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完结

主演:胡歌,许先哲,沈燮元,顾晓军,久美,赵佳,匡扶,吴淼,马爱农,包慧怡,杨武能,张立宪,杨全强,涂涂,班宇,梁鸿,吕德安,张辰亮,杨潇,塔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将在延续第一季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升级。第二季仍致力于记录那些可爱可敬、对书籍怀抱热忱的编舟者、创作者、爱书人,展现他们丰饶有趣的精神世界,定格这个时代烂漫动人的阅读风景,希望让第一季那枚点燃人们读书兴趣的小火花,继续燃烧下去。黑白游龙办公室女郎2海上谋杀案第三季百万富翁横财就手无尽的爱2014星探 色模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二季鳄梦岛怪蛇麻雀春天橡树男士止步第一季水诡新娘坏家伙们魔偶奇谭:崛起全力!清洁工我有一个朋友留住最后一支舞2人生补时最爱你情感的宿命见鬼女孩名校的阶梯鹤舞邙山无熊之境雪豹行动黑警花落花开1995混沌之子谁在撒谎第一季24小时第二季小戏骨:花木兰致我的季节淘金记1925

 长篇影评

 1 ) 书就希望它被看,然后呢?——《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一集观后随笔

因为关注古籍整理与出版,故而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第一集看到北京中华书局俞国林老师时,我实在难掩心中的欢喜。所以第二季第一集首先出镜的南京图书馆老前辈沈燮元先生时,我窃怀感激,尤其是对《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工作的介绍,更能使观众想见彼时工作条件的不易。

纪录片中对这项工作的难点有一段旁白描述:

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时代,他们需要一一查核每张卡片的书名、卷数、作者、版本各项的著录是否正确。而每个图书馆上交的卡片规格和体例都不同,甚至还有很多信息有错漏,他们几乎只能凭借自身的学识和经验,进行“人肉”甄别。

其实最困难之处还不在于“没有电脑和互联网”,而是这项工作主要依赖于对各大图书馆卡片的汇编整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并不允许大家逐一取书覆核。而不能“目验”,也就导致版本鉴定上存在模糊之处,包括也存在“有目无书”的情况——特殊年代的“抄家”中被收缴“归公”的古籍图书,有些在拨乱反正之后得以发还原主,但是《善本书目》编纂部署开始较早,而图书馆的卡片信息每每不能实时更新,这些“退还书”就这样被列入了《善本书目》,乃至后来的《中国古籍总目》。

有了电脑和互联网以后,很多信息得以解决,例如不同图书馆的著录体式和信息错漏等问题,在经由图书馆网页和普查平台检索以后,读者可以轻易比对并作出初步判断。但电脑和互联网最大的方便,还是图像,尽管“下真迹一等”,但已足以解决大部分问题。沈燮元先生辑校整理黄丕烈《士礼居题跋》,其远迈前人之处,就是“目验”条件的满足,诚如纪录片中的介绍:

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先后有几代学者搜集、整理过黄跋并汇编成书。但因为当时的条件限制,这些版本都并不完整,题跋也大多是请人代抄的,存在许多错漏。为了整理一个更详实准确的版本,沈燮元不仅重新校对了前人的黄跋集,纠正了旧辑本的不少讹误,还千方百计搜寻那些散落在各处、还未被发现的“黄跋”。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搜寻黄跋的线索,向中外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和藏书家求取书影,工程量大得不可想象。每年,他都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与资料。

尽管古籍整理未必以汇集便览为第一要义,原书可轻易获睹也并不妨碍古籍依然需要标点校勘,但是沈燮元先生的《士礼居题跋》整理工作,思路与意义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有异曲同工之雅,最大的进步则在于对“目验”的贯彻。具备相当水平的整理者,只要能将文献“尽收眼底”,就能最大程度上省去读者搜访翻检之劳。“书就希望它被看”,沈老的工作,让这些散落各处的文字,汇辑成“书”,即将传递到与书两相得益的读者眼前。

古籍具有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具体版本的存量相当有限,也在于具体版本的不同复本可能并非“千人一面”,因此版本调查总是古籍著录与整理不能缺略的一环,或者也可以用一个浪漫化的词语——“访书”来概括。沈燮元先生以人瑞之年,自不能舟车劳顿,是故往往“远程访书”,纪录片中呈现了沈老翻检群书拾得具体信息后,请工作人员发函向其他图书馆索取书影或托人拍摄、复印等的生动画面。其中甘苦,自不可与外人道,即使是搜集文献的过程,也没有纪录片呈现的这般轻易而且浪漫。以沈老的德望,向馆藏单位或个人藏家索取书影时,纵非有求必应,至少也能得到比较积极的反馈,饶是如此,《士礼居题跋》搜辑工作尚且旷日持久。若是后生小辈来做,恐怕遇到的困难要更多。

2021年12月,知网侵权案引起了公众对“知识垄断”的热烈讨论。此时,另一种针对“知识垄断”的控诉声音虽然喑哑了些,但也引起了山鸣谷应。国内公立图书馆对古籍不允许拍照的禁令以及价格高昂且附加种种限制的收费复制规定,还是引起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严重不满。自大疫流行以来,本就有些奢侈的“访书”更成了奢求,与此同时,互联网上本就方兴未艾的资源共享运动像是迎来了新的春天,势头一日大似一日。可是国内公藏机构却仿佛未闻天下有此事一般,几乎全程缺席了这次“升级”;本就烦琐的到馆阅览程序不仅毫无松动,甚至与各种近年陆续推出的“善本不出库”、“抄本不出库”等新政一道,给读者附加了更多的难题。这不禁让人疑惑:图书馆建设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一问题其实并不难索解,因为纪录片的旁白已经给出放诸图书馆学界皆能受广泛认同的答案:

从重藏轻用,到藏以致用,再到资源共享,图书馆的功能在历史中不断更新迭代。今天,为更多读者服务的公共性,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最大特征。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都有权利阅读、学习、思考,探寻自己的精神之路。

这也就像纪录片第二季定档的口号“书就希望它被看”。

但是不得不承认,国内的公立图书馆建设依然、且恐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例如对于古籍的管理,图书馆依然“重藏轻用”,对古籍保护的强调本也是应有之义,即使是现代出版物,图书馆也希望读者妥善借阅,损坏需要赔偿。但是当古籍的文物性被无限强调,其实用性(也是其本质)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可以说,在古籍保护与利用上,国内图书馆依然尚未走到“藏以致用”的境界,至于“资源共享”则更不必论。

相比毕竟冷门小众的古籍,或许纪录片后段关于在边远贫困地区设立图书馆的呈现,更能接近观众的生活,打动观众的心灵。其实国内曾经也有轰轰烈烈的“乡村图书馆”运动,官方更有推行“农家书屋”之举。然而所谓“农家书屋”乃至“社区图书馆”——尤其是带有官方背景的部分,在相对不发达地区,往往沦为形式。中小学建成了图书室或图书馆,村里也落成了农家书屋,一排排书架仿佛有鳞次栉比之势,架上的书远看也是琳琅满目,但却从来没有开放过。

除此之外,各种官私公益组织都有发起向欠发达地区学校捐赠物品的活动,最常见的是捐衣物和捐书。衣物有其实用性,是否适合于捐赠也容易判断。但是捐书是否合宜,利用率能多高,恐怕不易为言,尤其是捐赠者愿意捐出的书籍,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捐赠者看来已经“无用”,弃之并不可惜的书,也即如果以捐书作为欠发达地区建立图书馆的主要藏品来源,无疑并不能向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图书馆建设的成色,有时往往要看采购团队的专业素养,换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必须要有“懂书的人”参与筹划该项工作。然而如今的书香社会建设往往注重解决有无的问题,而对优劣方面每每不加考虑,有些甚至只是门面工程,并不能起到图书馆“藏以致用”的功能。

因此,在打开纪录片的时候,我便在手机屏幕侧边看到了“看正片捐图书”的提示。对制片方和平台方的善意自然随喜赞叹。但是图书馆建设,也许从起初就应该考虑到更细致的问题,而不应将思考止于简单的门面建设和数量填充。

 2 ) 图书馆: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第二季的第一集,讲述了图书馆的故事。 最先出场的是高寿98的古籍活字典沈燮元老先生。 他是版本目录学家,在古籍整理、鉴定和保护工作上有着杰出贡献。 沈燮元先生的日常,几乎就是读书。他的工作也是读书,退休后依然是读书。他是将兴趣与工作合二为一的例子。在搜索“沈燮元”三个字时,跳出来内容,经常逛南图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因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坐在那里阅读,而且是早早来到的那位。在他们看来,老先生就是坚持的动力。老先生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老是玩,要做点事情”。 从他身上,我还看到了专注的力量。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把那件事做到极致,成功是行动的结果。

喜欢看“非诚勿扰”的沈燮元

第二位是图书的图书管理员顾晓军。在兴趣的吸引下,最后成为了图书馆管理员。 这样,他与书的距离更近,他也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利用工作之便,他自学了法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等十几种语言。听他流利地在各种语言间切换,“苦学”英语的我既羡慕又羞愧,更想知道他学习语言的方法。

传送门:片中出现的话题,2013年的老贴子

国图管理员顾晓军

第三位藏族喇嘛久美,他建立了纳朗玛图书馆。是这片草原上的第一座图书馆。 久美走出那片闭塞的草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他深知知识改变世界。 于是他回到家乡,建立了图书馆,搭起一座通往外部的桥。 一个没有收入的僧人,靠什么建立图书馆?他出售自制的青稞酱,自学了建筑学,设计图书馆的图纸,到亲手搬运几百斤重的石头盖房子。 从无到有,从0到1,久美用行动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

草原上的图书馆

藏族僧人久美

深有同感的一段话

这三位主人公共同传递给我的信号是:热情和专注。 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无论是数十年如一日整理古籍的沈燮元,还是自学了十几种语言的顾晓军,还是95后僧人为草原的孩子带去希望和光明的故事,都诠释了与热爱为伴,专注做好一件事的力量。 博尔赫斯说“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也曾心心念念要把家安在图书馆的附近,每一次走进图书馆,在安静又带有墨香的书架间流连,在寻找一本书的过程中与其他的书相遇、碰撞,我仍清楚记得,许多年前和先生乘坐公交,单程十多公里来到图书馆,背个书包,提个袋子,装着10本书(每人最多借5本)满载而归的美好。每一次从图书馆出来,都感叹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又感恩于自己有机会和“知识的海洋”更靠近,也因为书籍,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诚如久美的感悟——我们的心态开阔于世界。 纯朴的久美是给人最亲近的一位。因为曾经走出去,更明白知识和教育的力量,也因此,他千方百计要为草原上的孩子们建立一座图书馆。在他心中,书籍是联通外部的桥梁,这座小小的图书馆承载着久美的愿望,也成为孩子们的天堂,他们被唤醒的内心,犹如飞出笼子的小鸟,终将翱翔于高空。

2022-2-23

 3 ) 浅谈读者、读书及电子书和纸质书

最近看了伍尔夫的《普通读者》,里面约翰逊博士的一句话“能与普通读者的意见不谋而合,在我是高兴的事;因为,在决定诗歌荣誉的权利时,尽管高雅的敏感和学术的教条也起着作用,但一般来说应该根据那未受文学偏见污损的普通读者的尝识。”这句话把普通读者的素质加以阐明,赋予他们的读书宗旨以一种神圣意味,并且使得这么一种既要消耗大量时光,又往往看不出实效的活动,由于这位大人物的赞赏而受到认可。普通读者读书,只是为了自己高兴,不是为了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他人想法。我们只需要单纯做一名普通读者,想读什么读什么,读到什么是什么,想写什么写什么,不必在意什么,不必追求什么。

前几天在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讲大学生应该多读读书,很有感触。“现在的中国大学,大学生们都太忙了,忙得已经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问题。但忙什么呢?” 首先是忙于上课,忙于各种校园活动,以绩点高为追求。这是目前大学普遍现象,也是中国高校教育的一大问题。学生这么忙,哪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读书也不过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根本没时间去抽丝剥茧、去思考。听朋友说到,她们大学需要学生在学习通上阅读两百个小时,听到这个,我也是服了。可能她们学校是想用这个办法让学生好好读书,但真的有用吗?可想而知。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大学才是最好的大学?如何定义“人才”?大学在培养人才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中国大学的现实是,上课和大学的层次地位是相反的。大学层次越低,上课越多;大学层次越低,学生读书越少。” 天天上课,早八晚十,整天所做的事无非是换个教室坐着,然而究竟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好像是学到了一些知识,但似乎又没什么用。 “我认为,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读大学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利用大学的学习条件学会读书,知识可能会过时,专业也可能会落后和淘汰,但学会读书则是终身有用的本领。学习知识的读大学只是读四年,而学习读书的读大学则是“终身”读大学,学会了自己读书就意味着具有知识更新的能力,不论是在知识上还是专业上都可以与时俱进。 大学生不读书,这是当今中国大学最糟糕的情况,唯有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才有希望。” 总而言之,还是多读书吧。

接下来浅谈一下电子书和纸质书吧。 电子书的好处有很多:首先是轻巧便携; 很多电子书都是以作者分类,一整套的,查询很方便;其次有阅读做笔记的习惯,用kindle阅读可以直接摘录一大段,比较好整理;而且在纸质书上写画会影响美观,但在电子书上可以随便乱写乱画;同时如果装了很多书,多建立几个文件夹分类,查找书籍时也很方便;随时可以删除看过的书,而曾经摘录的笔记和书摘依然能保存在本地;便宜而且很多都是免费也是电子书最大的优势之一。当然,阅读电子书也有些缺点,如会转移注意力,看着看着突然去玩别的软件,或者社交媒体消息传来有分心了;对眼睛也有一定损伤,不过现在像kindle对眼睛伤害还是很小的。最近听说kindle好像要退出大陆市场了。 纸质书,千百来来的传承,这就是它最大的资本。读纸质书那种体验感,是电纸书无法替代的。触摸书籍,给我们是3D4D的感受,而电子书仅仅是2D。翻过每一页书籍,期待下一页的惊喜。同时纸质书也有很大的收藏价值,我就喜欢买些古书或者很多年前的书放在家里,虽然收藏价值不大,但就是想买来放着。当然,纸质书也有一些缺点,不便检索,搬书困难,放书占地方。 其实电纸书和纸质书并没必要说谁优于谁,两者其实是可以互补的,是不可替代的。但就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纸质书,可能是我观念传统,还是不喜欢跟随潮流,反正我就是喜欢翻着书,那种感觉无可替代。电子书读过的本数屈指可数,虽然最近云盘里也搜集了上万本图书,然后也帮别人找书,这只是方便查询,有需要时可以随时找到。不知道你们喜欢电纸书还是纸质书? 虽然现在电子书盛行,各种阅读媒介的出现,但据说最近年纸质书的销量实际上是在上升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人类科技进步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进化速度所带来的一种感觉上的失落。毕竟人类几十万年的进化大部分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电子书这类玩意挺虚的,我们还不太适应。另一方面,可能现在读书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卷等等原因。 但是,还有书籍二,各部分内容概括与感悟。在内容和风格上,比第一季都有提升,着重于人对书。 一、我们的图书馆:图书馆虽然安静,却涌动着最活跃的思想,保存着文明的火种,滋养着未来的新知。目录学大师沈燮元常年待在图书馆,尽管已经退休三十年了,还是依旧如故,主编古籍善本书目,热衷于研究黄跋。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顾晓军已经当图书馆管理员12年了,精通多门外语。在偏远贫穷的地方图书馆依旧遥不可及,久美搭建帐篷学校,后又建了这片草原上第一个图书馆,收据了八千多本书,同时也找了各行各类的人来分享,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帮助,内心美才是真的美。真的觉得图书馆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象征,文化越发达的地方,图书馆绝对差不到哪里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镇上也算有了个小小图书馆,虽然只是一间房,但多多少少也是有些书,对一些爱看书的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场所。在大学里,除了上课睡觉,大部分时间我也都在图书馆里,有的同学称我为“图书馆的幽灵”,在图书馆里,几乎都能看到我的身影。虽然有时我并不是在学习,但图书馆是一个较好较安静的环境,非常适合我。 二、成为漫画家:漫画家,只有一个人,一支笔,一张桌椅,用方寸大小的格子,创作出整个世界。许先哲、赵佳对漫画创作的追求,从黑白到彩色,漫画格式也越来越多样。本人对漫画实在没什么兴趣。 三、词语摆渡人:他们在一字一句的爬梳中,更新着语言的艺术,擦亮着世界。马爱农,《哈利波特》中文版主要译者,翻译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和严肃文学,《绿山墙的安妮》是她第一次翻译。包慧怡,青年译者,《爱丽尔》开启了她的翻译之旅。退休的杨武能,修订翻译过的《浮士德》。他自幼生活穷苦,历经挫折,最后成为翻译大家,用了二十年翻越《魔山》。 四、出版人的日与夜:打磨文稿,发现作者,他们是编辑,图书的助产士,也是直面风浪的行业掌舵者。“读库”创始人张立宪,游行于商人和编辑之间,读库的老六,他真正地是想把读库做好。杨全强喜欢编写冷门书,第一次编写《编年史》,热衷于介绍外国音乐史。涂涂每天过着闲云野鹤的工作,忽悠很多人写书,创办“乐府”出版公司,寻找主流之外的创作,出书边缘、小众。真的很佩服那些真正的出版人,为了出版有意义的书,坚持不懈。 五、文学的现场:作家通过真正体验生活,去乡村,关注身边的人,书写世界并重建世界。如《出梁庄记》,梁鸿探访四百位打工者,走访近二十个城市,她直面转型期农民的种种生存困境,写出一个村庄史诗般的颠沛流离。吕德安在福州和西雅图两地漂游,在山里建立一间房子,体验桃源生活,感觉好享受啊。 六、从纸上到路上:从阅读出发,张辰亮、杨潇、塔可,三位读书人和创作者,带着各自的好奇与疑问,踏上了通往过去的旅程。张辰亮考证《海错图》,为了辨别里面的真伪,探究 各种生物,走访各种地方和古籍。杨潇为了写《重走》,重新走了些旧址,看了很多日记,还采访了一些活着的经历人。塔可的摄影计划,对《诗经》的研究,探访古墓,遗址,发现里面描写的景象荡然无存;他很喜欢黄易,现代的“古人”,乾嘉学派考碑第一人。塔可也开启他的访碑之旅。

引用《上邪》那首古老的詩: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读书就是我的“君”,除非世界绝灭,我和读书,不会离别。

 4 )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二集《成为漫画家》的导演手记来啦!

来自呷饱导演的手记:

大家好,我是漫画这集的导演呷饱。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我是动画导演,而在这一季我是整部片子的动画导演的同时,也完成了漫画这集的拍摄和剪辑。

讲真,实在是心里惴惴不安得很,因为第一次做实拍有关的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对于漫画我并不陌生。作为从小就抱有“我要成为漫画家”这种梦想的中二少年,我大部分的童年、少年时光都是在画漫画里度过的。到如今,虽然我目前没有在画漫画,却依旧对漫画有热爱。

因此在知道要拍摄片子的四位主人公时,我很激动,因为他们都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也很欣赏的漫画家。在这一集,我们想去讲述一下不同形式的国漫,从一开始的纸媒,到现在的网漫,也想去描述那些画漫画的人对漫画的执着。

漫画是一个看上去不复杂,实际上却需要一个创作者有全方面能力的表达方式。它需要创作者有绘画功底,有剧作功底,有用分镜叙事的能力,同时,要有长时间伏案、把故事好好讲清楚的耐心。而做到了这一切,还需要有能被大众接受的运气。

所以这部片子的名字最后定为了“成为漫画家”。因为真正地去“成为”——不管是漫画家或是别的什么——都需要一个人有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是一种匠人式的执着,可能甚至是带了傻气的执着。

而我们拍摄的许先哲、赵佳、吴淼、匡扶摇,无疑都带有对创作的执着,我们很佩服这种执着。

比如在拍摄许先哲老师时,有一次我问了一个和创作有关的问题,他回答之后,并不满意自己的答案,于是在之后的拍摄中明显话变少了。过了有四五个小时吧,他又重新给我说了一次他的想法。那时候并没有摄影机在拍,阿哲老师在意的不是如何在摄影机前如何呈现自己,而是他真的会很认真地思考这些创作的问题。

而且,许先哲老师还是一名翻译家!他翻译过著名韩国作家金爱烂的两本小说,还得过翻译奖,但他真的太谦逊了,这些事情他提都不提,不然他也许还会出现在第三集吧哈哈哈哈哈。

而在拍摄赵佳老师的时候,在威海的那三天,我就没见过她吃饭。赵佳老师办公室有一抽屉的浓缩咖啡和压缩饼干,我只看过她吃这些。常常是,我们拍摄暂停休息的时候,赵佳老师就会回去接着赶稿。真的很感谢赵佳老师,因为她实在太忙了,平时忙起来几乎连看手机的时间都没有(所以经常会突然失联,这对她身边的人来说都是常态了),而她愿意接受我们的拍摄,还和我们说了那么多自己的经历。

赵佳老师真的是个硬汉。有一次拍摄前,我们死活联系不上她,过了一周之后她发微信来,说是因为“我去倒垃圾,结果像个垃圾袋一样倒在雪上了,摔断了腿哈哈哈哈哈!!!”(原话语气)……她说她的生活日常就是赶稿——生病——赶稿的循环。还是希望赵佳老师在创作的同时,尽量休息身体呀……

再说到匡扶老师,匡扶老师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其实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较劲,他的手机备忘录有很多笔记,平时听到别人说的有意思的经历,他就会记下来。而且,他对自己的作品真的有强迫症一样的执着,每一字每一句,故事结构,画面细节,一定要调整到他满意为止,不然他宁愿不发表。比如片子里的狗便便,真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节,然而他就是纠结了好久,研究车轮在上面的印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同类的还有人物大拇指弯曲的角度,他说“那种精英感觉竖大拇指的时候,大拇指会比较直”(我也不太懂他的逻辑),人物头发的卷曲程度,鼻孔大小,场景里拖把距离地面的高度……

所以,比起单纯去讲书本身,我们更期望这个片子里能讲到创作这些书的人,他们的创作方法、创作时的经历、创作动因。所有的这些混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漫画作品,是只属于这个人的,带有个人独特魅力的作品。

另外就是,在做许先哲,赵佳,匡扶摇三位的故事时,我们都根据他们本身的气质,做了感觉更符合个人气质的剪辑和动画方式,希望观众能有三种不同的观看体验。

再再另外就是,对于每个主人公的故事,由于篇幅原因,会有一些删减的部分,希望各位铁粉不要打我!!先在这里下跪道歉了!!

来自丁丁导演的手记:

哈咯,大家好,我是漫画这集的导演之一,丁丁。从开拍到上线已经过去太久,以至于打字的时候一度头脑空白,决定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就讲讲拍摄对象吧,《镖人》是我2016年就开始追的漫画,所以也算是阿哲老师的老粉了。在见面之前,我总不自觉地把刀马的形象安在阿哲老师身上,想着应该是个操着姜文式嗓音,胡子拉碴的硬汉。谁知见到了才发现,除了“胡子拉碴”外,没半毛钱关系。记得回看在沈阳拍摄的素材,有一条是一名男子站在楼道的阴影里,顶着蓬乱值到达巅峰的自然卷,睡眼惺忪地打开门招呼我们,令我着实感到“震撼”。这名男子时常发呆,会不小心穿上不一样的袜子,会因为嫌浪费时间而选择不吃,会在分镜画不出来、崩溃的时候抓紧自己发量惊人的头发…..这些听起来能打破“知名漫画家”标签的日常,对于拍摄的我而言,却是阿哲老师极其珍贵、可爱的真实一面。同时在这背后,是阿哲老师对创作的全情投入。

我们第一天拍摄的时候,想要记录一下阿哲老师的创作日常,结果直接从早上拍到了凌晨,摄影师各个机位都拍无可拍了,而我和另一位导演呷饱则在想,这个人都不去上厕所吗?之后就像片尾花絮里一样,阿哲老师的妻子召夏姐询问他几点走,他表示,让我再画一会儿。真是极其可怕的专注力。拍摄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夜晚,阿哲老师讲述了最近遇到的瓶颈,他说,创作最大的乐趣还是在于新鲜感,最大的痛苦也是在于新鲜感,当很多东西都做过了,想要不重复,突破自己变得难上加难。这可能是每一个创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凭阿哲老师可怕的专注力,总能一次一次地实现突破,期待《镖人》完结的日子!

还有《塔希里亚》(引路特别篇➡️//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468746?from=search&seid=7152754561977927478&spm_id_from=333.337.0.0)!《塔希里亚》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特别的漫画了,没有之一。它的剪影画风,像是童话电影里的开场,虽然乍一看也许和你想象中的漫画不一样,但只要读下去,就会立刻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书里面浓缩了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体悟,让人置身异世界也能产生共鸣。而最初吸引我们的还是现实世界中吴大成为漫画家的经历,他少年时就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之后大学被退稿超过45次,却依然没有放弃成为漫画家的梦想。如今吴大都40多了,少年的热血也“进化”成了成年人的热血。在2020年,《塔希里亚》出了最终卷,但是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讲,都还未完结,故事还会继续下去。

赵佳老师的故事,是让我们极为动容的!正片中呷饱导演已经讲得很详细了,我就讲讲前期自己最受触动的瞬间吧。我们进入赵佳天津的家中,在成堆的旧稿旧书里,无意间看到赵佳爸爸替她写的一页未完成的自我介绍。放之先生以女儿自己的口吻叙述,当看到那句“看我的父母很棒吧!”,真的是忍俊不禁,同时又忍不住眼眶湿润。赵佳老师看着那页纸和我们讲,又仿佛在自言自语,“这真有他的风格,到最后也还是没有写完。”放之先生擅长书法绘画,也是女儿的伯乐,他一直坚信女儿的才华,我们被他们的关系深深感动。当然,我也相信《黑血》会继续连载,点击量爆棚!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拍摄对象,就是主人公的宠物们。赵佳大大养了好几只猫还有兔子,她自己说从小就喜欢兔子和其他小动物,喜欢和父亲去天津的花鸟鱼虫市集,家里养过不少,拍摄时她的办公室也是像动物园一样热闹哈哈哈。吴大的麦克,是19岁高龄的智慧老猫,为我们贡献了不少素材,吴大说猫让他知道,原来可以到老都这么可爱,他希望他也可以像它一样。然后是阿哲老师的jojo,我们很幸运记录下了一些它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的生活点滴。在片子播出的当天,阿哲老师告诉我们,他和召夏姐在楼道里听到猫叫,捡回了一只和jojo长得相似的小奶猫,我们觉得逝去的生命又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了,真是令人感动泪目。感谢这些特殊又可爱的拍摄对象们!

作为转行第一次执导的片子,这一路可谓战战兢兢、磕磕绊绊,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感谢有呷饱在这集,从她身上我看到了极大的才华,也逐渐找回自己的勇气,btw,动画都是呷饱设计的哦!!希望之后还可以拍更多的创作者!更多的话就在导演花絮里再说吧~

 5 ) 认命,以终为始,活好每一天

最近隐约感觉,现在的我,似乎开启了一种新视角:一种站在人生终点,回头看这短暂一生的感觉,仿佛能看见什么是自己真正在乎的事,因而不再烦躁焦虑,并开始获得我盼望多年的“不忧不惧”——

数年前,《lens》有一期关于朴树的专题,叫“我们是不是非要那么急迫不可”。去年底,我翻出那本杂志,取出一张书签,夹在师父新书里,当作给自己的提醒。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我从当年某期《读者》上读到,如获至宝。其中有些话,当时能懂。另一些,则需要阅历: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 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他的这段话,我当时就挺受触动。可真正谈到理解,恐怕还要到最近一两年。以终为始,不仅是做事方法,也是思考人生的方法。 洗碗时,我喜欢放点视频,比如“一席”之类。前些天,重听黄晓丹老师那期,她在最后引了叶芝那首《随时间而来的真理》,用了一个我不熟悉的译本: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抖落我的枝条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我一下子明白,这就是我现在开始触碰到的那种感觉。

最近上映的《但是还有书籍2》,也很不错。第一集记录了三个人:一位在国图潜心研习多国外语的图书馆员,一位发愿在草原建起图书馆的年轻僧侣,还有一位,是搞了一辈子版本目录学的沈燮元先生。他们都是认了命,又为之踏实奉献的人,值得我敬佩。 看完前五集,我最直接的感受便是,这些受访者之间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认命。不是被动认命,而是主动认命。清晰看见自己的价值和使命。然后,做出选择,立定脚跟,看清目标,迈步出发。

一步一步,日复一日,行走本身便充满了价值和意义。至于一路上辛不辛苦,此生走不走得到终点,终点是落寞还是繁华,都不会再成为问题。 茨威格那句被引滥了的话,不必再提。我倾心于沈燮元先生那句平实的白话:我不要活一百岁,我只有五个字——活好每一天。

2022.2.16夜草 2.18夜补订

 6 )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三集《词语摆渡人》导演手记来啦!

来自该集导演苏杭的手记:

除夕那天,总算是看着这一集的成片出来了。文件名从《词语摆渡人》最终版,到《词语摆渡人》最最终版,(以及中间无数次快要不认识“最”和“终”两个字的版本)再到《词语摆渡人》最终上线版,进度条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

大家好,我是《词语摆渡人》这集的导演苏杭。因为有上一季范晔老师的珠玉在前,这一季做翻译压力重重,但因为实在喜欢译者这份职业,还是想挑战一下。

我想起最初策划第二季时,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那时疫情刚发生,没想到如今它还在,也因为它,翻译这集的策划思路有部分被改变了。最开始我们想着这一季是不是可以加入那些将中文作品翻译成外文的译者们,希望能在内容和知识点上得到一些突破,但由于疫情的缘故及其它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不过就像杨武能老师常常说的“因祸得福”,很幸运地,我遇到了三位可爱的译者们。

先说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马爱农老师吧。在拍摄前,我印象中的马老师是一位非常低调、有些害羞的翻译家,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第一次见马老师,就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那间小小的、堆满了书的办公室里。这次来,是想说服她参与拍摄——在此之前,我们被间接谢绝了几次。后来了解到,习惯了在幕后翻译、编辑的马老师,即使是参与哈利·波特以及儿童文学的相关活动,面对公众,她都需要做一做心理准备。参与书籍的拍摄,对马老师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因此很谢谢她鼓起勇气出现在我们的片子里:)

翻译《哈利·波特》的过程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马老师提到过“哈利波特译者大会”,是由十几个国家翻译《哈利·波特》的译者聚在巴黎开的会,讨论了关于翻译《哈利·波特》的难点,并且之后大家都还有保持邮件往来。于是我就想拍一下这些邮件里都聊了些什么。当马老师登陆进那个多年没用的邮箱时,没想到系统自动清理了所有的邮件……很多珍贵的交流痕迹都不见了,真是太可惜了!

生活中的马老师,充满了少女心,天真浪漫。我想,翻译儿童文学是真的会拥有长生不老的魔法吧!马老师喜欢拼乐高,家里的许多角落里都摆放着她花时间拼出来的作品。因为喜欢小王子,她集齐了各种周边,并且收藏了许多印有各种童话角色的茶具们。她还拥有一颗“追星魂”,会去自己译作里出现的地点打卡,比如安妮的故乡爱德华王子岛,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等等。在《哈利·波特》签售会上看到哈迷们带来的特殊魔杖,她会两眼放光,直夸好看,追问在哪能买到。我常常会被马老师的一些好奇心和反应可爱到,跟她相处的过程其实特别舒服,大概因为我们都是喜欢蓝色的拉文克劳人吧!

包包老师是很多小伙伴和我的女神!当她回复我们愿意接受这集的拍摄时,我内心狂喜了好久!(毕竟在这之前我十分担心别集的导演盯上多重身份的她。)

由于包包老师的金句实在太多, 我作为一个选择困难症还得忍痛割舍掉许多喜欢的内容,太残忍了!其实我经常会打开满是highlight的采访稿,有一种常看常新的感觉,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叹,啊!说得太好了吧!在她的文字和话语面前,我就像患了失语症。到了后期,我总是想偷偷再拎一些内容进去,发现又得再删一删别的,便只能向时长妥协。

除了英语、拉丁语和中古英语之外,包包会不少小语种,法语、德语,本科选修过梵语、古埃及象形文字等,甚至自学了波斯语,后来还去学了阿拉伯语。(我为什么跪着打下了这些字……)对包包来说,只要学会一门新外语,掌握遣词造句,她就会开始练习写故事、写诗。想象了一下顾晓军老师跟包包老师见面的场景,一定会非常精彩。

拍摄包包上课时,听着听着我就忘了我们在拍摄(不是),太有意思了吧!(求问有什么能天天听包包老师讲课的方法?)她自己做的ppt也超有意思(很用心做的!),诗歌的分析也很精彩(都是她自己翻译的!),还有各种好玩的拓展分享都能大涨见识。最重要的,是她的板书!仅听了一次课,我就感受到了包包老师板书的魅力。“灵魂画手”不是徒有虚名,是有一些神韵在里面的!总之,上包包老师的课一定不会走神,倒很希望她能拖堂。

包包一直都很忙,有一次在她家拍摄,碰上了她的备课时间。于是,她就在小房间里备课,我们在书房拍摄空镜。没一会儿,小房间就传来了香气。在熬夜或是需要专注时,她常常会烧上一些蜡烛,因此能看到有不少瓶瓶罐罐在房间里陪伴着她。由蜡烛们被烧过的形状痕迹可见,包包也是一位熬夜冠军。不过熬完之后她也需要好好地睡饱来回回血。我经常在一些奇怪的时间点收到包包的信息,你永远不知道她会在哪个时间点醒着,是在翻译,还是在备课,是在写论文,还是在打塞尔达,又或者是在跟毛边本(她的猫猫)玩耍。

Btw我真的很期待包包翻译的珍珠诗人。(没有催翻的意思!)包包跟珍珠诗人之间有一种长久而微妙的情感,多年来,她就这么不间断地翻着一位六百多年前没有姓名的诗人,进行着跨越时间、空间、语言的灵魂交流。这个故事也特别吸引我,本来想再多说一说的,但由于片长的限制,很遗憾地削减了这个部分。

其实包包老师也是一个社恐,也努力克服着社恐人格才能在讲台上自如地讲课,最开始面对镜头也是,拍完一场,总是能听到包包松一口气的声音。我也因此更加感谢这些不善于面对镜头的译者们了,谢谢你们鼓足勇气跟我们分享这些故事!写到这,我正想着怎么我的拍摄对象们都是社恐时,杨武能老师出现了。

杨教授是真心热爱音乐的,家里每个角落都有音响。平时喜欢边泡澡边听歌,于是在卫生间的墙上放上防水小音响。房间外的柜子上也有个蓝牙音响。平时听歌取向有些“极端”,要么听古典乐,要么听像《潇洒走一回》这类的歌。听快歌的话是一定要配上自己编的舞的,说是既能听音乐又能锻炼身体。于是就有了片尾花絮里画风突变、跳着舞的杨教授(真是太可爱了!)。

大家看到的唱歌部分,是杨教授和家人们时常会举办的音乐会,当时他们正在排练。音乐会十分正式,有节目单,上面写着每个人的分工跟职位。乐队成员都是杨教授的家人们,每个人都精通乐器。杨教授对音乐表演也是很有经验,担任主唱跟指挥,会随时指出大家合奏时出现的问题,比如这没对上,或者是某些乐器的音量太大盖住了歌声等等。(由此可见,杨教授没有成为一名音乐家太可惜了,但也因此多了一个德语文学翻译大家!)

一开始我想看看《魔山》当时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翻译出来的,杨老师得知后很乐意要跟我们一起去(甚至都亲自安排好行程以及川外的各种对接)。那时我还对我们即将要去的地方一无所知,直到当天下午,我才发现原来杨教授的旧居在川外山上最高的楼、且最高的一层里。车子上不去,还要爬很多台阶(年轻人爬都会觉得累的程度)。当时杨教授的助理等人都一致默认他不会上去了,我也比较担心老人家的身体,便想着让杨教授就在山下看看,我们上去取些空镜。没想到等杨老师中午休息起来后,他执意要自己爬上去。在爬山的过程中,大家都劝他爬一会休息一会,老人家脾气也比较倔,能一口气爬完的地方绝不肯休息。就只在中间有桌椅的地方休息了一次。爬完山后,又是一口气爬上老房子的最高层五楼。我想,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杨教授能翻出《魔山》、《浮士德》等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临近这集上线,我还在偷偷地修改,总是能听到总导演从我身后冒出来的那句:“你怎么还在改?” 那时我突然理解了包包翻译珍珠诗人的心情。

面对珍珠诗人的翻译与译本的出版,她说:“我觉得出版之日差不多是译者要隐身之时了,我现在还并不想要彻底和他告别,像是做个了断一样。” 也许是这三位译者都太可爱了,每一次的修改都不枯燥,常常也会带给我一些新的感受。

《书籍2》的战线拉的是有点长,做片子的过程中常常伴着懊悔、遗憾和可惜。(be like为什么当初没想到这个?为什么没拍到那个?如果那么做会更好吗?)但更多的,还是能从做书籍的过程中收获一种安定感和愉悦感。很感谢三位老师的信任,这也成为了我做这集的最大动力。

本集记录的相对来说是更能被我们看见的译者们。其实还有很多我们不熟悉的译者在默默地坚持着这份工作,也许他们有的在为如何传达某一个词纠结许久,有的在为译本版权维护权益,有的还在为生存挣扎……但我想,他们一定都是非常热爱翻译的人。如果有机会,我很希望能再把译者们的故事拍下去。

回到最初翻译这集的调研,我们拜访、联系过不少译者们,跟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了他们的低调谦逊,以及对翻译的无限热爱。同时也很遗憾地发现,不少前辈翻译家们已离我们而去。很感谢他们留下了这么多优秀的译本。我觉得做翻译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想向每一位译者致敬。

 短评

这几年,书店很难,出版业很难,经销商很难,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更是火中取栗夹缝求生。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困境,他们是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只要还有书,待到山花烂漫时

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一位网友参与并推给我看的,可能是我在做乡村图书馆,抱着学习的心态看了。沈老先生和国图的顾老师这两位人物挑得很好,拍得很细腻。看完感慨人一生钟情一件事是幸福的,很多专业和敬业的人也是出于热爱。遗憾是我毕业后疲于生存和拍片,看书并不多,时常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孤陋寡闻。但很感谢纪录片这份职业,习惯了去读人,让我接触和认识很多有趣的灵魂,他(她)们成了我的导读,喜欢跟有思想的朋友聊天交流。有时出于工作做功课需要,找本书来看看,还常分好多次看完。

8分钟前
  • 蒋能杰
  • 力荐

“即使我遭到凌辱和消灭,但愿您的庞大的图书馆在一个人身上得到证实,哪怕只有一瞬间……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

9分钟前
  • Romancier
  • 推荐

南图古籍沈燮元,国图隐士顾晓军,藏图自在僧久美;传奇镖人许先哲,黑血女侠客赵佳,随心随性匡扶摇;魔法世界马爱农,炼金诗人包慧怡,维特魔山杨武能;读库老六张立宪,行思师傅杨全强,乐府民歌声涂涂;东北逍遥游班宇,乡村梁庄人梁鸿,流浪诗人吕德安;海错图考张辰亮,杨潇重走湘黔滇,摄影考古者塔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还有书籍。

13分钟前
  • 我骑善逸
  • 力荐

真正热爱阅读 是一件看起来极其容易却又难以做到的 我已经开始向往退休泡图书馆的日子了 希望能活到退休吧🙏🏼

14分钟前
  • Mercury
  • 推荐

知识是精神脊柱,纸张是物质基础,但是还有书籍,于是两者兼具。

19分钟前
  • 弄尘
  • 力荐

永远可以为了一些纯粹的坚持热泪盈眶

24分钟前
  • 力荐

格局是有了,看到高原上僧人自己盖的图书馆就觉得,这世间有那么多不确定,但是只要当下还有书籍,还能看书,这一刻就不白费。

29分钟前
  • 殊聿
  • 力荐

因为还有宛若天堂的图书馆,还有很多美好的读书的人,所以这个人间还值得。我在《读库1904》上曾经翻译过一篇文章《公共图书馆那些事儿》,虽然讲的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故事,但图书馆的精神和功能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基于平等和分享的公共精神,自由地获取思想和信息,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32分钟前
  • 落地麦子
  • 力荐

看到拉姆说她哭着写完父亲的那个故事,看着她坐在自己理想的大学笑着说自己未来想做的事,我哭得稀里哗啦😭。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33分钟前
  • 黑道少年沈來迟
  • 力荐

4.5;比第一季更好,素材的整合度、主题的开掘性和统一度、文案遣词的精心以及捕捉被拍摄对象的“恍惚时刻”都有长足进步,虽每集都开辟不同主旨,但本季所有镜头中人物都有一个共通点——即他们都以极盛的热情和绝大的孤勇去做一件自己真诚热爱的事,或许最初是迫于生计或职业生涯空窗期,或许是处于人生某一阶段的低谷危机感亟需被拯救,或许是源于内心长久积淀的某种火焰,他们选择与“书”为伴;被他们眼中散发的明亮所打动,智识和思考的乐趣永远无可替代——一种深层的幸福。最爱第四、第六集,《海错图》太有趣了,考古《诗经》与历史对话;陈梦家这段话实在令人感慨:“因为了解古代所以了解祖先,是他有信心在国家危机万伏的时候不悲观、不动摇,在别人叹气空想的时候切切实实从事于学问。”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此心安处是吾乡。目录学大佬、国图图书管理员、久美、藏区小女孩…..她们都通过书籍找到自己的家,实现自渡及渡人。读书改变命运,不应该作为功利主义的简单解读,而是内心深处的觉醒导致视野的改变,从而走向更大的世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潜心读书是一种坚持,保持童真与简单。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41分钟前
  • Littlejane2000
  • 力荐

能当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真的好幸福啊💗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爱好是多幸运的事情。顾晓军的npc生活就是我的理想生活了!!!能自学掌握那么多种语言是真的好厉害 用原语言阅读也太幸福了🥺 超理想职业🈶

44分钟前
  • 脉搏敲击🦋
  • 力荐

看了一集就已经忍不住来打五星!!!

46分钟前
  • 孜莜
  • 力荐

我为什么会过得跟狗一样呢?我有多久没品过书香,遥望雪山,为某一段文字落泪?这种作品与其说有深度,不如说愈发衬托得当代年轻人的贫瘠、狼狈,叫人难过。

50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第一集完全文不对题。一个是古籍版本的研究者,一个是利用上班时间自学外语的图书馆管理员,一个是开设公益课外辅导的僧人,这三个人与书发生的联系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跟“图书馆”扯上关系,根本就没有在讲图书馆。编导只是挑了恰好跟图书馆存在物理关联的三个素材攒成一集,然后取了一个大而无当的题目“我们的图书馆”,完全没有深思熟虑去想怎么合题和怎么解题。可参考怀斯曼的《纽约公共图书馆》。

53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本季出演人员如下,有关书籍故事与人连接……沈燮元、顾晓军、久美、拉姆、许先哲、赵佳、匡扶摇、马爱农、包慧怡、杨武能、张立宪、杨全强、涂涂、班宇、梁鸿、吕德安、张辰亮、杨潇、塔可

55分钟前
  • 南極貓頭鷹
  • 推荐

一整天为公司挣钱,晚上回家看纪录片哭的稀里哗啦,我这一天天做的都是什么啊。

57分钟前
  • 火宵之月
  • 力荐

一直觉得判断一个人更多的应该是以TA内心真正想的是什么,以及是否还有温柔和善意。但是其实遇到的人几乎都不会这么想,大家都是生活在对抗性很强的逻辑中——好像你要足够好才有存在的必要,但其实如果往太理想主义的方向努力对于现实生活也很难有什么明显的改善,最后就变成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满足了。所以与其说但是还有书籍,不如说但是还有这样的人,能够让人继续相信和期待一些事情吧。

60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老是玩嘛,用时间做点事情,是哇”

1小时前
  • 一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