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报告

完结

主演:斯塔克·桑德斯,劳拉·里根,丹尼尔·伦敦,梅根·古德,维尔摩·瓦尔德拉玛,安德鲁·斯图尔特-琼斯,尼克·扎诺,李丽君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2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3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4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5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6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3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4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5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6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7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8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9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名副其实的好片子

这是一个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看完以后让人觉得名副其实的好片子。

犯罪预防科,遵循的一个原理就是事情发展的必然性,比如一个球抛向空中,必然会落到地上,所以人可以在其下落轨迹上接住它。这里有三个关键的先知,他们是人,却被控制在营养液中终日昏睡,就因为他们不同寻常的预知能力。凭着对未来的预知信息,警察找到可能的犯罪分子,在他实施犯罪之前逮捕他。而靓汤,从一个逮捕者,变成一个被逮捕者的时候,才发现这套看似完美的体系背后的漏洞,以及这个漏洞被人为操纵的可怕后果。警察的天职到底是抓到罪犯,还是预防犯罪保护无辜的人?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不同的后果。总之这个脑洞很大但很好理解,也确实是一部从头到尾没有一处不精彩的好片。

 2 ) 电影对小说的篡改

很多年前看的片子,印象不错,但剧情大都忘记。今因故看了原著,又重新看了片子——再来审视,竟让我大跌眼镜。也许,第一遍看时,还刚从CCTV中解放出来视一切洋货如高端;而今天,显然已对这些好莱坞模式的商业元素彻底免疫。

我不介意电影改编小说;这里之所以说是“篡改”,因为这些改动都只是让一个本不错的作品变成了烂片。

小说的逻辑清晰,没有硬伤。
电影的逻辑大换血,改动后无法自圆其说。

小说结构精简、短小精悍,虽然涉及了权力斗争的因素,但核心仍然是科幻。
电影参入大量的心理剧、感情剧、动作片来填充时间,大打人性牌、政治牌。与其说它是一部科幻片,不如说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权力斗争剧。



小说的逻辑:


第一份报告:安德顿杀掉卡普兰
第二份报告:安德顿得知了卡普兰的阴谋,改变主意,没有杀掉卡普兰。
   (此为被摒弃的“少数派报告”)
第三份报告:安德顿面对第二种情况,再次改变主意,杀掉卡普兰。

【具体如下:
    唐娜的报告:卡普兰绑架安德顿,威胁他自愿取消预防犯罪系统。参议院为避免内战,拒绝了安德顿的求援。安德顿最后将卡普兰成功击毙。
    杰里的报告:安德顿得知将要犯罪后,取消了犯罪。此为被摒弃的“少数派”报告。
于是卡普兰决定公开杰里的“少数派”报告,以此来证明该系统无效。
    迈克的报告:面对这种情况,安德顿再次改变了注意。而卡普兰因为相信被摒弃的少数派报告,没有做好防备,而是试图和安德顿一起出现在公众面前。安德顿为保护系统,杀了卡普兰,并被流放在人马星座。】


因此,三份报告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唐娜和迈克的报告结局一样,但实际是在叙述着不同时间进程的事件。第三份报告使第二份无效,第二份使第一份无效。迈克的报告是最正确的,没有第四份报告让它无效。

而这种特例只会发生在能够看到报告的少数人身上,譬如安德顿和他的继任者维特沃。整个系统继续运作。



小说并没有涉及太多法律和道德问题,于是留下了几个未处理的疑问:
1. 法理上如何论证,尚未实行犯罪的人是“罪犯”?
2. 如果“未来犯罪者”得知了预测结果,结局会有怎样一连串的改变?是否需要更多的预测者,来推翻前一个时间线的报告?谁才可以是最后的final minority reporter? 情报的不公开,对这些“罪犯”是否公平?





电影的补救与应对:

    插入神学理论。把预防犯罪比喻为祭祀,把预知者比喻为神或先知,来解决如何使民众信服的问题。这一点其实很棒。
   但紧接着,电影就迅速把主题引入对迷信科技的批判之上。落入了科技VS人性并最终人性战胜科技的窠臼。

   为了回避多个时间线的难题,电影将小说的重要逻辑进行篡改:
小说中,少数派报告存在,且三分报告皆为“少数派”报告;
电影中,三个预知者的结果相同,所谓的“少数派”报告实则不存在。
在小说中,安德顿一定杀人,乃不同时间线的同一结局,科幻剧。
在电影里,安德顿一定杀人,是因为为子复仇,心理剧。

换言之,去掉影片的科幻因素,只表现普卡兰如何设计并使得安德顿最终杀人,反而更合理。
在影片中,小说的精华被篡改为一个大bug。如先知和他后来自己所强调的,他仍然有选择。小说中,知道预测后的再度“选择”依然可被预测,而电影中因为不存在多条时间线,导致这个二度选择无法被预测。于是,安德顿的杀人并不代表预防犯罪系统的正确,而卡普兰最终与预测相反则再度宣告了预测系统的失效。

即使如此,导演依然不过瘾。为了表达人性&科技二元论且前者完胜后者的主题,导演不仅赋予了男主角以丧子之痛的“人性”心理,甚至赋予了“先知”以人性。引导观众一边倒地对此系统进行道德谴责。


如此依然不够。为了迎合广大观众科技虽完美但违背人道主义(其实如上所言,这个科技其实并不完美)、人有缺陷但有英雄气概的期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设置和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被篡改的面目全非:

小说中,安德顿和维特沃起先有矛盾假象,后来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二人的共同志趣和关注都是此科技系统本身。
而且安德顿是一个典型的中年知青加小领导形象,而影片的安德顿简直形同超人。
电影中,安德顿和维特沃的志趣和关注点不同。安德顿在乎的是科技如何避免悲剧,而维特沃在乎的是法律公平。
而安德顿,简直成了一个力战群雄的超人。
【于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bug:一个如此依靠人力的系统,为保证其运作,难道不应该有一个后补随时上场的吗?小说中维特沃的设置就是先以安德顿的助手出现的,而电影中是直接外行夺权。另外,做为维护司法公正的维特沃,为何不只是来监督系统,而是要亲自指挥?那他自己做了领导了,又如何客观评估此系统?依赖他本人的完美道德么?】


小说中,对手卡普兰属于军方,不属于系统内部人,是利用系统的纰漏进行夺权;
电影中,对手卡普兰属于系统内部人,是利用人为的纰漏进行控权。

【于是电影又出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为了突出导演心目中高大上的正义,最后只能将之前的罪犯全部释放。卡普兰的表演秀失败了,安德顿的复仇愿完成了,正义的小天使维特沃也壮烈牺牲了。于是其他打龙套的群众们就各回各家了。整个故事像一个joke,充满了好莱坞自娱自乐的英雄主义情结。
人云,没事莫装逼,装逼成煞笔。】





其他出于商业目的的改动有:

在小说里,预知者能够预知过程,并转换为文字方式输出;
在电影中,预知者仅能预知结局,且转换为视频方式输出。
这样不仅使视觉效果更炫,且如此,在确定谋杀者的具体位置时,警察的作用就无比大了,我们的两位英雄和一大枭雄就可以有用武之地了。这里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譬如,如果仅知道杀人结局,为何不需要对未来杀人犯进行审讯?如果警察的定位如此依靠人力,是怎样保证万无一失的呢?譬如在开头的那场案件中,what if杀手的门是关着的?

再譬如,预防犯罪系统是设定为不属于政府部门,明显是为了迎合米国观众自命民主与政府唱反调的舆论调子。


另外还有,
譬如,电影也试图把系统推广,而系统却建立在三个意外存活的畸形人身上。先不论法律公平的问题,仅此点就可以把系统方案否决了。
小说中的畸形人有专门的训练学校,暗示了此系统可以持续运作。

再有,如果先知可以预测全国,那应当有很多“多余”的真实信息;反之,如果没有这么多其他州的信息,又如何可以预测全国?
小说中并不是以州、国来划分行政单位的,并且有其他星球。



不以科幻片论,仅从悬疑片的角度,也有太多不通之处,
譬如,卡普兰亲自杀女先知母的策划。既然知道先知有人性,又能储存信心与体内,他这样做也太过侥幸心理。完全有很多更好的办法。
譬如,卡普兰暴露杀死先知母之后,安德顿老婆的反应竟然是当场指出,不怕遇害吗?而卡普兰的反应竟然是离开,不试图控制她?
譬如,小说中的安德顿既是长官也是学者,是他一手研究并缔造了预防犯罪学及其相应的系统。而电影中的安德顿对系统原理了解有限,他的角色被分给了电影中的安德顿和那个女巫婆。你相信一个貌似业务娴熟的长官竟然对机制的了解如此有限吗?
更譬如,安德顿竟然可以单枪匹马力敌群雄,不知道是他的护卫队太弱,还是米国的众罪犯太弱。




除此之外,个人认为电影中的未来芯片、立体放映、立体公路、个性化广告、眼球外科手术等设计还是蛮有观感的。
另外看在原著的份上,给个三星。

 3 ) 预知未来是一种恐惧

虽然很早就听说过这部电影,可是一直感觉是一部关于宣扬FBI惊险的片子,今天才真正看完,除却电影紧凑的节奏和接连的暴力场面让人觉得心悸和震撼外,也有些值得让人思考的东西。

电影虚拟了一个很难想见的未来社会,人们带着摆脱犯罪的渴望,然而却无法禁止罪恶的无奈和恐惧。因此出现了预知犯罪的预言家,他们由于从小毒品麻痹而产生一种幻觉居然可以不断的看到未来会发生的暴力犯罪,探员则根据他们的预言来阻止犯罪的发生。不愧是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才能够将很难表现的外来图景用视觉画面表现的几乎流畅而且天衣无缝。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角色是女预言师,第一次出现在水里像个婴儿,突然睁开眼睛,让人疑惑她是故事的焦点,邪恶的焦点。之后她确实是焦点之一,但是却是善良的。很难想象一个人每天看到得都是关于未来的邪恶,那是一种怎样虽生犹死的生命,或者说已经是一个废人了。然而最后的谜底是她的妈妈原来是被系统所有人所杀,为了将她留在系统中,而她亲眼看到了妈妈被杀的一幕,恶梦般得一遍遍回放。

预知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恐怖,或许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恐怖,所以格外得同情这个角色。尤其是这种恐怖担负在一个人身上时的感受。。也想到了圣经里所说的:“你们所知的有限,。。”“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哪个人会没有想要预知未来的野心呢?预知是为了想要控制,可是当控制未来的同时,你已经不能作为一个享受的人活在现在了,那一份的忧虑和恐惧又有谁能承担呢?所以最幸福的给予也许莫过于活在现在了吧。。

2005年3月7日

 4 ) 为什么杀害儿子

因为六年前,拉马为了自己的犯罪预防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必须借助女预言师的预感能力,而女预言师的妈妈戒毒之后,就想要从拉马手中要回女儿,于是拉马就设计杀死了女预言师的女儿。六年后,犯罪预防系统即将被推广到全国之际,拉马发现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男主(他不是拉马的儿子)将会发现他杀害女预言师母亲的线索,于是就设计陷害男主以掩盖自己的罪行,并期待能将犯罪预防系统推广到全国,获得成功。 《少数派报告》是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短篇小说《少数派报告》,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克鲁斯、柯林·法瑞尔、萨曼莎·莫顿等主演的科幻悬疑电影。

 5 ) 面对时间的链,谁能宣称永远思维清晰

半听半猜的,把一直想看的《少数派报告》看完了。由于找不到匹配的字幕,实在看的痛苦得很。但交流的奇妙正在于此,信息的传达有90%不来自于语言,所以居然看完了,那些不明朗完全没有伤害思维的睿智美感。

出自汤姆克鲁斯加斯皮尔伯格的梦幻组合,《少数派报告》这样充满各种商业元素的大制作,当年在美国居然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初看来,实在是让人费解的一件事情。然而,在伴随着影片叙事,当我们不得不开始动用自己不那么完善的对于时间轴线的思考能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一部电影企图在120种内醉心于事关科技和人性的匹配的哲学性思考,那么再多的噱头也不会让一部商业片看去讨巧。

影片有着一般科幻片的老调开头——构建一个看似完美的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开始能够多多少少运用貌似成熟的预测能力,将犯罪行为扼杀在尚未被付诸实施之前。这样的世界是整洁的,高效的,看去似乎也是了无瑕疵的,又一次,人类幼稚地认为,历史的终结终于到来,我们总算拥有了朝思暮想的黄金时代。

故事的波澜起于这种预防犯罪系统的发明者开始致力于将其在全美国国内范围进行推广——之前该系统只是在华盛顿特区被运用。事关重大,FBI派出一名年轻的官员对预防犯罪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传统与先进科技的交锋在一开始便锋芒相对。

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是一段对话,而这对话发生的背景,是FBI的官员强行闯入绝密的“神庙”(“神庙”是预防犯罪系统的成员对他们的“先知”,即预测未来的法官,的工作环境的昵称。在“神庙”内,关于未来犯罪的预测被生成)。代表传统讲究逻辑推理和实物证据的FBI官员,代表最新科技的预防犯罪系统的警官队长,一个对于人类干预未来的行为持深深的忧虑态度,一个因为爱子被人残忍杀害,而对犯罪行为持的是预防而不是等损失发生了再作于事无补的挽救。

以下是他们充满张力暗藏火药味的对话

FBI官员:技术让人信赖,而这种迷恋最终导致的是错误的对技术的信仰

警官队长:我们只是利用技术的预测能力为我们解决问题

FBI官员:但人们会认为预测能力就是神力,认为技术就是宗教,就像你们把这里的法官叫做“先知”,把这里叫做“神庙”。

警官队长:“神庙”只是个昵称。技术是。。。

FBI官员:完美的,对吧。我知道你要这么说,我也承认。但人永远也有缺陷。

在这里,FBI官员似乎保守,看似对新技术充满了自我防御性的抵触。警官队长为这个看似可以为人类一劳永逸解决犯罪问题的系统投入了真挚的感情,他似乎更动人也更正确一些。

 

影片真正高潮的到来充满戏剧性。新的任务到来了,而警官队长吃惊的发现,这次未来犯罪行为的罪犯就是他自己。而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数十个小时后将被他杀死的那位受害人,他居然从未谋面。面对着即将被系统逮捕的窘境,不得已,警官队长劫持了一名“先知”开始亡命之旅,他期待着“先知”对于未来的了解能够让他明白到底什么将会发生,并避免最终的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发生。

“先知”的超能力果然没有让警官队长失望。在“先知”的帮助下,警官队长躲开了一次又一次来自系统的追铺。这一次又一次的躲避竟在预测的犯罪发生前几分钟,将警官队长带到了预言中犯罪行为的发生地点。

真相终于大白,将被警官队长杀死的受害人,竟是逍遥法外多年的杀死警官队长爱子的杀人凶手。如同“先知”的预测所言,在犯罪行为的预计发生时间数秒前,警官队长对“受害人”举起了枪,然而在犯罪行为预计发生的那一刻,枪声并没有响起,“受害人”耳畔传来的是警官队长对于他合法权利的宣告:“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将作为呈堂证供。你有权雇用律师,如果你没有支付能力,我们将为你找一位。”正如之前“先知”对警官队长所言:“我这里没有你的少数派报告,但你仍然有能力作出选择”。

然而那一枪最后是否击出,其实对于整个故事的思考已全无重要。就在警官队长疯狂逃命的同时,在系统内部,FBI的官员运用着传统的逻辑推理的工具对看似完美的技术系统,进行了手术刀般精确的解构。

FBI官员提出,可能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系统的内部。如果“先知”预测出的未来犯罪罪犯是我们的系统成员,正如这次的警官队长,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掌握了未来犯罪的全部细节,这位作为未来罪犯的系统成员运用某种方式,诱使他人依照这些细节在预计的犯罪时间出现在预计的犯罪地点,做出预计的导向犯罪的举动,那么这个无辜者将毋庸置疑被系统逮捕,而系统的警报将解除,真正的罪犯将在毫无被捕危险的条件下将本应该发生的犯罪真正付诸实行。

问题提出了,我们阻止了犯罪行为,但被我们阻止的犯罪行为真真切切是我们预测出的那次犯罪行为吗?我们对未来进行了干预,但被我们干预的未来真真切切是我们企图干预的那个未来吗?我们对未来的干预导致的未来的转向难道不会影响我们干预的预期效果吗?

“先知”带领着警官队长规避着被捕的危险,而这些规避却把警官队长引向了犯罪的发生地和本部可能谋面的受害人。究竟是“先知”的预测指导着我们更好的适应未来,还是“先知”的预测本身在塑造着未来?

当警官队长挟持着“先知”逃避系统的逮捕时,系统的创立者说出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没有人能阻止他了,因为他已经是未来的一部分了。”然而身在当下,谁又不是过去的未来的一部分呢?

 

过去在《异型》的影评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异型》描摹的是一幅破败肮脏的高科技未来图景,这种图景对于技术进行了完美的解构,技术日臻完美,而这种技术面的整洁永远也磨灭不了人性深处永恒的残缺。”而《少数派报告》塑造的整洁高效未来,同样刻画着完美技术下的人性缺陷。

影片致力于一种有悖于传统的对于时间的非线性思考,不可避免的带给观看着一种对于时间性思维无能为力的感觉。生活在不可折回的时间箭头之下,我们肉眼凡胎如何超脱自身,思索百般纠结的未来,而这未来竟被现在干预。

毕竟面对时间的链,谁能宣称永远思维清晰

 6 ) 没有少数派报告的少数派报告

       很多非常好看的电影基本都是改编自小说,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我没有看过这部小说,也许是我方法不对,搜了很久都找不出来。根据经验来判断,由于电影的商业倾向比较明显,往往会扭曲小说中无以言喻的经典创意和主题灵魂,而我肯定这部电影也是跟小说有些出入的。等我以后看了小说再来补充其他不同的观点吧。

       矛盾的地方有几处,而不易解决的问题才会引起我们对电影对于某一方面,或人性,或生存,或环境,或未来的一些思考,这样才是一部好电影。


       第一:到底存不存在少数派报告?

       在阿汤哥试图找到少数派报告时,我误以为安娜芙丽被杀的真相存在于少数派报告中,而少数派报告的定义是(如果有这个定义的话):三名“先知”一起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杀人企图。当出现分歧时,
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定案,但最后若证明少数那一方是正确的话,则会秘密保存一份少数派报告。但在我看来,根本没有少数派报告,三个告知预测基本一致,最强先知也亲口对他说出NO,没有The
mornityry report。在阿汤哥被预测杀人时,也希望从安嘉莎身体中得到自以为“不会杀人的少数派报告”,但最终他还是跟三个告知预测的一样,若不被阻止,则必定会发生,尽管你可以做出选择。

       第二:删除的报告即为少数派报告,但也是“预测会犯罪的报告”,不是“不会犯罪的报告”

       女先知母亲安娜芙丽被害的事,三个先知预测一开始是不一样的,双胞胎预测的是第一次命案的发生,而安嘉莎预测的是第二次命案的发生,但由于画面极其相似,工作人员也看不出区别来,虽然防罪中心也成功阻止了命案的发生。由于第二次命案是没有被阻止而实际发生了的,安嘉莎一直都在回想这个画面,却被工作人员当作所谓的“回音”予以删除。这份被删除的报告就是少数派报告,一直存放于
安嘉莎身体里。所以之后调查员得到女先知的这份报告,指出女先知与其他两名双胞胎不同之处,并提出疑问的时候被拉玛枪杀了。

       看到这里我们就清晰了,其实整个故事绕到“少数派报告”只是为了找一个关键点来撑起整个局面,而主题思想是预防犯罪中心真的是切实可行,对大众有利的吗?不妨来看最后拉玛的选择:

      1,杀了阿汤哥,防罪中心是切实可行的,但自己的余生将会在痛苦中度过(变成植物人,眼前不停地播放凶案现场的画面,永远痛苦不堪)
      2,不杀阿汤哥,即宣布防罪中心是不可靠的,自己的心血将会付诸东流
      但最终他选择了自杀,不敢说这样的决定是对的。但起码说明在防罪中心的预测,只是一种可能性,至少在抓到所谓的将要犯罪的人之前,他还有几分钟的时候来决定是否最终实施犯罪,这便是防罪中心最不可靠的漏洞。


      最后关于阿汤哥被陷害的情况,我一直都想不明白,查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涉及到的也只是只言片语,大体是拉玛雇了一名监狱里的犯人科罗,制造杀过他孩子的假象,以此来勾引小汤杀死科罗,不管过程如何,终有一天他们会见面,他会被假象迷惑而杀了科罗,而这些杀人过程的出现,又是先知们预测出小汤会杀人,小汤才去劫持女先知,找那份清白的报告,才会因为种种事件遇到科罗,才起了杀心,才会导致预测中心报警。这样的话就非常矛盾,简单点说像这样:你说我要杀人,我因为你的这句话才去杀了人。而你不说我也不会去杀人,但你的预测又是对的。我要抓狂了。。。。

    想多了脑壳痛,睡觉!

 短评

另一种形式的反乌托邦 当然我在阿汤哥的面前会忘记一切原则标准

6分钟前
  • 请你吃童话
  • 推荐

我对那先知真是受够了,斯皮尔伯格的烂片.

8分钟前
  • 八月槎
  • 还行

比较有新意的科幻电影,虽然有些细节不太能禁得起推敲,但抛出的概念却发人深省,不失为一部动作场面精彩、想象力丰富的成功商业电影。能改变的都不是过去,能预知的都不是未来。★★★☆

11分钟前
  • Q。
  • 推荐

好看呐!创意已然匪夷所思,还不乏所有商业片的元素,靓汤还是很帅气的。一次次令人瞠目的情节反转,虽然这设定肯定会有点漏洞存在,不过真的满足了。"I'm tired of seeing the future".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8/10。重温。心灵之眼的元素运用隐喻着科技对意志自由的干预,先知永远是睁着眼睛观看梦里的犯罪图像,再由安德顿用手臂在屏幕表面拖动图像、用食指将破碎的画面重新组合;电子蜘蛛行如鬼魅地爬上每个住户的脸扫描视网膜,做了换眼手术的安德顿也难逃电子搜索,这些眼睛的元素讽刺了人看清真相要仰仗科技的盲目性,为拉玛先搬演谋杀再制造真的谋杀这一假象提供了系统漏洞。片中发明预知系统的博士奶奶不仅透露了少数派报告的存在,还顺应着她培养的一群生命力旺盛的植物,斯皮尔伯格借此说明了生命的冲动和选择都不在人和科技的掌控中,正如FBI菜鸟接住了即将滚落的红球,却无法预测他的命运是被信任的拉玛枪杀,当拉玛的罪证出现的屏幕高高挂在周围身穿燕尾服的宴会客人上,掌控预言者的拉玛(人治和腐败是科技的致命漏洞)也只好接受拥抱死亡的定论。

1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one of my favorite movies of all time

1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情节本身就是有反乌托邦的色彩,自然结局大多是反乌托邦成;中间明显有几处风格跟全片不搭调,尤其以John换眼球一段特为突出,减分;对未来生活的细致描写不错,加分;科幻电影最重要的是背景设定和前瞻性,拥有菲利普·K·迪克的原著,本片做到了一部成功科幻电影所需要的一切

1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好多年前看的,当年是脑洞非常大的故事,现在来看也仍然有不少可取之处

22分钟前
  • 飞屋环游记
  • 推荐

有些说不通的漏洞。。。而且控制电脑的那些手法酷炫得有些装b太浮夸。。。。

23分钟前
  • YVE
  • 推荐

还以为达到哲学高度 但到最后所谓的少数派报告也没出来过 大导演也会烂尾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还是挺吸引人的一个大片~就是觉得好长。。

2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斯皮尔伯格又成功商业了一部本可以很好的科幻片。

31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好看的科幻片,最经典应该是男主在女主指导下躲避追击的一段,女主可预见的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32分钟前
  • 竹叶卷心
  • 推荐

其实女先知才是真正的策划者,捉奸案在案发很短的一段时间才被预知,为什么男主的杀人案却提前那么多时间被预知了?就是先知故意的,让男主有足够的逃跑时间!而且拉玛只能做到雇人扮演拐走男主儿子的人贩,他又如何确保男主找到他并杀死他?如果没有先知的预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所有的起因都是因为先知给男主看她母亲的被害影像开始的,并一步步引导男主找到假人贩,先知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获得自由,并且她成功了!

35分钟前
  • 良莠
  • 推荐

改编自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说,《全面回忆》、《银翼杀手》亦是出自其笔下。迪克原著小说经斯皮尔伯格改动后,难逃库布里克《人工智能》被其接手后走向光明的命运,渗入大量亲情描写,最主要的是一举推翻了司法系统的权威性。这依然是一部动作场面精彩、想象力丰富的成功商业电影

38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深刻探讨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一部科幻片,不能从表象去看,如果只看女神的华丽,追捕者们的动作,那这部片子也就是三星。深刻思考未来的社会结构与科技掌握人类一切的悲哀,脑后插管时代的畏惧皆是来源于此。

42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水准很高的商业片,虽然有着不少的逻辑漏洞,但依然很精彩。尤其是他带着预言家躲避追捕时预言家给他的忠告一一应验的那段情节,让我在看时不禁惊呼:太NB了!美国人的想象力着实让人赞叹,国人在短时间内是绝对无法企及的~~

47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还不错,但这个豆瓣剧情简介是谁写的,和真的剧情差了十万八千里·····

51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三星半,尴尬的分数。逻辑bug实在太明显了,故事立意可讨论性很大。既然未来已知,就无需行动,一切已定;如果偏去改变,如何还说未来已知?从犯罪学上看,犯罪的事实逻辑未发生就逮捕人,这对于讲证据的欧美法典也不符,有性欲不代表就会去强奸吧。。。视觉展现场景想象蛮厉害的。7.4

52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有科幻,有深度,高水准的商业片,就是先知这个梗用得滥了。

54分钟前
  • 石头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