出来导演已经尽量做到客观描述了。但是,在面对以色列采用“上帝之怒”行动,即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定点清除慕尼黑惨案肇事者的时候,斯皮尔博格还是有倾向性的,他多少掩盖了以色列方面残暴的一面——除了11名慕尼黑惨案肇事者,摩萨德究竟夺去了多少无辜人的性命?同时他放大了以色列方面保护弱者、善良的一面——影片中,暗杀小组多次悲天悯人:为了小孩,差点放弃电话引爆清除肇事人;为了孩子,小组成员挡住了突击队员的枪口;爆炸后抢救无辜伤者……这些都展现出暗杀小组的成员并非冷冰冰的杀人机器,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人性善良的一面在这些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有理由相信,除非我们听到巴勒斯坦方面对慕尼黑事件的表述,听到了第三方甚至第四方对事件的描述,我们才能知道,谁说的是真的。《慕尼黑惨案》没有做到完全真实,至少,影片中德国和以色列方面在此次事件中的态度、行动都与事实有出入。
    慕尼黑惨案的肇事者肯定是错的,这毋庸置疑。可从某种角度来看,巴勒斯坦为了建国采取的各种做法,是一个简单的对与错就能判定了的吗?暗杀、绑架、劫持、武装抵抗,甚至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现今的世界上,有太多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想,它们未必都能用简单的对错进行判断。
    巴勒斯坦劫持人质是错的,可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建立巴勒斯坦国吗?这,有错吗?
    以色列进军黎巴嫩、约旦河西岸是错的,可犹太人不就是想要回属于自己的土地,想不让自己的家园受人侵犯吗?这,有错吗?
    爱尔兰共和军搞暗杀是错的,可他们不是为了拥有完整的爱尔兰,而不是让北爱永久属于英国吗?这,有错吗?
    他们的方法或许激进,或许暴力,可是,谁能告诉我,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别忘了,这些地区的问题联合国都解决不了!!
    西班牙“艾塔”为了将巴斯克地区从西班牙分离出去,采用了无数暴力手段,他们对吗?可对巴斯克地区的人民来说,不愿意受西班牙政府管束,有别的办法吗?
    前南盟时期,塞尔维亚地区民族混杂,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混居在一起,各种宗教混杂,穆斯林、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融在一起,塞族对其他民族的打压,对吗?可其他民族就没有对塞族实施暴力的情况吗?谁正确呢?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迷惑,我们没有办法用简单的对与错去进行判断,就像《慕尼黑惨案》中,当以色列暗杀小组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巧遇在欧洲,双方成员在互不知晓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番对话那样,黑白如何定义,要看下定义的人是谁。
    以色列人说:“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在那个荒草不生的地方建国?”
    巴勒斯坦人回答:“因为那里是我们的家园。你不能理解,没有家园的痛苦。”
    以色列人说:“我觉得你们建立不了国家,你们的道路太漫长了。”
    巴勒斯坦人说:“多长时间都没有关系,你想想,犹太人用了多久回到自己的家园?”
    具体台词记不太清楚,仅从以上尚不准确的台词中就能发现,斯皮尔博格所站的角度还是高于单纯的犹太人身份的,他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中东地区特别是巴勒斯坦地区过于错综复杂,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远远不是人为划出几条边界线就可以解决的,更何况,现在连边界线都尚未有公论。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或许是对很多国际局势最土鳖却贴切的表述。
    对于导演斯皮尔博格的作品,我一直不大感兴趣。除了《辛德勒的名单》,记忆中没看过他别的影片。幸好,看过的这两部作品,都属于经典。作为犹太人,导演在这两部作品中可谓煞费苦心,既不能让影片过于刺激阿拉伯民族,又要让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民深深被犹太民族所感动,感动于他们的苦难,感动于他们的不屈不挠,感动于他们的精神,这也不亚于一种“戴着手铐的舞蹈”。

 6 ) 浅谈而已

首先,我承认自己一直以来都站在同情以色列的立场,现在也是。

巴以问题的敏感性勿庸置疑,斯导敢于在他的新片里涉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的惨案以及以色列随后作出的“严厉”报复措施,魄力确已远胜于拍二战题材的影片。

不过看完影片以后,我觉得,本片真正对巴以之间矛盾的探讨还是很少,除了隐约透出一点对双方“以暴易暴”对抗方式的谴责,更多的是在阐述斯导的人性观。影片看到3分之2的时候,我想起了以前在网上看的《一个退伍中国特种兵的自传》,当一个人,为了“正义”,不得不服从命令去终结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时,良知的谴责、人性的扭曲便接踵而至。

影片大量地使用了传统的悬疑手法,以至于很多情节(比如几场暗杀戏、还有艾弗纳最后疑神疑鬼的表现)都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最能打动我的场景:艾弗纳一行在雅典的临时住处里与对手遭遇,阿拉伯人说:你们不知道没有家的感觉。艾弗纳苦笑,无语……还有影片的最后,冷冷的色调,冷冷的曼哈顿、冷冷的旁观者视角。

 短评

现实往往更加恐怖

4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力荐

影片很压抑,可是终究抵不过真相的万分之一

7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推荐

现实的片子,很压抑

11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摩萨德”高层迅速训练了一批特工,展开了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的巴勒斯坦人长达一个世纪的血腥报复

1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政治,复仇。。。电影色调很压抑,类型也不是我喜欢的,感觉有点拖沓

17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还不错,可以看看

20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令人惊艳但又压抑的电影 很精彩的电影

25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看到影评说为了复仇而复仇,诚然,这个片子整个感觉看下来就是沉重,到了结尾也是压抑,这个反应了社会的现实

26分钟前
  • cola
  • 推荐

如果总把情感落到人道主义上,除了培养出一堆愚民观众,多几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虚伪家伙之外,还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29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一般般吧,不是很好看

34分钟前
  • 黑基兔
  • 还行

冷静到近乎压抑的情感贯穿始终,斯皮尔伯格把每个段落每次暗杀都刻画地十分精细,全片阴冷的色调中所显示的模糊正是主角在道德上的模棱两可,将惨案的重现和虚构的剧情进行全局上的蒙太奇这一手法很棒;这片子讲的不是政治而只是人性的复杂,只是类似的问题早已被反复探讨,斯式做得虽好,却无新意。

3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坏人杀戮心安理得,好人复仇犹豫痛苦?!不反思不难受会死啊?只要杀人不论对错就有罪?!以杀止杀就是错误的,被恐袭了擦干眼泪与血迹,嘟囔两句继续生活就ok的鸵鸟心态最正确啦!典型的政治正确左派电影作品。

42分钟前
  • 无趣
  • 较差

我喜欢里面的几场戏,以及表现主义的光。但作为政治电影,实在有些避重就轻了,用心太刻意,明显缺乏现实主义精神,中间甚至就开始mission impossible了,后面挣扎一下也不够有诚意。按我的意思,这题材就只能往黑色,往荒谬,往现实里拍啊。

44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警察草率对待!导致人质全部死亡真的很棒棒哦

45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这片子绝望、悲愤,从头到尾充满了没有爆发的感情,堪称一部恐怖片。但是看完之后查询相关史实,你会发现事实远比电影血腥且精彩。

49分钟前
  • süden
  • 力荐

片子太现实,看完后总是很压抑

51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这部影片话题很沉重,但是导演并没有把它拍的沉闷呆板,相反,他把《慕尼黑》拍成了一部充满悬疑的政治惊险片

52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一手在制造玩具,一手在制造炸弹。一边在葬送生命,一边在迎接新生。炸弹是用来复仇的玩具,生命是兑换自由的筹码。只要压一下帽檐,关一盏台灯就能处决生命,却得划开床垫,拆卸电话确认不被暗杀。比对着照片猎杀凶手,自己也被印在了通缉照片上。本是报复恐怖分子的屠戮,自己也成了恐怖行为的帮凶。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为复仇而复仇

55分钟前
  • 瑶一瑶
  • 还行

斯皮尔伯格最厉害的地方是能把本来我一点都不感兴趣的题材拍得让我看着有感觉!

5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