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居

HD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丹尼尔·奥特伊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分居 剧照 NO.1分居 剧照 NO.2分居 剧照 NO.3分居 剧照 NO.4分居 剧照 NO.5分居 剧照 NO.6分居 剧照 NO.13分居 剧照 NO.14分居 剧照 NO.15分居 剧照 NO.16分居 剧照 NO.17分居 剧照 NO.18分居 剧照 NO.19分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分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皮埃尔(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 饰)和安妮(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结婚数年,两人共同养育着他们的孩子,一家人看上去生活在幸福和美满之中,但是实际上,真相却要残忍的多。近日里,安妮的表现越来越奇怪,她避免和皮埃尔进行任何的身体接触,整日里心不在焉的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这引起了皮埃尔的警觉。  终于,安妮向皮埃尔坦白,说她爱上了另一个男人。皮埃尔深爱着安妮,决定不逼迫她做出任何的决定,但他的内心里却是痛苦和煎熬的。安妮频繁的外出,去和她深爱的男人约会,这令皮埃尔渐渐变得暴躁起来,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千钧一发。半碗村传奇厨房布鲁斯恐龙侵袭(国语版)甜心软糖第二季惠镇珀尔侦探社 第一季反恐特战队之天狼怪笑少女上甘岭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归来埃伦娜我的爸爸是森林之王2119婚约冰球之王潘多拉第二季橘郡豪宅第二季潮人关口知宏铁道之旅 欧洲篇 德国继父我和旗袍有个约定出轨2004打架高手Inang独立时代雪暴1814最佳婚姻大话王第一滴血3(国语版)荒芜只在想死的夜晚特别篇方向炸掉银行经理武林外史黄海冰版危险性直播闪点行动第二季诅咒2005127小时不该爱的人阿尔玛穆拉西游传奇之宝象国斗神纪拿开你的手惊天大暗杀医者厚道

 长篇影评

 1 ) 伟大电影的特征

<一次别离>(伊朗式分居)属于那种伟大电影。故事平平却拍的惊心动魄,取景简单,人物简单,却剪辑的行云流水。

对于电影而言,善恶分明的故事,电影中有好人有坏人,有非常强烈的善恶冲突,最后无论是大团圆式的惩恶扬善,还是好人不长命祸害一千年式的无奈结尾。都会比较好看,比较精彩,但也没什么内涵,不需要什么技巧,有一套成熟的公式,这是下等导演做的事---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娱乐电影都是如此。

电影中都是好人,但好人和好人之间因为误会因为各自坚持不同的『善』而产生善与善之间的性格或者宗教冲突,结果好人互相伤害两败俱伤,这样的导演算是高手,像《巴别塔》像《单车窃贼》像《桂河大桥》。

电影中的人,都不怎么好,但也不是坏人,他们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冲突,甚至有着共同的宗教,但矛盾就如生活一样自然而然发生了,自然而然升级,并且无法解决。这样的导演,是大师,一百年出一次。像《一次别离》。

最终一次别离变成了永久别离--离婚。在简陋的,人来人往的法院大楼里,西敏和纳德的感情到了尽头。尽管他们十五岁的女儿和所有即将家庭破碎的孩子一样,希望大人们重归于好,生活复归正常,但这个愿望落空了。面对她的是艰难的抉择: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在她的泪水中,电影平静的结束了,止于当止,前面100多分钟的高潮迭起,惊心动魄,也不过是发生在一个星期之内日常生活。这种流畅成熟的技术,来自西方,但故事的精神内核,来自东方,来自伊朗。

恐怕每个看过这电影的人,都会对伊斯兰教徒虔诚的宗教信仰打动,无论贫苦与中产,都不愿撒谎,不想撒谎,哪怕门外就是债主,哪怕明天就要被『法律』判断,无情的拉去坐牢,也不能背叛真主,不能撒谎。看到这一层,这部电影看懂了一半,已经足以打动人心。

这电影更深的一层,在于人在制度下的抗争,宗教是制度(norm,范式)法律是制度,所有的事件,冲突,是人与人之间,但根本是人与制度之间。
如果伊朗不是一个女性无地位的国家,西敏不会千方百计想移民,如果法律真的公正公平,瑞茨老公不会变成『秋菊男』,生活不会到过不下去、无法收拾,后面的冲突都不会发生。或者如果再坏一点,像中国一样坏,像朝鲜一样坏,纳德也会千方百计离开。但并不是,只是温水青蛙。

电影开头的五分钟,为准备离婚,繁复的文件复印,和调查员的问答,已经像一束强光,穿透了故事的前半部分,紧紧抓住观众。看完这几句对答,我就崩溃了。
西敏:给我个留在国内的理由
纳德:我可以给你一千个
西敏:随便说一个
纳德:我父亲
西敏:他有老年痴呆症,已经认不出你是他儿子了,你在不在都他都无意义。
纳德:你怎么这么说话,但我知道他是我父亲。

。。。。
西敏:那你就不关心女儿的未来吗?
纳德:你怎么扯到女儿身上去了
法官:照你这么说这个国家的孩子都没有未来吗?
西敏:作为一个母亲,我不愿她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
法官:怎样的环境?
西敏不说话了。这是个『天问』。

这段对话已经把整个故事说完了 ,它概括了这场电影中所有的悲剧,风暴的中心。

西敏和纳德是伊朗典型的中产,他们有坐落在中产地区的大房子,有两辆车,一个读书的女儿。原本是西敏照顾家庭孩子,纳德在外工作养家。他们俩堪称门当户对,西敏家也在中产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的样子,家境不错。纳德有一个老年痴呆的父亲。除此之外,生活中的一切都井井有条的进行着。他们不是社会的下层,照理不该对制度有任何不满。

他们夫妻一起生活了十四年,因为这件事缘分走到尽头,从西敏的描述中看得出,当初纳德是同意移民的,最后又打了退堂,依他的性格,可能他觉得西敏根本办不成移民,所以他无可无不可,如果不是这件事,二人性格的矛盾一辈子都不会暴露出来---其实好多夫妻不都是这样过了一生吗?觉得自己挺适合对方,门当户对,志趣相投,彼此又能求同存异。所谓的日久见人心其实是指二人一起经历生活的起伏,生活如果一潭死水般安静,一辈子也就过去了,走过生活风暴而仍未分开的夫妇才能说功德圆满。而好的制度和坏的制度分别在于是否会制造种种麻烦考验夫妻感情---而人都是经不起试探的。


二人的争吵中纳德骂西敏,你就是这样,遇到事情要么选择投降要嘛选择逃避,你从来不面对。

纳德自以为自己在面对问题,但西敏面对的是更大的问题,作为一个女人,她很了解伊朗这个社会,比男人更了解,这个社会下,女人要戴头巾出门,没有任何发言权,做什么都要征得丈夫的同意,同性恋会被绞死。对此她无能为力,选择离开,尽力让下一代生活在别的地方。男人某种程度上却是这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内心大概是认同这个制度的---这才是他们走向婚姻尽头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其它。

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是文明世界里的中产阶级,贫民阶级,用信仰拷问自己良知的情形,瑞茨夫人内心的煎熬和最后的坚持(宁可身败名裂,宁可家庭再次陷入财务危机也不愿发誓,她担心真主降祸给她女儿)纳德女儿的家庭教师去法院改口供,纳德本人也多次冒着坐牢风险不再隐瞒女儿真相--但女儿为了维护家庭,为了让父母重新在一起选择了撒谎,并在撒谎之后痛哭。这个题材的高明之处在于『正义』在所有人面前都是暧昧不明的,左右为难的,和桑德尔讲的『正义:该如何选择才好』一样,这些困境是无解的。

看似取景简单,其实细节处见功力,这部电影一句话也没交代伊朗的现状,我们仍可从匆匆一瞥中看到整个故事发生的主因。无处不在的台式风扇,法院大楼里各种各样的囚犯,贫民区的一个鸟瞰图,一闪而过的骑着电动车载着很高很高货物的小贩。都可以瞥见伊朗这个国家的现实。对于一个对伊朗一无所知的人,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窥视这个陌生的国度。

当一切尘埃落定,纳德和西敏终于可以离婚,而女儿不得不独自面对破碎已成事实的家庭,选择跟着爸爸还是妈妈,这是非常残忍的,连导演也没有给出答案。导演对东方国家里压抑的情感,拿捏的也很到位,一切没有补白的故事,我们可以自己补白,看完最后的字幕,我想像他们的恋爱,结婚,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快乐。关于纳德和西敏的过去,导演说的很少,只是借女儿的口说,妈妈不会离开我们,我看到她准备留下,她已经带了行李来。但纳德并没有道歉,他固执己见,西敏失望的离开,一面开车,一面流着眼泪,对老年痴呆的公公说:他甚至没有挽留一下我。这是个失望至极的女人,到此时我们已经可以预知,分居走向离婚是不可避免,她的伤心来自纳德的不挽留,不道歉,而纳德的不挽留不道歉,一大部分来自整个男权至上社会从小给他的影响。

正如我在第一段说的,伟大电影即是如此,每个人都善良,真诚,每个人都是好人。但一堆好人凑在一起阴差阳错的演了一出悲剧。看似阴差阳错,其实一切都是一只无形的大手造成,命运早由他定。一切不可避免,无法挽回。

 2 ) 一次别离 两处闲愁

       除了“小鞋子”,“一次别离”是我看过的唯二的伊朗电影。两部片都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让伊朗电影在我心目中的好评率百分百。

       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伊朗这个国家就像片中男主的父亲,瘫痪在床行动困难。男主因为要照顾父亲无法离开伊朗,随妻子移民,只好离婚,剩下女儿何去何从的问题。伊朗这个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何去何从的问题,它在西方国家的心目中也许如老人般,垂垂老矣,问题很多。但作为亲人来说,对祖国和家人爱纯属天然,无法割舍。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全片的焦点围绕着女仆与雇主之间的谎言与纠纷。在利益面前,最后女仆还是无法昧着良心在古兰经发誓,信仰的力量终结了这场看似闹剧的纷争。

       最后,导演的落脚点还是在孩子身上。作为伊朗中产阶级的男主,他的女儿也在这场纷争中卷入谎言,像是被滴入污渍的清水,让人颇觉无可奈何。最后,孩子是跟着父亲留在伊朗,还是随母亲移民,导演选择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也许无论是走是留,留给这个家庭的,仍是两处无法消除的闲愁。

       这是一个看似质朴的电影,投资很少,但导演熟练的镜头语言和克制的叙事实为难得,演员的出演也集体高水准。这样一部超越文化背景,带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光环的优秀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成绩仍是令人不胜唏嘘。在浮夸的当下,中国电影烂片频出,雷区多多,仍不能阻止其高票房的现状,又怎不是一种扰人的闲愁?

 3 ) 紧握的手、离别前CD、欲言又止的选择……

我没有专业评论电影的眼界和深度,但是我有一颗真诚的观众的心,和独立自由的思想。越是明白悲观和痛苦的人,才越能有乐观的态度和快乐的人生。 我是在一个晚上看的电影,当然从整体的角度来说,一些豆友已经把电影的精髓分析的入木三分,非常的深刻,我也不在重复。也许是我的个人经历和电影某些情节惊人的相似吧,这部电影很是触动了我一直逃避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好在生活的人们,其实内心深处对生活很不满意。

我喜欢看细节,我认为那里藏着最深刻的哲学。别人看到明媚的阳光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回头看那身后的黑影。电影中有这么几个片段: 1、 当西敏要离开这个家的时候,纳德的父亲紧紧的抓住她的手腕不放手。 2、 当西敏在拖着行李走到家门口的时候,突然停下来去找一张CD,纳德就在一旁看着就是坚持不挽留。 3、 电影结束时,法官问他们的女儿选择跟谁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女儿做出了决定但是几番哽咽,含泪无法说出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最恨的电影就是平白的说教,泯灭了人的主动思想,把人当成一个传呼机,我这边发消息,你那边接消息。忽视了任何一个观众都是有智慧的,他们有能力去发掘、体会的东西。 电影不应该直白地表现。那种完全不留白的电影,能传达的东西反而是有限的。就像那些中国古代大师们的水墨画一样,他们没有画出来的才是精髓所在。 整部电影里面纳德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一直就是个配角,被人拉来拉去,摆弄来摆弄去。很多的影评都绕过了这个敏感的话题,因为一不小心就得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斥责。但是电影中给不少的几个镜头,纳德给爸爸洗澡,去医院等等,老人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没有办法表达,只能用眼神和紧握的手来挽留家庭的完整。 我猜想,西敏走到门口回去拿CD其实是给纳德一个机会挽留,如果纳德说出挽留的话,她一定是会留下来的,但是纳德是个很有原则很现实的人,面对问题他也痛苦,但是有一些东西,不能改。于是他只能目送自己妻子离开自己。 让自己的子女选择和谁生活在一起,这是对自由的滥用,对于一个11岁的女孩儿来说这是个什么样的选择,都是深爱自己的父母,选择一个人就意味着得伤害另一个人,法律无情的把这种选择交给了一个孩子,这样合适吗?这和自己动手在自己心口上插一把刀有什么区别。 家庭中的争吵曾经使我的人生受到过很大的刺激,虽然我没有因此走上混乱的道路,但是我确实是受过伤的。电影虽然描写的背景伊朗,在亚洲的这边,我们有何尝不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呢?我的生活中一直伴随着难以名状疼痛感……是对自己,对亲人朋友,是对人性,是对这个世界的疼痛,人们反反复复的犯着一样的错误,却无法改变它。人性既然不能胜利,生活的这么痛苦,为何不放任自流、同流合污,看看能造出个什么世界。但是,有灵魂的人总是可以听到呐喊,对这种事情的的放纵就是湮灭,那是比死亡还卑劣的行为。 然!人生中有时候就像在独自面临千军万马的冲锋,不管你如何的努力,战阵前小小的你也无法对抗这钢铁的洪流,所以既然终究是一败,那就更无所顾及的亮剑,这也是 “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的真意。 大家引以为戒,不要从曾经受伤害的人变成未来施加伤害的人,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

 4 ) Separation...

我从小对门的声音超敏感
从甩门,开锁,的速度和力道
我可以准确判断是妈妈还是爸爸
甚至 从爸爸的力道可以判断他今天的心情

我依稀记得有那么几次爸妈吵架
爸爸把铁门泄愤摔下的瞬间
我都会有种冲动把手伸进去
希望用我的血肉模糊来让他注意到我在父母关系中受到的伤害

这部电影 就是在那一声关门声 我被共鸣了

记得我7岁的时候 同学过生日在家开趴体
那天的小寿星在跟其他同学一阵音量不小的窃窃私语后
表情凝重的对我说:“黄蓓,你爸爸说他们离婚了,问你跟谁”
我当时极其淡定地说:“哦我知道了,我上个厕所啊”
然后在她家不到一平米的厕所里
无声地 在心底 放声大哭
因为 原本开心的一天他们离婚了 而且还迫不及待地让我的朋友转告我
隔着漏缝的门 小朋友们还在议论“她是在厕所考虑跟谁么?”

电影里场景的跳转 从妻子收拾行李的匆忙 到家庭主妇操持家务的熟练
再次勾起我小时候的细腻神经
我喜欢看我妈妈洗衣服晒衣服叠衣服不紧不慢的样子
我顿时也突然能理解男人对于会做家务的女人的一种传统情节
这是一种非常peaceful的安全感
起码证明妈妈今晚会留在家里相安无事

夫妻间的小游戏 孩子都看在眼里 此时就会显得大人比孩子还幼稚
我有一个纸张超厚实的素描本我心爱不已悉心呵护不敢乱涂鸦
一次爸妈吵架 在妈妈匆忙收拾行李的时候 我飞速画了一只笔迹肮脏的草莓
拿给妈妈看 妈妈你看我画的
妈妈撩过一眼 画得不错 咱们走
于是我才踏下心 扔下心爱的素描本屁颠颠地牵着妈妈
在路上她问 刚才你画草莓是不是怕妈妈不带你走 我说是的
那时候我4岁
也不知道是几岁的时候我已经油了 知道妈妈不可能离开我一个人过
然后每次离家的时候我第一句话就是问 这次咱们离开多久?
妈妈就会说看他表现 我也早就心里不痛不痒了
有一次甚是严重 妈妈跟我在外面秘密地租了个房子
一个月后被爸爸找到的那天 我吓地胆都快破了
妈妈似乎还娇嗔 嫌爸爸找得不够迅速
但是我的那种惊恐从何而来 我原来竟希望和妈妈两个人秘密地过下去不被打扰

这部电影一次次挑战我大脑里关于信任危机的一块
女佣原来不是不负责任擅离职守,但却也不是淳朴得毫无私心
女佣的老公竟也没有大家臆断的那么不堪,其实只是无能无奈的郁闷之人
至于出走的妻子,对家的牵挂丝毫不减,绝情的表象下是卑微地想要被挽留
至于当家的丈夫,被女儿一直信赖爱戴的那个支柱,到头来却伤人匪浅

法律神马的着实是个生硬幼稚的东西
赋予孩子选择抚养人的权力
不是保护 而是最大的伤害
影片结尾很揪心 点到这里为止

 5 ) 信仰与爱

在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中,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让两个主角一开场便直面镜头,在争吵中各自申诉离婚的理由。这时候,观众被迫占据了法官的视角。也就是说,导演一开始就让观众做好了卷入一场“民事纠纷”的心理准备,并且要求观众对“纠纷”像法官一样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这场纠纷发端于:西敏决定要带女儿特梅移民,却遭到丈夫纳德的拒绝,因为他坚持留下来自己照顾痴呆的父亲。另一个纠纷也由此引起:纳德不得不雇保姆瑞茨照顾父亲,他们之间却因为失职和怀疑而发生推搡,瑞茨流产,原本就已焦头烂额的纳德不得不再次在法庭上为自己辩白,直面各种困境和考验。 于是,一场纠纷从家庭内部开始向家庭外部、不同阶层之间、文化差异之间蔓延,同时也改变着原来家庭内部的关系。一个意外,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漩涡一样,让不同性格和生活理念的人物在原本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激烈碰撞。 在某种程度上,《一次别离》几乎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完美样本:镜头对准身边的普通人,实景拍摄,自然光效,用质朴的旁观者视角(大量肩扛式镜头)贴近而不动声色地记录事件,同时洞悉每个人物的真实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把大量日常生活的要素和情境升华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与多数伊朗电影的非戏剧化叙事不同,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塑造人物、编织故事的非凡叙事才能。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鲜明而独特。 男主角纳德固执己见,坚持原则,在移民和照顾父亲的选择上他从没犹豫过,不该给的小费他会让女儿重新要回来。然而,在后续的一系列的事件中,纳德却多次挣扎了:他想打赢官司避免牢狱之灾以便照顾家人,但又希望向女儿保持真诚的人格形象;他不想用钱来最后解决问题,但又不想因自己的固执而失去女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重重生活压力下艰难地忠于自己的家庭责任、艰难地试着妥协,对别人不免有点冷漠和粗暴的中产阶级男性形象,真实而复杂。 相比之下,女主角西敏显得灵活通达,易于沟通,也善于用钱来解决问题(比如在搬钢琴的小事上)。她面临的基本困境是:她向往更好的生活,希望女儿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然而由于丈夫纳德的固执她必须要付出离婚的代价。她必须在签证过期前,争取丈夫和女儿或女儿一个人跟她一起移民,或者她自己放弃移民,而突发的“流产纠纷”正为她提供了最后一次争取的机会。 对女儿特梅来说,和母亲一起移民还是跟父亲一起留在伊朗,或者别的选择,她必须做出自己艰难的决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纠纷后,在特梅眼中,父母其实都做了错误的事情:父亲用暴力和怀疑、谎言伤害了瑞茨和她的家庭,而母亲用金钱伤害了瑞茨的信仰和家庭。 特梅最后的选择,不只是在父母中间二选一,更是是两种生活方式中(国外的、本土的)的选择,更是要对整个事件给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在电影最后一个长镜头中,纳德和西敏在法院的楼道里等待着特梅的决定,电影意味深长地结束于此,仿佛在说:孩子,而不是法官,才是最终的、最重要的判决者。 即使是配角保姆瑞茨和她丈夫的形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瑞茨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仰主宰着她的行为。因为身处社会底层而丈夫又欠了一堆债,她不得不瞒着丈夫带着身孕去当临时工赚钱。瑞茨的困境是,她必须在她最需要的金钱的考验下坚持自己的诚信,“有疑虑拿钱就是有罪的”。 而丈夫霍贾德则是一个失业鞋匠,在社会最底层饱受贫困和压抑,脾气暴躁,对司法系统和上层阶级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忍受着丧子之痛的他一方面渴望着公正和尊严(精神渴求),另一方面需要钱来缓解生存压力。 这些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导演法哈蒂充分尊重故事中的每个人物(而不是把他们符号化、道具化),为他们都设置了独特的处境(压力和困境),并让每个人以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个性来作出选择。正如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所说,“无论他言说什么,无论他们举止如何,我们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们在压力之下作出的选择。” 好的人物塑造和好的故事构思常常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法哈蒂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把如此多的鲜明人物(看似)轻松地放进了一个日常故事中,而不借助任何超常因素或宏大理念来完成故事的构建。或者说,导演创造了一个丰满而曲折的故事,在其中的冲突里每一个人的处境都是值得深思和同情的。而且,这些冲突不是宏大的善恶或正邪或是非之间的较量,而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善之间、或者卑微的挣扎者(常人、自我保护者)之间的对抗。 “设计故事能够测试作家的成熟程度和洞察力,测试他对社会、自然和人心的知识。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像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性思维。”麦基在《故事》中说。 无疑,这部电影显示了法哈蒂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独特洞察力。他看到了生活内部不可剔除的各种矛盾和张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深藏的挫败感和压抑感,包括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宗教信仰在不同阶层和人群中的不同影响力,阶层之间的不信任感,维系生活的谎言和对真诚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而且,他创造出了表达这些洞察的最真诚的故事形式。 法哈蒂说,儿子独自照料痴呆的父亲(据说导演有过类似经历),在浴室中给他冲澡搓背,突然伏在父亲肩上失声痛哭,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意象,其中的孤独感和挫折感深深地打动了他,推动着他为这个意象编制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们可以想象,法哈蒂围绕着这个意象不停地问自己:他为何会独自照顾父亲?他为何会如此哀伤?他的家人发生了什么事?他曾面临怎样的选择?他将如何解决困难?他在这种特殊的生活境遇中会作出什么特殊的举动或冲动?他的生活会变得更糟吗?他所坚持的东西会不会发生变化?他会如何影响或受影响于身边的人?这些被他直接影响着的人又是怎样的人?…… 故事正是在这些真诚的追问中慢慢浮现轮廓的。这些追问中往往深藏着一个导演的独特人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让经验逐渐升华,让日常生活的点滴凝聚进全新的故事形式,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故事天才——将生活本身创造性地转化为更有力度、更加明确、更富意味的体验。它搜寻出我们日常时光的内在特质,将其重新构建成—个使生活更加丰富的故事。”麦基说。 在影像快餐化时代,我们的眼球多数已经习惯了漏洞百出的虚假故事,它们用玄虚来取代实质,用人工来取代真实,用视觉刺激取代心灵对话。资本的过度介入让影像变得越来越奢华做作,越来越猥琐暴力,电影沦为毫无感染力的资本短期逐利的工具。 当奥斯卡把最佳外语片奖授予《一次别离》(30万美元成本)时,我们似乎看到即使在这个时代好故事仍然是能“脱颖而出”的,就像麦基的“故事炼金术”仍然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资本和电影的基本游戏,这台疯狂的机器仍然需要用大量劣质故事来喂食,并塑造着我们的文化。 “文化离开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便无从发展。”麦基写道,“不断地耳濡目染浮华、空洞和虚假的故事的社会必定会走向堕落。我们需要真诚的讽刺和悲剧、正剧和喜剧,用明丽素洁的光来照亮人性和社会的阴暗角落。” 在这个意义上,《一次离别》正是以“明丽素洁的光”深深地打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观众。法哈蒂用“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让一场虚构的冲突具有了直抵人心的光芒,照亮了日常现实。

 6 ) 出国的问题

伊朗同学喝了铁观音就震惊了。觉得so good。

伊朗当然是很有意思的。曾经有伊斯兰共和党和伊斯兰自由党,总之要加个伊斯兰。。还有自愿军。。先不说这个。

请伊朗同学m来喝茶的主要原因是想聊聊之前看的电影<a separation>。m说他在伊朗的时候就开始关注那位导演,结果是今年年初电影来米兰放的时候,在电影院见到了导演,一起抽烟聊了很久。

原来最后老父亲去世了!(因为都穿着黑衣服)但是导演说他也不知道小女孩做的决定是什么。。m说应该是母亲,因为之前跟父亲在一起也是不想离婚嘛。

另外很重要的是,父亲和母亲其实暗示了伊朗的两类人群。说的简单点就是1)在国内的和2)出国的。这里就开始有意思了。比如我们在意大利米兰,伊朗同学跟中国同学人数差不多——甚至更多——女生无一戴头巾。

出于各种目的,他们有大量往外跑的国民。比如bbc的境外记者。m说伊朗79年革命之后的十年,国内环境比现在要开放,允许各种不同的声音。比现在要更加“民主”。现在因为乱讲话有危险,出国又方便,那就出去说咯。说bbc的伊朗板块一般只报道负面消息,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的伊朗记者写的。在伊朗有民众只看bbc的新闻,但心情很复杂:因为更多的人认为他们应该回国来骂。你在国外安全了,就让“我们”替“你们”行动并且牺牲?你捍卫的东西应该你自己先上啊,躲着骂算什么。m说伊朗有位哥们住了很多年监狱,照样写信出来骂,最近在骂为什么要波及到自己的女儿,不让女儿上学(似曾相识的感觉)。他就比较欣赏这样的,因为更能带起民众的“感情”,政府不敢随便把你杀了,最多关禁闭,一旦如何如何了,民众就会愤怒,就会比bbc更有影响力。因此,这个样子就令外面传回来的声音一方面刺激更多的人出去,另一方面让国内的民族情绪更加高涨,两伙人互看不爽。这也就是父母两方所暗示的两类人群,所谓的‘a separation'。也许导演就让女儿代表了自己吧。

伊朗政府结构之纠结让我等也为之乍舌。大概是有一个宗教的leader,管全部,leader由政府的一个代表团,像长老院,选,但实际上也不是选,是选择是否要更换。代表团成员由民众选。leader掌管军队。他们有不同政党,总统是由议会选,议会的成员好像也是leader指派。。最后搅成一个大家庭。我记得不准确,下次要去进一步学习。

再说回到出国的问题,某提出了一个偏激的思路。(现在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如果消除一切地域歧视,不同国家之间可以自由行走,也就是想走的立即就可以走,因为有追求自己可以讲话且生命安全不受威胁的自由,最后剩下一帮大家庭留在本国内其乐融融,爱与被爱,不行吗?m就激动了,他说你去问伊朗同学想不想回去啊?他们都想啊!但是他们大部分出来就是为了要留在这边的。他们留在外面并不舒服啊。这个样子国家只会越来越糟糕!m说他的伊朗朋友,也就是意识形态没那么不合的朋友们,现在无一在国内,大部分在美国。他说起来好像有一点伤感。

可是,为什么伤感呢?我又想起艾青先生临终前对儿子说的话:不要怕,回来,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里是你家啊。

为了家而死,这件事情在今日的很多地方,正着说也行,反着说也行,都是把个人利益转化为集体利益的崇高表现。

电影藏了太多,构建了一个深度就能让人感到欣喜。但是这样的欣喜何其空洞!无法面对生活的人们还是去搞建筑理论比较好。

 短评

一个战争与宗教包围着的国度奉献的一部佳作,可以称之为实至名归的金熊奖最佳影片。大量的手持镜头,用客观而冷峻的镜头讲述着两个平凡家庭的琐碎与冲突,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故事的悬念更是凭借着适当的掌控丝丝入扣,直到电影完结仍使观众处在情绪当中。★★★★☆

8分钟前
  • Q。
  • 推荐

两个平凡的家庭被卷入了一场谎言与真相,道德与信仰的风暴,片尾法院走廊上的夫妻俩中间隔着破碎的大门,看似能轻易跨过却实则深如鸿沟。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总是这样触不可及。影片始终让观众跟角色们一起处在焦虑怀疑矛盾的情绪之中,直到字幕出现都仍在等待某种答案。或许这本就是一道无解之题。

12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一个教育女儿坚持写正确答案,哪怕为此开罪老师(权威),哪怕为此失去分数和成绩(利益)的男人,却手按着圣洁的古兰经流利娴熟地撒了谎。而一个没什么文化,艰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女人,却在向古兰经宣誓之前,想到自己说出的可能是难以确证的谎言,而瑟缩崩溃地说:不,我还有疑虑……

1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Bravo. 感受如何完全取决于观影者自身的阅历

19分钟前
  • 搵岑荷
  • 力荐

富人选择移民,穷人还在坚持宗教,女儿最终选择父亲还是母亲?

21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看完《一次别离》,最直观的感受是一个男人的懦弱,不在于他打架输给别人,也不在于面对牢狱之灾他却选择了谎言。而是面对每一次艰难的抉择,他都把问题抛给比他更无力选择的人。前两次丢给女儿,最后一次丢给流产的女信徒。

26分钟前
  • Mandelstam
  • 推荐

伊朗人至少有信仰

29分钟前
  • pechu
  • 力荐

每每看到这种一环扣一环又四两拨千斤的剧本我觉得我一辈子也当不了编剧。PS 原来演女儿的是导演的女儿,怪不得演得甚好)

30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信仰与现实之间的两难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立场的不同与现状的无奈。

33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不知道怎么描述。大概这就是无感

35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看各种短评笑尿了,都在说人家伊朗信仰怎样怎样,你们和今天这帮反绿的人都是一拨人吧。。。老说别人爱被洗脑,其实自己不更傻逼吗。。。话说靠政治正确去树立三观的都是纯傻逼。。。

3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感想如下:11岁正是矫情的时候。至少人家有道德底线。阿拉伯世界的故事都要这么一大家子又哭又闹吗?这么个破事拍成电影!男人的理智其实没有错。女人的执著也无可厚非。恕我没能看出影片背后的深刻含义。深刻不是这么个玩法的。以上均个人意见。

41分钟前
  • 于哈哈
  • 较差

真心好片,基本可以给五星。肯洛奇(重叠对话)+达内(手持摄影及剧作)+基斯洛夫斯基(道德故事)却不失伊朗本身的位置,基本超出了东方主义的规定。故事做得很复杂(只是因为拿掉了两个关键镜头!),拿捏“政治正确”真是精到舒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空间设置很精细,剪辑风格大赞。光糙了……

4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借用独行狼的话就是:“很轻的电影和很重的人生”。见微知著,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

4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一个有信仰的国家才能发生的道德纠结。手持与频繁的主观镜头将观众带进他们的世界,甚至会错觉自己也是当事人。对角色感情细腻且准确的把握让你的情感天平反复在两组家庭之间。对角色心理暗角和懦弱一面的剖析,让人忍不住叫好。情节上波折不断,是生活的力量。与《关于依丽》一样,与众不同的伊朗电影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不得不说,近两年的金熊作品,质量都没法跟戛纳威尼斯比。这种故意展现伤痛让人看的作品,实在没有高段到哪里去。

50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还行

不到大师级,不过确实是部好电影~~真实,纠结,有克制,细节琐碎但真诚而有说服力,并且难得地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悬念点~人物塑造上都挺典型的,没有特坏的人,也没有彻底的好人~~以及,loli巨萌,最后还有个怨念的小眼神,真有杀伤力~~又,这部女人们都挺漂亮的~

54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四个字:好!看!到!爆!全片只有最后的一点钢琴声作为配乐,但是跌宕起伏得揪心,人性信仰深刻得刺耳!

5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有信仰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平淡中建构的冲突,其引发的力量让人动容,真实才是戏剧的最大元素。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格局无需大,笔触只要深。

1小时前
  • 不流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