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完结

主演:吴秀波,刘涛,李晨,于和伟,张钧甯,唐艺昕,翟天临,张芷溪,王劲松,王东,肖顺尧,檀健次,章呈赫,刘欢,杜奕衡,曹磊,来喜,陆思宇,王仁君,陆妍淇,黄俊鹏,王伯昭,许还山,褚栓忠,张志忠,李佑伟,张逗逗,蒲萄,陈喆伦,韩东,时光,陈之辉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2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3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4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5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6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3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4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5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6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7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8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19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一代枭雄曹孟德(于和伟 饰)在逐鹿的群雄中间声名鹊起。他将落难的献帝刘协接到许都,以天子威名号令诸侯,更渐渐滋长着一颗霸主的不臣之心。在毫不留情地铲除异己的同时,曹丞相遍觅孝廉贤良,唯才是举,从早期的荀彧,到之后的荀攸、杨修(翟天临 饰),均进入幕府一展才华。是时,河内司马家的老二司马懿(吴秀波 饰)韬光养晦,隐姓埋名,为避免曹操的征召宁肯自断其腿。后在世子曹丕(李晨 饰)恳切的邀请下,他成为曹丕的幕僚。为争夺世子之位,曹丕和弟弟曹植展开明争暗斗,而他们各自的幕僚司马懿和杨修也卷入连番智斗之中。城市猎人我的女主别太萌圣彼得堡我爱你虚拟人生在路上狄仁杰之骷髅将军故意找茬马场风暴一拳超人 第二季乌克兰女兵宝藏亲爱的大卫2023印尼版匹诺曹玩命毒师3:荣誉之名肌肤 Pieles老班主费城永远阳光灿烂第十一季不良街区万人迷2004叶卡捷琳娜大帝 第二季末世肉体镜·双城2022最深的爱危机之地国语大家,再见曾经我们不懂爱再次相爱阴阳相成人间烟火拳道粤语美国恐怖故事第三季碧昂丝:新生与超越老人与小孩流行歌星:永不停歇生存游戏欲望之城及格人生极乐天使萨尔玛XX蓝月亮少年四大名捕非常搭档猎杀怒海轻骑附身爱在屋檐下时光与你都很甜

 长篇影评

 1 ) 这小姑娘打扮得可不怎么样

昨晚特意买了个优酷会员看了两集《军师联盟》,如果这算是部历史剧的话,头两集就可以把导演和编剧打到及格线以下。

曹操演得刻意张扬而气度全无,所谓“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中的“古直”二字在其身上荡然无存了。跟新三国中的曹操一个尿性,输出全靠吼,甚至有些歇斯底里,有些话听着更像是刘邦这类人该说的。

虽然预告片中那句前言不搭后语的“我不能让你这么肆无忌惮的要挟孤”已经让人怀疑编剧的水平,但实际观感更是气吞山河的别扭。不可想像这种台词从写下过“北上太行山,艰者何巍巍”的曹操嘴里说出来。

另外刘备虽然是个龙套,第一集刺杀曹操的桥段,以刘备的隐忍与韬晦,虽然他敢在衣带诏上签名,但断然不会将自己置身于直接行刺这种鲁莽的行动中,且《三国志先主传》明确提到了刘备“会见使,未发”。编剧在细节上的散漫与不事雕琢已经让我对后面要跟主角演对手戏的诸葛丞相不抱任何期待了。

至于月旦评那段真是尴尬到我想快进跳过,杨修对刘桢、曹植、曹操的评语很多是生搬钟嵘的《诗品》。比如刘桢“气过其文,雕润恨少”,曹植“骨气奇高,粲溢古今”云云。但编剧似乎还想卖弄一下自己那点私货,于是把跟曹植同列上品,“自陈思以后,桢称独步”的刘桢给划了个二等。

总之,我也很绝望啊。

---------------------------------------------------------

刚刚把第八集和第九集看完了。还是那句话,不论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把这部剧跟《三国演义》拿来做对比,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这种玩意怎么配跟《三国演义》做比较。

就像我的标题一样,诚然,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作者与编剧就是化妆师。针对这一点,诞生了诸如此类的论调:

“历史本来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只是一部电视剧,艺术加工是理所当然的,那些拿历史说事的都该闭嘴。”

“《三国演义》也是罗贯中艺术加工后的产品,为什么《军师联盟》同样是艺术加工就该被骂?”

对此,我不是针对某一两个人,我是说持此论调的都是垃圾。

一部历史改编的艺术作品,以历史真实为材料,作者和编剧对其进行雕琢润色,从而达到艺术审美上的升华,这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然则既是“加工”,则需匠人;既有匠人,技艺自然有高有低。故而历史在一些能工巧匠的手中,成了雕龙之作;而在一些只怀雕虫小技的匠人手下,却沦为毫无灵气的蠢物。

而在文学批评和艺术鉴赏的领域,有一个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词,叫“败笔”。一个作品中,一旦有了明显的败笔,那就不能称之为好作品。就好像一个小鲜肉,无论他的迷妹如何吵嚷“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你知道他为了这部作品付出了多少吗?”然而他演技让人尴尬到出戏,那我还是要骂他;同样,你这部剧制作再精良,付出了再多努力,剧本写得太差,就应该批评,因为这是明显的败笔。

如果说头两集还只体现编剧和导演在细节上的散漫与不加雕琢。那么如今九集下来,这部“不是历史正剧而是历史改编作品”的导演和编剧对于历史的改编实在是太过随意和粗糙了。好的文学作品对于历史的改编,或者说艺术加工,讲求一个度,而基本的要求是,艺术化的处理不要影响到观者的观感。

刚好我看到评论里有人质问说:

“曹操难道就应该说什么话?”

没错,因为无论怎么绕,这至少还是一部历史改编作品。那么人物的塑造就应该以历史原型作为基石,而高明的作者能够抓住这些历史原型的一些特质,进行艺术的夸张,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进而增强戏剧的张力。《三国志》记载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曾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手段狠辣,心如铁石可见一斑;到《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大笔一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语一出,奸雄之姿跃然纸上。这就是优秀的艺术加工,史实中大相士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这个情节中,罗贯中很好地抓住了“奸雄”这个点,在原有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甚至都没有改变“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句式,只是稍加雕润,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体现了曹操“奸雄”形象的奸险薄情,又隐隐给人一种雄视天下之感。既没有跳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同时又通过这种艺术夸张,使这段情节中曹操与陈宫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写作技巧。

本人从来就不反对艺术加工(因为自己就是中文系出身),只要创作者能准确的抓住人物的特质,文学形象甚至能高于历史形象,这也是为什么罗贯中笔下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艺术典型能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反观《军师联盟》与前几年《新三国》,显然是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曹操这个形象,《军师联盟》九集看下来,曹操给我的感觉跟之前看完前两集一样,想要表现他的威严,只能依靠那些“输出全靠吼”的夸张的表演;想要表现他权倾朝野,只能让他当着献帝肆意屠杀大臣,甚至直接对着献帝嘶吼,羞辱献帝。曹操是个奸雄,但不是个恶棍;曹操虽然弄权,但他并不残暴。而这部剧中的曹操,很多时候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董卓,曹操确实因为献帝密诏诛杀了一众汉臣,但剧中这种当庭屠杀朝臣的举动,即使美其名曰“艺术夸张”,对曹操这个人物来说仍有用力过猛之嫌,怪不得有个汉臣在下面吐槽“你如此行径与董卓何异”。

剧中曹操曾是《新三国》中刘备的扮演者,而且我认为刘备这个角色是《新三国》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但我严重怀疑刘皇叔在《军师联盟》中对曹操的演绎是不是受到了《新三国》的影响。因为这两部作品中的曹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情绪的变化只能通过提高声调来表达,这种表达往往只传达出一种凶恶、急躁的信息。

就这一点我恰好想到一个反面教材和两个正面教材,反面教材是《军师联盟》中,献帝衣带诏事发,曹操当着群臣将七星刀扔到献帝脚下,让献帝斩杀汉贼。正当献帝畏缩不前之时,曹司空突然一声嘶吼:“你是君,我是臣,拿起来!”接着就是声嘶力竭的一通嘲讽,我都跟着献帝被曹操浮夸的表演吓了一跳。

正面教材其一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字: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整段情节中,床头捉刀,而使匈奴使节感叹“此乃英雄也”,可见其超群的气度;被看出端倪,追杀此使,可见其霹雳手段。从始至终曹操一言未发,仅靠两个行为动作就完美的诠释了“奸雄”二字。

另一个正面教材则是老版《三国》中的一个情节,说的是衣带诏之前,曹操与刘备随献帝许田打围。献帝先请刘备射猎,刘备一箭射中;于是献帝又请曹操射猎,曹操并不答话,只是缓缓地伸出手,刘备连忙把自己的弓递给他,之后的几个细微的动作完全体现鲍国安老师精湛的演技以及对曹操这个形象准确的诠释,曹操轻轻地推开了刘备递来的弓箭,然后神情倨傲的瞥了献帝一眼,之后便不再言语,等着献帝愤愤地将金鈚箭交到自己手中。同样是表现曹操的权势与跋扈,但鲍国安老师的表演可以说是另一种境界。

回到那个问题:

“曹操难道就应该说什么话?”

曹操可以说任何话,就像《三国演义》中他攻下宛城后,一脸淫邪的问张绣:“此城中可有妓女否”;他也可以像《军师联盟》的编剧笔下冷不丁冒出一句“我杀人啦”那样,对张绣来一句“我要做爱啦”。但若是一个好的剧本,那么确实,有的话曹操应该说,有的话曹操不应该说。曹操是一个权臣,所以不应该说一些土匪头子山大王才说的话;曹操是一个奸雄,所以不应该做一些暴君屠夫才做的事。

没错,曹操甚至可以一言不发。只要作者和编剧有让他一言不发的功力。

其他还有很多细节都体现了编剧在创作时的随意和剧本本身的粗糙。比如卞夫人三番五次称呼曹操的小名“阿瞒”,你可以为了表现亲热而不称“夫君”,至少应该叫“孟德”,但“阿瞒”这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小名卞夫人怎么说得出口。而且这位编剧还把这一光荣传统延续到了曹家的下一代,第九集中曹丕明明已经与甄宓成婚,结果甄宓不叫曹丕“夫君”,反而叫“公子”,曹丕也真是挺委屈。

另外编剧应该是为了让朝臣的派系能够更加一目了然,所以在面对曹操时,司马防、杨彪等是自称“下官”,而郭嘉等一众手下居然对当时还只是司空之位的曹操称“臣”,甚至连尚书令荀彧对曹操也自称为“臣”。这已经不是尊不尊重历史的问题了,而是缺乏基本的常识,还是说编剧连“属下”这个词都不知道。

至于尊重历史的问题,其实一部艺术作品,只要不影响观感,为了服务情节的展开做适当的改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好比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因为官渡决战前关羽确实在那个时间点离开了曹操去寻主公刘备,可以说这一段加得毫无违和感。《军师联盟》中包括曹植、司马师、司马昭的年龄较之历史要年长一些,这些都无伤大雅。但现在才播到第九集,已经出现了至少三次让人有明显违和感的桥段:

第一是华佗之死,历史上华佗死于赤壁之战前夕,这里其实无关紧要,只涉及到华佗一个人的生死,跟其他历史事件无甚关联,还没有引起观者的强烈不适。只是当时看得也是一愣一愣,想着大概是套用了吉平下毒的梗。

第二处是徐庶这个角色,他在第一集时救走了参与刺杀曹操的刘备。由于《军师联盟》的全名是《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所以没有大军师司马懿参与的官渡之战被一笔带过了,然后转眼间徐庶身处相府成了曹冲的老师了,接着曹操就是一句“他发誓不为我献一计”,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退出全屏看了一眼集数,因为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跳了一集没看于是赤壁之战也打完了,之后杨修又一句“他难道不知道丞相与刘表即将开战”,当时脑子就乱了。

第三处则第九集曹操跟“虎痴”许褚锻炼身体,曹操冷不防蹦出一句“马超杀得我割须弃袍”,说完让许褚练水军准备南下跟东吴交战,听到此处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都打到合肥之战了?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我要给这拙劣的扮相两颗星。

因为,这不是三国该有的样子。

---------------------------------------------------------

十一集看完之后我产生了一个疑惑,这剧为什么要取《军师联盟》这样一个名字。

军师这个称谓最开始是军中的一个官职,比如曹操封郭嘉为“军师祭酒”;刘备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后升为“军师将军”,《军师联盟》中这个所谓“军师”取的显然不是“军师”的本义,而是其衍生出来的意义,也是后世大多数时候用来定义“军师”的意义:在军事上位君主出谋划策,提供建议的谋士。

可这个剧看到现在,完全是一出兄弟阋墙的宫斗戏。官渡之战被一带而过,曹操统一北方的全过程完全是作为一种故事背景出现,根本没有涉及任何军事方面的斗争。唯一一个实打实的“军师”郭嘉,在剧中更像一个特务头子。

在军事上做出谋划,提供计策的这叫“军师”,不是说出主意的都叫“军师”,那个叫“谋士”,叫“智囊”。如今播出十一集,预告片已经到了十五集,曹魏世子之争还在缓慢的进行,可你《军师联盟》难道就是司马懿、陈群与杨修、丁仪、丁廙两个小团体之间的勾心斗角这么个“军师联盟”?除了司马懿未来有可能跟“军师”沾点边,陈群、杨修、丁氏兄弟到顶也就算个谋臣或者智囊团。曹魏那些真正运筹帷幄的“军师”,死了一个郭嘉;第十一集中有“谋主”之称,为曹操献过奇策十二的荀攸跟在他小叔荀彧屁股后头打了一回酱油;至于在《三国志》中与二荀并列地位明显高过其他人,更是在曹魏储君之争中为曹丕一锤定音的贾诩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程昱、刘晔这些真正的大军师多半也只能活在台词中。

一部宫斗剧何苦叫《军师联盟》?可能是因为“军师”这词逼格高一些,叫《谋士联盟》、《智囊联盟》显得没有气势吧。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或许能说得通,《军师联盟》大概就是“军师祭酒”郭嘉与“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这一前一后对抗主角“大军师”司马懿而结成的联盟?

顺便对回复中看到的一些“高论”谈下自己的看法:

“那些抠图剧你们不去骂,却来骂这么良心的剧有意思吗?”

你们平时吃屎吃得多,如今有人赏你一口饭吃,你感恩戴德当然可以,然而那些抠图剧我根本看都没看过,我又没吃过屎,我说这碗饭煮得不香还夹生,是冒犯到你们这些惯于吃屎的自尊了?今年就看了《军师联盟》这一部国产剧,两星。用什么作的参考?《大明王朝1566》,五星。

“你打个两星何必看这个剧呢,去看书不是更好?”

我不看怎么知道这剧值两星还是五星。难道你们是看之前先凭感觉打个五星再去看剧,还是说那些打五星的都是你们这种逻辑?至于为什么不去看书,如果我书看得少,大概也会跟你们这些文盲一样上来就给五星。

“看个剧都要装逼,你们的历史知识不适合在豆瓣卖弄。”

你个文盲不懂的就是在装逼?还是说豆瓣上发个观后感就一定要跟你们这些文盲一样为一部雕虫之作拍手叫好?

平时多读书,不然全世界都在装逼。

---------------------------------------------------------

刚把十九集看完,回到豆瓣发现底下评论这么多。其实我之前对文盲们的一些观点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文盲和智障还是有区别的。文盲虽然知识贫乏,但逻辑仍属正常人的范畴;智障的主要特点则是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都不达标,我想有些评论者可能归于智障一类更为贴切。智障的主要论调大概有这样一些:

“你就是个三流的伪历史学家,我问了两个历史专业的都说好看,那些说尴尬提历史的基本都是半吊子。”

历史方面我就一票友水平,别说三流,九流都费劲。以你的认知水平能够把我归入三流行列,还真是谢谢你了。在我的观点里,多次提到了,对历史史实的合理改编,是这类作品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文中讨论的正是这类剧本应如何对历史史实进行文学化处理,怎样的处理是高明的,怎样的处理是笨拙的这样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属于文学范畴。有的智障码了一大段评论,脑回路还停留在“该剧符不符合历史真实”这一点上,甚至还搬出所谓历史专业毕业生以壮声威,我只能说要么你们根本就没看我所写的内容,要么就是用膀胱看的。连中心思想都把握不住就打了鸡血似的自说自话,也许这就是智障们平时看剧时真实逻辑的体现。像这类的智障言论,以后就不再回复了。

“都在说历史史实有问题,你怎么知道《三国志》写的就是真的。”

这种言论就很具有迷惑性,乍一看还以为是文盲的观点,实际上上半句所体现的完全是一些人在文字理解能力上的缺陷,本着关爱智障的方针,我最后再重复一次本文的核心观点:在一部文艺作品里,历史史实是否有问题并不重要,好的历史改编作品也不一定要完全忠于历史的原貌,对于历史真实的文学化处理才是其关键,而《军师联盟》这部作品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导演、编剧对于历史题材的驾驭和改编能力不足。

至于下半句,这类言论多出自文盲之口。我的看法是,如果你觉得以自己有限的脑容量还有一些进步提高的空间,比如从文盲进化成半文盲,那么与其在这里半懂不懂的看我写观剧流水账,不如先去了解一下古代史籍的成书方式,以及《三国志》为什么能够被称为“信史”,这样可能会对你今后去理解和把握正史的可信度有些许助益。

当然,对你们而言最大的挑战,是要认识到自己其实是文盲这一点。

回到《军师联盟》作品本身,目前追到第十九集,对于在豆瓣上写这篇剧评,我是没有什么明确目的的,更不会担起拯救智障与文盲的责任,只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甚至我也可能会根据剧集之后所呈现的内容,改变我的评分,但就我现阶段的观剧感受而言,我对这部剧的评价依然还停留在两星的程度。所以下面我就来谈一谈那些在我看来的主要失分点,或者说我眼中的一些“败笔”。

首先,一些缺乏基本历史常识的愚蠢台词让细节经不起推敲。关于这部剧诸多细节上的错谬,我在前文已经列举了很多,比如卞夫人那声让人为她捏一把汗的“阿瞒”在剧中反复的出现;比如身为曹操系的荀彧、郭嘉等人对其时同为汉臣的曹操称“臣”,以及最近荀彧荀令君死前那句:“出仕三十年,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

这句话的问题出在哪?这就必须要引出一段史实来说明此事了。通过后面的剧情可以得知,在《军师联盟》剧中,荀彧之死以及之后的崔琰之死可以说都是曹魏世子之争的牺牲品。编剧为了这一个故事可以按照她的设想展开,所以让荀彧以及他的侄儿荀攸的死亡时间推迟了好几年,以便二荀能够参与到编剧“精心设计”的故事中来。

事实上,曹操于213年封魏公,而在这之前的一年,也就是212年荀彧已经在忧病中去世;直到216年曹操才被封为魏王,而他的谋主荀攸也早在214年,也就是曹操封王的两年前病逝了。也就是说,《军师联盟》中的这段情节发生在曹操封王之后,其实此时荀彧已经去世四年,荀攸则已经去世两年了。但我在前文中多次提到,历史改编类作品,不是盲目的堆砌史实,像这样为之后剧情顺利展开的改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这种改编应该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应该在作品所构筑的整体逻辑上,以及观者的认知上能够自圆其说,或者说自洽。而荀彧的这句“终无汉禄可食”却导致了这个剧本在逻辑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处。

荀彧说这话的时候他究竟是什么身份?214年,曹操被献帝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并且有自己的国都邺城。这意味着什么?曹操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里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也就是说魏国在名义上与实质上都脱离了汉室的朝廷,有一套独立的行政体系和官僚系统了。而到了216年曹操称魏王时,已经可以设置宗庙祭祀了。此时剧中的荀彧还没死,而且可以清楚的得知荀彧当时所在的是魏国的国都邺城。说到这里,细心的人发现问题了没有?从曹操封魏公开始,荀彧已经在魏国当了两年的官了,换句话说,荀令君其实已经两年没食汉禄了。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编剧对于历史题材的驾驭和改编能力不足的原因,史实中,荀彧是因为反对曹操进爵国公,遭曹操所忌,最后被调离中枢忧病而死,如果此时说出:“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荀彧终其一生都是汉臣;然而编剧为了之后太子之争的大戏能够展开,强行改动了时间线,但此时的荀彧却不具备说出“今日终无汉禄可食”这句话的条件了,因为他已经是魏国的臣僚了。简而言之就是,编剧为了剧本的故事线修改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时间线,却又没有对这一修改做出合乎逻辑的调整,从而使得人物没有真正融入故事线,只是生硬的穿越过来。

可以说正是这句或是编剧粗心大意或是编剧本就缺乏相关历史常识的“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导致了这段情节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甚至是崩溃。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细节的重要性,一个经得起推敲的细节,能让那些真正认真观剧的人感受到编剧严谨的态度,这比口头上宣传那些所谓的主创团队为这部剧花费了多少心血、创作时多么认真要更有说服力;而一系列扎实认真的细节,往往就是决定一部作品最终高度的关键。很多时候一部四星作品与五星作品的差距就在细节的处理上。

然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很多文盲还会觉得这句话以及空食盒的情节表现得十分有深度。

--------------------------------------------------------------------------------------------

距离看完第十九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两天总算把四十二集全给看完了。其实我确实有点想改一下评分,因为现在看来我之前的一些判断还是略显武断了,所以在看完整部剧之后,之前两星的评分可以下降到一星。

先来说说这一星扣在哪里,其实也可以接着上文,因为犯的是同类型的错误。前面我提到过,《军师联盟》这个剧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台词上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导致许多细节经不起推敲。

比如在荀彧和崔琰死后,接下来有一段情节。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的时候,魏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令朝野为之震撼。这件事在《军师联盟》中是这样描述的:“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引兵出荆州,围困樊城。八月,关羽引水灌城内,是为震惊天下的水淹七军,曹操部下于禁,全军覆没”。这一段旁白其实有一些小问题,就是关羽围困樊城时,樊城的守将是曹仁,于禁和庞德是奉命援救襄樊,关羽利用汉水暴涨击败了于禁援军,樊城城墙也因此受损,导致城内进水,并不是简单的“引水灌城内”。这里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这一部分对于这部剧本身来说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情节,完全可以当成是编剧把于禁和曹仁两个角色合并了,这样的改编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这是一处不必要的改编。

这里就要注意我的观点了,《军师联盟》的剧本,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经常对历史做一些不必要的改编。而编剧对这些不必要的改编往往又缺乏严谨的构思,以至于这些改编在作品中无法做到自洽。就好比你撒了一个很无关紧要的谎,本来不撒谎什么事都没有;但撒了这个谎,最后圆不回来了,反而闹出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徐庶降曹,比如荀彧的空食盒,而在此处,则引出了下面的一句台词,曹操手下一位官员,似乎是程昱,对曹操说:“大王,尚书台接到樊城急报,关羽引大军攻破了樊城”。此话一出,我当时整个人都不好了。

对三国稍有了解的人应该能够明白,关羽攻破了樊城,这意味着什么?这样一来刘备集团对襄樊的攻略宣告达成;而在这之前西线的汉中争夺战中,也是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终;这时曹操已经称魏王,“制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业已违背了汉朝的祖制。这就是前面那个微不足道的改编所导致历史线的变动,编剧这一句台词,差不多把诸葛丞相《隆中对》的战略部署给实现了。接下来这仗要怎么打?武侯都已经给编剧安排好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而到此时,剧中的曹魏才刚接到消息准备有所行动。

历史改编作品,并不意味着但凡是历史就去改上一笔。在实际的历史中关羽最终在曹仁的死守之下没有攻破樊城,在两军相持不下之际被徐晃率军击退,这才有了后面被吕蒙偷袭,最后败走麦城之事。包括劝曹操结好孙权夹击关羽的,就是此剧主角“大军师”司马懿。我举出这一段的用意在于,这确实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段落,出现这样一个小小的漏洞几乎可以忽略,但问题在于这个漏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或者说如果编剧真的如《军师联盟》创作团队宣传的那样用心打磨过剧本,是不会出现这种连一个大学生都能发现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一段只要没出现这句“尚书台接到樊城急报,关羽引大军攻破了樊城”去破坏历史线,接下来的发展完全可以按照史实的走向不露痕迹的衔接之后杨修之死以及司马懿出使东吴的剧情。而且这句话不论是去掉或者改成比如“尚书台接到樊城急报,关羽率军将樊城重重包围,樊城内外断绝,守军仅剩数千”这类符合史实的话,接下来曹操也必然会出兵救援,后面杨修、司马懿的剧情也丝毫不会受影响,且整个情节在逻辑上不会有任何漏洞。

然而编剧就偏偏不愿意稍微动动脑子去避免这些细节上的瑕疵。可能这些瑕疵很难被察觉,极易被人忽略,这类故事主线之外的情节编剧也不怎么上心,但只要这个漏洞本身是存在的,它就必然会成为那些观剧认真,重视细节的观众口诛笔伐的依据,而这个依据是你编剧自己给的。对于一部文艺作品而言,博得走马观花的看客们一笑,并不能真正说明它的价值;能让那些挑剔较真的观众都闭嘴的,才算得上是佳作。

当然,我并不会因为一句“关羽引大军攻破了樊城”就去修改评分,因为诸如此类细节上的漫不经心之处在前面的情节里已经屡见不鲜了。然而编剧这种漫不经心在积累了四十集之后,终于出现了令我感到智商被侮辱,感情被欺骗的会心一击。

在将近十集的家庭伦理剧情节之后,《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终于又回到了宫斗的节奏,在第四十集,曹丕对阿翁这么说:“朕最讨厌下雨的日子,那一次赤壁,朕从华容道撤下来。隆冬之际,这南方该死的天气,居然在下雨”。听罢,我又退出全屏确认了一下集数,并且再次怀疑我是不是看漏几集。因为我隐约记得在前面的剧情里,曹操南征孙权,命曹丕留守许都,那段情节过后不久还出现了“曹操在赤壁,大败于孙刘联军”之类的旁白。最后在第十三集,亲耳听到了曹操那句“孤令你留守许都,责任同样重大”。

这已经不是文学改编尺度的问题了,这也不是剧本时间线混乱的问题了,这是剧本本身出现了前后矛盾的逻辑硬伤。看到这里我都很佩服这样在主要角色身上出现前后矛盾情节的剧本居然还播出来了。虽然这部剧完整的看下来,我已经明白编剧的水准非常低了,可是这样的剧本,这样低级的错误发生在了男二号的身上,一个诺大的剧组,导演、监制、演员在讨论剧本的时候,哪怕有一个人像前期宣传中鼓吹的那样“不糊弄自己,更不糊弄观众”,曹丕是怎么留守许都,然后从华容道撤下来的?这就是导演口中“有质量,有保证的作品”。

最后再说说评论区里看到一类有趣的言论,归结起来大概是:

“个人评论也就算你一人见地,你说了一大堆,也不过是你主观的偏见。”

对此我很负责任的说,整篇文章本身就只代表我个人主观的看法。难道你说的每句话都是代表整个文盲群体的发言?还是说你们有个舔剧智障统一战线?

 2 ) 《军师联盟》:向过去说再见

我要收回之前的话了,在《军师联盟》刚播出两集时,我很欣喜地认为历史正剧终于回归,但在它已经播完了上部四十二集后,我决定收回那句话。

(原来的话我写在《军师联盟》初评

但现在我要下一个更大的判断:《军师联盟》是历史题材剧目拍摄方式的一个转折点,也许它将带来历史剧的新拍法。

当然,这样的新拍法是好是坏,我还在观望,总之,过去的时代过去了。

一旧的螃蟹

如果按照历史正剧的标准来看,《军师联盟》的问题非常多,多到很多人会为它究竟是不是历史剧而争论不休。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一点是,时间线的混乱并非是历史正剧的问题,很多人拿着前几集里华佗之死、衣带诏事件、官渡之战等历史事件来说事,认为这部剧打乱了时间线,一点都不符合历史。确实,这样子做不符合历史,但不符合历史不代表它不是历史剧。历史剧首先要是剧,剧就自然会有一定的演义改编:《雍正王朝》里八王爷死在雍正驾崩前一天,而历史上他在雍正三年就去世了;《走向共和》里翁同龢处处给北洋水师掣肘,而历史上他几乎是每一处款项都会应允;《大明王朝1566》中贯穿故事主线的改稻为桑更是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然而这些都不妨碍它们是历史剧中的翘楚,因为历史剧要表现的,从来都不是历史上的人们做过什么,而是要表现那些人可能会做什么。

然而即便如此,《军师联盟》依然和历史正剧相差得有点远,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将历史人物卡通化、普通化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人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文学作品对人的描述往往会在细节中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潜意识和人物性格,比如毕飞宇在讲《水浒传》时就从「(林冲)便出庙门东头去」一句中深剖出了林冲性格中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冷静,而王劲松也说过刘和平的历史剧台词往往都有好几重意思,轻易不敢改动。

而在《军师联盟》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除曹操、荀彧外大都失了厚重。这也是为何很多观众认为,在第二十四集曹操死了之后,这部剧便没了意思。

比如杨修,作为司马懿前期的主要对手之一,杨修充当的是反派角色。一般来说反派角色往往是容易出彩的,诸如《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藩,但是在本剧中杨修却表现得颇为令人反感。这样一个世家公子,极为聪明,全剧中论及脑袋灵光怕是没有人及得上他,而他恃才傲物偏又沾染政局,心中没有道德约束,只有强肉弱食,最终被曹操所杀。在临死前他对司马懿说:「这么多年了,我自恃才华,替平原侯与曹丕争,替平原侯与你争,甚至替平原侯与大王争,可争到最后我发现,我是在为了自己争,我以为我比任何人都快出三十里,而恰恰就是这三十里,可以要了我的命。」

这段话是很显然的反派心路,作为只有一个行为动机的反派,往往会在故事最后给他以独白的时间,以期获得观众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但这是卡通的办法。因为人是复杂的,尽管某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动机是某,但不见得他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完全为了这个动机服务,他依然可以有着自己的其它心思或潜意识,但是在杨修身上,我们只能看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尽管翟天临把这个角色的该特点演得很到位了,但这个人物依然是单元单极的,不够饱满。

再举一例,比如汉献帝。汉献帝这样一个人物在剧中出场不多,却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角色。故事开始,便是汉献帝和董承、刘备、司马防、杨彪(后两位是编剧自行加入)合谋衣带诏,刺杀曹操;他的故事最后,是曹丕当了魏王后,想尽办法劝魏王登基。整整三十年时间,这个皇帝在剧中的表现数十年如一日,懦弱依然懦弱,性格上似乎也只剩下了这一点,作为汉帝国国祚的最后代表人,这样的形象显然是单薄的。

除了这些漫画化的人物形象外,《军师联盟》还有几处非常不像历史正剧。

首先就是大量的现代生活戏

历史剧里出现许多生活戏并不足为怪,生活戏是反映古人生存状态的表现,观众通过服饰、道具、行为、言语来感受古人的生活习性和社会心理,这是很值得提倡的,古装剧《红楼梦》(尽管不是历史剧)就是生活戏的典范,而《北平无战事》、《少年天子》、《大明宫词》和《苍穹之昴》里也有大量的生活戏作为辅料。

但是,在《军师联盟》里,生活戏不再是古人生活戏,而成了现代生活戏。

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在《晋书》中只有二百七十字的介绍,相关文字越少,越能给有能力的编剧以发挥空间。然而在本剧中,张春华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古代女子,从全剧开始就以「悍妇」的形象示人,时不时揪住司马懿的耳朵把司马懿给教训一顿。

如果说当作人物塑造那也无可厚非,但在上部的最后几集中,张春华的角色地位迅速提高,以至于后面几集完全沦为了家庭戏的家长里短。曹丕赏赐司马懿以美人柏灵筠,同时柏灵筠也作为曹丕的眼线,为曹丕传递信息。而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张春华自然不答应了,于是从二十九集司马懿为难开始,分别上演了张春华发火、曹丕逼迫、张春华无奈接受、柏灵筠替司马懿说话、张春华最终接受柏灵筠的戏份,直到第四十二集上部结束。

如此冗长的戏份让观众感到不适,毕竟这是在东汉时期而非现代,毕竟大家是来看历史剧的而非生活剧,花费大量篇幅在这样的情节上对传统历史剧观众来说颇为不妥。

其次则是剧中无处不在的喜剧元素

历史剧向来是塑造历史气氛的,无论基调是昂扬的还是悲怆的,都给观众以一种正谕的厚重感。奋发图强如《汉武大帝》,走投无路如《大明王朝1566》均是如此。但很少会有历史剧里掺杂着喜剧元素,然而在《军师联盟》中我们却能看到层出不穷的喜剧元素。

喜剧元素不完全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搞笑情事,而可以用一些黑色幽默的办法对剧中人物开上一两个玩笑,比如司马懿去找夫人张春华故交汲布时,由于台词间的种种模糊所指,观众们都会会心一笑,并纷纷留下弹幕。

这样的黑色幽默自然会消解掉全剧的紧张气氛,把原本肃杀、凛冽的感受一扫而空,只留下弹幕上的狂欢。

很显然,在一部优秀的历史剧里,上面的问题都不会出现。然而在感受到本剧的历史剧必要元素后,我却在怀疑,这些问题是主创有意为之的。

也就是说,过去历史剧大家吃剩下的螃蟹,《军师联盟》也许不想再吃了。

二新的螃蟹

很显然,不会有人为了《琅琊榜》、《甄嬛传》去争它是否是历史剧,甚至连《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些剧,也都不会有人去争它是否是历史剧。但有人会去争《康熙王朝》是不是历史剧、也有人会去争《三国演义》是不是历史剧。

因为历史剧最重要的一些元素,在《军师联盟》中是存在的。

第一点就是历史脉络。编剧常江很明显是有想表达的,她也在试图刻画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历史背景。比如上部中贯穿始终的人才选拔问题,从故事开篇就出现的月旦评和曹操《求贤令》,到曹丕为了登基而颁布的九品中正制,这些都是那个时期社会流动的代表,而围绕在这二者背后的,则是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里说过的那句话:「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属于儒家信徒,而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因为本着陈寅恪先生的论断,在《军师联盟》中确实着重表现了儒家豪族和非儒家寒族之间此消彼长的斗争。曹操在时,曹魏政权占上风;曹操死后,世家大族重新抬头。这是《军师联盟》一条主要斗争主线,抓住了这一条,就比《铁齿铜牙纪晓岚》这类借古讽今套在哪朝哪代都可以拍的戏说剧,更贴近历史剧一些了。

第二点则是拍摄态度。我们看《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虽然都是历史题材故事,但更多将镜头和画面用力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上,而那些关系也往往脱离了时代背景,放在现代并没有差别——当然观众并不会在意。

而《军师联盟》据说投资了四亿,相比于其它剧动辄大投资,这部剧的投资我们至少是看得见的。被称为「横店钉子户」的《军师联盟》,在横店足足拍了三百三十三天,有时一天下来就只能拍一场戏,而且多数戏都是顺拍,这样一来,场景搭完了就不能拆,多放一天就多花一天场租。导演张永新说:「每次统筹去租场景,负责人都头痛,搭一个景就拆不下来,其他组都没法拍戏了。」

这样的态度具体表现在场景和服化道。在该剧需要拍摄外景时毫不含糊,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它时不时表现出的山水景色,和以往那些用特效做外景的电视剧比起来,钱确实花到了地方。

同时,该剧服装设计师陈同勋亲自把关了两千多套服饰,在访谈时他这么说:「司马懿的衣服有上百套,之所以要设计这么多衣服,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服饰让角色变得更丰富。比如他家居便服一直是选用平民的布料,且虽然随着出席场景不同,其外衣会有样式、材质的变化,但内衣一直是采用普通的布质材料。这个状态下的司马懿需要处处隐藏自己的野心,质朴的布质内衣将司马懿的含蓄和内敛很好地展现出来。……这是曹操穿的大氅,衰老的他失去了所有的锐气,为了衬托这种大势已去的伤感,大氅的毛我们进行了重新处理,像落汤鸡的羽毛,其羽翼已经不足以支撑他的身体,看起来会有英雄迟暮的感觉。」

第三点则是演员的表演了。于和伟的曹操被认为是本剧目前为止最出彩的人物,这个角色不像上述的卡通化人物,他有着足够的厚度,面对着汉臣和篡汉他矛盾了一生,这样的矛盾在他和荀彧(王劲松饰)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段也算得上是本剧最出彩的段落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以上种种很明显是该剧想要拍摄历史正剧的态度,不苟且、肯花投资,但是在这些态度背后却依然存在着第一段里说的那些问题,真的是能力不足吗?我看不见得。

在这样的正剧拍摄态度背后,我们看到的不少对历史的还原(如《卧薪尝胆》),也不是现代人视角下的历史观加成(如《雍正王朝》),而是——而是编剧在重新建构历史。

《军师联盟》是在历史的原有基础上重新进行建构,试图构造出新的历史文化,同时以符合当下的核心历史观为全剧重心拍摄而成的历史题材作品。如果非要下个定义,也许可以叫做「新历史剧」。

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呢?

一是豪赌。大家都清楚,历史剧到今天这个时候,已经不大走得下去了,十年前的《大明王朝1566》和《卧薪尝胆》就标志着古典叙事方法的衰颓,而后几年间《大秦帝国》、《大清盐商》、《楚汉传奇》、《抗倭英雄戚继光》和《于成龙》等,尽管质量不一,但几乎没有一部能再获得当年的关注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愿苟且,那就只能变,变出一种新的历史题材拍摄手法。所以用历史正剧四亿投资的手法来拍摄,是一场豪赌。

二是试探。既然历史剧要变,那就不仅从形式上变化,在内核上也要变化。一来大家对三国题材十分感兴趣,二来大家对司马懿却又不是那么地了解,因此当主创将目光放在司马懿这样一个在大众视野中形象似乎有所指却又模糊的人物进行再构建时,本身就是对口碑和市场的一种试探。上部中荀彧评价他为「静水流深」,曹丕则称他为找不到缺点的圣人,那么这样一个人物究竟最后会变成什么形象呢,是一直这样存大义最终以统一全国这样的价值观来软着陆,还是最终会「黑化」成为一名阴谋家?这一切我们还未尝知晓,但可以清楚的是,主创在试探观众的接受程度。

三是迎合。上文中提到,本剧中充斥着大量的、历史剧中不该有的卡通化、漫画化、生活戏和喜剧元素,尽管历史剧观众群体不愿见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才是目前网络上的主流。当我们翻开这部剧的官博时会看到,官博一直在拿这些东西作为噱头来营销,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汲布和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官博也拿这件事说事以期获得网络群体的喜爱。同时张春华的行为尽管「累赘」,但也贴合了当下女权意识的兴起。

无意去评价《军师联盟》从创作到宣发整个过程中上述行为的对与错,因为很多事都还没有结果,评价的标准不同自然结论也不同。但我可以相信的是,用拍历史正剧的态度来拍这样的新型剧,这个螃蟹《军师联盟》既然吃了,那么未来一定会给它记下一笔。

至于这个螃蟹究竟能不能吃,恕我直言,我也不知道。也许所有人都在观望。

结语从《白鹿原》到《军师联盟》

《军师联盟》上部接档的是耗时十六年的《白鹿原》,这一无意识的举动却仿佛被赋予了戏剧性。《白鹿原》老老实实按照拍正剧的手法、做正剧的态度拍出了一部正剧,《军师联盟》则是以拍正剧的手法试图走出一条新路来。

(附送链接:《白鹿原》:致焦灼的时代

是一个时代的谢幕曲,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场曲。有些沮丧,但当我们看到这一点时,只能跟自己说:「也挺好的。」

虽然我无比怀念旧时代,但我们谁都知道,至少短期内是回不去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同发于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与微博:孔鲤。)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3 ) 历史可以改编,但别忘了逻辑。

看到20集,荀彧死还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曹丕做世子……他和崔琰合谋,两个人用命(甚至崔琰还毁了自己的名声)诬陷曹植,给曹丕的世子之旅铺路。这两个人真真是汉室的大忠臣啊,确实是让刘邦能气活的大汉忠臣。

——————————————————

我看到第十五集才敢来写评论。这部剧,真的很渣啊。历史剧对正史做改编是没问题,但是,你起码合乎逻辑吧。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剧的角色。不说演技,只说人设。

先说曹操,官渡之战之前,我们的司空曹大人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勒杀怀有皇嗣的皇妃,在天子面前拔剑,下令把官籍在汉室不在司空府的官员全部下狱。要不编剧你直接让曹操篡位吧。你都公然表示官籍在汉室的臣子和你司空府的臣子不相容了,你都这么明目张胆的告诉天下人你要谋反了,其他诸侯都没放个屁,那你还奉天子做什么?然后就是精分的曹操,明明是你策划着逼迫曹植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然后又表示想看到兄弟和睦?你一定是在逗我。曹操的人设可以是英雄,可以是奸雄,奸贼也不是不可,但是不能是个输出全靠吼智商二百五的地痞流氓。

然后,卞夫人和甄姬。不知道编剧出于什么心态让我们卞夫人称呼曹操阿瞒。宠辱不惊的卞夫人在此剧中成功变成无脑护犊的傻缺形象,还忽悠着甄姬天天跟曹丕提曹植。然后理论上只有十岁的曹植在甄姬房门前弹琴,当然,你说这不是历史剧跟正史形象没关系,好,改编也可以,但是能解释一下曹操是怎么喜欢上卞夫人这种愚蠢的女子的吗。

汉献帝,他不是司马衷。当然你非要把他演成弱智,那先解释一下董卓为毛废了他哥。

其次,郭嘉。郭奉孝在此剧中跟个特务头子一样,你毕竟不是历史嘛。但是,我们的郭嘉在临死之前对曹操说,内事不决问荀彧,外事不决问荀攸,看得我一口老血喷出来,这应该是仿照孙策死前托付孙权的话。可是你郭嘉是什么身份?曹操也不是刚主政的孩子了,郭嘉提到的荀彧荀攸跟曹操比郭嘉跟曹操时间还长……曹操居然需要郭嘉告诉他这两个人怎么用?当然,鉴于乌桓都打完了,官渡之前就出生的司马昭还是两三岁的样子,可能司马懿家有驻颜术,而曹操有保持智商在十多岁时候的办法。

其次,荀彧。正史荀彧在我心中一直是完美的形象。当然也允许改编,你想写荀彧是大奸贼都可以。可是,曹操衣带诏之后那么公然挑衅天子,荀彧没站出来说一句话,之后曹操三言两语就把荀彧感动地五体投地乖乖替他守大本营了。曹操称公称王加九锡戴天子冠冕,荀彧统统没有表示反对。然后司马朗入狱,主角跑来跟荀彧求情,于是荀彧交待司马懿以后好好辅佐曹丕,之后去和曹操撕破脸了,说曹操不是汉臣了,你难道是?你真不是为了让曹丕能当世子?当然,这个荀彧的智商,也可能是真的二十多年都没明白,这个在官渡之前就和董卓没啥区别的曹操居然不想当汉臣,他可能也真的不知道曹丕即魏王位置之后没有做大汉忠臣。

曹丕我就不吐槽了,毕竟这剧里曹丕爹不疼娘不爱媳妇还当着自己面拿着弟弟写的情诗弹琴。他大概是曹操仇人的儿子吧……

对了,既然剧中设定男医生都可以进行剖腹产了,那为什么刘桢他抬头看了甄姬一眼就会被降罪?

对了,剧中赤壁的时候曹操明明派曹丕留守许都,后面曹丕却在回忆自己和曹植在华容道的事。难不成曹丕分身了?

 4 ) 这样的曹丕竟是如此动人

历史有时属于胜利者,但历史有时却把更多的同情与关爱给了失败者,尤其当这个失败者多才又多情的时候,曹子建就是如此。小时候TVB《洛神》中马浚伟更是满足了我的一颗少女之心,英俊的面容,如玉的性格,舒朗阔达的心胸,才华冠绝天下,一行一动皆是坦坦荡荡的君子风范,那时候想,历史中的英雄少年大抵就是这样一种模样吧。电视剧杜撰出来的爱情更是凄婉动人,也许正因为是悲剧所以才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曹植与甄宓偏偏有缘却无份,小时候总是想不明白两人既然爱的如此之深就不应该让别人分开他们,连死亡都不行,这是那时我理想中的爱情,具有毁天灭地的力量,可以冲破一切的束缚,但现在渐渐明白“求不得”竟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那时喜欢曹植,自然是无比痛恨鄙视曹丕的,恨他抢走甄宓,却并不珍惜她,每每看他冤枉甄宓的时候,那颗心向子健的心就在滴血,我爱她如珍宝,你却把她践踏在尘埃之中,子桓啊子桓既然爱过为何不去珍惜,也许甄宓于你来说不过是一件可以炫耀的胜利品,让她恭顺的臣服在自己身边,打击那个处处盖过自己的弟弟。我讨厌《洛神》中的曹丕,狭隘,嫉妒,多疑,堂堂男子大丈夫竟然被郭照这样一个后宫妇人的小小诡计玩弄于鼓掌之间,如果曹丕的心胸境界以及智力真的像电视剧中塑造的那个样子,我真真觉得曹操真的是眼盲才会把自己平生未完的事业交付到这样的人手里。有赖于《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观念深入人心,读者和观众大骂曹操是汉贼,对刘备诸葛亮没能完成统一的事业全都扼腕叹息。但后来读到曹操的一些诗文之后,我才豁然明白,历史这里又有了偏狭,当你认真去解读曹操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被曹操所吸引,被他心中的抱负所征服,他四处征战求的不是专权,而是想结束乱世还天下以太平。这个能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个有志掇取“明明如月”,这个能东临碣石,观沧海以自照的曹公绝不是一个眼盲糊涂之人,我被曹操的如山如海可吞吐日月的心胸所折服,在《军师联盟》中,李晨所扮演的曹丕身上我恰恰看到了这样一种阔大的心胸与抱负,这里的曹丕更多了一丝的隐忍与不服输的骄傲,看过几集之后,我竟被这样的曹丕所吸引。
历史上总是说曹植天真善良不是为君之才,这点我到今天依然赞同,曹植是个诗人才子,太多诗性的浪漫,他的天真美好只适合活在诗的世界里,现实是一条肮脏丑陋又臭气熏天的河,子健不会跳入河中让河水污了自己飘逸翻飞的衣角。而子桓不同,他是务实的,理性的,与弟弟相比他少了一点洒脱,少了一点才气。但他对天下有着精准的认识,他明白这个天下需要什么样的人去治理,他懂得为上者应该如何去驾驭这个天下,还有比这天下更难驾驭的人心。曹丕早就跳下了现实这条河之中,咬着牙,忍受着熏天的臭气,污秽环身依然不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因为这也正是他父亲所走的道路,虽然他追赶不上他父亲的步伐,但他依然坚定,他相信终有一天他会登上他与父亲都向往的彼岸之地。这就是曹操为什么选择了他的原因。
《军师联盟》之中,我喜欢曹丕对着郭照所说的一番话,这是曹丕内心最直白的表露。
“我的父亲就像那泰山之巅的松柏,我出生在这样的大树之下,可以登高远望一览众山,这是我的荣幸,可我也许永远也无法超越他,无法正视这苍穹之美,这也是我的不幸啊。”
郭照按司马懿所教她的话回答道:“公子错了,青天就在头上,只要公子有振翅之心。”
反复回味这段对话,为曹丕能够有一览群山的雄心而开心,但又为被父亲光环所遮盖的他而心酸。
在曹丕心中父亲像神一样伟岸,他望着父亲的眼神充满了崇拜与敬畏,他渴望得到父亲的爱,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是他也知道父亲喜爱的是曹植和曹冲,剧中,看到曹丕屡屡被父亲呵斥,曹丕眼神中流露的受伤是那么明显,让人莫名的想冲上前去抱抱他,安慰他:其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前几集的曹丕委屈的像古时候新婚不受公婆待见的小娘子,不仅父亲对他冷漠,就连自己看上的司马懿也对他的招揽推三阻四,当曹丕一脸愤怒的对跪在地上的司马懿说“你利用我,你始乱之,终弃之,你不厚道”的时候,我在屏幕之外忍俊不禁,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屈原把自己跟怀王的关系比喻成美人和君子的关系,原来谋臣寻觅良主就跟美人寻找能够宠爱自己一生的君子一样的急迫,只不过电视剧里边的曹丕更像是那个不被君子宠爱的小美人一样,一肚子的委屈,临走时司马懿要送他离开的时候,那一声傲娇的“跪着吧”,把曹丕此刻求贤不成(求爱不成),又爱又恨的心里表露无疑。不得不说,这几年想起李晨就想起了跑男,看了军师联盟之后,才忽然记起,李晨也是我曾经喜欢的吴哲,我喜欢的龙乌鸦啊。
也许这样耿直的曹丕也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曹丕,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就像经典的《三国演义》一样,里面的人物都是经过艺术的加工的,就连《三国志》谁也不能说那里面的人物就是历史真实的形象。
曹丕的爱情在前几集中已经初露端倪,很含蓄,但是却如此动人。当曹丕握住郭照的小手,一本正经的谈着性命攸关的大事,屏幕之外的我却能品味到俩人初初心动的甜蜜。对于郭照来说,曹丕手掌的温度换来的是她一生无悔的相守,又是一个痴情的傻女子,又一个可爱的可敬的真女子。
《军师联盟》细节非常考究,人员选择百分之九十九满意,想夸赞的地方太多了,吴秀波等老演员的演技还是炸裂般的好看,曹操对着杨修说“小点声”的时候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年轻演员都非常好,可惜了只有六集就挂了的郭嘉,希望能恶补一下三国的历史,多了解一下这些人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剧越来越挑剔,回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经典电视剧,常常觉得现在的小孩子真可怜,他们童年看的都是雷剧,但是我相信还有导演有自己的坚守,坚持在拍好剧出来,而我们这些观众的任务就是要告诉这些导演们,你们只要安心拍好剧,收视率和宣传我们观众来搞定。

 5 ) 《军师联盟》:打开三国历史的一种方式

“我辈治学,就是要从残章断简中重塑文明……学识之对错不仅仅在乎于文字,更关乎于态度。”这句台词大概在试图告诉观众们,比探索“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正是我们真诚探索世界的态度。

一种“生活化”的历史剧

历史一旦被尘封,我们对他的任何描述,便都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主观色彩。尽管历史文本(譬如“正史”)与文学文本的性质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带有“虚构性”,只是文学文本有意“虚构”,历史文本则往往是在力求客观时,不知不觉中调动了人类的想象天赋,以试图还原历史真实;何况,一些历史文本还会囿于官方禁忌、个人好恶等主观因素,避讳或夸大,这些无疑也是“虚构”因素。既然“虚构”不可避免,是否意味着“历史真实”只是虚无呢?《军师联盟》第一集其实就给出了答案:“我辈治学,就是要从残章断简中重塑文明,上合圣贤之精神,下利国民之策略,决不是断章摘句,相互争斗。这篇文章(指《咸有一德》)上可规劝君王,下可教导庶民,就应当流传于后世。研究注疏,怎么能说是无用之功呢?学识之对错不仅仅在乎于文字,更关乎于态度。”当然,司马懿(吴秀波饰)的这段台词所谈论的是学问,但或许也融入了导演和编剧有关历史剧的见解。早在郭沫若,便提出过“失史求似”,即强调不拘泥于史实,对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追求历史精神的真实,这种“历史精神”大抵正是台词里所说的“态度”。而历史剧本身也正是“从残章断简中重塑文明”。既然是“重塑”,就不可能是严格意义上的“还原”。或许,学习历史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还原历史真相,而在于我们在追问历史真相的过程中,不断重新认知自我,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乃至完善我们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这便是“重塑”。换言之,“重塑”实际上是我们与历史的“对话”过程:我们在断简残章中和古人进行精神交流,并在此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月旦评上,司马懿与杨修的精彩论辩

《军师联盟》无疑是一次“重塑”历史的尝试。不过,相较于以往的“历史剧”,该剧的确另有风格,故而不少观众认为它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通过观看全剧和该剧的纪录片后,笔者窃以为该剧的某些“漏洞”未必是因马虎而留下的“疏漏”,反而可能是创作团队有意为之的“革新”。就从该剧总体上看,它实际上打破了传统历史剧的“宏大叙事”模式。最为典型的“宏大叙事”便是《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贞观之治》等聚焦于某一帝王的历史剧,上述这些电视剧当然不失为佳作(其中《康熙王朝》可能硬伤较多),但几乎无一例外以某位帝王为主要视角,其关注的也多为重大历史事件(如《雍正王朝》中的九龙夺嫡、摊丁入亩等,《康熙王朝》中的平三藩、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等,《汉武大帝》中的七王之乱、凿通西域、汉匈战争等,《贞观之治》中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总之,总逃不掉一个“大”字。此外,《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历史剧又属另一类。这类历史剧不再聚焦于帝王,而从较为微观的事件出发,且这些事件往往还具有鲜明的虚构性,如前者的“改稻为桑”和后者的“孔雀东南飞计划”,均为编剧刘和平所杜撰,但又都还原了历史精神,可谓是“以小见大”尽管以“小”入手,落脚点仍是“大”,这个“大”即包括历史社会风貌,又包括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政治思想、政治理想(如《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帝朱厚熜的“制衡之术”及海瑞的“君臣共治”,再如《北平无战事》里的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文化传统(如两剧中的士大夫文化及《北平无战事》中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乃至两剧都有所表现的“贪腐文化”)及其嬗变。总之,以往的历史剧,无论是聚焦于重大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还是以微观事件切入,其所表现的内容,或多或少都与“大”有关,这或也符合多数观众关于历史剧的“期待视野”。《军师联盟》却打破了这一“期待视野”,它着重关注的是“小”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议论道:“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如果说以往历史剧更多关注的是“飞扬”,该剧则花费了不少笔墨去表现“安稳”。首先是三国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都将历史记载与人物日常生活结合了起来,如华佗的麻沸散及古代外科手术与张春华的难产,华佗的五禽戏与司马懿的每日晨练,再如曹操的节俭与清汤蔬菜汤饼以及曹丕对葡萄和弹棋的痴迷。上述戏剧细节均依据于历史文献记载,但基本又都是远离“宏大”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处理,基本得到了多数观众的赞许。此外,该剧的又一“安稳”化尝试却遭来了一片骂声,这便是该剧后半段(自曹操去世后开始)大量的家庭生活描写以及渲染这一描写的喜剧色彩。而有趣的是,无论东西方,大抵喜剧总不及悲剧高贵:悲剧常以英雄为主角,鲁迅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格调崇高;喜剧则常以普通人为主角,鲁迅语“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气氛滑稽。平心而论,观剧时,我也觉得后半段总体上不如前半段,并认为这些元素和影视剧的商业性密不可分。但结合该剧纪录片中导演和演员的解说,我同时又建议不妨将这些处理视为该剧创作团队的一个尝试,即试图在与“宏大”息息相关的历史题材中表现日常生活,从而将历史人物还原为“人”。诚如导演张永新在该剧纪录片《何以论英雄》中所言:“在我们的故事当中,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我不想去做伟大,我们要做的是实在,要每一个人都是脚踏实地的、双脚踩在泥土里的人。”故而,我们在剧中看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被一笔带过,以司马懿夫妻拌嘴为代表的各类鸡毛蒜皮,却被施以浓墨重彩;在人物塑造上,也十分重视细节描写,如曹丕没完没了地吃葡萄,再如曹操把落在桌案上的面片捡起来吃,又如杨修美滋滋地烤肉(都是吃货)。全剧,也以司马懿个人视角为聚焦,尽管在上部里多少有些“美化”之嫌(在上部四十二集中,司马懿的人物塑造没有曹操、曹丕父子的人物塑造成功),但大概还是表现了司马懿作为普通人的欲望、理想、情感以及喜怒哀乐惧等情绪。只是,目前来看,电视剧对司马懿野心骚动不安的表现或许略有不足;不过,司马懿是一个成长性人物(任何人都是),性格亦极为复杂,大概并非是天生的野心家,其性格是在其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慢慢积累而成的,相信在下部中,吴秀波会有更为精彩的表演。

“肥皂剧”既视感的司马府故事线

诗人与政治家

于和伟饰演的曹操无疑是众多版本的曹操中较为丰满的一个。鲍国安扮演的曹孟德自然珠玉在前,尽管有《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镣铐”,鲍氏却依旧将曹操的亦奸亦雄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我幼时观看剧版《三国演义》时,竟然对曹操又爱又恨。于版的曹操亦不逊色,尤其横槊赋诗的情节最为观众津津乐道,这里的确鲜活地展现了孟德“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夕阳浊酒,瘦马西风,壮心不已,英雄迟暮。“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孟德之诗,妙就妙在对人生苦短的深刻揭示上。曹操是卓越的政治家(“揽申、商之法术”)、军事家(“该韩、白之奇策”),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而政治家和诗人往往具有迥然不同的性格,能将二者集于一身,正是曹操的超凡之处。政治家所需要的是刀剑般的冷静,他们所追求的往往是“避免最糟”,在残酷的现实斗争中求得生存;而诗人所需要的却是烈火般的热情以及春水般的柔情,是深情,他们所渴求的又往往是“求得最好”,在理想世界中寻觅世外桃源。总之,政治家难免是冷漠的现实主义者,诗人则常常是热烈的理想主义者。(当然,政治家和诗人都有万般不同类型,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因此,曹操时而残暴如恶魔,时而又慈悲如菩萨,时而如强盗般可憎,时而又如婴孩般可爱。剧中的曹操,对政敌心狠手辣,毫不留情,逼迫董承咬舌自尽、缢死董贵人,并将王子服和吉平枭首示众。不过,在政治斗争中,这种“心狠手辣”却必不可少,甚至可被视为一种当机立断的果决,是一个政治家必备的基本素质,因为“在权力的游戏之中,你不当赢家,就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中间地带。”([美]乔治·R.R.马丁:《冰与火之歌·卷一:权力的游戏》(全三册),屈畅、谭光磊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吕思勉先生亦在《替魏武辩诬》一文中议论道:“政治上的斗争,既然和军队作战一般,则不但对于敌党的手段,有时是不得不然,即对于本党,亦是如此,因为要整顿阵容,就不能不把有害于团结的人除去,这正是和军队里要讲军纪一样。”(吕思勉:《三国史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3页。)《三国演义》里,董承一方被赋予了“政治正确”,代表匡扶汉室的“正义”一方。实际上,董承一方也未必没有政治野心,须知,刘协先后为董卓、郭汜李傕挟持,后又成为曹操的傀儡,倘若董承“诛曹”成功,也未必不是下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于和伟版的曹操,除去“横槊赋诗”的经典桥段外,有两个片段令笔者印象深刻。其一,是官渡之战后,在焚烧部下通袁书信前对两位儿子曹丕、曹植的考察。前者建议“查而后烧”,从而将通袁者一一找出并剪除;后者则怀揣宽仁之心,认为应该付之一炬。此事载于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本只有寥寥数语:“公(曹操)收绍(袁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页。)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页。)剧中,编剧则发挥想象,加入了曹操试探二子态度的情节。这里,二子的不同态度或共存于曹操心中:以曹公之聪明,未必不知有哪些人可能暗通袁绍,他心中也许早有警惕与提防;但在另一方面,孟德又有宽厚大度的一面,能站在部下的立场思考,从而理解、包容他们:“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此外,曹操也有其无可奈何、迫不得已的一面(田余庆便持该观点,见其《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一文,载其《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曹丕“矫情自饰”、工于心计,曹植却“性简易、不治威仪”,率真随性。(参见《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见[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4页。)曹操对曹丕的苛刻、对曹植的偏爱,大概也投射着曹操内心深处的价值判断:他或许厌恶权术,崇尚真情。除此之外,曹操对曹冲的宠爱,或也与该幼子的宅心仁厚有关,曹冲曾为救一库吏(仓库中马鞍“为鼠所啮”)“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见[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7页。)可惜,曹冲早夭,曹植也似缺乏君王气度。一次擅闯司马门,一次被征解救曹仁时“醉不能受命”(参见《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见[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4页。),致使曹子建最终与魏太子之位无缘。曹植之性情放纵不羁,于审美上看固然潇洒脱俗,但于现实中看却荒唐至极,魏晋名士之风度多类此(如《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

其《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即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令”,载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见[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20页)虽为一篇政令,却也是一篇抒情性自传,字里行间,真率诚挚之情如泉而出、如溪而下。他坦率承认,他不会因贪恋虚名而放下权力:“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页)作为诗人,孟德不乏率真之性情;作为政治家,曹操又不得不紧握权力,乃至一再集权,以适应军事战争和政治斗争的需要。《军师联盟》第一集,华佗劝说曹操归隐山林,曹愤而将华下狱,便正反映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敏锐与多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实际上,曹操年轻时,也一度欲隐居山野,以待政治清明,可惜不遂人愿:“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页)一旦开始“权力的游戏”,便至死难有片刻安宁,乱世之中容不下一声空山鸟语。奉天子于许都后,曹操一再集权:先任大将军、封武平侯(建安元年九月),不久又将大将军一职礼让给袁绍,改任司空、行车骑将军(建安元年冬十月),后又升任丞相(建安十三年夏六月),以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七年春正月),最后乃至相继受封“魏公”(建安十八年五月)、“魏王”(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甚至“设天子旌旗”(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戴十二旒王冕(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架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见[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页。)以上集权行为,一方面显示着曹操日益膨胀的野心,另一方面又是迫于形势的应对策略:“汉末魏初,三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客观上迫使曹操、文帝曹丕全都大权独揽……”(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6页。)

曹操、曹丕父子

言归正传,除曹操借军中通袁书信考察二子外,剧中又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曹操戏,是曹操、荀彧诀别一场。荀彧对曹操的情感复杂,既失望于曹操与匡扶汉室的理想渐行渐远,又始终感念其明公的知遇之恩,并真诚敬佩曹公的经天纬地之才。曹操对荀彧的态度极为复杂,不能简单以真情假意论之。一方面,作为普通人,作为荀彧的朋友和同僚(二人皆为汉臣,一为司空、丞相,一为尚书令,荀彧为汉廷官员,并不在司空府、丞相府任职),曹操对荀彧自然有掏心掏肺、坦诚率性的一面,剧中曹操与荀彧的一番话,也当是肺腑之言;不过,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家,作为荀彧的主公(曹操与荀彧虽同为汉臣,但事实上荀彧也追随曹操多年,视之为明公,曹操也将荀彧誉为“吾之子房”;这里很有意思,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一心复兴韩国,任为韩相,与刘邦也本是联盟抗秦的关系),曹操却不得不剪除异己,以维护政权稳定与政令统一。因此,曹操既希望能与荀彧继续同行,又担心他对汉室的忠心会威胁自身的统治,矛盾之中,最终以空食盒试探之。空,或许多义——既可以是已无汉禄,请君自裁;也可以是虽无汉禄,可食魏禄,这全看荀彧自己的选择。因此,荀彧之死,虽无疑有曹操暗示与胁迫的诱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荀彧的自我选择。荀彧之死,大概也使曹操羞愧万分,记得易中天说过,曹操不敢篡汉,或许也是因为他无法忘怀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剧中,荀彧死后,曹操命人细查荀彧的书简,这又是他政治家的一面了,但此事并不能代表他真诚的一面就是伪装,只是每个人都不可能只有一面,这些不同层面之间可能还看似矛盾,但又都是事实。人是什么?一撇一捺,一笔是兽性,一笔是神性,这才立起一个“人”。一言以蔽之,不是人有好有坏,而是每个人的人心都有好有坏,而且这好坏的界限往往含糊暧昧,或只在一念之间。

荀令君

“这江山谁也带不走。”二十三集,魏王曹操薨。曹操死前,又会想到些什么?是黄泉下向自己追问“母亲(指丁夫人,长子曹昂之养母)在哪”的曹昂,还是为救自己而身亡的猛将典韦以及英年早逝的天才军师郭嘉,或是因为继承权而渐行渐远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也许,他忽然想起多年以前,许劭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时他只是付之一笑,也许觉得正合心意,也许暗想狗屁不通;能臣或奸雄,本也只在一念之间;能臣或奸雄,又岂能全凭自己选择?

在父亲曹操文治武功的耀眼光芒之下,加之曹植的“八斗之才”,魏文帝曹丕似乎稍显黯淡,其实曹丕并非庸才。尚为魏太子之时,便能当机立断地平定魏讽之乱,足见不乏果敢之胆识。称帝后,曹丕在经济上推行屯田制;政治上限制宗亲、禁止后宫外戚干政,推行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尽管此制度为门阀垄断政权之肇始,但在当时看的确有效地巩固了魏国政权),巩固新政权的统治;在军事上以伐吴名义和安抚方式解决青徐豪霸割据问题,还重新凿通西域、设西域长史府 ,尽管最终未一统三国,这些都显示了曹丕作为一位君主的政治、军事才能。事实上,曹子桓文学上的才华,也并不逊色于其父其弟。南朝梁,刘勰便在《文心雕龙·才略第四十七》中探讨道:“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00页。)刘勰充分肯定了曹丕的文才:“魏文之才,洋洋清绮。”同时,刘氏又指出了这二曹的差异:曹植才思敏捷,诗歌绮丽、奏表俊逸(“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相比之下,曹丕则更为理性,致使其思考往往缜密完备,也因此使其笔力稍显迟缓(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加之,南朝的谢灵运、钟嵘等奉曹植为诗歌天才,故使俗论多扬曹植而贬曹丕。这其中大体也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倾向,如崇尚藻饰、讲求对仗等。此外,“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曹丕因为身居九五之尊,其文学才华反被忽略;而曹植则因身世坎坷而博得众人同情,从而使其诗歌“益价”,同时,“诗可以怨”,政治上的失意又确实为其后期诗歌创作增加了厚重感,这便是名副其实的“以势窘益价”了。

及至明末清初,王船山(王夫之)在其《姜斋诗话》中甚至完全颠覆了传统对二曹的认识:“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 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 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清]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戴鸿森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页)在王夫之那里,曹植反成了堆砌辞藻的“凡才”,而曹丕则成为清新脱俗的“仙才”。就曹植的诗歌创作而言,的确多用对偶,辞藻华美,大概符合南朝的主流审美,故被谢灵运尊为“八斗之才”;曹丕之诗婉丽幽深,更开创七言诗之先河,其散文则清新流畅,饱含深情,不落窠臼。载于《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魏略》的两篇《与吴质书》,便是散文中的佳作。尤其第二篇,深情流露,字字恳切,足见“矫情自饰”的曹丕亦有真诚坦率的一面:“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4页。)东汉末年以来,江山飘摇,世事动荡,士人常有人间无常之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亦感慨道:“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顷何以自娱?”([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4页。)《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裴松之注引《魏略》:“太祖不时立太子,太子自疑。是时有高元吕者,善相人,乃呼问之:‘寿几何?’元吕曰:‘其寿,至四十当有小苦,过是无忧也。’后无几而立为王太子,至年四十而薨。”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其实曹丕、曹植兄弟二人之文才,各有优势,“文人相轻”之弊病,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已一针见血地指明:“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魏]曹丕:《典论·论文》,载张可礼、宿美丽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页。)曹丕此论,颇见政治家的博大胸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魏]曹丕:《典论·论文》,载张可礼、宿美丽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页。《军师联盟》不止一次出现了曹丕的这句名言。)但魏文帝曹丕终未完成其父未尽的统一功业,其后,司马氏的大晋江山也仅在不足四十年后(公元280年灭吴统一至公元316年洛阳陷落),便只余下江南;但前者的《典论·论文》却流传至今,大概文字一直是人类对抗遗忘的一种有效方式。

作为诗人,曹丕亦是个有趣之人,剧中着重表现了他喜吃葡萄的“吃货”侧面以及爱好狩猎、弹棋的“城会玩”侧面。实际上,曹丕擅长弹棋,见于《世说新语·巧艺》:“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角,低头拂棋,妙逾于帝。”(余嘉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原著,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37页。)曹丕可能还爱美,陈寿《三国志·魏书·方计传》载:“帝将乘马,马恶衣香,惊咬文帝膝,帝大怒,即便杀之。”([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82页。)该故事在《军师联盟》中也有所移植,只是加入了郭照(即历史上的文德郭皇后),此外,马儿的命运在剧中也好得多,不但没有被杀,还充当了一回“月老”。曹丕还颇有幽默感,其中亦饱含深情:“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见余嘉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原著,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48页。)

曹丕弹棋

政治家的无奈

《军师联盟》中由李晨扮演的曹丕,最出彩之处,是表现出了曹子桓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无奈。李晨在此剧中的表演可谓渐入佳境,一开始当看到曹丕屡遭父亲曹操的冷落和政敌杨修、丁仪的挑衅或暗算时,笔者几乎忍不住要喊:“子桓,快撕杨修和丁仪的名牌啊!”直到李氏曹丕像个渴望被肯定的孩子在父亲面前哭泣时,我终于感受到了子桓的真实血肉。其后,没有“汉臣”概念的曹丕身披铁甲、腿跨骏马、剑履上殿,接受刘协的禅让。他一方面趾高气昂、咄咄逼人,另一方面又给了刘协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山阳封公、保留天子礼仪,多少给乱世留下了一丝温情。汉献帝(山阳公)刘协和之后的魏陈留王曹奂,也均是禅位的末代君主里少有的善终者。

曹丕得到了帝位,但在曹丕称帝的背后,却盘踞着两大集团。首先是以曹仁、曹洪、夏侯惇以及第二代曹真、曹休、夏侯楙、夏侯尚等为代表的曹氏宗亲和夏侯氏姻亲集团,他们与曹操一同起兵,追随多年,大体是“寒族”地主,至少算不上儒家观念中的世家大族;与之相对的则是以陈群(颍川陈氏)、司马懿(河内司马氏)以及颍川荀氏、清河崔氏等为代表的士族地主集团。这两大集团间的斗争一直贯穿着曹魏王朝的始终,“高平陵事变”则宣告着士族(司马氏)地主的胜利和庶族地主(曹氏)的失败。陈寅恪先生认为:“河内司马氏是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替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陈寅恪:《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载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实际上,早在曹操时代,就已面临世家大族与曹氏集团的矛盾问题:“但是一个一个胜仗打完了,一批一批对手消灭了,曹操发现长江和秦岭锁住了自己前进的脚步,而世家大族又悄悄来到了自己的身边。时代的和阶级的限制终归是已无法超越的。”(田余庆:《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载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60页。)实际上,孔融、崔琰、荀彧等皆是士族的代表,尽管他们都不乏高贵品质,但在现实中他们也代表着士族地主的集团利益。

魏文帝曹丕

剧中,曹丕的一段台词吐露了一位君主的无可奈何:“你以为朕想实行新政吗?我要是不给士族一些恩惠,怎么收服他们,靠你手里的兵?你今日杀他一人,明日,他们就会用千千万万支笔来写你,骂你是叛臣,骂你是汉贼,骂你百年千年。司马懿的新政刚刚传播出去,士族就联名请行新政。如果朕不推行新政,今日大典之上,这些汉臣便会举着檄文来骂朕。”尽管君王自称“孤”“寡人”,但他们永远不可能孤立存在。他看似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看似可以乾纲独断,实则无时不刻生活在各类利益集团所编织的网络之中。当一位皇帝将大臣当作维护皇权的棋子时,他也正充当着大臣们参与政治的棋子;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真正实行统治的,并非某位君主、某个统治集团,而是权力本身,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权力的运行规则,谁也无法超脱于这个规则之外。该剧中,提前出生二十年的钟会在太学里慷慨论说道:“我看,这新政的志向,不仅是在限制权贵,甚至是在限制魏王、限制天子。”这些政治集团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最终只有生存与灭亡的区别。所谓的“胜利者”,往往并非是掌控命运的主人,而常常是时势的奴隶,正如剧中曹丕所言:“身为天子,朕的心意,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形势。”回到主人公司马懿,最后究竟是司马懿的一生验证了“三马同槽”的预言,还是“三马同槽”的预言一步步迫使司马懿成为历史上的“司马懿”,恐怕难以辨析。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后成就司马懿的也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他背后的士族集团,更是当时的历史形势,至于最后的结局是否如他所愿,也由不得他选择了。“人这一辈子,不但活个生死,还得活个对错。”我相信,作为成年人的编剧和导演都知道,人生不会有绝对的对错,倒是有绝对的生死。不过,如果只认生死,就意味着我们仅把自己交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法则,人生难免太过冷漠、无趣;“人的对错”则正是人类的主动选择,即在本无意义的世事中主动赋予意义。人的力量虽是微弱的,但并非毫无作用,而那些微弱的人性光芒,积攒起来,也足以温暖我们。

“人这一辈子,不但活个生死,还得活个对错。”最后的结局是否如司马懿所愿,也由不得他选择了。

个人原创《虎啸龙吟》剧评:《细节中的精彩与争议:<虎啸龙吟>细节探讨》

 6 ) 抠图的电视剧看得津津有味,有点良好的剧就吹毛求疵,

军师联盟虽然有点错误,就是你们说的时间轴问题和华佗问题,有些人抓住这些批个不停,搞得好像就你一个人看了历史书一样,如果真的按照史书拍,那几集就完啦,史书就那多的字,势必要改编,可是改编,必定会作出修改,因为电视剧只是讲故事,要故事有吸引力和拉起观众注意力,以及某些因素,会做一定修改,但是你仔细观察这部剧(目前为止)他所说的诗句和台词有没有出历史多久,有多少错误,而且相比较于那些抠图的,面瘫和说两句话就很尴尬的垃圾,这是一股清流,我们为什么要给垃圾许多宽容,给清流许多难堪,垃圾还有说好,清流再好你们也要从里面扣出点东西,说他不好,有错误,错误可以说,但是你说他不好,那请问现在的那些抠图电视剧满天飞,大家都不喜欢,有人做出点良心东西,你又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我不懂,我想问一句,你们想干嘛,把好东西给踩死吗????????????????而且有些评论很差,跟风说时间抽有问题,如果你不看,你自己去翻三国志和晋书,看看自己能看几篇,人家电视就一句“阿瞒”,有些人就高潮啦,就说不好,那某些剧,处处是错误,你怎么看的津津有味,怎么不说话,你们对好剧吹毛求疵,对坏剧呀,沉默寡言,就像知乎有句名言一样:中国最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对好人太坏,对坏人太好。

 短评

第一集看过来,历史方面不谈,制作还算精良,演员演技基本在线,可以一追

5分钟前
  • Pierye
  • 力荐

挺好看的剧,我喜欢张芷溪小姐姐的甄宓,一出场就惊艳,红衣更是美爆,她的结局也是惨,但愿来生我们不要再相见。

6分钟前
  • 挽梦忆笙歌
  • 推荐

从曹操死后,出现了神话的张春华、苦情的司马懿以及突然腹黑的曹丕...剧情也开始越来越浮于表面,内容俗套不堪。只有演员的演技、服装、道具依然精致耐看。这不很像我们看的许多低分的古装电影吗?一个华丽的空盒子....打到8.4确实过了.....

11分钟前
  • Teller小样
  • 还行

评分人数过4万了!军师这种题材能有这个关注度也是不容易,金秋再见!

16分钟前
  • 跪求乐透区
  • 力荐

于和伟只要再演一次孙权,他一个人就是一部三国。

19分钟前
  • 奈果宁
  • 推荐

看到谈到尚书伪经就暗自赞叹编剧用心,看到兵器的还原度更觉得这份心思如今难得,再加上于和伟的表演,勉强五星。但当我来到豆瓣,才知道有那么多优秀的历史学家在这里做学术研究,只悔自己在京师大学堂白读了这么久,竟还如此粗俗如此不考究如此不学术,咱们俗人都写不出影评,只能打分自白浅薄了

20分钟前
  • 义理来居
  • 推荐

除了配乐有点喧宾夺主,节奏有点散之外,情节还挺有看头的,人物也能立起来,比预期好,四星观望,接着看。(第一集的前半部分确实没开好;刘涛适合这种聪明的贤内助形象,比某颂舒服多了...翟天临真好哇,小哥哥算是青年演员里演技相当自然的)

23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司马懿跟柏灵筠终于抱在一起了,我正准备感动,弹幕飞过一句话:这剧我都追完了,司马懿啥时候砸缸啊?

26分钟前
  • 十三
  • 推荐

质感不错,历史感后面慢慢感受。抛开演员本身,剧的风格看来有吴秀波的气质~

30分钟前
  • 她莳
  • 推荐

看皇叔版的曹操 带劲

34分钟前
  • 饮马多瑙河
  • 力荐

曹荀离婚大戏太扎心了,想起易中天老师的话:“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称帝,或许是因为始终忘不了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

39分钟前
  • 扎红头绳的白菜
  • 推荐

实在是奇怪有人捧琅琊榜踩这部剧,私以为某榜的权谋比这部剧幼稚多了,无非脸孔讨人喜欢而已。这剧也没有标榜历史剧,如果艺术创作不能有虚构成分,那置三国演义于何地呢?服装道具比较考究,画面也有电影质感,不足之处对白过于现代,有些情节经不起推敲。另外剧的标题实在难以吐槽,减分项

40分钟前
  • 沧月凌
  • 推荐

很多人指出这部剧不尊重历史,可是这部剧的定位本来就不是历史剧啊。又有人说你不尊重历史也行啊,可以根据三国演义拍,可是为什么呢?前人可以编出一本三国演义来,现代人为什么就不能编出另一种三国故事呢?当然有人指出的称谓我觉得有理,编故事也要尊重基本法,所以扣一星。服装画面演技都挺好的

45分钟前
  • 凌枫
  • 还行

看不惯唯三国演义马首是瞻的高知阔论,明朝成书亦是时人所为,角色时间地点多与正史相违。为何当朝同为时人所述创作,皆要与前者无二?制剧态度已该鼓励,且看且论之又何妨。

49分钟前
  • 鸦哭魔yakumo
  • 推荐

影视剧历史如果丝毫不能动摇,以后的古装剧如何进行艺术创作?历史喷还是理智看艺术创作,就看观众了。凭良心讲这剧起码值三星吧,细节待推敲,制作精良,质感好,演员演技好,故事还算精彩。描写战争残酷,《十五从军征》足矣。还有把这剧跟《三国演义》比较,真有必要吗?

53分钟前
  • 菡萏
  • 力荐

16年2月到11月份,《军师联盟》在横店影视城养活了好大一批群演。盔甲重、场面大、还很累、每天要的人都很多,都是打仗!但去这个组工资也高,很多人是又爱又恨。去年没去过这个组的群演都不算真正的群演。翻翻自己的工资单,有30几天陆续去过这个组。制作精良,不像其他赶进程那些妖艳的贱货!

57分钟前
  • 江南开爷
  • 推荐

这边是誉王配梅长苏 那边是靖王配秦般若 曹丕焉能不赢

59分钟前
  • 小河子
  • 推荐

在看这部剧之前,你可能只知道吴秀波、刘涛、于和伟、李晨、王劲松、翟天临。但看完之后,你只会记住司马懿、张春华、曹操、曹丕、荀彧、杨修。看过花絮,这帮人不计成本的拍了将近一年,熬夜看完前几集,真的堪称年度演技教科书。快去看吧,这个剧会给你惊喜。

1小时前
  • 天亮天黑
  • 力荐

演完刘备演曹操,于老师挺棒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1小时前
  • 尽欢
  • 推荐

总结三星半,前半段真不错,不是历史,也不是三国演义,更像水煮三国,全新的故事将三国题材中谋权与计谋刻意突出,跳脱演义对该剧接受度能更高一些,对司马懿从开始就强化了隐忍的个性,皇叔版腹黑曹操大赞,于和伟真牛逼!曹操死后,故事就没那么好看了,总觉得配角塑造要强过主角,有点遗憾

1小时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