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来

HD国语版

主演:王磊,杨东,塔娜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春去春来 剧照 NO.1春去春来 剧照 NO.2春去春来 剧照 NO.3春去春来 剧照 NO.4春去春来 剧照 NO.5春去春来 剧照 NO.6春去春来 剧照 NO.13春去春来 剧照 NO.14春去春来 剧照 NO.15春去春来 剧照 NO.16春去春来 剧照 NO.17春去春来 剧照 NO.18春去春来 剧照 NO.19春去春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春去春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实的农村大龄青年王三春一直不愿意对婚姻委曲求全,他觉得自己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人才会结婚,他也坚信自己在某天一定可以遇到自己的女神。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王三春被突然出现的陈雁迷住了。老猫是王三春的发小,他觉得王三春为了追求女孩,要他去邻村出老千玩赢钱很荒唐,但是老猫最后还是答应了王三春,因为他没法拒绝他们的兄弟情义。出老千被发现,老猫被扎了一刀,更加坚定了老猫金盆洗手的决心。老猫退出后,王三春和二毛猴又去玩钱,最后却发现,他把家里的钱都输完了,还欠了好多高利贷,就在王三春走投无路之时,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接踵而来,老猫去世,母亲去世,白秋霞嫁人,王三春走到绝路上......摩哈维的月亮罗莎·卢森堡希望2020血色玫瑰2之女子别动队黑镜 第四季华门儿媳仿生人金蛇夫人靛蓝恐怖解剖室商道天问我爱你,再见哎呦,棒球一夏克莱尔的秘密恶之地凤凰王大浪淘沙狗纹龙爸爸青鸟之家双峰:遗失的碎片新洛神秘密妈妈皇上命我来选妃才华横溢超级武神之索命决沉沦影子大地1993无忧面包店第二部完美女孩2014美人邦我为假日狂贱女孩2024妖医老船匠野人竹岛冲浪日记帝王之旅信号 2323异人族四圣兽之幽魂还愿师辣手神探校花朵朵宠上瘾幻像恋歌这个反派我不干了高踢少女心如铁指挥家(普通话)

 长篇影评

 1 ) 境由心生

春,始发。小和尚虐待小动物并非要展示人性之恶,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善恶观,一切皆有他的心性而起。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我一直坚定的认为人性本无,人的心性的本初是空灵的,它可被环境无限的塑造,通俗的说就是人是社会性的。小和尚虐待小动物非善非恶,缘而已。缘聚,事物就自然而然的发生。至于老和尚教育小和尚,只是为了告诉他“众生平等”。 夏,躁动。小和尚与姑娘之间的故事,我还得说,缘而已,事情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老和尚从来没有否定过他俩的行为,只是告诫小和尚,情欲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欲望,包括占有欲(对物的欲望)。欲望本身也并无善恶,但是欲望将周遭物化了。禅宗说的是诸法空象,不生不灭。通俗的讲,它要做的就是修到人的原点,回到最空灵的状态,剥离物质的实我,留下精神的空我。最后小和尚搬走佛像,其实就是精神的我从小和尚中分离出来,留下了物欲的我。 秋,寂灭。个人很喜欢影片中的秋天,一个从狂躁复归安静的季节。小和尚将佛像复位,也象征着他重新拾回精神的我的开始,用尽气力刻完《心经》才使他心性平静了下来。最后山不转寺转,寺转山不转的灵动非常非常的美。这个境是老和尚的。这些年老和尚的牵挂只有小和尚,此时这段尘缘已尽。一切的景象都由心而动。老和尚真正进入了精神的我的境界。缘尽,圆寂。 冬,新生。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和尚是曾经杀妻坐牢的小和尚。为什么长相不一样?诸法空象,物质的我不重要。它可以是和尚甲,可以是和尚乙,可以是青蛙,还可以是一尊佛像。只要精神的我存在即可。而精神的我可以在天地之间的任何角落,在山头遥望湖中寺的佛像便是我。其实全片几个姑娘也都是物欲的一种表象。对和尚来说无论是景还是人都是物质的外表,无关紧要,那么此时蒙面女的面庞在剥离的物质外表后,就露出了精神我的佛面。这一切都是站在和尚的角度。最后和尚完成了剥离物质我,留下精神我的升华过程。 又一春。对于小和尚是又一新的旅程,轮回。对于中年和尚,所谓四季,不过心生之境。 最后附上《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 ) 轮回里的透明小丑

常常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我不过是希望你少点弯路走,我不过是希望你不必再重复我当年的错误。”

只是,像张爱玲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的那样:有的弯路,必不可少。

这是最浅显的道理,却涵盖了所有的人间百态。

当他还是孩童时,你对他孜孜教诲,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说教的机会;他做错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你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的案例,恨不得就此讲所有的人生感悟统统就此交付给他。你希望你点点滴滴的教导,能在他小小头脑里产生最广袤的认知,使他足以应对命数。你希望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因为你的点拨和监督,而顺遂与平和。

只是,你大概也忽略了,有的东西,是再具慧根的人,都无从躲避的,这种东西,叫做欲望。

我无从论证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就如我无从知晓,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但我却敢肯定,欲望这东西,是的的确确由娘胎中带来的,它既是造物主赐予的财富,也是劫难。

春,镜头在冷清幽远的山水中展开,水中央的小小寺庙里,是一对安乐的师徒——老僧与小僧。老僧的年纪相当于小和尚的爷爷,父亲的中年角色似乎被刻意地省略掉,从而省略了参透人生百态的智者与尚未涉世的新生命个体之间的另一种人生状态,究竟要经历什么才能从后者蜕变为前者,如同小和尚身世由来一样,成了一个谜。

人生究竟不是佛前游弋的那一尾安然沉默的金鱼,这也注定了即便是四面环水的小岛,也难隔绝住人的欲与求。

年幼的小僧在山中采药,见到各种小动物,玩性大发,用线将石头栓在小鱼、青蛙和蛇身上,看着他们艰难地负重而行,他高兴得哈哈大笑,且笑得如此纯真与可爱,让人都不忍责怪。用句经常出现在各电视台的道德伦理纪录片中的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老僧将一切收之眼底,只是他什么也没说,而是决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当晚,他将一块大石趁小和尚熟睡之际绑在小和尚身上,早晨醒来,小和尚苦求老僧将石头卸下,老僧趁机教育,并要求小和尚要将先前绑在小动物们身上的石头卸下之后才肯将他身上的大石卸下,还特意强调,如果小动物们已经因此而丧命的话,那么大石将永远压在小和尚心头。小僧背负大石艰难地找到此前的小动物们,发现小鱼儿和蛇已经被自己害死,悔恨之下,小僧痛苦不已。

小僧此前快乐纯真的笑之所以令人不忍责备,无非是因为他还在是一个原始的生命个体,在他身上,纯真以毫不造作的原始状态出现——他不认为这是不好的,因为他还未经教化,所以并不知道。他当时的大笑与他之后发现鱼儿和蛇都因自己的贪玩而丧命时的痛哭一样,都是他发自内心的,只是前者来自原始,后者源于教化。

人类文明之所以伟大,有一方面的原因必不可省,那就是她强大的感染与教化功能,也正是拜这种特质所赐,人类发展的速度才得以飞升。可是任何教化和感染都取代不了经历,如果说教化是存盘这个动作,能将此前人类所集聚的精神精华都原封不动刻录在新的生命硬盘之上的话,那么经历就是一种高明得纵使再厉害的黑客也无从破译的病毒,他用一种名叫“欲望”的方式不断入侵,直至将原来的硬盘内容修改得面目全非。

小僧自然也难逃此截。

夏,这种季节里,已经成长为少年的小僧目睹了蛇极尽纠缠的交配,荷尔蒙与寺中养的那只高冠的公鸡一样开始蓬勃。他开始因来此养病的少女而乱了方寸。他扶她上船,生平第一次触及到一种完全不同于自己与师傅的温润肉感,他不知所措地与她在狭小的空间里生存,略带尴尬地同吃同住,游移不定地坚持着脆弱的操守。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愫和本能开始在他心中滋养:他趁少女熟睡时抚摸她,在得到少女不抗拒的态度后得寸进尺,终于在一翻内心挣扎后,将少女拖下水,既而划船到山中,鲁莽地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鱼水之欢。欲望就以这样的方式轻易地占取了上风,年轻的身体开始变本加厉,肉欲的享乐变得无处不在——终于东窗事发,被老和尚发现。

不得不提的是,刚入寺时,少女虚弱得比林妹妹还胜十分,一副命不久矣的模样,可是在一次次地偷尝禁果后,她却奇迹般地康复了。想到老和尚的一番话,实在耐人寻味,当初少女的母亲询问女儿的疾病是否还有希望时,老僧说:“等她找回灵魂的平和,自然就会痊愈。”现在想来,所谓平和,大概就是内里通过男女之事终于达到了阴阳调和吧。

破了戒的小和尚,再也守不住寺庙生活的这一分清寡,他将供台上的佛祖背入囊中,偷偷离开。

秋,当年的小僧已经成为了报纸上通缉的杀妻在逃犯,他一脸凶气地回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渴望逃过法律制裁。可是,他却逃不出心魔。他手里握着带血的凶器,一次次歇斯底里,为不得其所而崩溃痛苦。老僧将他一顿痛打,然后在寺前的木地板上写下般若波罗蜜心经,命令小僧用那把带血的刀将其刻出。刚开始时,小和尚急躁疯狂,刻得痛苦挣扎,两名前来缉拿他的警察更是让他濒临崩溃。师傅请求警察让他将心经刻完,渐渐的,他愈发平和专注,原先的凶光,点点散去,终于在黎明前,完成了所有的镌刻。

小僧离去后,老僧封住自己的五官,将自己焚于火上。

冬,出狱的小僧回到寺中,老僧已化身为一条蛇,终日盘亘于此。小僧开始静心修行,他还找到了一本武功秘籍,开始习武。阳性力量,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呈现和释放,灵魂与肉体,开始真正统一,并日趋强大。

一日,一名蒙脸的妇女怀抱婴儿到此,求小僧收养婴儿。半夜,蒙脸的妇女急急离开,却不慎调入小僧平常用于洗漱而凿开的冰洞中丧命。人生大约就是如此无常吧,日防夜防,却总有时候,自己的无心之举成了别人的丧命的缘由,莫非,这就是佛祖的普光照不到的地方?又或许,头上三尺有神明,这就是所谓因果报应,妇女并未能因为简单地将孩子送与他人而逃脱责罚,而是必须为自己所为付出代价?小僧像年幼时那样,重新将大石拖于身后,翻山越岭,既是惩罚,又是修行;将佛像至于山顶,更是鸿愿,渴望终生皆受佛光,皆得普度。

又是一个春天,水中的佛门五度缓缓在镜头前打开,一个生命个体的救赎完成,而另一个新生命的路,才刚刚开始……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些镜头,虽然太过于具有符号性却别有一翻禅意,数度开启闭合的水中门和门上怒目的门神,小船边缘画着的犹如在水中飞升的佛祖,“夏”中寺里养的象征欲望的公鸡,“秋”里换成了平和温润的猫,菩提座下的金鱼,没有围墙的门,小僧在寺前刻下的般若心经……佛教中的种种禅意与道具在电影里都充分展现了它们的意义,和故事微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很难想象一部有做爱镜头的电影居然是我奶奶陪我看完的,不过,或许因为有了个佛教徒从旁提点的关系,对这部电影,我的感悟也就更为深刻,尤其是在许多的禅意上。

我想起佛家有云,人类有四大烦恼:贪爱、嗔恨、愚痴、傲慢。

五欲六尘,皆是诱惑。

因为欲望,人变得执着,因为执着,人变得无力,因为无力,人生出偏执、生出无知、生出邪恶。所以小僧在佛前苦苦地喊,为什么,她答应要爱我一辈子的,为什么却又跟了别人?!

人生有太多的“为什么”,我们苦苦地追着这些“为什么”,偏执而痛苦。

而且,越是顺遂的人生,遇到想得而不得的时候,就更容易抓狂和痛苦。我也曾经是这些人中的一份子,或许我们这一代都是这样,从小到大,我们有太多想得便能得到的成功案例,于是,偶尔的一次不能得,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磨难。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懂得为了满足欲望而延迟欲望,就像不明白不能涸泽而渔一样。我们中的很多人,更加不懂得“心想事成”,根本就是一句祝福的话语。

在不能得面前,所有的理由和比较都黯然失色,你或许不止一次的苦苦思索:他到底哪里比我好。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

在不能得面前,连各种各样挖空心思的努力都显得卑微而可笑,你仿佛是个透明的小丑,不论做出怎么滑稽的表演,不论将自己放在怎样卑微的位置,甚至不惜把自尊才在脚下,在观众面前,你仍是透明的,没有人会因此而给予你肯定或垂青。

   可是有的小丑,即便没有观众在看,依然会卖力的表演,即便眼里有泪,嘴角,却依然是最大幅度的上扬。这样的人,在不能得面前,既卑微又高贵。

   或许到达这样境界的小丑,早就已经不是在为观众表扬了吧,所有的观众,在他眼里,都不过是些大白菜,他用尽全力地表演着,为的,只不过是不辜负自己罢了。这样的人,他的观众,就是他自己,他的一招一式,都是演给自己看;他的每一个亮相,都有他自己为自己惊艳;他的每一个转身,都有他自己为自己叫好。这样的人,在世俗的社会里,被叫做“顾影自怜”或者“孤芳自赏”。可是,我忍不住想要为这样的人叫好,或许他们的一招一式早已经不美了,可是,他们依然认真而执着,这样的人,怕是佛家也会为之感动的吧。

听说当年地藏菩萨为了自己的母亲,曾立志要超度地狱里的所有亡灵,这个鸿愿至今还没能完成,并且我们也知道,如果真有地狱的话,这样的鸿愿,根本就永远也不能完成,可是,他却一直在这么做着,坚持得久了,自己也就成了仙。虽然这只是个传说,并且这样的传说在宗教故事里比比皆是,虽然这种行为也是执着的一种,可是我却真的觉得这样的执着很伟大。

    所以,我也在努力着,努力着成为这样一个又伟大又卑微的透明小丑。
 

 3 ) 金基德、《春去春又来》及其意象表达

在《雏妓》之后的作品几乎已经全部看齐,而07年的《呼吸》还在翘首以待的时候,确实是长久未看金基德了,影视美学课给了我重温金基德的机会,而影片恰恰是他承前启后性质的《春去春又来》。
与大多数人一样,认识金基德从《漂流浴室》开始。这部被媒体无知地打着“情色”的旗号吸引观众的片子,让当时观影经历并不十分丰富的我看得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以至于整个晚上满脑子盘旋着片子里的场景,最后在黑暗中楞是流下了泪。看完片后,能够这样让观众身心难受的导演是不多的。可能对于普遍稀少台词的电影天生有好感吧,我先遇见了蔡明亮,然后就是金基德。
金基德出生于不幸的家庭,经历十分丰富曲折。最终学历是初中。虽然他毕业于农业大专,却因为学校为非正式学校,而未获得学历。有过5年的部队生活,转业后未找到过收入稳定的长期工作。30岁时,为了追寻自己的美术梦只身去了法国,在欧洲学习生活的2年时光使他的生活经历更为复杂充实。96年开始写剧本,当导演也只是心血来潮的想法,处女作《野兽之都》虽然已有了相当的暴力成分,但并非震撼之作。直到《鳄鱼》的出现,所谓“问题导演”的名号在他身上开始熠熠发光。
金基德的电影基本是对不幸苦难底层人物的描写,但在表达上显然超越了韩国的国度及民族,显露着无法轻易模仿的大胆与独特。每部片子的选景、素材与细节无不透露着他的美术功底,以及所展现的不同一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自成一套的哲学理念,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这位国际性的高产(每年一部半的速度,96年至今已有16部长片作品)又高质的韩国导演曾经的生活历程。

《春去春又来》看到第二遍才明白其实只有佛学的表象,其本质依旧是人生与命运的思考。“欲望”、“轮回”与“救赎”的主题本来便是老金的专用。幼年和尚用石头去绑鱼、蛙、蛇结果被老和尚用同样的方式绑住了自己,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于“杀生”的惩罚,其实是老和尚在教小和尚学习如何去自我救赎;少年和尚与女施主发生了关系,也全在老和尚的预料之内,同时正是老和尚治好女施主重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这里也没有对与错的区别、没有佛教观念的束缚;小和尚为女子离开佛家仿佛更脱离了一般的佛教伦理。老金是要更深刻地探讨潜隐于人性内部的纠结与反复:柔弱与刚强,敦厚与暴戾,平和与偏执,善良与邪恶。在整体的叙事进程中偏离原有的“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而更侧重以叙事变奏暗示人性较量的艰难与曲折。
与蔡明亮一样,“水”依旧是老金的主要使用意象。首先从场景的选择就可见一斑。一大片被群山包围的湖水,虽然与老金以往片子中蕴含无数能量的海水略有不同,但仍然有毫不逊色的震撼之感。场景的安排非常有意思,一间小寺庙一年四季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水”是欲念的象征,佛家讲求无欲无求,但老金的安排显然在暗示,欲念是人的本能,任何东西都无法关住它。年轻和尚喜欢进入水中游泳撒欢,在面对少女施主的时候也是用游泳的方式发泄体能和欲望,在与少女偷偷上山野合的途中,水涨没了道路,欲望喷薄而发。而历经世事的老和尚从来懂得控制好自己与水的距离,不会轻易逾越。
与“水”相仿,蛇从圣经里开始就成为了“欲望”的代名词。影片中也出现了多次。少年和尚最初也是在两蛇交尾的场面下萌发了最初的性意识。
另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就是庙宇里面的隔间无墙却有门。很容易理解,“门”是常规的通道,而越墙却不走门则是违反常理的行为。少年和尚“越墙”的行为也只因为经受不住少女的诱惑。
片中共有三次人物流泪的场景。壮年和尚杀妻后回来企图自杀、老和尚圆寂前、以及后来送婴儿的妇女在佛前。老金都用纸与布遮住了他们流泪的脸但能看清他们流下的泪水。泪是心中悲苦的流泻,而以老金的哲学,生命的悲苦来源自身的欲望,所以泪可以直接理解为欲望从身体的流出,此后便是解脱。
可以说,在这个片子里,老金的意象使用是最为丰富和复杂的,这可能造成了该片看上去玄之又玄的重要原因。他借鉴了佛家的学说套用在自己的理解之上,不得不说是十分高明的。片子最后的部分,中年和尚重负登上山顶修炼是种相当终极的自我救赎方式,全部由金基德亲自完成,他确实是位身体力行的电影者,极好地统一了电影的艺术性与社会活动性。
借用四季表达人生是非常妙的选择。将夏季与秋季作为人最动荡的时期,情色和暴力的因素全部注入在这两个集结。经历了世间普遍的爱恨情仇,在冬季冰封,孕育了下一个春季的重生。这次,“轮回”的主题变得十分明朗。而这种轮回并非只是在讲述一个人,一个季节便是一个人生阶段,每一次小和尚的出现其实也都可以看成是不同的人处在这一个阶段而已。

看惯了老金以前的片子,特别是我这种将《收件人不祥》和《空镜子》封为“神来之作”的影迷初看《春去春又来》是十分不习惯的。该片2003年上映,在此之前是以《漂流浴室》、《收件人不详》与《空镜子》为代表的极端狂暴虐心的作品,之后的作品仿佛明显的平和下来,尤以《空房间》为代表。所以说《春》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从来不会让人轻松地看片,对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深刻挖掘和艺术表达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4 ) 人性的石头

影评-人性的石头-金基得《春去冬来又一春》2007-09-12

    本学期的“影视欣赏与评论”快要上完了,于是到了“评论”的时候,欣赏了这么多部好片子,我对《冬去春来》这部充满了东方禅情佛意的影片印象尤为深刻。

    与其说是“禅情佛意”,不如说这部影片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展现,在我看来,佛家“性恶”的思想在影片中贯穿始终,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原欲”的过程,“欲”从何来?导演金基德给了我们他的答案——人性本欲。

    从春天的和尚开始,导演就告诉我们,人生下来就是恶人,喜欢发挥我们生杀予夺、主宰万物的能力,但是我们意识不到,甚至我们都会把这一幕当成轻喜剧看待,发出我们爽朗的笑声,认为这个小孩只是淘气而已。但是佛家说,众生平等,我们不能以天下众生的主宰者自居。在这部影片中,小动物们有自己的象征义,小狗、公鸡、白猫、蛇和乌龟象征了五幕戏中人物境遇的变迁。而第一幕中的小鱼、青蛙、小蛇,在我看来象征了人自己,他们的包袱是石头,而人的包袱是人性,所以小和尚绑着石头上山,看到小动物们都死去了,痛哭起来,就一个小孩来说可能是他的反省,在我看来,却是痛哭自己背上了这块人性的石头。

    到夏天的和尚,一开篇就展示了他看到两条蛇的“缠”绵,果然如我所料,这一个篇章展示的是人性的“原欲”,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解,“原欲”就是人的基原欲望——“爱的本能”,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原始的动力和终极原因。尽管弗罗伊德声称“爱的本能”是比“情欲”更广的生理机能,但是我觉得在他那里,两者没有多大的区别。影片设定的场景是在与世隔绝的群山中,一湖青水,一颗老树,一座人生庵。与世无争的和尚在这种环境下,是不是就隔绝了情欲呢?显然,导演不是这样认为,夏天的和尚在欲望和佛诫面前痛苦挣扎,最后,终于不堪人性的驱使,和求医的少女在山涧的巨石上,摇摆的小船里,甚至在佛像前犯下佛家大忌,人性彻底地胜利了,佛在此时只是一块可以用来垫屁股的石头,在和尚从门旁边绕过去跟少女享受鱼水之欢的时候,我不知道是该为人性的胜利拍手称快,还是该为被背叛的信仰而惋惜。如果说人性的胜利说明他挣脱了信仰的枷锁,但是被赤裸裸的情欲驱使不就使他陷入了另一个泥沼么?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他落入尘网,为尘事困扰的秋天。

    导演拍这部影片到底是为了劝世人从善、勿杀生、戒欲,还是为了让世人依从人性,顺其自然,等待能否得道?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只有经历了欲望和尘世的挣扎,才能最后感悟,完成一次人生的涅磐。释迦牟尼悟道前是王子,正因为看尽了世间的繁华,看清了人性本恶,才能在菩提树下悟得佛理。

    我觉得,人性完全是一个中立的东西,不能说它是善的还是恶的,它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性,我们小时候都残害过小动物,我小时候就用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方法弄死一些小虫子,那时候并不觉得残忍,我们的祖先在与其他动物和人类自己争夺领地、食物的过程中已经给我们遗传了一套穷兵黩武的基因。情欲,抛开其社会性来讲,也不过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必要,其他种族没有像人类一样遮遮掩掩。人性,就象是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石头,他使我们忠于人类,忠于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爱有恨的人。

    宗教对我以及大部分普通人,有作用的地方,在于宗教的哲学,并不在于它的清规戒律。从金基德以往的作品,我可以想象他不是佛教徒,他之所以拍这样一部片子,我想不是为了宣扬佛教思想,劝人从善戒欲,而是将人性坦诚地摆在观众面前,留待观众自己去思考。我想,一部电影能做到引人思考一些平时不会去想的问题,它对于社会的意义足矣。

    关于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话题,比如它的因果轮回思想,无墙之门的意义、金基德的内心世界、影片意境的营造、影片中东方神秘主义色彩……还有一些场景我还不太理解它的意义所在,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细细思考的电影,在这篇短短的影评中不可能把我所想全部都写出来,就算是前面已经写出来的也可能有地方自相矛盾,有地方词不达意,但令我高兴的是我表达了我的想法,很感谢老师提供这样一些好电影给我们欣赏,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拿点时间出来写一些跟专业无关的东西。

 5 ) FIFF23丨DAY8圆桌《春夏秋冬又一春》:我丝毫不怀疑金基德的真诚,虽然他这个人挺可鄙

主持人:@松野空松

助理主持人:@我们敏熙

场刊嘉宾:@Not Here、@Her Majesty、@Joeyside、@心是孤独的猎手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松野空松,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金基德导演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给了×。这是一部典型的“点子电影”和“解谜电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4星,我觉得很完美,属于看了就知道会是好电影的电影,只不过《春夏秋冬又一春》属于这个范畴下还算看得懂的那部分。电影和宗教联系的比较紧,讲究循环往复,但是最后的硬性循环还是让我有点不喜欢的,可以处理的更加圆润一些。整个电影很干净,人少,景色好,可以看的东西很多,台词少又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在某个时机去神游,思考一番回来还能接上,我觉得很不错。

场刊嘉宾 Nothere

四星,特别喜欢这一部,感觉很舒服,虽然循环的做法似乎有些老套了。片子像是关于人生的,也是关于教育的,但是最终学到最多的还是关于平静的心态的,不争不抢,安静如水。

场刊嘉宾 Joeyside

X,金基德用103分钟的时间像我们证明了什么是伟大的垃圾,着里的伟大特指后半段导演亲自上台为大家表演少林功夫,我想如果把灵隐寺里的讲解员主持拉来的话他不仅会对这种三招两式嗤之以鼻,还会对于这样的故事露出「xx今天又往功德箱里投了几百」的神秘玩笑,然后和施主说罪过。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尤其是男女交媾时没有刻画的很激情,反而加大了环境音(流水风声),降低了亵渎程度,又反过来使得我在看这部分的时候觉得更加刺激,不知道怎么回事,金基德还是高明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第一个问题是,这部电影对你们勾引了你们哪些比较负面的东西,与电影的画面干净相比较而言。比如@心是孤独的猎手 说,他感到刺激。又或者类似于《此房是我造》那种剪鸭脚的冲动。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严格地说,《春夏秋冬又一春》还是厌女的,女性角色是男性角色脑海中欲望的化身,而非完整的人。这个比较负面。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觉得比较负面的感受就是关于人性本恶的意识,让人有些难过。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中间可能有一些负面思考,但结尾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反差的反应,一定程度上说明,金的佛法造诣不如电影造诣。电影是好看的,但是他勾勒的佛法循环世界是肤浅的,即使这样,我也要给4星。

场刊嘉宾 Joeyside

他展现的人性是一种幼稚的人性,即使人物经历了生老病死从小到大的转变,内在所蕴含的恶意却依旧不变,或者来说更低劣,我觉得金基德老师觉得自己可以活得越活越年轻?

主持人 松野空松

你们观看是否有类似于负面,原罪的冲动,而这又是为什么?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没有,因为仅止于观看。小孩子给小动物吞石头、绑石头,本身就不是正常人吧。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觉得小孩子这样其实挺多的唉,特别是有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做表,特别容易做这种事。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既然,小孩的作为在两个轮回几乎无异,并且不难预料到新的小孩未来会犯色戒,杀戒,你们如何看待在这个佛教中的基督原罪(或者说人性本恶)问题?你们如何看待在这个佛教禅意故事中安插一个人性本恶的线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前面我说过了,这是一部解谜电影。金基德安插这个线索就是想让观众解谜,解得人性本恶的智慧。不过这个智慧我们也早就知道了,金基德也没讲出啥花来。人性本恶,其实也与佛教中的修行有切合之处。要修行自己,脱离低级趣味,脱离作恶的可能。

场刊嘉宾 Nothere

人性本恶其实我觉得是对的,人本身是一种动物,动物完了活下去就是要杀戮、淫欲、自私。人即使已经脱离了自然斗争(其实也不一定),但是这些东西其实不可能去除。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冬篇章真的蛮疯的,练武术,拖石头苦行僧,基督教故事会是另一种拍法。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他只是用一个类似于寓言故事的技法,里面包含着东方的佛家思想,而我又恰好是一个东方思维环境下成长的人,所以我会给4,如果他要讲一个纯基督教故事,那我大概率会给0

场刊嘉宾 Joeyside

因为生来就有邪念,所以到死都逃不过邪念。

主持人 松野空松

请们你们为何觉得这里具有佛家思想?体现在哪里?

场刊嘉宾 Nothere

佛在教化,我是这么理解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循环往复,片名,都和佛搭边了,整个环境和我脑海里的“禅”都比较接近,就是有点王维诗中所写的那种调了,他尽可能的处理的很干净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金基德其实是一个理论知识不深的导演,他就是把想要表达的用本能去呈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是一部点子电影,也是一部解谜电影。

一个大点子——电影严格地分成五个季节,场景依据季节发生变化。

几个小点子——小和尚破戒到杀妻的故事(象征欲望对一个人的作用);小和尚虐待小动物的故事(象征宿命和人性本恶,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和尚杀妻后回寺庙后,杀人的刀和刻字的刀是同一把(象征物之用途与人之心灵的辩证关系);寺庙里门的设置(象征欲望之门);第二个长相一模一样的小和尚(象征轮回);金基德本人在电影里出现(金基德内心os:我拍的是元电影,我在影像自反呢,牛逼不?)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金基德不是一个技巧性导演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金基德肯定没有这种os,喜欢说元电影、自反的是今天豆瓣的评论家们。他是一个理论知识很低的人,说白了就是没文化。但正因为如此,反而没有很多刻奇的东西。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丝毫不怀疑金基德的真诚,虽然他这个人挺可鄙。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纯粹用经验和身体在拍电影的生猛导演,用纳博科夫的话“就是不是用脑子,而是用脊椎” 拍电影,偶尔用用下体。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包括金基德的“厌女”,一定要说是厌女我觉得也不是不行,但更多是他不懂女人,可是他又对女人充满好奇、充满创作欲,这是有复杂性的。有更多导演终其一生老子就不拍女人,我的世界里没有女人,就是男人戏,但反而从来没人说他们厌女。我倒不是“人品和作品分开论”的支持者,我觉得分不开,但人不能被标签化,因为他对女性的表达里其实有很复杂的东西,如果贴上“厌女”两个字,很容易就看不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电影根本不是导演一个人的东西,导演拿电影捆绑在自己身上,其实是很狡猾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既然如此,那么老师傅在这里作为禅,佛的唯一权威,他作用是什么?他的存在是否弱化了佛教属性?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没有弱化,他的存在是为了让我误解,误解这个老师傅的前半生和年轻人的此刻发生了一样的故事,而这个误解,正是金想要达到的效果。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其实恰恰认为,老师傅的存在是反佛教的,可能金基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为什么,因为他教化失败了吗?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就夏天他是知道事情,却只做看客。秋天,他的行为也并不是一种众生平等的态度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春拍得蛮那种教育小故事的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是的,春天与其说是佛性,不如说是教育。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因为他告诉观众,注定是要循环往复的,人力无法胜天

场刊嘉宾 Nothere

宗教毕竟还是人创造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冬天最反佛。“释迦摩尼小时候喜欢坐禅,冥思苦想。对王子身份不感冒,后来长大后出家寻道。先是觉得苦行能证道,结果身体摧残了,变得消瘦,也没得出什么结果,就放弃苦行,觉得苦行不能证道,改成自然修行。最后觉悟成佛陀。” 冬天,在这里,金基德反而用苦行。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所以你的意思是,金拍了一个邪教佛的故事吗?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认为他自认为的佛教,或者他理解的是很片面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就像我刚开始说的,他的佛法造诣不如电影造诣,这点毋庸置疑。

主持人 松野空松

佛教中,强调众生皆善,任何人都可以普渡,基督教则不这么认为。在这里,反而更突出罪,甚至人的转变还是通过苦行得到,并不是渗透自然,众生得到。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但这部电影基本是金基德意志的产物吧,这种导演对自己的电影有些绝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而不是比如好莱坞那种剧本写好随便找个导演来拍拍。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佛有好几个派别,有的就是要戮恶的,所以佛本身就是多样的,这点不用深究。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所以,《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不可从佛教,禅意去理解,而是金基德借用佛教的假象,将其自己价值观的投射。

场刊嘉宾 Nothere

也许他要参透的是人生,所以他不能用一般的方法?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一个借口?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其实观众从哪里理解都可以,只是作者自己未必有那么深,而且观众也有权力比作者想得更深。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些小点子通过让观众解谜,从而获得解谜的快感。不过,解开了谜又怎么样呢?观众这些解谜人解开了谜,就一定要去敬佩设谜人吗?这些谜语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吗?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觉得是他自己理解的佛法吧,类似于逆练九阴真经还有所成。有什么迷吗,这部挺直给的吧。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也没有设置什么谜语吧,这部电影不是非常浅显直白吗。包括佛教思想,其实他就觉得我放在寺院里就是佛教了,如果让他拍基督教,他就放教堂了。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这部电影本来就没什么好解读的,尤其是对于咱们东方人来说,多少都对佛有自己的理解,对所有宗教又有一个理解,所以,无须解读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所以说他连谜都设不好。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为什么要设谜?导演有想设谜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就是给你个剧情,你猜猜我用了什么佛教思想。这就是设谜。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他没想设谜,就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披了佛的衣服。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寓言不就是谜吗?怎么说都行,我说他设谜是因为我找不到其他词语了。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但导演给的特别直,几乎不需要去联想,假设什么的呀,他自己的想法基本都给出了吧,又不是什么推理小说需要解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可能我的话语不准确吧。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因为我个人认为,金基德属于那种电影里所现便是其所想的一个导演。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其实文本本身就是拍一个人的历程,当然要往深看是可以,但深也深不到哪里,他后面《莫比乌斯》倒是走火入魔了,开始搞隐喻了,还有那个《人间,空间,时间和人》,他基本就是从《阿里郎》开始的,后期都开始戴面具了。因为我可能是本群唯一一个看完了金基德全部电影的人,所以感受很强烈,对他的“变化”。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从技法上来看,此片的镜头比较扎实,但是扎实就够了吗?我们从镜头里体验到了禅意和诗意吗?想要产生禅意,侯孝贤、蔡明亮和阿彼察邦的镜头语言也许能做到(我不是说只有他们的模式才能做到)。金基德的镜头说不上有多差,空间构造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和禅意和诗意搭不上边儿。也说不上很平庸,但是就是没什么意思。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首先,什么是禅意,这个就很暧昧了,禅意一定是很美好的东西吗,或者能否展现出暗向的禅意?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以我的能力,我说不清。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如果你问金基德啥是禅意,他可能会说在寺庙里就是禅意。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觉得环境来说,凡是有王维诗中感觉的,就有禅意,人先不论。

场刊嘉宾 Nothere

空间上有水的阻隔,水可以缓缓地通过。人在水面上可以变换一种心态,冷静下来。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他拍佛总得来点儿禅意吧,一点没有说不过去吧。他肯定是想拍出来的,镜头没有。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对,但我觉得他拍的禅意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那个禅意,我们是不是大多数觉得禅意听起来感觉起来应该是个很高贵,很仙的东西呀。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仙和佛还是不太一样 ,也不能说高贵吧。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是指,仙气儿,反正就是偏褒义的那种。但是金基德的影像里,隐藏的还是暴虐,但是佛一定都是慈悲的吗,这个我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有种是愤怒的佛呀?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终极的佛是要无情的,杀人不眨眼。入佛界易,入魔界难,川端康成说的。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禅意是指要有所保留吗?欲参透未参透的状态。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感觉禅意就是比较空灵的一种感觉。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心灵似动非动。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句就是能让我非常沉浸进去的禅意诗,一定要尽可能静和幽。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这个的禅意感觉偏诗意。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觉得我们可以不欣赏一个导演一部电影,但不必指望他一定要怎样怎样去拍,他能做到就不是他了,而如果想看另一方面自然有对应的导演可以去看。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片子剪辑有点快了,镜头稍多,这是我觉得减弱禅意和诗意的地方,有点白给、直给的感觉。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你是说留白吗?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原来我刚刚(说禅意是有所保留)已经touch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包括这个严格分段,谁都知道,严格分段的电影是很好拍的。某些导演所有的毛病和平庸之处,都可以靠分段这个戏法来掩盖住。(贾樟柯、贾木许别躲,说的就是你们。)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偶然与想象》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三个小故事,不是分段。

主持人 松野空松

那洪尚秀、拉斯·冯·提尔、埃里克·侯麦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洪尚秀又不是所有电影都分段,而且他每次都分的不一样。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两个贾(贾樟柯、贾木许)也不是每次(都分段)惹。

#FIFF23#DAY8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金基德的性宗佛学

木盛则春,火盛则夏,金盛则秋,水盛则冬,四季交替,冬去春来

    《冬去春来》通过将影片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片断,又巧妙地选取小和尚“成长”的童年、
“叛逆”的青年、“收获”的中年、“觉悟"晚年四个故事与之对应,讲述了佛教修行过程。同时又
以老和尚与小和尚角色的逐渐转换展现了生命轮回。
     佛教于公元372年由中国前秦时期的顺道和尚传入韩国,当时的在中国佛教还处于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的融合阶段,真正融合了中国思想的禅宗还要等近一个世纪以后出生的道生创立。所以传入韩国的也还是正统的相宗佛学,《冬去春来》所讲的也就是相宗渐修成佛的故事。春,中年幼的小和尚把石头系在鱼、青蛙和蛇身上取乐,至其死而犯下杀戒;夏,正值青春期的小和尚又生痴恋,爱上到寺庙养病的女孩,与其私奔,犯下色戒;秋,当年的小和尚已与私奔的女孩结婚多年,因为对方不检点的行为,嫉妒冲心而成恨,犯下杀妻大罪逃回寺庙,最后还是被赶来的警察带走。
    按佛教的说法“业必有报”。所谓“业”,就是一个有情之物,不论是他的行动、他的言语甚至是他思考,都代表他的心做了做什么,这点什么就会产生它的结果,无论在多么遥远的将来,这个结果就是业的报应。如果他不能看透这一点,摆脱“无明”的状态,那他就无法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中解脱出来。
    《春来冬去》中,春的杀戒和夏的色戒可以说是“业”,而秋的杀妻则是果。春夏秋三章讲了业与果的循环关系,最后一章冬就是讲“觉悟”,服刑归来的和尚回到庙里,在冬天拖着一块大石头捧着装有师傅舍利的佛像,赤身穿过结冰的河面将佛像放到山顶。以求通过这种方式和自己的修行还清种下的业。
 
    秋这章的最后,老和尚在船上坐化后,化作小水蛇游从船底游出,冬天到了,徒弟服刑归来,从结冰的船中取出师傅的舍利子,安葬于佛像之中。导演用水蛇预示新生命的诞生,预示生命的轮回。又透过舍利子暗示观众老和尚已是得道高僧。
    老和尚在片中的形象也就是一位经过苦心修行而得道的高僧,不再是心怀贪嗔痴恋的无明众生。如此他也就修成了摆脱生死轮回的业,与“无”和一同,达到了涅磐的境界,即已成佛。徒弟从老僧坐化的船上取出很多舍利也证明了这点,舍利是相当稀有的,只有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大师坐化后才会留下。老僧既然已经成佛,那也就脱离了生死轮回的痛苦,虽然化作水蛇浪漫主义方式着实让俺们这些观众温馨了一把,却和前面老僧成佛的叙述自相矛盾成了本片最大的败笔。

 短评

金基德身体素质真好。

2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力荐

固定的景和漂泊的人,爱欲情仇与四季交替,本不连贯的春夏秋冬,成为生命轮回的标志驿站。恪守良久的无形房墙在月夜下被轻易撞破,兽欲驱动中,符号门便沦为无用,所谓与世隔绝以独善其身,到头来还不是不堪一击的虚禅。历尽红尘方得归空,俗世是一趟弯路,却非走不可。→2018.7.24二刷。

7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木盛则春,火盛则夏,金盛则秋,水盛则冬,四季交替,冬去春来。运命之石、轮回、业报、修行、顿悟、救赎。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10分钟前
  • 砚小朵™
  • 力荐

画面很好,精神却没有很好的领悟到~~

12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春是生死的负重,夏是情欲的勃发,秋是因果的了断,冬是自我的修行。水上浮庙宇,人间化禅境。如果是我身处如此胜景,恐怕早就欲念全消了吧?金基德果然是个只执着于讲自己故事的怪咖。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又一春里,童僧直接把石块塞进小动物嘴里,从直接度和伤害度上说,都比往小动物身上绑石块更严重,而且他比前一个春里的童僧从作恶中获得了更大的乐趣——金基德强调了他的傻笑。此一细节足以揭示人类的无可救药和恶之走向。

14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推荐

春天里的罪恶和忏悔,夏天里的欲望与情爱,秋天中的生与灭,冬季里的重生与不屈,再到春的又一次延续,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人于世俗循环大约如此。8.2

1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每个人都会回到自己的起点……

1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不能再好了!

18分钟前
  • boks
  • 力荐

里面有佛教“轮回”的概念。是否也说明人类劣根性的从不改变:杀戮,欲望。拍的很美丽,像水墨画般幽静雅丽。

19分钟前
  • 2013
  • 推荐

金基德代表作,目前看过的最有禅意的电影。关于轮回、人性之恶、因果、救赎、觉悟。不入世怎能出世,不经历怎能领悟,不遭苦难怎能修行解脱。摄影和音乐美得让人心碎。春夏秋冬,鸡猫狗树,鱼蛙蛇龟,苦集灭道,水上孤寺,地上心经,无墙之门,无形之法,蘸水练字,负石致远。(9.5/10)

2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太難看了。好好說話。

25分钟前
  • W TENG
  • 较差

春之杀戒,夏之色戒,是因,秋之罪孽,是果。冬之修行,是救赎之道。又一春又是杀戒,是轮回。可见金基德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难怪要疯。

2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万物苍生没变,心变了;眼鼻口耳闭了,心没闭。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30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概念先行的电影做到这部是极品了吧。这是美工决定影片风格的绝好例子。还是喜欢“夏”一段。至于“冬”一段,金基德确实疯了……

3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一个花和尚的轮回和救赎。

3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金基德算是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模仿能力很强,原创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处,《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收件人不详》模仿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空房间》模仿若松孝二的《无水之池》。

4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arte观赏之风景片,轮回,顿悟,都说有禅意,那是装的,个人不喜金基德,矫情。

44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四星半 作为人类,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弱小于自己的小生灵玩弄于鼓掌之间,而让我们背负上命运之石的,又是什么?人之初,性本恶。在人的本性面前,佛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

48分钟前
  • 氟西汀
  • 推荐

这无疑是金先生最好的一部电影。生的轮回,代价竟然如此沉重。有人说,金基德就像一个执着的苦行僧,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以至于走到顶点时,只剩下他一个人。老和尚自焚那一刹那瞬间升华一切。金基德最后自己上阵,在冰天雪地中拖着石磨前进,他到底是在拍电影,还是在拍他的人生?答案自在他心中。

50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