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之末

完结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丽贝卡·豪尔,阿德莱德·克莱蒙丝,罗杰·阿拉姆,安-玛莉·杜芙,鲁伯特·艾弗雷特,斯蒂芬·格拉汉姆,克莱尔·希金斯,珍妮·麦克蒂尔,米兰达·理查森,大卫·道森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队列之末 剧照 NO.1队列之末 剧照 NO.2队列之末 剧照 NO.3队列之末 剧照 NO.4队列之末 剧照 NO.5队列之末 剧照 NO.6队列之末 剧照 NO.13队列之末 剧照 NO.14队列之末 剧照 NO.15队列之末 剧照 NO.16队列之末 剧照 NO.17队列之末 剧照 NO.18队列之末 剧照 NO.19队列之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队列之末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里斯托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是个信仰骑士时代的传统道德的贵族绅士,正直隐忍,洁身自好。而西尔维亚(丽贝卡?豪尔 Rebecca Hall 饰)是个典型的交际花,有着众多情人的她过着终日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意外的怀孕让她不得不为了挽救名声,嫁给了保守的克里斯托弗。婚后枯燥无味的生活和丈夫的冷漠隐忍都让西尔维亚抓狂,她开始用尽一切手段来刺激克里斯托弗。西尔维亚与旧情人私奔成了二人矛盾的开始,然而两人的宗教信仰都不允许其离婚。就这样,这段勉强维持的婚姻让两个人陷入了无尽的折磨中。意外的机会克里斯托弗认识了思想激进,学识深厚的现代女性瓦伦仃(阿德莱德?克莱蒙丝 Adelaide Clemens 饰),进一步的接触让这两个看似不同世界的人相爱了,可世俗的羁绊却阻挠着两人对这段感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西尔维亚也意...笑八仙之韩湘子捉妖回忆录开罗时间2009猎爱大师神秘仙境波弗特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十三季梅林和龙之战伊克西翁传说DT杨光的快乐生活6鲁本·格斯瑞光棍儿大堡礁惊魂爱在俱乐部第一季护花惊情速度与激战:死亡竞赛男人女人和孩子安提戈涅1961代码46辣警狂花2葫芦奇谭之六娃的秘密茅山糖果女巫美国情事2009你好,普雷马·科斯梅大师雪山惊魂2服从隐形人边城浪子亚飞与亚基毒魔复仇1984画皮之阴阳法王杀出黎明斛珠夫人人人都爱雷蒙德 第八季窈窕淑女1964国语来日方长2020啊朋友还钱家的港湾第六季无人驾驶2010你也差不多该死心了!伊豆的舞女邻家美男团

 长篇影评

 1 ) 【剧评1-2】《队列之末》的三个隐前提


个人以为,本剧的编辑相当给力,节奏虽快但从未混乱,每一句台词都意有所指,与国产的改编作品如《白鹿原》之流判若云泥。之所以有很多姑娘表示看不懂,其实关键问题在于本剧有三个背景因素并没有点明——其实对于原书读者,或者一般英国本土观众来说是这三个因素本身就是不言而明的,但对于旁的文化圈的我们,就容易觉得一头雾水了。这三个隐藏的前提就是宗教冲突、经济因素以及上流社会的婚姻模式。

前提1:宗教冲突

英国是一个新教(基督教)国家,但因为种种原因,天主教势力依然强大,两者互为敌人,互相仇视,互有针锋相对的政治倾向和社交圈子,这直接影响了历史上英国王位的继承乃至现代政局。有兴趣的孩纸可以看看BC演的《鸠占鹊巢》,看看电影《童贞女王伊丽莎白》,这里不复赘言。
克里斯托弗之所以在社交圈声名狼藉身败名裂,以至于以前朋友的婊子老婆避他如蛇蝎,除了老婆的出轨、情敌的作梗等等不良因素之外,一大原因就是他是个新教徒,却娶了天主教妻子,迈过了社会规范的那条红线,就像蝙蝠,不是鸟也不是兽,两大团体都没有他的立锥之地,自我放逐于主流价值观之外。再加上没什么上流社会朋友,唯一的还是个白眼狼,所以一旦出现丑闻,便彻底孤立无援。
剧情一开始,他的父母亲朋都不同意这门婚事,宗教的原因占了很大一部分。剧情发展到后来,哥哥马克之所以说“假如她不是天主教徒,我早就娶她了”,其实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两种不同宗教的结合,同样也带来了克里斯托弗和西尔维娅生活中的种种隔阂,比如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开始克里斯托弗因为害怕孩子成为天主教徒,不肯让西尔维娅带孩子,而让自己嫁给新教牧师的姐姐帮忙;后来两人的矛盾有所化解,他答应让儿子跟着西尔维娅,其实就是在道歉,是很大的让步,令西尔维娅惊讶万分。再比如让他父亲无比痛心的那句台词“信天主教的人(克里斯托弗的儿子)将成为格罗比的主人”,以至最后选择自杀,这一切都是因为两种宗教之间难以调和的剧烈冲突。
事实上,后来也正因为他娶了天主教妻子,所以才无法离婚(天主教教义不允许,其实克里斯托弗自身信的新教是可以离婚的),让自己陷入死巷之中无法转圜。

归根到底,克里斯托弗为什么要娶西尔维娅呢?西尔维娅魅力无敌肯定是原因之一,自身的绅士准则肯定是原因之一,但这些绝非全部。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除这两点之外,其实经济因素也是重要理由,为什么?请看下一条。

前提2:经济因素

英国的传统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长子继承100%的家族财产,女儿们给一笔嫁妆嫁出去了事(一般都没多少钱,参见《傲慢与偏见》,除非能钓到同等阶层继承人,比如达西先生,就只能下嫁,嫁给清贫的牧师之类——这还算不错的,至少有社会地位——或者干脆独身终老,老小姐比比皆是),次子和小儿子去当教士或者出外工作(中世纪时去当十字军攻打耶路撒冷,近代去当公务员、去参军)。女儿和次子幼子一般只能继承母亲的嫁妆(剧中克里斯托弗把母亲的遗产借给朋友,以至于他的哥哥都要关心他的财政状况),更有甚者会被直接赶出家门,以确保父系家族的产业代代传承不被分割。

克里斯托弗家是典型的富有乡绅阶层,而非百度百科里说的上流贵族爵爷们,其实还差得远。根据长子继承制,马克被父亲全力培养,弟弟克里斯托弗就必然被忽视和疏于照料。他父亲自杀前也懊悔过这一点,早知道大儿子放弃继承一心从政,就该早早培养小儿子,避免让小儿子缔结不般配的婚姻,声名狼藉之外,还生下血统不明信仰敌对宗教的继承人。克里斯托弗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一直不怎么富裕,就算没有情敌下黑手也始终处于破产边缘,事实上锦衣玉食长大的次子幼子举债度日,表面光鲜内里窘迫才是社会常态。因为自身赚钱能力有限,又花钱大手大脚(想留在这个阶级里就不得不维持本阶级的消费习惯),“保持体面”就成了一件特别困难的事。那该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简爱》里罗切斯特说的:“他们把我卖掉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次子娶一个富有的女继承人,来继承女方的财产。

剧中对此也有提及,第一集一开始克里斯托弗在解释他的婚姻选择的时候就说了“我和岳母一起住,她很慷慨”,然后他哥哥再也不出言反对。这一段剧情其实就是在交代前因后果,告诉观众克里斯托弗的婚姻动机有很大的经济因素,以阶层来说,其实他不光越界(无视宗教敌对关系),更是高攀了的。知道了这一点,故事一开始早餐桌旁西尔维娅撒泼丢餐具就可以理解,在夫妻关系中,西尔维娅虽然行止有亏,却始终是强势的一方(你可以脑补成煤老板千金招赘凤凰男接盘侠,虽然没那么极端,但模式是一样的),绝非单纯因为克里斯托弗太过老实木讷(虽然他的确如此)。西尔维娅在丈夫面前习惯于完全占据上风,有着强硬的优越感,一直都有。随着剧情的推进,这种优越感慢慢变了质,她渐渐发现了克里斯托弗独一无二的优点,发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不可自拔的真正爱上了他。但西尔维娅却始终无法放下自身的优越感,放下她的架子和自己的丈夫平等交流,终于给了瓦伦汀娜机会,也让两人的感情真正走入了绝境。

《队列之末》从来都不是言情小说,克里斯托弗和西尔维娅的的紧张关系远比“出轨—绿帽子—替别人养儿子”复杂无数倍,如果真是单纯争风吃醋你伤害我我伤害你那会好解决得多——事实上,夫妻双方比着出轨,互相给对方戴绿帽子,才是18、19世纪整个欧洲的时尚潮流。

前提3:上流社会的婚姻模式

18、19世纪,英国上流阶级(其实整个欧洲都这样)的婚恋观是典型的“婚姻是婚姻,爱情是爱情”,夫妻与其说是伴侣不如说是经济合伙人,双方尽同床和生下高贵血统的长子的义务之后,就可以分别找情人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去了。这是社会风尚,也是不言而喻的潜规则。克制,不冲动,维持默契,无时无刻不给对方留面子(因为夫妻的面子是一体的),只要别被人发现(火车上嘿咻只要没被发现就无人理会,火车上摸一下别人的手被发现就是大丑闻),哪怕已经是“世人皆知的秘密”,任何行为都被默认为“不存在”,这就是上流社会的掩耳盗铃,是他们的“体面”和虚伪之处。
关于这点可以拿19世纪中期流行文学泰斗大仲马的作品举例,比如广为人知的《三个火枪手》:国王有情妇,王后也有情人,社会并不苛责他们的行为,甚至连吃皇粮的火枪手都为王后的私通(往重里说这可算叛国罪)而玩命奋斗;王后只要在舞会上戴上国王送的钻石就一切风平浪静,可一旦钻石丢失的事情暴光,桌下的“潜规则”翻上台面,那就是可怕灾难,甚至会引发英法战争——所以在旧传统的背景下,克里斯托弗看似软弱的行为其实才是为人称道的绅士风度,而西尔维娅公报私仇的情人反而是没品玩不起的小瘪三。但是时代已经开始变化了,克里斯托弗的老一套做法已经不再起作用,甚至还有了反效果,这段剧情之所以如此设置,凸显的就是这一矛盾冲突,而绝非对西尔维娅单纯的道德批判。
进入20世纪,甚至直到现在,这种婚姻模式也从未绝迹,你我身边也许都有。顺便提一句,BC演过的舞台剧《一舞已毕》的主题就是这种扭曲的婚姻关系,表达“不懂爱和丈夫”和“无法表达自己的深陷爱情之中的妻子”之间的矛盾纠葛,爱与被爱的严重失衡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这一直是戏剧的经典主题。

关于这部分内容,剧中表述的实在太多,不胜枚举,请自行对号入座。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我只想澄清一点,那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氛围中,克里斯托弗表现出的实际上是克制、忍让、默默承受和对早已过时的“维多利亚式绅士精神”的循规蹈矩,而绝非胆怯与窝囊。这个角色从来不是一个懦夫(的确,从我们的文化观念来看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不报复就够没种了,怎么还能帮老婆打掩护?可这种理解就是典型的文化错位和背景误读),相反的,他始终不乏反抗精神、毅力以及勇气(无论是对婚姻和交友的“出格”选择,对独立的新女性丰富内心世界的欣赏,对职业的责任感以及战场上的表现),他从来都不是在旧时代如鱼得水却完全适应不了新时达的艾希礼•威尔克斯,他反而更像是披着英国绅士皮的内敛、含蓄、“圣父”版的瑞德•巴特勒船长——他是那样努力地去恪守旧式行为准则,但本质上却拥有一个新时代的灵魂。
事实上,这正是克里斯托弗精神世界最大的矛盾之处,也是整部剧发展变化的内在驱动力,更是他下定决心作出最终选择的根本原因。时代动荡摧毁了艾希礼•威尔克斯,却令克里斯托弗浴火重生。破茧的过程虽然注定纠缠痛苦,可一旦度过了这个难关,便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展开的羽翼,飞入新世界的阔地高天。

同样的,这种“风俗”也造成了社会舆论对于“情人”身份的接受程度,除了不改姓,除了终身是某某小姐,其实与夫妻全无二致,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同居甚至民事伴侣关系。其实社会动荡期的故事全都一样,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我国也有大把文艺女青年当侧室出身(美其名曰自由恋爱),最后令真正明媒正娶的太太被历史遗忘。比如鲁迅和许广平,甚至比如蒋委员长和宋美龄,数不胜数,全无二致。
所以无论是西尔维娅出轨还是瓦伦汀娜当小三,都不能简单用现代道德去评价甚至去讨伐,那都是不公平的,毫无疑问都是对本剧主旨的误读。

    ***

总之,一旦搞明白了三个隐含的前提,这部剧几乎立刻就拨云见日。克里斯托弗从来都不是完人,他善良包容却内向木讷,他智商超群却不擅社交,他心有大志却在人生的重大关头轻率决策,缔结不恰当的婚姻,几乎因此毁了自己的整个人生。年轻时的他的确曾经被情欲俘虏(我们谁不曾?),的确曾经因为自身的软弱而扭曲尊严(其实那种社会环境下吃软饭绝对谈不上可耻),但自始至终,他对命运有一种超脱般的坦然态度,从未逃避责任,从未背叛和欺骗,而是像个圣徒般直视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矛盾的观念和错误的行为埋单,默默承受一切后果,甚至甘之如饴。这一点比起活在谎言里并试图用谎言去欺骗小女生的罗切斯特先生(见《简爱》),实在判若云泥。
就这样,一个旧时代的正人君子,他慢慢变老了,老婆私奔了,名誉毁掉了,真爱出现了,战争爆发了……旧的秩序、旧的行为准则一夕之间支离破碎、推倒重来,他开始靠自己的薪金度日,卡着发薪日花钱(见剧中透支事件,最后靠着老婆大人的能力才挽回了自己的财务信用),他开始痛苦地求索,希求重塑自我,寻回尊严。在故事的最后,他拒绝继承格罗比,把富有的庄园收益留给西尔维娅和儿子,了解最后一笔心债,自己则与瓦伦汀娜在空荡荡连家具都没有的旧公寓里自食其力,艰辛度日。克里斯托弗走过繁华,走过战火,终于找到了清贫却内心温暖安宁的崭新生活方式,甚至有了真正的手足兄弟。这种精神世界的毁灭和重生堪称恢弘壮丽,他的沉默与执着、他的勇气与道路足以令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也许这故事的意义就在于,克里斯托弗是旧道德和旧传统所能培养出的“最好的人”,但在那个残酷时代里,他依然艰苦求存,活得如履薄冰。其实这不是他个人的错,只不过因为那个西尔维娅所代表的旧世界,以及他自己所代表的旧道德和旧传统已经无法阻挡的走到了历史尽头,走到了队列之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一次重新洗牌,是秩序和阶级的再定义。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快乐总是瞬间,痛苦则是永恒,但你依然是有选择权的——你是选择直面,还是选择逃避?当你站在队列的末端,你敢不敢迈出那一步去?
个人以为,这才是这故事真正的主题。

 2 ) 你看你看,缺爷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缺爷的低音炮和澳洲妹纸鲜花一般的颜帮我撑完了全剧。

怎么看怎么觉得这片是Gone with the wind的同人。Sylvia和Chris的婚姻根本就是半个Scarlett如愿嫁给了Ashley之后会有的局面。
说是“半个”,因为Sylvia有Scarlett的一切缺点,比如骄纵、虚荣、务必要所有雄性围着她团团转、明明无脑却总是自以为聪明地做些小动作把事情搞砸,等等等等,甚至在周遭的人不断谈论战争时说了类似的台词——“你再说我就跳下去了”。但是我们O'Hara小姐(天知道本剧还真出现了这个姓)的优点,那些最终赢得我全心喜爱的勇敢、责任感、识时势和一旦认定之后就毫不动摇的忠诚,这位Sylvia小姐是一毛也没有。
最要命的是,一场改变整个社会结构的战争竟然也没有将她磨砺出任何光彩。妇女参政、欧洲战争,这些对她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她始终无所事事。赢回Chris大概是她空虚人生中最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他是唯一一个不在她面前抽搐的男人。跟Scarlett死乞白赖不肯放弃Ashley的理由都一样。
不过等Chris真的回到她身边,很难想像这两夫妇过日子的情形,丈夫一开口说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数学或政治,妻子就威胁说“我要尖叫了”。唔,虽然据说现在也是有很多夫妇是这样相处的。但是很容易觉得无聊的Sylvia肯定又得有新折腾。

不过按理说这部剧的内容应该不止这样。

至少Chris和Val在战争的岁月中都有所成长。又因为他们原本所处的阶层不同——前者是地主家的公子,正统罗马天主教徒,恪守传统死遵教条;后者是左翼文青的女儿,参加过妇女参政运动,和平主义者——而顺带出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一战前后社会思潮的改变,及其对英国人的影响。
但是在这一方面,本剧着墨不多,只有最后一场戏,挂着Tietjens族谱的树终于倒了,庄园的两个直系继承人都选择离开。跟Ashley一样对“旧日荣光”念念不忘的Chris,最后在一群战友的簇拥中,将原本打算留作纪念的木块丢入壁炉焚之取暖,方有一点“历史”的气息。否则这就彻底沦为琼瑶式三角恋的老掉牙。

旧时代的结束必须由Chris来宣布,因为他货真价实是“最后的骑士”。这个人设放到现代小说的背景里,肯定要被吐槽“圣父”。
其实那些所谓“传统的美德”早就已成虚伪。洁身自好面对真爱也从不作非分之想的Chris不断背黑锅一路名誉扫地,而他的好朋友Mac一边跟有夫之妇偷情一面却步步高升,简直是绝妙的讽刺。而Mac产偷情对象Edith却在打掉胎儿之后反过来嘲讽Val跟Chris有私生子,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个最遵行当时婚姻道德的男人,和一个最相信纯洁爱情的女人,明明始终以Mr.和Miss互称连手都没拉过一下,却被一群男盗女娼的伪君子污蔑,并以这些谣言为利器排挤他们,这就是所谓的parade,一直把Chris和Sylvia两个人都拴得不得自由的“游戏规则”。荒唐。

这种荒唐最后倒塌在战争的残酷面前。
战场的戏份应该更多。那些战友们应该有更多的背景介绍,跟Chris有更多的互动,甚至德国士兵也该露上几脸。否则让那么顽固的Chris突然转性的说服力显得不够。
还有Val的成长。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她起初是非常幼稚的——跟同伴去高尔夫球场上捣乱示威。闹腾得多少有点任性的意思,没什么自己的主张。后来在搜到女学生的“小黄书”时能说服其他女老师站在自己这一边,把书悄没声的还回去。中间也应该有更为复杂的心路历程。
说起来Val的个性完全没有很好的展示。只知道她擅长体育和懂拉丁文。其实我觉得在茶会上,她真心想知道Chris的工作并且真的听懂了(后来还给Edith复述了一遍),让Chris自然地高兴起来(这是Sylvia折腾了多少事都没达成的任何),比雾中那幕更为动人。这么一个慧质兰心又有主见的妹纸被压得性格扁平殊为可惜。

据说原著有几大卷。估计就是BBC这个酷爱迷你剧的死德性,改来改去就把大头留给爱情戏了。不过这种“我那么喜欢你,为你做了那么多事,你凭什么不喜欢我”的戏码我兴趣不是很大。
倒是缺爷……看Star Trek时才说这货又帅得那么让人合不拢腿、子宫痉挛了,这一部的颜果断又让人无法直视,几度腹诽Chris怎么看都不像智商很高的样子。真是一张神奇的脸!叫人不能割舍啊!
他演Assange估计会攀上丑的新高峰,实在太期待了!!!

 3 ) 第一集杂感

BBC在八月二十四日星期五晚上播放了第一集。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的美国合伙伙伴,HBO,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信息,含糊地说,将在2013年年初。看来,我得回家把我的HBO取消掉,等到有准确信息再来花钱吧……

网上的信息很多,至少很快就有很多live stream(小白不是特别明白是什么,只知道可以看的免费的电视)。到了周六晚上,忙活了一天,夜半三更地开始看电视。看了两遍。

其实在网上看了很多介绍,所以,头六分钟的两个热辣场面,在英国报纸都已经早就剧透了。但是,有那么点让忠实的书迷们痛苦的就是,福特•迈道克斯•福特(原作者)的书里,并没有这么明显的露骨的性交场面。但是,并不等于没有提到,书里到了第六章,才在主角提金斯的潜意识中浮出这么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一切也许是对他在火车车厢里的不轨的报复。电视剧很直截了当就把这一段提了出来,正告观众他们,提金斯和西尔维娅是怎么走到一起来的。

他们实在是很不同的人。从外表来看,西尔维娅美丽的金红色的头发、白皙的面孔、修长的身材和得体的谈吐,使她成为伦敦上流社会的交际花,而提金斯,是一个书呆子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身材痴肥,面容厚重,极端的高智商,可是情商基本是零。两人走到一起,是因为西尔维娅已经怀孕了。两人在巴黎的婚礼前夜,西尔维娅继续地和她情人聚会,并非自愿的聚会,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自愿的交合。

PE的时代,和福尔摩斯大约同时代。所以,福尔摩斯现代化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福尔摩斯和华生的相互称呼。两人在维多利亚爱德华年代是以“福尔摩斯”和华生相称的,到了BBC(英国国家广播电台)的版本里,两人叫对方“歇洛克”和“约翰”。有趣。所以到了第二季第一集,在白金汉宫里一场戏,女王下属很自然地称呼福尔摩斯为年青的福尔摩斯,Holmes the Younger,以示与麦考夫特的区别。PE里不例外,提金斯就是提金斯,没有什么人称他克里斯托夫(除了堪比尔将军和麦克马斯特偶尔叫他克里斯)。连西尔维娅和母亲和牧师都称他为提金斯。那是时代的烙印,而提金斯把这个烙印当做勋章,闪亮地戴在胸前。他不合时宜地在这个混乱的但是华丽的社会里生存,格格不入而不自知。

小说非常的意识流。开篇就是提金斯和麦克马斯特在去打高尔夫的路上,两人在火车上的一场。电视剧已经是到了第一集的中间,接近尾声了。可是看小说会很迷惑,不知道在这个时候提根已经认识了瓦伦苔没有。改编者汤姆•斯道帕德花了十五个月,将故事用时间顺序排下来。但是,电视剧一开始的“两个月前”,“三年后”,已经让很多观众大叫头疼了。根本不要去看小说,没有耐心,真的看不下去。我也看不下去,囫囵吞枣地前后翻看,正好,我的谷歌免费版本经常中间跳页(希望你去买书的做法),这么意识流,好像损失不是特别大似的。

原著是1924-1928年出版的。福特在四十一岁的年龄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虽然一直是驻扎在最前线的后方,也避免不了被炸弹轰炸的机会。他自己亲身的被炸弹炸飞的经历,在以后几集里应该有所表现,因为一个证据就是BBC的记录短片有一个这样的本尼迪克•康伯巴奇的镜头,另外,就是康伯巴奇的个人叙述,拍一场戏差点被炸死的事故。但是,故事完全不是战争的残酷(战争当然残酷),也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艰险,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英国社会的基本的巨大的影响。英帝国这一庞然大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帝国侵蚀性的自我毁损的过程的开始。

我看书非常的没有系统,纯粹是信马由缰的试验。但是,最有系统性的读书,是一段时间对于英帝国以及帝国海军的研究。那是英帝国的上升期间,这个,就是毁损的开始。各有意趣,如果,嘿嘿,如果不是对康伯巴奇的个人吸引,恐怕不会这么有兴致吧。反正,总有人不怀好意地指出我以前喜欢和研究帝国海军的故事历史,也是HC那时的演员的结果。我的回答从来都是一耸肩膀,SO?读书都是好事,为了什么目的真的不重要。我坚信这一点。

但是,看过第一集后,似乎书比较容易看。因为你可以把每一个出现的人物对印到那个华丽丽的角色上。比如,杜希敏夫人,书中形容她的面容是前拉斐尔时代的细节,演员的双眼及细节很类似达芬奇的一幅油画,可惜没有办法链接(八卦,她是James McAvoy的太太, 詹姆斯是《Atonement赎罪》的男主角),看了演员,就能明白。

最大的看点,自然是本尼迪克•康伯巴奇的频幕转化。我对丽贝卡•豪尔印象不深,看过《城中大盗》而已。这里她的角色很讨好,很容易出彩。挑战性自然比康伯巴奇的提金斯略小。提金斯不好演,可是康伯巴奇能够演,而且一样的出彩,的确不易。网上报上对PE多数是高度评价,也有不那么顶级的评论,但是主要目标是改编-导演-音响-混音以及故事的复杂。其中穿杂着和《唐顿庄园》的八卦对照,热闹得很。

但是没有人(网上除外)在专业上指责康伯巴奇的演绎。我最初看的时候,非常地介意他嘴里的牙箍,说话声音和面型变了不说,让我有那么点纠结(很像孩子们箍牙带牙套之后说话变形的味道)。但是,很快就能忘了这一点。尤其在他和麦克马斯特的压抑的宣言对话中,音调似乎比他平常降低八度的醇厚里,提金斯而不是BC,更不是福尔摩斯牢牢地建立起来。

书中提金斯很胖,西尔维娅总是不误贬损地称他为面口袋,肥肿的动物和牛,当然不如卷福那么举止优雅动作敏捷。提金斯跑动起来的确很沉重,让人不得不佩服BC融入角色的深度。几场重头戏,和部长,和议员,和将军,和朋友,兄长,最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哄孩子的两个场景,和孩子同时出镜很考验一个演员……和瓦伦苔的几次同场,在清纯如晨露一般清新如阳光一般的瓦伦苔面前,建立了两人可能的相互吸引的火花,对于我来说,就很值得投资继续看下去。看提金斯如何在矛盾的坚持一婚制的迂腐,在西尔维娅对他坚持的鄙视和挑衅中,把握他对瓦伦苔的情感的崩溃。

有趣的是,PE在出版后只有一次被改编的记录。谁演的瓦伦苔?我最心爱的老踏踏,朱迪•邓奇是也!BBC网站上有这么一段,瓦伦苔和提金斯在高尔夫球场上的对话,邓奇年老是性格演员,年轻也不适貌美明星,对比这一版本的瓦伦苔,我觉得BBC是真的狠下了功夫。从斯道帕德一开始坚持还不出名的康伯巴奇,到每一个大大小小角色的综合,布景环境和道具服装坚持传统的高水准,到对于英国文化的愿意投资认真的态度,看出这个社会的基本。我感慨最深的,大概还在最后一点上。

第一集的收视率是三百五十万,是BBC2台七年来戏剧最高。当然与福尔摩斯没法比较,第二季福尔摩斯几乎是持续的九百万以上,换句话说,大约英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八看了卷福的高峰。PE没有福尔摩斯在文化中的流行和大众的接受,出色但不为人知(几乎被遗忘)的福特的复杂的意识流作品,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很不错了。

************
这里的翻译是队列之末。我捉摸了好久,觉得不是那么妥当,但是,也无奈地明白我对于中英文两种语言的掌握,都达不到那种游刃自如的水准,翻译的贴切,不是我能够沾沾自喜来炫耀的本事。

Parade直接了当的翻译,就是“游行”引申而出,可以是游行的队列,被检阅的行列。断断续续读了点小说(实在是很挑战的四本书),上周末激动地看了BBC(英国广播公司)改编的系列剧的第一集,琢磨这个parade,从主人公提金斯口中的形容以及他的信念,是一种规范一种格式,限定他认定的社会的准则。在和他同事/好友麦克马斯特的对话中,提金斯坚定但又不无抑郁地回答,gentleman绅士的行为是有限定的,you can call it parade。不论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他和他的举止,他要坚定地站在队列里,把这华丽的检阅坚持到底。从这个意义上,队列之末,也许是可以接受的翻译?我还在等待,等待更好的诠译。

小说的语言表面上,没有那么挑战。偶尔会有些大词,我秉承鲁迅先生的教导(多年来读英文小说多如是),囫囵吞枣地跳过去。但是,小说的挑战,在于它的意识流和时间空间顺序的跳跃。开篇提金斯和麦克马斯特在火车上的一场,到第一集已经是时间顺序中间的接近尾声的重头戏开场前序了。当然,改编者,汤姆•斯道帕德从2008年起就开始的改编,最重要的就是把时间顺序从小说里提出来正序发展故事和人物。但是,人物和故事的错综复杂,使读书者和第一次的观众颇为迷惑。

我最迷惑的,还是语言。看了两遍,基本上可以说根据我对小说的粗浅了解,对演员改编以及报纸文章的跟踪,大致看得不至于糊涂。可是,我这是网上的盗版链接,没有字幕,也算勉强过关吧。结果,网上有这么几个人讨论提金斯和瓦伦苔浓雾夜行一场里改编,将两人讨论的德国诗词,变成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茱丽叶》。我大吃一惊。我听懂了这一段,文字很浅,但是联系到《罗密欧与茱丽叶》上对于百灵和夜莺的比较,我可是毫无概念。

......it was the nightmgale
It was the lark, the herald of the morn, no nightngale
Believe me, love, it was the nightingale.

改编者,汤姆•斯道帕德的选择很明显,选择毫无概念的德国诗词,固然表明两人的理解,但是,绝对是分离观众的注意力。用莎士比亚更容易讨好,也能表达提金斯的对于自然界的文学的内涵理解,和他笨拙的外貌不相称的内涵。斯道帕德的最成功作品,当然是《莎翁情史》,用莎士比亚来表达两人的情感,很合理。我只能感叹我对于英国文学的浅尝则止的态度。

 4 ) 葡萄美酒兑雪碧,协奏硬改交响曲

导航: A.关于译名的小猜想 B.九月九日长评更新 C.九二三的补充评论 - A 第一集后的纪录片中一位作家认为题目Parade’s End的意义可以这么解释: “嗯,这可以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你懂的,‘都回各自的窝吧’,实际则是在说以后都不会再有‘parades’了。那什么是‘parades’呢?什么是军中的parades?是一种庆祝形式。福特是在说将不再有庆典。罗伯特•格雷夫斯将此做了不同阐释——《向一切告别》*。那么,‘一切’又是指代什么?——他指的是战前的世界。” 一说如此。 确实,“队列”是一种庆祝形式(a public celebration when musical bands, brightly decorated vehicles etc move down the street),“庆祝的尾声”,是对曾经繁华的告别,对往昔安宁的挥手。就这么解释也不是不能让人满足。但是,蒂金斯口中提到的这个词真就是庆祝列队的意思吗?还是得再看看。Parade的拉丁词根par,有“匹配的,合适的”之意;Parade一词首次出现大约是在1656年,这是个来自法语的词汇,原意:虚张声势的表演,沿革下来,或可将“合适的行为准则”——甚至,“绅士的准则”——作解。这么一场“虚张声势”,正着看有蒂金斯这样的绅士对原则的坚持,反过来看便是时代的虚假。福特的四部曲是一战题材小说,战争逼走的是蒂金斯的忍耐,扯下的是英国在战前最后一个十年最后的浮华布景。 如此说,本剧片名的各种翻译,“队列之末”尚可接受,“行进的目的”恐怕游荡得稍远,人人字幕组给出“一战往事”这么个答案有点耍赖——咱们都知道这是一战题材原著的改编,可你这个太泛化了吧?;还有一个,倒是听朋友说有过一个我自己没见过的译名“繁华尽处”——得了些原作精神。 ******************************************************************* B 长评导航: 本文一共四个部分—— (一) 作者:关于福特;一处细节探究,小小彩蛋出没; (二) 另一个:比较,无责任联想;【此段有严重剧透】; (三) 同一个:关于演员,主要看三位主演; (四) 每一个:结。 - (一) 作者 在作于50年代晚期的《流动的盛宴》中,海明威追忆了1921至1926年间他在巴黎旅居的难忘时光,其中专门有一篇文章里出现了对福特本人生动的描述:“他透过浓密斑白的胡子粗重地喘气,身体挺直的就像一只能走动的、衣着合宜的倒立的木桶”。根据海明威的记述,在诗人埃兹拉•庞德眼中,福特“真的是个好作家,经历过很严重的家庭问题”,可我们可爱的美国作家却说“那个下午因为见着福特已经被糟蹋了”——福特"笨重沉闷,乏味无聊"。 福特于1916年往法国参战,受伤后遣返回英国家中。他于1922年回到法国,在那里开始了《队列之末》的创作。四部小说在1924年到1928年间出版,上文回忆中描述的福特,正是在四部曲的创作期中,海明威的文章临近结尾记述了两位作家间关于“绅士与否”的一段问答对话*,而“绅士”的概念也是长期束缚、塑造克里斯多夫•蒂金斯的元素。主角蒂金斯身上是否有作家本人的投映呢? 或可从福特本人的生平去猜想,更可从小说里探轶。一只小彩蛋,权供玩味。 福特1872年生在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乐评家,祖父福特•马多克斯•布朗是画家,拉斐尔前派(PRB)的指导者,拉斐尔前派的奠基画家罗塞蒂曾是布朗的学徒。如果注意一下,第一集中蒂金斯收到妻子来信,要求回到他身边时,蒂金斯的好友文森特•麦克马斯特拿着自己新鲜出炉的论著,念起来其中引用的几行罗塞蒂的诗: “……Lest thy sad eyes, meeting mine, 就让你哀愁的双眼与我的相对 Tempt my soul away! 勾走我的魂魄!” 诗确实够撩拨勾人的,历史中罗塞蒂本人也是个浪荡子。起先只是看片时想起福特和罗塞蒂的联系,外加看着麦克马斯特这么个绅士喜滋滋读着露骨的情诗,还有蒂金斯刻薄的反应,觉得有趣罢了,后来发现不止“有趣”而已。 在帕里•杜舍明家的早餐会,杜舍明入席,鱼片刚上,他问:“下一样上猪腰吧?” 后来就是重口教育登台时间,当这教士操起拉丁文对马提亚尔的亵语如数家珍时,仆人终于打断说 “您的鱼凉了,上腰子吧?”这时麦克马斯特对着伊迪丝夫人:“If he’ll eat a little it, brings the blood down from the head!”此外,教士的那些亵语——出于可想见的理由,我就不复述了——意味强烈简直“明示”;杜舍明在肾的位置挨了一拳,退场,伊迪丝对着文森特低下头:“您一定要看不起我了”,文森特回答:不,您真是最勇敢的女人。——最勇敢?最??后来文森特和伊迪丝的进展也是相当迅速。 说到这儿,结论就是:杜舍明很有可能是个性变态,而伊迪丝虽已与他结婚,仍是处子。可是等等啊,刚才那首诗还晾在那儿呢,罗塞蒂如何?再提示一句,电视剧中出现了好几幅画作,而早餐会里,镜头里时不时晃出的那一幅,就在教士身后。印象派作品(贴士:PRB对印象派影响较大)。再把作家福特本人所处的时代一对上号,把我们猜想的那个人与拉斐尔前派的关系想想。……那——杜舍明先生就是拉斯金(最早支持拉斐尔前派的评论家之一)的投映吧?兴致起来,去看原著里这一场餐会,原来杜舍明多次提到拉斯金,是其铁杆,而麦克马斯特找到杜舍明,也是为了请教关于拉斐尔前派。 这是福特的大招之一,或许也是编剧斯托帕德的。原著中的这部分,由一个反复出现的核心词汇完成了谜语。而电视剧改编时的压缩,让这条旋律线——至少在第一集——显得暗昧不明,那个词甚至在上文所围绕的几个人物口中出现次数不多,克里斯在与文森特的餐桌上说过一次,西尔维娅是说了好几次。一个词,一颗石子,定义简单,投在水里便充满了泛化的波澜。这情色的诱惑堕落,与之对立的坚持,也反映着关于人格关于准则的某个侧面。那个词是克里斯的准则的一部分,绅士对挑逗撩拨的憎恶对浪荡的彻底鄙视,漾开去,也是对妻子不贞的愤怒;批评里的酸涩和骄傲,也带有对自己坚守原则的无奈和自豪。教士堕落败坏的行径,想远些,不就是当时世界的一斑吗?逼迫克里斯捏造数据的当局不也正占着腐坏的一部分吗?末世的气息拂过头顶,唤醒了克里斯这样的第一批人,他在喝酒时对文森特说战争近了。维多利亚时代最后的浮华终于触碰到末端?末端,会是暮色还是又一个拂晓呢?而写下这一切的福特,他在20年代的法兰西,在爵士时代的醉生梦死里,他在笔端落下时脑海里是怎样情景?他是不是在这故事的开始就已看透结局的晨昏? 说得远了。还是把那个“核心词”放到朋友们手心里作旅途礼物——Chastity.小小感想,风景带到就好,所以这趟车不再开拉长路线,朋友们若有疑义,不如就在原著的那场餐会里去亲自瞧瞧,有不同结论也未可知。这部分也仅能算作一个小彩蛋,博看官一笑。然而我们不得不佩服福特,这么一个小细节作得注此写彼,手挥目送,小说的丰富厚重是无疑义的。有人说时间确实是最好的试金石,作品如果素质绝佳,大多不会多年来处在不上不下被人忽略的境地。“最好的”作品已经多到一生花于阅读都不够用,“第二梯队”难得出头,但《队列之末》的尴尬,除却排在它前面的“最好”太多,也许还因为它像是织体过于复杂的乐曲,不内行的听不来,内行的也不一定喜欢,好些听众可能偏好更轻盈分明的音乐,另外,书中的现代主义手法使作品中时间空间交错,四部曲的一切线索是否都按初衷被驾驭清晰而不致困惑?如此种种,也许造成了多年来关于《队列之末》的遗珠之憾。 不知道福特•马多克斯•福特是否有遗憾。 他于1939年六月在法国的多维尔去世。 (二)另一个【此段有严重剧透】 福特的这部作品让人联想到伊弗林•沃的《旧地重游》,后者首次出版是在1945年。这联想有些不合理的是,伊弗林•沃一点不喜欢现代主义,甚至直接在BBC的一档节目中表达过对意识流的厌恶(“我年轻时存在着这么一条瞎路,很多好作家都陷在里面过,他们尝试呈现他们所谓的‘意识流’”)。可我还是忍不住将两部作品联系,因为在《旧地重游》中,莱德的回忆里,有同样美丽的庄园,同样混杂着末世的伤感和爱情,同样的禁锢和挣扎。更重要的是,作这样的联想,不仅仅因为两部作品中诸多相似元素,更是因为两部作品中蕴含的复杂分庭抗礼。 正如《旧地重游》,塞巴斯蒂安的内心与世俗桎梏的缠斗,朱丽叶在爱情与信仰间的游走,莱德对自己意识深处真正愿望的探索,这一切再加上宗教神秘的阴影,使得作品呈现迷人的错综复杂;《队列之末》中,西尔维娅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同时恨着自己冷漠的丈夫,婚姻近乎一座只插了栓子的牢笼,两人只要从同一方向推或拉,就能自由,他们却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用力——克里斯的退让在别人看都是宽容,在妻子那里成了无动于衷的残忍;克里斯与瓦伦汀相爱,都是不为现世容纳的人,前者太守旧后者太超前,他们同处时代之外,有着相似位置,暧昧吸引,可世俗(绅士的准则?)的眼光又是天堑。西尔维娅、克里斯、瓦伦汀,虽然内外都充满来自社会和内心的躁动,无奈三人角力形成了最稳定的形状,始终杀不出一条血路。《队列之末》与《旧地重游》,这两者的矛盾十分不同,困局却旗鼓相当。 相似的应该还有那“缓慢”的节奏。甚至到了电视剧改编,剧组人员都有相似的担心。纪录片Revisiting Brideshead重访81年电视剧《故园风雨后》的主创,他们说:开播前我们真是很担心啊,这部剧这样缓慢推进,会有人看吗?人们还有耐心吗?而此番《队列之末》上场,人们也表达过相似的忧虑。其实缓慢不一定是缺点,相反,缓慢常常是精致的必要前提。当年《故园》开场,好评如潮。 那么开播后《队列之末》是否取得了同样巨大的成功呢?收视率开门红,一直以来媒体们也不吝盛赞,但是观众的反应就微妙得多了,给好评的亲不少,同时还有好些观众说从开场就一直处在迷糊状态,不明白到底在表达什么,也有人抱怨剧情拖沓、线索混乱。队列之末五星冲冠之旅也遇着了N条中差评。不能说是观众的鉴赏力不够消受不起高雅艺术,一来那么说就成了自认站在制高点的品位流氓,再者,私人地看,High-brow art? 电视剧这个体裁啊??——你懂的亲。由于观看前已经翻一些资料,我没能有那种直接迎接作品的体验,故事看下来还觉得清楚。只能说,福特的作品站在现代主义的开端,没完全陷在坑里也至少是在意识流这坑的旁边,小说本身就不简单,压成迷你剧,斯托帕德完成得至少不过不失吧。 而最让人联想到《旧地重游》的,是两者相似的情怀。与过去告别的情怀与伤感。就如伊弗林•沃的笔下,当成为上尉的查尔斯莱德再次站在白庄,故人和故事都已悄然零落,唯余回忆峥嵘,《队列之末》里当镜头一帧帧流过,战前那个未经创痛的世界渐行渐远。而我从电视剧Parade’s End拿走的这一星评分,除了该剧在一些角色的合理性上存疑(后文会谈到),也算是在抱怨它的繁华落得不够洒脱。战争最终给一切压抑或无奈找到了破解的理由,三人的苦斗也有了出口。 作家的笔往往能做到一种迷人的残酷,故园一旦再见便永成故园,情人如果错过,命册上再难批下重逢的感动。福特没有用这种决然,没收了安宁以后还要再半遮半掩地还给你,克里斯和瓦伦汀还是相伴了。乡愁在故乡回不去的时候才能最强最美,《队列之末》给的这口酒没灌到底,人顶多是脑子喝晕,却醉不了。这么说也许对现代经典作品的电视改编不够公平,就像评论古典音乐时,只说乐团的表现而不该再去讲曲子本身如何如何,再者电视剧还没揭晓结局,这么说有些不讲理,就请客官们原谅我一点遗憾,不吐不快。 (三)同一个 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里的瓦伦汀青春无敌,一点点男孩儿气也是很贴合角色。 瓦伦汀如此与众不同,她是个女政客,她的智识、家里“不安分”的母亲和内心躁动的弟弟构成了喧哗鼓动的气氛,让她的非凡与坎坷显得如同注定;她受过良好教育,与克里斯初识的那几场戏里就可见端倪:她的父亲就是位古典文学的学者,与克里斯的父亲曾为挚交;杜舍明早餐会一场,我们看出这姑娘通晓拉丁文;同克里斯夜里赶路,浪漫得《罗密欧与朱丽叶》随口就对上了,“但我亲爱,这确是夜莺”。既说起“夜莺”,正好想起济慈《夜莺颂》里的一行用来概括两人当时情景再好不过: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 我想沉闷的克里斯当初之所以为十八岁的瓦伦汀所倾倒,很大原因是这姑娘的玲珑以及优雅的浪漫一丝一丝、分毫不差地扣上了他心坎。——谁能不为这样的安排倾心呢?迷失在夜路,那年轻女孩的脸在雾中浮现,看不清心仪那位,爱情在破晓之前总是最美。而后日厮月久的纠结亦由此开始。 澳洲演员阿德莱德•克莱蒙斯的瓦伦汀带着稚气未脱的感觉,这么说不完全出于对她的天真自然的欣赏,也有对演员演技稍显青涩的遗憾——演得太简单了。由于改编的原因,电视剧显然没有时间对瓦伦汀与克里斯的感情生长作过细交代,这本就使得第二集临近结尾处我们发现的“三年一面,念念不忘”有些费解,更遗憾的是克莱蒙斯好像是每一场戏都很投入,放到一起却没有角色生长的清晰逻辑,让人禁不住困惑:到底是什么让两人有如此强烈的连接?我们知道一场场戏在拍摄时是分开且不按顺序的,而克莱蒙斯的表演缺乏站在单个场景之外、对故事整体的把握。比如第二集伊顿板球会开始,连续的几个场景中克莱蒙斯都有机会让观众一窥暗涌,来暗示观众,三年来对克里斯的思念一直缠绕在这个女孩心中,包括杜舍明太太告知与麦克马斯特的不堪之事时,瓦伦汀感到世界纯真破灭的心碎,但克莱蒙斯只给了我们正宗的心碎,而出色的演员可能还会植入一丝困惑忧郁的神情,因为心里有一个人的时候,那份感情随着时间线缠绕,每时每刻你的举动中都有那件事的影子。外界的人和事,有关无关,都能激起涟漪——更别说杜舍明太太的事情恰恰事关感情,只不过麦克马斯特的所为恰恰蒂金斯的反面……。 这段分析有很多是个人直觉的成分,我的重点就是:在艺术方面,朴素是可贵的素质,但简单并不总是力量,瓦伦汀在本剧中到底单薄了些。另外,愚绝非口音纳粹,但是克莱蒙斯姑娘每每开口说话,我还是很出戏。那些飘忽的元音,还有不自觉带上的少许卷舌……剧组也许本该找一个本土演员的。 丽贝卡•霍尔的西尔维娅是本剧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美得边缘美得破碎,从第一句“一切都太迟了”开始,她身边的寸寸空气都被仇恨和绝望点燃。一个闯进克里斯生活的社交名媛,西尔维娅就像是命运的手无端引来的丝纶,华美非常,却在克里斯低调的礼服上无处穿引,这一对没有福分错过彼此,命运没有放过他们。他们其实分属两个轨道,一个是爱德华绅士,而西尔维娅,和她的情人皮特(昵称Potty)一起,该属于黄金时代的醉生梦死。后来的西尔维娅渐渐收敛,开始努力向丈夫靠近,颇有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意味。婚姻作为天主教的七件圣事之一被认为由基督亲自建立,一旦成礼不可离婚;另一方面,成熟渊博的绅士到底是吸引了这个留恋灯红酒绿的女子,西尔维娅去修道院静修、买画,她学会了讨好自己崇拜的那个男人,也正经做起了虔诚的天主教徒,可惜当念珠攥得再紧,当玫瑰经念完,她仍未能得救。我注意到有部分朋友在这里有困惑,有的以为克里斯也信奉天主教。不,他是圣公会教徒,圣公会是1534年经过与天主教的分裂而出现的,在神学和仪式上与天主教都有较大不同。克里斯与西尔维娅是矛盾重重的一对,这一点在信仰上也有体现。而且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人们对天主教徒的态度谈不上一视同仁,是带有一点讽刺眼光、边缘化天主教徒的,所以一个老派绅士娶西尔维娅于己于人有多不可思议,在宗教上也是一桩。除开这一些细节,两人在探索世界的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克里斯是早在心里想好了一套规则,抱着手臂点自己要的东西就好,至于不在那套规则里的,就像他说过——That desire, must be resisted;西尔维娅则打开怀抱,面对一切灯红酒绿,笑着挑拣。 西尔维娅一角,演员丽贝卡如此出色,甚至导致很多观众“倒戈”,觉得她其实与克里斯托弗•蒂金斯更登对,从这一点来说,由于演员的充分发挥,剧本的疏漏反而被放大了。电视剧毕竟和小说不同,没有阅读那么大的空间来条分缕析来回摇摆,有时需要有一条道到黑的魄力才能成事,尤其是在这种超级压缩的改编里,必要的人物极端化会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避免逻辑不清的尴尬。有人会说那么黑白分明就没意思了,可是这只是电视剧,说得残酷些,“Because my Wine was of too poor a savour”,在追求玩味之前,还是先追求逻辑吧。或者西尔维娅的无辜是刻意为之,但这样做也是得不偿失的。 就该角的表演来说,丽贝卡发力相当全面,人物本来复杂,被演绎的够无知也够可怜,信仰的忠诚、浮华的诱惑、爱情的吸引、欲望的纠缠,这一对又一对或在角色内部或内外对冲的矛盾被演员无畏的表演件件摆在了我们眼前,戏剧性挥发出充足气味。丽贝卡的演出层次分明,传达了她对故事的理解,我想这部分来自她受的良好教育,更多来自天分和作为演员的敏感。 该说说几乎出现在每一场戏里的蒂金斯了吧。 “我没有血液循环,没有脉搏。纹丝不动就是我。”这是塞林格一部中篇小说里的一句,觉得也实在很适合给蒂金斯。这克制优雅的老派绅士,这十八世纪的头号粉丝,这爱而不得的情人。《队列之末》的蒂金斯隐忍得像一座休眠火山,岩浆从不喷发,只在内部自灼。面对妻子和心爱的人,他一直背对着内心真实的欲望;在事业上,他选择沉默地离开官场,走向战壕。关于这个绝对主角我反而没有太多话要说,他的特质都在旁人的映衬中体现,前面谈到的杜舍明夫妇、麦克马斯特、他的爱人和妻子,都是一面面镜子。本剧中蒂金斯的内心情感是复杂的,但是人物本身层次也不算繁复,不管是对官僚的不屑还是关于爱情的纠葛,这个聪明非常的人物都是在为观众呈现现实堕落与个人高尚的拉锯战场,他是一个重要的窗口,给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透过他去看,时代的影子落尽眼底。 本剧中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表现不失水准。作为演员他有着理性的方式,角色成长得有逻辑,表演不疏漏细节;他丰富时而带有舞蹈性质的身体语言也是可贵的,这个演员还很能发挥台词的能量。意识流先驱伍尔夫在一篇演讲里说“Words, English words, are full of echoes, memories, associations, naturally.”英语的腔调拿的好,可是能够大珠小珠落玉盘、让人澎湃或感伤的。在同辈演员中,BC的台词功夫可能不是最优,但在发挥语言的效力上,得天独厚的嗓音和深植感情的能力还是让他出色,队列之末里他的话音出现变化,比以往角色慢了一点,他本人说话时送气不明显,这部剧里也有改变。仅在表演专业领域来说,康伯巴奇几乎无可指摘。若要在专业上说他的不足,那就是希望这位演员能再多一分冷静——这可能有些苛刻了,但他的演绎存在过犹不及的问题。另外,或者下次若再接到这种上流出身的角色,再有像第一集里给西尔维娅回信之类的场面,剧组找个人代写给到手上摆样子大概较好,像第二集里的圣诞卡片那样处理。上层人士,尤其是克里斯这个时期及之前的贵族,在幼年就会有家庭教师带,优美的字体和“正确”的口音一样,是基本和一贯的要求。当然,这些都是小瑕疵,未能掩瑜。 以上对各角色的分析只基于前三集的基础上,随着后两集的播出,有些疑问会被解开、缺憾被圆满,也未可知,我也和大家一起期待。 演员之最好,于我,是希望他的身影与角色完全重叠,成为同一个人。《队列之末》里主演都有不错的表现,配角们的演绎也是可圈可点。杜舍明夫妇荒诞疯狂,马克•蒂金斯在世故方面和他的弟弟形成了鲜明对比,麦克马斯特可笑,后来令人生鄙,沃诺普夫人的狂热也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分……,这一切让《队列之末》这幅大作细节生动,本剧中许多幽默的成分也是由他们添加的,增加了不少趣味。总的来说,虽然成为“同一个”是不可能的事,但《队列之末》的演员有很多已无限靠近这个理想了。 (四)每一个 这部《队列之末》是属于每个人的。虽然本剧被称为“思考者的《唐顿庄园》”,我还是相信斯托帕德的初衷不是仅仅给少数人奉献一场阳春白雪。这是一封长信,字里行间是对每一份挣扎和希冀的关切,汇到一起,成了递给时代的书简。里面探讨的主题是多样的,战争的残酷和爱情的追随一道跟着时间线如影随形,有很多问题到今天仍有思考价值。 前几天在豆瓣读到一篇读书笔记:“经典主要是由艺术家们本人建构起来的。……只要是经典产生一种显著的变化,或者人们对所谓的非经典作家、作曲家或视觉艺术家重新产生兴趣,产生在任何此类情况下,动力都来自某些特别的艺术家们,是他们通过自己对它们的创造性反应或受其影响而把某些作品带进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一类文学不再能充当创作的标准时,它就会暂时性地从雷达屏幕上消失。这并不是世界末日;如果这类作品有能力去唤醒未来的几代,它就会在稍后的时间里回归时尚。” 《队列之末》自出版之初就未获足够重视,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更是少有人过问,此番进入大众视野,改编得成功与否人们各抱观点,但就经典的再造来说,的确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 *海明威与福特的对话摘录片段如下 "A gentleman," Ford explained, "will always cut a cad." "Was Henry James a gentleman?" "Very nearly." "Are you a gentleman?" "Naturally. I have held His Majesty's commision."

*2022年的补充 - 关于福特的生平,涉及年份的部分,应该是我当时有看一些wiki还有文献然后简短记录的。现在自己回头看觉得当时citations说明做得不够,无奈这部分我完全不记得看了哪些资料了……,喂鸡百科肯定是有的。就在这里先记下一笔吧。

************************************* C 9.23 葡萄美酒兑雪碧,协奏硬改交响曲 本不曾想到还有话没说尽,但既然拿走一星还是再做交代。谢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这个补充评论仓促写就,只是A能捕捉的一点想法片段,疏漏处大家包涵。 在九月九日更新的长评中我解释了之前拿走一星的理由:“……福特没有用这种决然,没收了安宁以后还要再半遮半掩地还给你……”,结局似乎不是在半遮半掩地还,简直是把“幸福”硬塞到了观众怀里。 西尔维娅在第五集的所作所为真是本剧的天外救星,第四集里,在熬过了漫长等待以后她得到了丈夫的一点安慰,于是第五集立刻前功尽弃玩起了底线探测?砍雪松?燃旧情?——“要有一条道到黑的魄力才能成事”,但是人物为什么要在看到光明的时候奋不顾身地向黑暗狂奔?再退一步,不问为什么要在最终集里如此绝望地加料,其中也许有贴合原著之虞——但是观众们难免困惑第四集里,加入西尔维娅和克里斯几乎“无可挽回”的重圆,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增加戏剧性吗??可是除了让克里斯再次原则失守(他先前声称爱着瓦伦汀呢)以及使得第五集加倍生硬别扭,这一段让人彻底看不清本剧的逻辑。 《队列之末》的克里斯托弗•蒂金斯到底要向观众们展示什么呢? 体面绅士,火车上一面之缘他与陌生女子亲密;不爱对方,出于仁慈在圣坛当着上帝许誓;有妇之夫,情不自禁在奔赴未知的战场前问纯白如纸的女孩可否做自己情人。蒂金斯一直在做好人,试图做个圣人,但是经不起一点推敲,在“更高的善”面前他屡屡丧失必要的判断力,真正的光荣需要用真正的牺牲来换取,在最高的战场上蒂金斯却选择转身相背。 第五集就像是本剧的叛徒,它甚至还夺走了瓦伦汀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可被理解”的立场。沃诺普一个个“I don’t care”说得相当轻松,配上她的轻软口音和总是眯起的眼睛简直都要让你相信那些问题都不值得care了。爱情是什么呢?好吧,就算如那相信浪漫的所说,两人之间“每一句都是爱的宣言”,本剧中这对苦命鸳鸯有多少个交集场景?宣言在哪儿?说了几句?电光火石以后,编剧不能光用“I don’t care”来搪塞人间烟火。 这些天来我偶见的一些评论这样开头,“设身处地地想,有谁能……”、“如果是你……”。 去评论作品真正表达了什么,为观众带来了什么,而不要拿所谓“常理人情”去为角色解释,镜头是唯一语言,作品是唯一证据,而我们看看手里的东西——蒂金斯和瓦伦汀的爱没有被充分表现,西尔维娅的恶毒未被展现完全,即使用主观情感为某个角色找出各色借口,那样很难评出价值。 《队列之末》的前三集质量上佳,第四集并非不好,却开始让人担心线放得过长,大鱼还钓不钓得到,第五集官子下得仓促狼狈,注定了这一局棋型不美。 编剧斯托帕德理顺了原著小说中的时间线,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是一种损失,因为Parade’s End的光彩之一就在于它的错综复杂瞻前顾后,形式结构在主题表达中常常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点相信很多朋友也有经验。电视剧改编有其无奈,有所妥协可以理解,可惜取舍之中,情节的去留里看不出高明。整部剧的结构也有轻重不分之嫌,A仓促下笔,这里不再细说。 福特的原著如果是一瓶酸度尖锐的葡萄酒,电视剧《队列之末》便是向其中掺了雪碧,虽然变得好入口多了,却不伦不类,喜欢酒的会嫌厚重的单宁被过多的糖分盖了风头;喜欢软饮的又嫌它不够轻松明了。也像是钢琴协奏曲被硬改编成了交响,野心勃勃,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不管是爱情、人性、战役、女权都不分明,全是插曲性明显,钢琴丧失了与乐队的区分,不尴不尬。 减至三星,因为“推荐”已经不太好说出口。《队列之末》无疑有很好的条件,丰富灵活的原著,较多的预算,出色的演员,却“什么都说了”也“什么都没说”,难免遗憾。 那就各自买账吧。

 5 ) 写个笔记最后好一起写影评(更新完结后零碎感想,基本上这影评也就完结了)

先声明LZ是Rebecca党的哈,如果亲碰巧是高举Valentine大旗的那一派,以下内容略过就好了。

----

开播之前好久我还是挺期待这片的,BC和Rebecca Hall都是我花痴对象。临开播一周左右,各番评论采访蜂拥而上,看完这些以后我就有点担心,我大概很难对男主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感情纠葛一般来说我都会看得好想急死你,何况Christopher Tietjens童鞋你是自己选择了那条窄路,就更急死人了...

-Ep1-
拖到今天看了第一集,拍得很美好。编剧故事讲的相当清楚。Christopher Tietjens你。。。如果我能穿过屏幕够着他,我真是又想给个拥抱安慰他,又想一巴掌摔过去同时大喊你快醒醒。Christopher和Sylvia是明显的相处模式不契合,于是就在互相折磨的路上越走越远了。这时候遇上个小清新姑娘,当然就觉得对方是a little ray of sunshine了。我深刻同情Christopher与时代格格不入,但对他私生活纠葛实在同情不起来。Monogamy没说你不能离婚了再娶一个啊,要是想好了这辈子就一锤子买卖了,你娶火车上啪啪啪的姑娘到底又是为什么呢。自找的真的没办法。这么个让人吐槽无力的君子角色,BC演得倒是相当不错,台词没说的事儿都是靠他各种微表情撑起来的。虽然那个牙套效果比较微妙。

Rebecca Hall很赞,Sylvia这个角色明显是在破碎边缘的人物,她把握的相当好。我也很喜欢这个角色的台词,真正要说的话常常在没说出来的部分,而真说出来的时候就非常激烈。这种激烈又不是歇斯底里那种,而是有种绝望的冷静自嘲。唉我干嘛萌这么个OTP啊,很明显很快就要被官方伤透了心好嘛。

跑题说句,看到Roger Allam和BC同时出场,各种开心。里面小清新姑娘的革命同事叫Gertie,我就更开心了。。。(喂你开心的方向穿越了)Cabin Pressure第四季今年不知道出得来出不来,寡人很担忧好嘛。

---------
Julian Barnes这篇对小说的评论(总结?)值得推荐: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12/aug/24/julian-barnes-parades-end-ford-madox-ford

...看完以后,觉得果然文学经典常常是关于神经病(非贬义)的故事。神经病的痛苦纠结才深刻揭露人生?这整整一本(三本?)书里满满的全是神经病啊。看到最后觉得Valentine也不容易,决定停止对这个角色的不待见。


---Ep2--------

这集看得我TMD想打人。嘛估计下集我看完了会更想打人,所以现在还是冷静点冷静点。

这不是说这剧不好。这么粘乎纠结压抑的剧情,这么意识流的原作,戏还是非常吸引我看下去,还是让我觉得有想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欲望,我觉得这就是品质的证明。何况拍得这么美好,几乎每一屏都好截下来做桌面。我还是很推这部片子的。

接下来个人偏好严重,很有可能让观点不相容的人感到不舒服。先道个歉。真不能忍受我的个人意见的话,红叉就在右上角。Thanks for visiting.

Christopher我擦。。。我算是看出来了,这人为了内心自我选择的正义,其他什么大概都不在乎。如上面Julian Barnes的评论所说,Christopher童鞋的人生宗旨就是If it hurts, it must be right。对自己爱情生活里的两位女性,我觉得他采取的都是逃避的态度。逃避纠正自己和Sylvia为对方带来的痛苦,因为忍受别人都觉得不该忍受的妻子才是绅士该做的事。逃避自己面对象征着简单纯洁的Valentine时受到的诱惑,因为抑制自己的欲望才是绅士该做的事。我TMD之前同情他没有一段好的relationship都是白搭了。他早就有自己最想要的了——为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自M到死才是他终身的幸福所在。甚至他上战场的决定,正如Valentine指出的,他在后方比在前线更有用,但是只有战壕才是他高举正义大旗逃离自己人生的地方不是么。所以如果万一(我觉得应该不太会),最后一集Christopher和Valentine是happy ending的结局的话,我就好掀桌了。这真心不是因为我对Sylvia的偏爱。男主的悲剧性才是这片展现的重点。他的内心落后于时代,而他要和自己正义的游行走到最后。这不是来几个软妹子就能治愈的了的。

就目前看到的采访,能感觉出来BC很爱Christopher这个角色。我很爱BC,我觉得这角色很能展现BC演技,但是这角色我怎么都喜欢不起来。人生观不同的人怎么能在一起,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啥)。

Valentine这集略有损她在我心中象征时代进步精神的形象。Way to ditch your friend in trouble, Valentine. 这姑娘纯洁的有点过分。对爱情的想象不纯洁了你就崩溃了,在这个摧枯拉朽之势崩坏中的世界上你能经得起什么啊。她想要打破Christopher的玻璃柜子,问题是这个套中人身处的套子层数估计比BC下巴的褶子层数还多(喂你能留点口德嘛)。人生苦短,你能hold住么?

Sylvia这集亮点不少。仰望鱼鹰的场景最让我觉得唏嘘。她这么个自由行事的女人其实是最没有自由的。想要带她远走高飞的男人都满足不了她,因为在她无所不知的丈夫面前,那些毛头小子就像已经看过的小说一样。丈夫无法回应她的需求,她却不能离开她丈夫(一方是所谓绅士,一方是天主教徒,谁也不能开这个头)。从第一集第一幕起她就时不时提起生活无聊到窒息,想要追寻死亡。这也不成啊你是天主教徒。所以她无处可去。下辈子做鱼鹰还飞得高点。

所以真的总结陈词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至今为止没有看到什么治愈的光明在前方。硬要说的话,BC在壁炉前要哭不哭的褶子脸让我觉得心中充满了怀旧的温暖。再坚持一年Sherlock就回来了。啊我还真是没办法不跑题的结束感想呢。


----Ep3----

被第二集后的预告刺激到了,不情不愿的拖到今天(周二)才看掉。首先让我发泄一句:Mistress.MY.ASS.

...好了发泄完了舒服多了。

其实C和V这集依然保持着纯洁的男女关系(都男女关系了还纯洁个毛线啊喂)。两人心愿未遂的瞬间我还是挺为他们难过的。这种恋爱关系应该是纠结的腐国民众比较喜闻乐见的,pinning longing你知我知,就是拐着弯抹着角不挠到痒处,让观众跟他们一起好想急死你。我这么说才不是出于Johnlock frustration呢哼。

言归正传。这集Valentine头发长了,感觉这妹子挺美的。复古小清新服装也加了不少分。心型窗口仰望天空一幕萌倒了汤不热上不少少女。“你是不是背着我有别的女人”“你还不懂我的心吗”的一幕(有大雾)连我都为这俩人唏嘘。Valentine也不过是众多向往爱情的少女之一。意识到这一点让我能对这个角色多了一份理解,却又少了一份认同。我个人对这个角色的期待绝大部分是因为我以为她是个能站出来为女权而呼吁的角色,我以为她是能为了Sylvia那样的女人不再被命运所禁锢而伸出纤细的手推社会一把的角色。当她欢欣雀跃的愿意成为一个男人的情人,为此等了5年还愿意再等几年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失望。这尼玛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我看着她圣母的微笑我很累好嘛。

Christopher和Sylvia的互动一集比一集让人心碎。围观者都看得出来这俩人基本已经没救了。若有若无的温情瞬间实在是比不上两个人的互相够不着。你们自求多福吧。虽然你们是我的OTP,但老子心好累可能不会再爱了。我觉得侦探和医生在一起的几率还大点,你看人家doctor都和Rory倾城一吻了(你可以不跑题了么)。

总而言之,到这集为止,我觉得这故事的意义是教育我们感情也有可能是个很危险的东西。自己想要的,对方想要的,自己想从对方身上得到的,对方想从自己身上得到的——这几条理不顺的话,人间地狱不在话下。坐在显示器这一头,人人都能头脑清楚的冲着Christopher呐喊你快点离婚吧离完了想上谁上谁。换了自己作主角的时候——当然剧情可能没这么极端——未必就能跳脱出来看清局势。正如那有名的一首歌所唱,“有人告诉我,爱情像杯酒;她还告诉我哦哦,喝完你就昏了头...”(最后一句歌词纯粹瞎编的,别介意)

要我说的话,搞不好Christopher, Valentine和Sylvia的结局说不定是纠结着谁都离不了谁,最后干脆一起安定下来,在和平年代开了一家超市/药店,名字就叫做CVS...(你真的够了)


----Ep4----

矮油这集意外得看得挺欢乐。已播出的4集里我最喜欢这一集。Christopher和Sylvia在永恒的互虐中,这集撒了不少糖,让我这个萌悲催CP的人甚感安慰。但更重要的是,这集终于让我对Christopher的感情从30%的同情(pity) + 30%的恨 + 40%的捉急得好想踹他一脚,转变到了50%的同情(empathy) + 40%的担忧 + 10%的制服诱惑好萌鼻血擦一擦...看片的最大折磨莫过于片子好演员好,但是喜欢的演员演了个怎么都爱不起来的角色。打个离得有点远的比方,就好像当年平川饭看着渣诚,樱井饭看着朱雀的心情?在这种爱恨交加百抓挠心的感情下,前3集我都看得五味杂陈。这集一过,我的心情随着对Christopher的爱怜之情的产生而终于舒展开了。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先说这50%的同情。前半集我一直很惊叹Christopher在军队里反而显得更加如鱼得水,各种举动都比被贵族围绕的时候自然利落,偶尔还会有点dry humor,有点强烈的感情反应。说到打仗的事就说个没完,就像卷福说到探案一样。如同他对Sylvia解释的那样,好像已经不知道如何生活在和平时代了。仔细想想,这种反差也很自然,战场说不定反而是最接近他所追求的原则和parade的地方。不管他对前线有用没用,最战火纷飞的地方,搞不好却是他最能和自己和平相处的地方。

我很喜欢这集里Christopher满载的人间烟火气。说人间烟火可能一般先想到的是柴米油盐的日常,这个他是依然离得相当之远。但是在应付部队里上级繁文缛节的命令、部下层出不穷的假条这样的琐杂事务中,至少他还有为了自己的准则而拍案生气的时候,还有对着改变不了的事情passive-aggressive的时候。和之前那个内敛谨慎得伤人的样子比起来至少是个进步。我也很喜欢他被Sylvia意外的诚挚告白和紧随其后的恶作剧弄乱了阵脚的样子。总而言之我喜欢他玻璃柜子被打破的瞬间,哪怕只有一瞬间。至少这一瞬间里他和世间千万人一样,只是抱着自身感情在命运的沙尘暴里起舞的人物之一,而不必用无谓的装备武装起内心,独自与整个世界作战。

当然到了后半集,主角的悲剧色彩又夺去了生杀大权。事实证明Christopher那一套,在军队里依然行不通。Sylvia迟来的真诚和一如既往的游戏手段,对他的性格可能是个很好的辅助,但对他的军营生活没起到半点好处。这孩子真心就是怎么着都得不到好事儿的悲催角色。将军对他说你就是这Parade剩下的最后一个人的时候,我为他感到十分的难过。我真的不知道他所处的时代和世界里,还有哪里可以容下他。

Sylvia这集各种出彩。她是个有决心,有手段,有感情,又有幽默感的聪明女人。只可惜她和C的感情是从一个错误的开端开始的。而之后她为了挽回丈夫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在收效上都与初衷南辕北辙。又或许,她那些行动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挽回丈夫,还是为了得到铁木一根的反应,不知不觉这目的就模糊了,自然结果都比较微妙。我很好奇在妇女投票的法案通过后,像Sylvia这样的女人,在社会决策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她的果敢和控制人心(她丈夫的除外...)的能力,是Valentine这样的小女孩完全比不上的。她们对各种事项的立场也应该完全不同。而30岁才能投票的话,主流力量是Sylvia这样的女性才对。Hmmm. 我也不知道结论会怎样,只是觉得这事儿想起来挺有意思。

回到正题,说40%的担忧。我还是相当希望Christopher能过得好的。我担心的是,他把Valentine当成支持人生继续下去的希望,基础只是因为和给他带来各种新鲜的小姑娘的浪漫主义想象。而等和平时期到来,他人生的主要矛盾再次回到他自己和时代的脱节的时候,这个希望的力量就显得非常虚幻无力。之前世界和他作对的时候,至少可以想象Valentine的陪伴。如果Valentine和他还是不能互相支撑的话,就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是属于他的了。从原作剧情看来,我觉得我这个担忧是完全有理由的。要说剧的话,从前4集来看,我觉得给Valentine的戏份不够强烈,不足以让人信服她和C的关系是一段更好的关系。虽然我是坚定的Rebecca Hall党,Rebecca出镜越多越好...我还是得承认,Valentine在这部戏里的塑造好像略少了那么一点。这也是让C和V两人之间感觉虚无缥缈的原因之一。不知道最后一集剧情会怎样。拭目以待吧。

最后说10%的花痴哦呵呵呵呵。Benedict好帅不解释哦呵呵呵呵。(这个人已经疯了,快拖出去)

最后的最后,这集Roger Allam存在感十分强烈。吐槽无力的Roger Allam也很萌呀。

下一集就要结束了,说起来还真快啊。

------
想安心看戏的话,Tumblr真的不能刷了。每日放出的预告剧照之类透得实在有点多。这回有妹子连剧本最后一页都放了。

不能只瞎我一个嗯。报复社会。

好吧最后好像CV的CP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气氛中达成了。

和我一样从一开始就站错了队的那部分观众们,求抱哭。


---Ep5---

到第四集为止,基本上主要矛盾冲突都已经揭示了。到第四集结束的时候我就有点担心最后一集兜不住,因为只剩一个小时的时间,各条线完全没有眼看要理所当然的解决的意思。我看下面评论里也有同样的担忧。事实证明最后一集它确实没兜住。尤其是后半集,赶时间的痕迹到处都是。编剧你把第三本和第四本书的结尾揉在一起就算了,我们都知道你时间紧任务重,不容易。但是这片最后它不能改成大团圆结局啊!这不仅是大团圆就俗了的问题。这集一完,整个给人的感觉已经不是思想和时代不相容的悲剧英雄的故事了,而成了love can keep us alive的泡泡糖物语。黄金时间段家庭剧也不能这样啊!就算这年头到处是真爱,你能先把婚离了再从此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吗?

电视剧结束在C和V共舞甚至滚床单那段我倒是不特别惊讶。给爱情童话一个略有希望的结尾也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关键是整个故事的基调改得太厉害。我虽然没有把四本书都认真看完(太压抑了看不下去),翻还是翻了的。我不是考据党,也没想要求电视剧一一按着原作来。就说几个我感觉特别不能接受的地方:

1. 电视剧里Sylvia在V面前败下阵来的原因是,她终于发现C是认真想要V。这不是扯嘛!以前面几集S展现的性格而言,C越想要的东西她就越想插手,就是为了试图换取一点反应。要不然她干嘛把树砍了,难道她不知道那棵树对C多重要?

原作里S在第四本书还剩几页就完了的时候才最终放手,原因是她无法下得了手对V正怀着的孩子做出损害。她最终认输是因为V有了可以确定是C的孩子,而她想给C一个孩子却没能成功。除了两人来回折腾的分床,字里行间貌似暗示S因为骑马而流产/不育了。S对V坦白她不想再掺和的这个原因的时候,作者连说两次“有人抽泣了”,但没说是谁。有一种两个女人在悲伤中略互相理解的感觉。电视剧里就觉得是两个悍妇吵架。尤其是V,为什么突然就变成了会对着S大喊你个骗子的性格?有了男人撑腰也不能这样啊,你不是温柔婉约贞洁的小女人么。

2. 战友们纷纷拜访C,V招待他们的一片和乐融融景象,在原作是第三本的最后几页。本来的场景是C从战场回来,V她娘和他谈话,向他表达她对C和她女儿未婚在一起的反对和担忧。都到了这个时候,C还是不假思索的说绝对不会和S离婚。与此同时战友们纷纷热情的非要与C面谈,V一个个苦苦拦着说“但是他现在真的很忙,你也不用非要现在就见他吧!”而结尾是意识流的描述C和V共舞的场景。最后一句是“She was setting out on...” 总而言之,是一个焦虑多于欣慰的场景。而在片子里,看着小姑娘从始而终一直如一的圣母微笑,焦虑的是我好吗。

3. C把那棵树砍下来的木头拿回家,给他哥看了以后,还烧了一段。感觉他已经跨过了珍爱的树被砍的悲伤,翻开新的一页了。这段在书里C拿到木头的时候已经是第四本的最后几页,那个时候他哥已经瘫痪了不说,而且听完了这个消息以后没多久就最后握着V的手死了,和电视剧里“look at all those f**ks I give”的气场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我要吐槽的不是他哥,而是C/V这一对。原著里这一段在上面提到的评论里有涉及: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12/aug/24/julian-barnes-parades-end-ford-madox-ford (这篇评论最后的部分。微薄上有个BC相关的字幕组好像整篇翻译过这个书评)。总而言之,就是C拎着两节木头回家的时候,整个人都体现出一种从精神到肉体都无限疲惫的状态。而这个时候,V对他说的话大体是,你怎么能把要卖的画忘在客户家?你这个态度我们要怎么过日子?怎么有能力养活未出世的孩子?我们要怎么活下去?怎么活下去?C闻言毫无反应的拖着疲惫身躯掉头回去拿画,而V在他背后抽泣。

注意到这个地方,离整个系列完结,还有不到一页纸。如果对原作者对C/V关系的基调还有存疑的话,可以参看wiki关于最后一本书Last Post的介绍(http://en.wikipedia.org/wiki/Last_Post_%28novel%29)。里面提到: Others tensions arise from the pregnant Valentine’s painful awareness of her unmarried status and the precarious financial state in which she and Christopher are placed. 觉得私奔=真爱=幸福的,我个人还是决定不站在这个阵营。在那个女性基本不能独立的时代,连个名分都不给,毛线的真爱啊。


所以总而言之,我觉得最后一集的结尾方式不能接受。如果编剧/导演真心想把整个故事改成Valentine路线,前四集就不该那么偏向Sylvia。尤其加上Rebecca Hall在其中演技盖过了小姑娘不止一点(我个人觉得她甚至盖过了BC,当然这和Sylvia这个角色比Christopher表现出来的冲突多有关。另一方面小姑娘毕竟年纪还小,比不过BC和RH也没什么好惊讶的,以后发展怎样还有待观瞻),剧本再不向着小姑娘,这个三角关系就没有撑起来其中的平衡感。也许是为了调节这个平衡,最后一集S在直面出轨男女之后的结局是她向将军求婚(没有!)的场景。这太搞笑了好吗?!Telegraph的评论对此是这样说的:But by the close of the series, her cap now set at the buffoonish General Campion, she had become a caricature。不能同意更多。要是想来comic relief那一套。。。她还不如化成天上飞的鱼鹰算了...

话到这里我真心不知道该说啥好。还有些关于感情观和女权主义的感想,等我喘口气下次再更新吧。


===剩下的感想===


其实没想拖这么久的,不过上周看完片以后发生了三件事:1,腰闪了;2,工作突然变忙;3,Torchlight 2出来了。。。(喂你还好意思说)。不过在放置的这一周里,我原来的满腔愁闷默默化解了不少。发牢骚的部分现在可以心平气和的略过很多了。就稍为说点没归纳在分集吐槽里的感想吧,从心情上也就好从这片里毕业了。

Tumblr上看到一篇长评,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意见:爱情不等于爱情故事。爱情故事要吸引观众,需要有悬念,需要有纠结,也需要有痛苦。但是作为日常生活里我们平常人追求的爱情,我们不希望有那么多跌宕起伏。这位观众认为,C和V之间是爱情,而C和S是爱情故事,所以对观众而言C/S更引人入胜。

我是觉得,爱情与爱情故事的确不完全是一回事,可是爱情与爱情童话也不完全是一回事。Drama和Chickflick都不完全是日常的爱情。如果要说真实生活里,相爱相杀的感情不值得追求,那我认为乌托邦式的感情也不值得追求。如Tumblr上cumberbatchweb对本剧的评价里提到,Valentine的角色是男性幻想中的理想化身,是纯洁的雪之处女。我想报社地指出,以这个标准而言,说不定你我都更接近于Sylvia,而不是Valentine。我们都是有残缺的凡人,不是完美的幻想。让我对V产生同理心,未免有点强人所难。

广大男性是不是觉得V这样的形象才是女神,我不是男的,没有发言权。但是最后一集,当V的母亲指出C不会离婚,她只能做个情人的时候,Valentine说,I don't care。当时我就很想痛心疾首的反问,你作为一个年轻时候摇旗呐喊Vote for women的女人,怎么能不care?当众人指责Sylvia是个不守节的妓女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想想,这世上还有Macmaster, Christopher以及他哥,那个抛弃了S的已婚之夫,还有众多不知名姓的所谓绅士,这样的满不在乎就开展婚外关系的男性?为什么没有人想想,这世上还有V那个朋友那样在乎社会看法却还是投身于Macmaster怀抱的女人,还有V这样号称我不在乎的女人?一个社会上每个个体虽然身微言轻,但每个人的价值观聚集在一起就是社会风气所向。愿意为了男人牺牲一切的姑娘多一个,男女真正平等的来临就迟一分。所以这片看得我冒火,因为Sylvia逃不出去,Valentine不愿意逃。这么说来还是21世纪好。等下,21世纪还有大把大把的权势者声称如果姑娘是真的不想被强奸,那强奸就不会导致怀孕呢。革命尚未成功,广大妹子们不要轻易放松警惕。

跑题有点远,赶紧打住。总之我觉得小说原著对C/S和C/V的处理都是相当现实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两边都不是happy ending。作为个体的人身在作为群体的社会里的挣扎,不一定要happy ending才make sense。从道义角度来看,广大观众希望OTP成真,是理所应当的。这个电视剧改编至少满足了一方的愿望。但是道义价值不应该取代审美价值。红楼梦要不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结局,也或许就没有了那样的震撼力。

最后感谢路过和留言的各位陪我一起看片,忍耐我总是跑题的吐槽。希望有缘下次因为别的什么作品再会。

 6 ) 可能现在评论这部戏有点晚了,但是我还是难得的想吐槽

声明:
1、只看过迷你剧,没看过原著,所以只评导演的短剧,不针对原著
2、喜欢V,不喜欢S,年龄和经历决定的
3、在英国住过段日子

看了一些人的评论,一律谴责V,维护原配,我想大家主要是从现在国内的情况来代入,而不是剧中的情况。

1、中国的现状是,某个男人有小三,难道是因为爱情么?谁不是因为自己可以用权势和金钱换来肉欲的满足呢?但100年前的英国是这样么?
2、100年前英国社会的某些害人的道德准则是高过很多事物的,而站在队列末尾的C是被害者,而这些准则或者说英国社会,它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那棵雪松,它让大家很痛苦,甚至逼C的父亲自杀了,自杀的时候还不能表现的象自杀,而是象事故。当时英国社会一定有很多人拥有Mistress是因为本身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而外面寻找的是爱情的感觉。记得C的哥哥好像说过自己的情妇这么一句“如果她不是天主教徒,我早就娶她了”。宗教,是他哥哥没有结婚的一个原因,而在C身上,类似的原因也很多,当然实际都是他自己太“守旧”了。
3、说道对抗,S是用老的手段对抗这些准则的人,她用别人的孩子来骗取一段婚姻,不可否认她很有魅力,否则一开始火车上怎么会C第一次见面就车震呢?这完全不是他的风格和行为准则啊,但魅力+S的手段高,也许她在没有车震的时候就选中了C当后爹了。如果说S是旧的事物的代表,用一些旧的方式在争取爱情,或者自己的快乐的话,V就是在用新的方式,当然形式在电视上相当的理想化,但电视不就是为了迷人么,象真实生活那样,谁还看电视呢。

也许我年纪大了,也许是我的一些经历,我最喜欢的桥段是CV在薄雾里的一夜,实际上剧中人可能也是最难忘这个桥段的,几次提起的。

下面是我最喜欢的几个情节,也是支持V的主要原因,虽然导演是女的,但电视似乎是为男性拍的:
1、半夜的马车上,C随口说出了一句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台词,V马上就跟上了下一句。在这里V是绝对回不出这样的对白的。"Belive me love, it's nightingale。“在这里,台词有着多重含义,一方面表面CV两人有着很多共同点,V能在只见了几次面后很容易的说出C是个什么样的人(关于某个老伯伯市集),第二方面,V其实是一语双关,暗示自己对C有好感,记得看当时C的表情,第三方面,他们当时也是在夜晚,朱丽叶提醒罗密欧,夜晚还很长,属于他们的时间还很多,其实这也是V对C的提醒。这种戏在SC之间根本没有的。

2、“Damn Mountby”,记得大概是这个地名,C在片中让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喷涌而出的时候有几次呢?这大概是第一次。然后V的回答是什么呢?"oh, my dear, it couln't have lasted for ever",大概是这么一句。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内心深处的声音是,“哦,天那”,这是句怎么样逆天的台词啊。V需要多么的了解C是个什么样的人,读懂C内心的潜台词,才能跳过很多无聊的对白,直接说出这句最重要的结束台词。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光阴都是过的飞快的。在这个时候,我想V已经确认C也一样爱上了自己。后面,每次当她用my dear开头说话的时候,那句话都是那么的轻轻的渗入心脾,让人爱。

3、坐在草坪上,谈到Grosby,C说“也许有一天,我会带你去Grosby”,“也许有一天”,又是句逆天的台词,我这辈子就没见过这么隐忍的爱情桥段,没有任何铺垫,直入主题,强调恋爱里两个人的默契。也许?什么叫也许?C已经跳过很多发展阶段,直接暗示V,“也许有一天我会跟老婆离婚,那样我就可以带你去我老家看看了,以老婆的身份。”恋爱的境界,实在是很高,编剧好像一直让V在这里等着了,换了在座的任何一个女生,会说出下面的台词么?V轻轻的拉着C的手,用很平静的语气说"my dear, you will never take me to Grosby“。任何男性到这个时候一定内心羞愧的无地自容,这就是为什么后来C会抱着马哭泣。C感觉到了V对他的那种彻头彻尾的了解,V明知自己的爱恋在未来是没有出路的,但还是如此的平静,如此的亲密(拉手),似乎是在为了让C放下心中的包袱。哪个男的能不爱上V呢?

4、Mistress,当C突然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我的心中欣然一笑,由衷的为C感到高兴,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决定把自己的人生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虽然在那之前,他做了太多的准备工作:战争里受伤,父亲因为”礼教“而自杀,但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前面和他哥哥的一些对话,让他也许突然觉得自己也许不一定要成为父亲这样的人,而也存在着做哥哥这样的人的可能性。很多原配党,在这里大力谴责了C。但我想说的是,剧中实际在这里并没有性,我认为导演的目的是让C的内心备受压抑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一次尝试性的释放,最终的释放还是要等大树的倒掉(是不是想起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几乎与本小说出自同个年代,都是某种借喻)。

5、我也佩服V能丝毫不犹豫的说出”我愿意“,一个新女性,做一个mistress?她是多么理解C能提出这个要求是多么的不容易,在这个桥段里,我丝毫没有感到任何性的气息,甚至导演竟然让纯纯的V来些暴露镜头的时候,我也没有。可能我年纪大了,但是我的确认为性真的可以帮助爱情升华,而且爱情到了一定阶段也必须升华。象《霍乱时期的爱情》那种到了80岁才升华的,是极少数逆天的,但人家80岁也一样升华。

6、最后,把C彻底推到V一边的,还是S,她砍了大树,把C最后一根与旧的思想,束缚自己感情的准则有所联系的纽带给割断了。而最终帮助C把后路都掐了的是他哥哥轻松的就把木头放到壁炉里烧掉。最后,C自己把木头烧掉的行为,是那么的轻松自然,那么的淡定,就好像最后一次bath洗尽了过去留在他身上的印记。淡定的就好像,他的战友从一进门就好像接受了V是C的原配爱人,大家在一起是如此的融洽,最真实的情感就是内心深处真正的平静,以及自身与环境无比的融洽。终于,这种平静和融洽,让C再也不是队列里最后的那个人了。

 短评

她问他那个女人是你的情妇吗,她拿着他的支票满眼泪光地望着他。其实一开始他就不懂她,不懂得这个女人的放纵和内敛,不懂得自己为什么在她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她哭着说,你让我无法忍耐,然后轻易地拭去眼角泪光。在那一刻,他仍是茫然的表情,而我已经爱上这个女人。

5分钟前
  • 萤火虫子
  • 推荐

初步判断,是一个傲娇妹跟一个纯爷们抢另一个傲娇妹的故事。我错了,其实是一个傲娇妹为了另一个傲娇妹变成纯爷们的故事。最后一集果然还是让我骂娘了,不评星是个好习惯。

10分钟前
  • 枻越蓝
  • 还行

S一直会是S,V总有一天不是V。

12分钟前
  • 小云仙
  • 推荐

历史部分没带入感,感情戏表现又显莫名做作。翻译原因?或是不理解保守时代克制的表白方式?反而更喜欢S这个角色,人物饱满,对无聊生活充满厌恶、容貌和地位又难改优越感、需要爱、不懂爱、对比后发现C的优点后才开始学会求而不得痛苦的爱。E也不错,唯独C、V无感,一个压抑死硬派一个激进天真派。

17分钟前
  • 蒋乜乜
  • 还行

Tietjens的道德感与爱情就像格诺比之树和老宅,终有一日其中一个会先倒下…如果至死他捍卫的都是他的道德观…我只能说他是个伟大的悲剧人物。【没看过原著,照目前情况看来,只能说到这份上】场景美,配乐佳,叙事方式很合我意。不和唐家屯比。最后请允许我拿套大英百科全书拍死Sylvia。

22分钟前
  • 有只浣熊叫小白
  • 力荐

那长长的一夜马车赶路,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浪漫,足够回味一生。拂晓时分的雾那么美,雾中差一点完成的吻那么美,橘红的晨光从身后淡淡映在他们脸上是那么美。等待来得那么漫长,五年一晃而过,最初那一眼,浓雾那一夜,终究无法忘怀,越抑制越深刻。有些爱跑赢了时间,最后他们在一起了,但于S太不忍。

26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毫不犹豫的五星。真美。英伦标配。雾中的那一幕让我又相信爱情了。

27分钟前
  • sude
  • 力荐

英剧说话说一半的风格,加上繁杂的历史背景,这部片子稍稍有些难懂。但是仔细琢磨又不失为一部好剧——放下一切繁华与虚荣的爱情会有一个美好结局。

30分钟前
  • 锦瑟无端
  • 推荐

消除了一切看戏前的耽忧。节奏明快,事件清晰,表演鲜活,人物丰满,镜头唯美。服了。

33分钟前
  • 沙莫
  • 力荐

第一集好猎奇!!!

38分钟前
  • SallyViolet
  • 推荐

卷福又演了个好角色~~

40分钟前
  • 西西弗斯的石头
  • 力荐

这种片其实就是琼瑶剧,要琼到精致瑶得有趣,那就好看了。Chris和Sylvia各有讨厌。虽然演员们都很活泛,也营造出了喜剧转悲剧转喜剧该有的调子,奈何剧情还嫌琼瑶得不上档次。缺爷的颜总是在惊为天人和丑得骇人之间切换自如,实在叫吾辈目眩神迷。MS其颜正的程度总是跟角色的智商成正比……

44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对结局忍无可忍了 我就当只有四集好了 不论是不是演员塑造的好不好 或者本身改变后的剧本里W确实戏份不够让人没有感觉 但是但是这个结局好讨厌!!!!!!!!!!!!!!!!!!!!!!!!!!!!!!!

49分钟前
  • Sash
  • 推荐

Sylvia相比唐顿庄园的三位小姐而言 确实更具贵族韵味 男主让华生演似乎比让卷卷福演更好?小三演员选得也失败 和Sylvia比起来 完全无魅力可言(软倒是够软的)第四集时S闯军营一段明明已经可以看出是真爱 为何最后砍树了剧情竟发展为不可忍呢?到底逆转还是需要合适理由 不过 总算还是有些漂亮台词的

52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要不是缺爷和短头发美妞,肯定看不下去,不知道要讲什么,所有人都很莫名。不过一如BBC年代剧的传统,场景景致,时代感把握得很好。缺爷的古典绅士憋屈样好可爱。

55分钟前
  • 三三
  • 推荐

雾霭里的漫长旅途,黑夜,诗歌,夜莺,歌唱,大概谁都会动心吧。

60分钟前
  • 好无聊吖小明
  • 推荐

结局太虐以至于看了唐家屯S3E01才恢复一点(大哭。S和C的故事让我无可抑制想到《面纱》,相较之下Walter和Kitty何其幸运,他们获得了独立的时空来面对和倾听。C和S之间最初也最致命的阻碍是沟通的无效,V的出现过于及时和残酷,由此裂痕变成鸿沟,命运没有给他们再度相爱的可能。

1小时前
  • 停云
  • 推荐

之前没看下去,今天剧荒~没想到竟非常上道~结局不好,既没尊重原著也没有顺应民情

1小时前
  • claire
  • 推荐

我现在倒是越来越喜欢RH的Sylvia,不过因为对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和一些细节不太了解,所有有的地方把握不到重点。

1小时前
  • R
  • 推荐

结局简直跟前四集没关系 ╧═╧ 就算最后是真爱,V和S在观众心里的角力也该势均力敌一些吧,演员选得真失败。顺便吐槽不喜欢V的眼影。|| 想回去旧秩序是多少代人的悲伤之源。

1小时前
  • wat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