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草原

HD中字

主演:亚历山德拉·艾迪尼,尼克斯·普尔索尼迪斯,吉欧格·亚曼尼斯,瓦西利斯·科洛沃斯,伊娃·科塔曼尼多,陶拉·斯塔索普洛斯,Thalia Argyriou,Smaro Gaitanidou,米哈利斯·扬纳托斯,格里戈里斯·埃万耶拉托斯,Aliki Kamineli,Andromahi Hrysomalli,Alex Moukanos,Thodoros Teknetzidis,Dimitris Kolovos,George Houliaras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2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3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4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5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6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3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4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5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6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7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8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9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哭泣的草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9年,俄国内战。为躲避战火,斯拜罗斯(Vassilis Kolovos 饰)带着妻子戴娜(Thalia Argirioua 饰)和一双儿女,随着难民潮辗转来到希腊。十几年过去,俄国难民不断聚集,最终形成一个名为“新敖德萨”的小村庄。斯拜罗斯的养女艾莉妮(Alexa ndra Aidini 饰)如今已长成落落大方的漂亮姑娘,并和心爱的小伙同时也是她的非血缘兄长埃里克西斯(Nikos Poursanidis 饰)生下一对双胞胎。为了逃避养父的控制与霸占,艾莉妮与爱人开始漫无止境的逃亡。时间进入1936年,一家人暂时得以安定。为追寻音乐梦想,埃里克西斯告别妻儿远赴美国。在此之后,战争统治着这个世界,也摧毁了艾莉妮苦心经营的家庭。在混乱的大时代的背景下,他们随波逐流,生离死别……  本片是“希腊三部曲”第一部,并荣获2004年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设得兰谜案第三季凉宫春日的消失大校的女儿相棒第七季特工总裁俏冤家灰姑娘的陷阱电影往事关于伊丽送行西厢记我是传说仙女2011律界巨人第一季爱的飞行模式二龙湖往事之黄金劫卧室首次接触:失落的亚马逊部落宇宙中心五盗口火线之上开端2022关中刀客之鹞子龙五沙漠白日庖丁传奇之鸳鸯蝴蝶料理梦遮天:禁区烈火男儿之超级英雄天伦劫[1968]我最美丽的时候血婚新娘无所畏惧的女孩奥卡菲娜是来自皇后区的诺拉第三季紫蝴蝶城市英雄邻居的窗麻辣母女莫斯科保卫战北京遇上西雅图卡廷惨案天在上金刚复活

 长篇影评

 1 ) 黨悲傷漫成河流

吾愛,Eleni,44年12月1日收到你的信。在這世上,這封信竟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歲月才抵達我這裡,真是個奇跡,我一邊哭,一邊笑,感謝上蒼,我的祖國自由了,我在帳篷裏慶祝,醉了,你抱怨我把你忘了,怎麽可能啊,這麽些年,斗轉星移,無時無刻我不是在思念著你?我們在這陌生的島上,在這泥濘渾濁的河流裏,和手中的槍一起腐蝕,一天,又一天……。60000軍隊,60000男人在等待死亡……,等待離開這地獄般的沖繩島。

昨晚,我夢見,我和你,一起離開,去尋找這河流的源頭。一個老人領著我們,沿著河畔向前走,河谷變得越來越小,最後竟裂開成無數的小溪流……。突然,在那積雪覆蓋的山顛上,老人指著一片陰鬱潮濕的野草地讓我們看,只見那每一片草葉上盈滿了細小的露珠,偶爾滑落在這柔軟的大地。“草地,”老人說,“河流的源頭。”你伸出手碰觸這濕漉漉的綠草,當你擡手時,只見幾滴露珠悄然滾落,落進大地,像淚水……。

不經意閒,淚水奔湧而至……

1919年,蘇聯内戰爆發,紅軍進入烏克蘭Odessa,當地希臘住民被迫選擇逃亡,而Nikos和Eleni還只是懵懂無知的孩子,也被迫跟隨逃亡隊伍回到希臘,回到他們真正的故鄉。在這裡,一個民族的歷史命運起伏在Nikos和Eleni兩個人的逃亡生涯中拉開了序幕。

安哲的鏡頭一如既往的乾淨、詩意、冷靜沉著,長鏡頭下,只見乳白色的漫漫河流、灰褐色的草灘,一群衣著整齊、面容憔悴的人群朝我們慢慢走來,他們一手拎著行李,一手牽著孩子跨過草灘上的積水向我們走來。這個鏡頭是漫長的,肅穆蒼涼,充滿了智慧和冷峻,是一種思考的姿態,鏡頭背後是安哲的聖潔而悲愴的面龐,而他正領著觀者穿越一個民族的歷史長河,撥開重重迷霧,要和我們一同去體驗和見證一個民族的盛衰榮辱。人群越來越近,鏡頭緩緩向下,積水的河灘倒映著他們越發清晰的身影。Eleni總想抓住Nikos的手,兩個人的命運從此相依相伴。

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幾年時間,這群被流亡的人在這荒蕪的草灘上筑起了房舍,有馬,有羊群,開始了平靜的生活。(天啦,這多像聖經中的場景阿,雖然這時的生活充滿艱難,但神還是在護佑著他們,並沒有將他們遺棄。)而Nikos和Eleni業已長大成人,Nikos的父親難忍喪妻的悲痛和寂寞,竟強納Eleni為妻,而不顧青梅竹馬的Nikos和Eleni的相愛。就在結婚的當日,Eleni和Nikos私奔了,又一次開始了逃亡生涯。(這裡感覺有些不連貫,我看的是2小時40分的版本,差了20分鐘,可能這裡被剪掉了一部分。還有就是Eleni與雙胞胎孩子那部分有斷層,明顯銜接不上。)

如果說Nikos和Eleni的第一次逃亡是懵懂的,那麽這一次卻是有意識的,理智和清醒的,是以追求愛情和幸福生活為出發點的。雖然這裡表面上看起來與整部影片的宏大史詩主題沒有太多的聯係,但這一部分絕對是必須的,我完全不同意累贅冗長的説法,正是連個年輕人的愛情讓他們選擇出逃,而正是出逃的這種行爲構建了與外部世界的聯係,從而史詩主題得以在更廣闊的世界裏展開。

Nikos的音樂天賦得到劇院老闆的賞識,這位古道熱腸的老人收留了這兩個年輕人。音樂是安哲電影中永恒的組成部分,這一部也不例外,流浪藝人可能是希臘民族文化的一個有力表徵,這個群體,有文化,熱情,嚮往自由,言談舉止和音樂中處處散發著悲傷哀婉的氣質,至少在安哲的電影中是這樣。兩個年輕人雖然有了棲息之所,而生活仍然是殘酷的,30年代的整個世界都處在危機四伏的動蕩中,白色恐怖及納粹主義思想像瘟疫一樣,侵襲著這個被神抛棄了的世界的每個角落,而作爲人類歷史文明的搖籃之一的希臘也不能幸免,處處籠罩著極權主義,處處散發著死亡的氣息,這個世界真的被神遺忘了,抛棄了,被惡魔詛咒了,他們要在養育自己的母親的身體上殘殺自己的兄弟姐妹……。電影裏雖然沒有血腥恐怖的戰爭場面,但殘破凋零的城市,暗淡的街景,慘白的天空和海洋,沒有表情沒有笑容的面孔,分明比鮮血淋漓的戰爭場面來得更令人觸目驚心。歷史沒有罪,有罪的是人類,而這人類的罪惡要讓一個曾孕育人類文明的民族,一個母親來承受,這也許才是人類最可怕之処,也是最可恨最可悲之処。Nikos和Eleni這兩個年輕而弱小的生命在滾滾的歷史車輪面前簡直微不足道,他們靠著拉手風琴勉強維持生計,一面還得躲避來自父親的壓力,他們甚至無力撫育自己的兩個雙胞胎孩子,只能寄予他人,這該是多麽殘酷的人生?

在安哲的電影中,我們處處感受到人類的荒唐、無知和渺小,以及那難言的孤獨與創痛,一如Nikos和Eleni,但奇怪的是,面對著令人難以忍受的人生悲苦和淒涼,在安哲鏡頭下活動著的群體並沒有起而反抗,他們只是默默承受來自未知的一切打擊,他們似乎在等待,等待黑暗散去,黎明降臨。更奇怪的是,他們似乎更願意保持本真的自己,保持著對生活的樂趣,音樂總是他們感情上的依賴,在音樂裏,他們可以忘記紛亂擾攘的世界,忘記一切悲傷和不愉快,縱情歌唱,翩翩起舞。這樣隱忍的人生態度恐怕很難讓人接受,但是,藝術終究是藝術,它讓人思考,讓人感受美的、詩意的恒久力量。

在一次舞會上,父親終于找到了他們,並和Eleni跳了一支舞,離去時倒在門口作別人世。寫到這裡,我哭了,我為這位父親而哭,為他的寂寞和孤獨而哭。我想,Nikos和Eleni應該原諒父親了吧,父親的一切錯誤不過是因了一顆孤獨而淒涼試圖尋求慰藉的心。Nikos和Eleni隨著父親的棺槨回到故鄉,那熟悉河流、村莊,送葬的隊伍飄蕩的河流上,肅穆而蒼涼,一切言語都是那麽蒼白無力,黨我看到這一幕時,不得不嘆服導演神奇的鏡頭語言。跟著鏡頭,觀者緊隨Nikos和Eleni,那是對已然失去的歲月的追逐,隨著Nikos一聲“父親的羊!”我們跟著緩緩移動的鏡頭,那熟悉的樓房,然後就是那足以令任何一位觀者觸目驚心的一幕:父親的羊血淋淋的被倒挂在那棵巨大的樹上,鮮紅的血落在泥地上,乾涸成斑駁一片,死亡的氣息令人不寒而慄。儘管導演已經非常克制,但這一幕,仍然如同利劍般划過身心,讓人痙攣,絞痛。羊,我想這在聖經中有著何等的分量。導演告訴我們,一場慘絕人寰的災難已然來臨。

爾後,Nikos爲了追逐音樂夢想,只身去往美國。而Eleni在一次政治鬥爭中,被捕入獄,被迫與還在睡夢中的兩個兒子分離。從此音訊全無,生死兩茫茫……

二戰結束,Eleni被釋放,看守交給他一封信,是在一位美國士兵的屍體旁撿到的,丈夫的噩耗傳來……

而兩個兒子,也在内戰中戰死……

尤基斯!尤基斯!我的孩子!我的寶貝!起來,我的尤基斯!起來,我的尤基斯!我沒有了你們,再沒有人讓我去想念,再沒有人讓我去等待,在夜裏,再沒有人讓我去愛了。你是他……你是你。你是他……你是你。

 2 ) 一个民族的受难

    一直想看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当我只看过他的介绍,我便坚信,这必定会是一位让我颤抖着去崇敬的电影大师。后来,也有过一些机会,但上天总像是故意跟我作对:先是错过了《永恒的一日》,然后是买到了《雾中风景》,却不能看。近日又买到一部《希腊首部曲:悲伤草原》,是他2004年的作品,老天开眼,这次终于遂了心愿。长久以来的直觉竟然准确无误,从书上得来的印象一一应验在屏幕上,那一刻我无比满足,同时相信美好的事物得来总需费一些周折。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一部超逸拔群的史诗电影,可惜它至今还未取得与它本身价值相匹配的国际声誉。故事纵跨从1919年俄国内战到1949年希腊内战这三十年时间,讲述了一个名为艾莲尼的希腊女子的悲惨命运。她的丈夫是一个手风琴艺人,两人青梅竹马,并早早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男孩,然而战乱纷争中一家人聚少离多,吃尽苦头。丈夫去美国后参军,在二战中牺牲。两个孩子在希腊内战中分属敌对的阵营,最后也双双战死。只剩下艾莲尼一个人,不知她是选择继续,还是终结?影片并不是单只拿出爱莲尼这个人物和她的单个家庭的境遇来折射希腊人的整体变迁,而是通过她这个点去带动希腊人的面,涉及到流浪艺人,迁徙的牧民,以及更多无家可归的平民,从而塑造出一个民族的群像。这就是所谓的悲天悯人吧,当草原变成河流,当人的泪腺也已干枯,这个民族还在宿命般地颠沛流离。

    从电影中认识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虽然不能如史书般详尽,却往往更形象,更容易透彻地一眼看到灵魂,欣赏大师的作品尤其如此。比如说塔科夫斯基,看他的电影,就如同品读俄语文学大师的传世佳作,能时刻感受到俄罗斯人坚忍的民族性格和凝重的人文精神,主人公大都是沉痛、积郁的,这也像极了那块土地。我时时看到主人公被无常的命运逼仄得心在滴血,此时他们的形象便和整个民族重叠起来。有人说安哲也是沉重的,悲观的,这我倒不觉得,起码在《悲伤草原》这里,我感觉他镜头下的希腊人有点像犹太人了。这一生所遭受的无止境的苦难,仿佛全是命中注定的,他们所采取的态度是等待,把这黑夜熬过去,而不是逆天而行,去改变什么。因此我觉得希腊人的人生哲学主要是隐忍、避让,当然他们也在抗争,但这抗争不是面对命运的强势姿态,而只是被压迫处境中的自然反弹。他们深信美好的一天终将到来,抱着这个信念,看什么都平淡了,因而他们能在光景黯淡时奏响乐章,翩然起舞。在他们眼中,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在,再大的天灾人祸也掀不起致命的波澜。片尾艾莲尼的独白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她的大意是:只要还有一个人让我盼望,让我爱,我就能直面人生的苦难,坚持下去。可是现在连最后一个亲人也离我而去了,我孤零零的一个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可见,这个片子一直是被希望牵引着,去呈现一个民族多舛的命运,兼有质问“命运你为何如此”的意味。到最后,结论出来了——“上苍是冥顽不灵的”,艾莲尼纵声悲号,这才宣告了一个悲剧的完成和一个沉重主题的诞生。而在之前看的过程中,这都没有显形,统治整个影片的还是忧伤的情绪,我也还觉得安哲处处透露着一种冲虚平和的人生观。

    安哲是诗意的,我想不出还有谁能拍出这样从画面到叙事,从形式到内涵均高度统一的美感。再拿塔科夫斯基来做比较,他也是极诗意的,但他的诗意是血性的,画面总是笼罩着一层即将铿锵起来的惨烈气氛。安哲则不同,我甚至觉得他的感情已经消解在优雅的长镜头里了,画面上只剩下弥漫不散的诗意。然而回头再一品味,他所有的感情都在,只是这感情表露得自然之极,全是合着故事的独特韵律在流动,令我一时间分不清这是主人公的忧伤,还是导演的忧伤。片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画面,安哲之所以营造这些镜头,给人的感觉是他都没有任何去发掘画面象征性意义的动机,而全然是出于一种对浓缩的,高度具象化的表达手法的执着。比如:父亲死后,他的羊群被人宰杀,挂满了房前那棵大树,鲜血流了一地。放在别的导演手里,这可能会被处理得挺吓人,也可能让人愤慨,最少是突如其来的震惊,但安哲就那么娓娓道来,没有强烈的冲击力,仿如一拳缓缓打在人的心口,在观者心中激起的滋味却是五味俱全,难以言说。再比如:艾莲尼和丈夫分别那段,她手中是尚未织完的红毛衣,丈夫牵着线头,他的船渐行渐远,红线也越拉越长,越拉越长……这是个形式感颇重的设计,但安哲拍来既不显做作,也不过分煽情,还是那一贯沉敛的调子,还是那一贯悠悠然的凄凉况味。安哲技巧的圆熟还体现在细节的设置上,艾莲尼逃婚时穿的那袭婚纱,陪伴了她的一生,多次出现在重要的关节,是一个很有内容的指代物。而他们的老房子,从短暂安定时的风光,到被法西斯分子破坏,再到被大水淹没成为废墟,暗合了命运的步伐,更衬托了人物的心境。

    世间没有完美的电影,只有在电影中获得完美体验的观众。《悲伤草原》给我的感觉就是完美的,只觉得它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再合适不过了。很可能我是一时冲动脱口而出,唉,全因我已陶醉于安哲那毫无破绽的凝练了。

    必须一提的是,《悲伤草原》只是《希腊三部曲》的第一部,年已七旬的安哲罗普洛斯可能现在还在为第二部忙碌着。依着安哲在这第一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力,等三部都完成了,那必将是电影史上彪炳千秋的史诗大手笔。我热烈地期待着。所以,最后我要衷心地祝愿大师身体健康。

 3 ) “幽灵”的一种可能:在同一电影空间中,幽灵肉身与缺席过往的再现。

“幽灵”的一种可能:在同一电影空间中,幽灵肉身与缺席过往的再现。

  • 伏笔:P1中母亲出狱(收到了四年前丈夫写的信,在丈夫尸体边发现)走着走着倒下与P2母亲发现在河对岸的儿子尸体(其他母亲在河这一边认领尸体)。P3母亲与外婆相见(外婆应该已经死了),交代两个儿子死了。
  • ※P4:外婆带母亲回顾两个儿子活着时的相见,从儿子对话中才明确得知母亲在牢里就死了。
    • 此时外婆与母亲两个幽灵看着儿子相见的重现(幽灵可以重返不在场的过去)。

  • ※P4.2:外婆告诉母亲尸体在山坡的另一边,于是母亲跑过去,看到被河水淹没的废墟(儿时住的村庄之前也被淹没了),找到儿子的尸体并拥抱。
    • 此时观众得知P4的空间是幽灵出狱后、儿子死后许久的空间,因为儿子死去的地方已经几乎被水淹没。在该空间中可以重现过去的场景(活着的两个儿子),也可以重现和拥抱尸体(死去的儿子),而父亲的重现是通过他念信的声音。

一个家庭中的所有人都已经死亡,温柔的安哲让母亲的幽灵知晓了一切,这种肉身幽灵可以与外婆和解,可以诉说苦难,可以远远看着儿子的相见/重返过去,可以拥抱尸体。这一空间就如同电影媒介本身,作为现实的摹本(imaginary),展现缺席的重现,再现永远不可能接近真相,最终得以释放悲伤。

 4 ) 再一次灵光

《哭泣的草原》一开场,安氏又让主角迎面走向镜头,像决绝面对上帝对人类的一切非难,然而就在一场意料中的控诉开始前,他们总是止步或者平静地融化在宁静的画面里。

一个中年男人带着一大群人走来,在一条河前停下。
预感告诉我:这一切太像了。
于是男人开始叙述,身后有着苦难和逃离苦难一起跟随而来的人,并道有人向他承诺在对岸的某个地方将是他们新的永久领地。
这样的故事太熟悉太熟悉。几千年前也有这样的场景平静地发生过。一个男人引领着一群逃离追兵的希伯来人来到红海边,被眼前的大海挡去了前往迦南的道路,而那个目的地是另一个声音向他们许诺世代将属于他们的土地。
那一次,这个引领者的名字叫摩西,那个给与承诺的正是耶和华。

安氏电影画面构图里的那种"白"超过通常其他的电影,白得灵光闪闪,白得发出神性的光亮,深黑色的人物被突兀孤寂的安插在画面里,那样孱弱无力。
安氏的宗教披肩,布满神性,无处不在。

 5 ) 《哭泣的草原》:影音共吟一首悲歌苦调

(芷宁写于2009年4月23日 此篇影评为《礼志》杂志选用,请勿转 )
   对于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往往会产生泾渭分明的观感人群,喜欢的越发喜欢,受不了其影像风格的会越发难以消受。曾有人诟病安哲影片过多长镜所带来的沉闷枯燥感,似乎在长镜头的舒缓静谧中逐渐消耗掉了影趣,貌似安大师的影片确有形式重于叙事的特点,但喜欢的人也往往是被这种连续且缓慢的镜头内在运动给打动的,因为这些镜头里蘸满了情感和思虑。
   仿佛安氏影片的意味总在言语之外,镜头画面是他渗透主题情怀的要素,将他惯有的于静态中看待事物的哲思通过构思深沉、构图精心的长镜头个性呈现,并逐渐体现出镜头叙事的张力和悲凉沧桑的诗意。通常,安哲的光影再现大多采用了反戏剧的疏离手法,显得十分个色,这种疏离大多体现出了他对时间的感知方式,而这种感知便被注入了他旗帜鲜明的长镜中。
   虽然安哲从来都不对讲故事感兴趣,但他通常能在影片最后给予一个好故事,如他“希腊三部曲”首部《哭泣的草原》(又名《哭泣的绿地》)的后半部分,如果观众消受得了之前大段的沉默且包裹着寓意的长镜头,便会因个体的命运而体味到一个国家的风云变化和世事沧桑,更能深刻感受到——原来大师对那片土地爱的是如此的深沉,深沉到灵魂不能及。
   在安哲的影片中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他的足迹——因为是政治犯的儿子,童年时的他甚至曾陪着母亲在坟场翻找父亲的尸体,于是便有了影片中,艾莲妮在坟地哭喊并寻找儿子亚尼斯尸体的情节。或许正因为儿时的特殊身份和经历,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成了安哲的光影内涵之一。也因环境和超高的心灵感受值,安哲很早慧,很早就体悟到了人生的原味。于是,希腊有了一位集哲思与诗意于胶片的大师,于是,经过多年沉寂后,他带来了跨越多重领域并剖示希腊百年沧桑的“三部曲”,其中《哭泣的草原》时间跨度从1919年俄国革命至1949年的希腊内战结束,中间涵盖了世界大战、起义军时代和德军入侵。
   片中,充满诗化语言的长镜只被施以影界通用的“推、拉、摇”技法,却在渐渐的推进、缓缓的拉长、悄悄的摇移间,给足了人物命运的多舛和情绪的起落。在拍以全景为主的场景时,多采用了固定机位的推拉变焦,需要做跟随移动时,便是平稳而缓慢的跟拍。那一幅幅构图精巧的定格,并非毫无征兆和属性,而是将寓言式的情节散落其间。如片中水漫边界村落的场景,似象征着危机四伏又毫无着落的困顿生活,如晾晒白色床单的大幅画面,当中弹的老尼科斯挣扎着前行时,沾有鲜血的手蹭在了雪白的床单上,仿佛暗示着主人公的境况将发生更多的巨变。再如,于不同时段的火车轨道旁,人们能听到列车承载的奔赴前线士兵所唱的歌曲内容不同,这暗示着时代、局势的变化。
   影片故事取材自希腊神话“Oedipus Rex and Seven against Thebes”,在编剧上以个人之苦牵引出群体悲歌和时代沧桑,艾莲妮出场时是个因动荡时局而被收养的3岁孤女,继而她经历了早恋早育、逃离怪异婚配,接着进入和爱人携手流浪的人生片段,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她的人生无法安宁,只能更糟——离别的哀伤、入狱的惊恐,最后成为伤心欲绝的母亲和一无所有的妇人。“多少钱能买一个子弹,血又值多少钱”,艾莲妮的梦中呓语柔弱而痛苦,时代的命运之轮总是无情地碾碎了她的人生,令其支离破碎。
   虽然安哲有着缺省剧情赘述的特点,但他更善于在方寸之间交代更多的信息,以一个场景就经历了时间的变更和命运的万水千山。如通过出狱后昏迷中艾莲妮的呓语,人们得知了丰富的史实信息——这些年监狱看守换了若干套不同颜色的制服,寓意希腊不断受制于不同的军事势力或国家。而交代艾莲妮的一对双胞胎儿子在希腊内战时的立场和结局时,安哲采用了短暂重现的方式。最后,影片结束于艾莲妮在儿子优格斯尸体旁的绝望嘶吼,令人摒息。而片名出自另一个悲剧——艾莲妮迟收到的从南太平洋战场寄来的最后一封丈夫来信,信中讲述了丈夫的梦:“……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绿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影像和音乐的结合总能传递出一种语言难以企及的情境,该片在很多场景的表现力度上都采用了音乐注解的方式,而男主人公就是一位出色的手风琴手,片中不时出现的音乐篇章更是延展丰富了影片的主题情怀。如果说镜头画面是解读该片的一大要素的话,那么另一大要素便是被希腊人称为“第十缪斯”的音乐家艾莲妮·卡兰德若的配乐。
   可以说,卡兰德若的配乐是安氏电影美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她的配乐创作也往往“同镜头的关系要比同剧本的关系更重要”,显然,她是对安哲镜头做音乐脚注的最佳人选,于是在创作这部影片时,两人已合作了七次之多。对于卡兰德若的才华,希腊作家Nikos Triantafillides曾如此评论:“在全长数百尺的影片中,卡兰德若的音乐呈现出银幕中未泛出的鲜血,她一贯的音乐表现,将深藏于语言中的精神召唤了出来。”
   该片的原声大碟具有很高的可听性,每个表现主题都传递出适时的情绪表达,又具有浓郁的巴尔干风情,如主题曲《The Weeping Meadow》,手风琴的起始带出淡淡的悲情,继而舒缓的节奏和深沉的旋律将一种由远而近、越来越激荡的感受悄悄释放了出来,仿佛演绎着主人公的坎坷历程和一个国家的多舛命运。
   如今,恰逢白羊座老人家西奥·安哲罗普洛斯74岁生日刚过,为他的影片写了这些文字,权当恭贺吧。
(若听影片主题配乐《The Weeping Meadow》,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31989427_d.html

(附上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田园诗人莫斯秋思的作品节选:

你在水边恸哭,低吟着悲歌苦调。

海岸边的悲哭海豚,也不如你凄凉;

灰蓝海面上的海鸟呻吟,也没有你悲凉。)

 6 ) 无根的浮萍

4.0/5。前半程的剧情缓慢,那也是我所喜欢的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风格,可是在后半程电影的各种剧情突然加快,且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勾勒出在战争时期这个家庭所遭受的支零破碎。这不仅破坏了电影前半程所营造的氛围,而且近乎一分钟一年的时间跨度让剧情稍显张力不足。这个家庭在后半程所遭受的悲惨命运,都是聚焦在各个家庭人物的死、别,因为缺少必要的过渡桥段让整体显得有些矫揉刻意。 不过我能理解导演这样做的良苦用心。也许在导演看来,哪怕是在战争时期,普通人的生活都不得不要以一年、乃至五年十年的跨度才能看出少少许生活的变动,其余那些日子,散落在时光中似乎已经消失、不重要。因为战争让一切生活中的其余乐趣都丧失了原本的色彩和变化,生活困苦不安,人因远离原本真实多变的生活而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单调乏味,而只有远方的孩子、丈夫的消息,才能够让这条久已失去韧性的神经再次跳动。可是那也没有什么好高兴的,因为,必然,战争背景下的,无论是沉默或者来信,都不能不透着一种让人喘不过来气的压迫感。

音乐、孩子、友谊、家庭,那些在平常生活中最可以宽慰自我、提供依赖的东西,到最后却在战争中却全都变成了戕害我们生命的枪炮。因为在战争中,什么都不可保证,我们所曾建构的一切,也可以被瞬间毁灭。生活就像一个浮萍,我们永远不得安生,只能去无尽的流浪、漂泊,没有什么可以牢牢地将这一切托住。

【电影结尾】

“这些年里,我每时每刻都在对你的思念中度过,我们在那些陌生的岛上,在河水的污泥里,手里握着枪柄,日复一日…六万突击队员,六万突击队员战死…等待着有一天会被船接走,离开这名叫冲绳的地狱。

昨晚我梦到我们团聚了,一起去追寻那河流的源头。一个老人带路,我们走啊走,河流渐渐变小,变成了无数溪流。突然,看见它在一个山顶的冰盖下面。那个老人指给我们看一片青草覆盖的土地,在一片潮湿的地方,草叶的边缘都挂着晶莹的露水,时而滴在松软的土地上。“这片草原”,老人说,“就是这河流的源头”。你伸出手,抚摸着青青绿草。当你举起手,有露珠滴下,滴在土地上,像泪珠。”

ps:对于战争,我始终无法保持如一的态度,哪怕我无数次告诉我自己,学会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宏观的与微观的,国家的与个人的,历史的与现在、未来的,却依然无法在下一次凝视死亡弥漫的阴影中跳脱出来。

所以有很多次,我都觉得人类的个体和以及为此而结合的组织都饱含着最矛盾的悲剧。我们努力探寻着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源头,可是这似乎是无解的,就像电影最后面所讲述的那个故事,那片绿草茫茫的“哭泣”的草原,也许不仅仅可以指示着整个希腊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悲剧,也同样可以暗示着全人类所蒙受的苦难。

 短评

1.影片恍若对安哲前中期创作的一次漫长回溯,1919-1949,[36年岁月]中的抓捕、刺杀与飞撒的传单,[流浪艺人]中的巡回演出,[猎人]的变节者与打断舞会(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设置,一切演出或舞会都将因外力中止),[亚历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为倒吊在大树上的绵羊,[塞瑟岛之旅]重归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废弃的歌剧院,座椅上覆盖着各色布匹与杂物,二三层观众席则披设上白色的帐篷,仿佛映射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亦似流浪艺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无数白色的床单飘挂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绳上,被枪声中断的演奏与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没的村庄,黑色的船队,分别时一截截拉长的红毛线。5.书信旁白字如泣血,单镜头中在现实/现在与想象/过去时空中切换(哭喊的母亲-分属敌对阵营的兄弟相遇),变焦前推镜的母亲嚎叫特写收尾。(9.0/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每次烂片看多了 就会选一部安哲来看 清洗大脑硬盘

12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可分上下两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杀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则是希腊现代史。场内音乐(安哲与卡兰德罗恰如莱昂内与莫里康内),史诗体的叙事。旁白极富诗意。

1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看得老子沉重和诗意了一个晚上

20分钟前
  • 枯川满
  • 力荐

12th BJIFF No.10@天幕新彩云。三星半。跟《流浪艺人》连看。作为安哲晚期作品,语言与《流浪艺人》时期其实并无变化。只是不同于早期作品更加侧重历史书写,希腊三部曲试图落到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洪流裹挟中的离合悲欢。然而这对安哲而言不啻舍长就短:三个小时的时长大半时间都在低效地交代主角的私奔故事,到最后几十分钟节奏陡然加快,忽然就将主角抛入时代风浪。两个主角如希腊雕塑,美则美矣,却没有人间活气,看不到性情与心灵。作为观众实在很难对他们的别离与恸哭动情。画面极其唯美,如树上悬着的群羊、满江悼亡的黑帆(复刻《猎人》场景)、小舟送别的红线,许多场景或许是为构图设计了剧情,形式感过重,未免本末倒置。

22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爱人在红线的另一头,飘散在风里。安哲电影中美丽、震撼、摄人心魄的画面,加上调度极富有想象力的长镜头,总让人忘记提及故事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独、离别折磨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尽管镜头更多时候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其实这些不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真是极其有力和震撼的...

2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这部电影中段,丈夫坐轮船去了美国,妻子在海边送别。她说:我还没有织好这件毛衣,然后他牵着其中的一根线,慢慢渡远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变成一根长长的红线,最后断在风中。场景极为凄美而震撼。

28分钟前
  • 小海
  • 力荐

数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叠,但远没有那种酒神式的狂欢与洒脱,徒剩下沉郁顿挫的嗟叹,这部安哲给我的感觉像希腊的杜甫……(Ps:应当有一种蓝色被命名为「安哲蓝」)

31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

10开始的《哭泣的草原》12点40才结束。字幕亮起, 左边的女生在抹眼泪。看电影也不能改变什么, 你我都还是俗人。乌泱泱的人群涌出影院,无非是解决屎尿和食物。南京路上车水马龙,真实的人间一口把人吞噬。

35分钟前
  • 阿罡书房
  • 力荐

#重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个体颠沛流离是命运与风雨飘摇的政权更替缠绕共生,以一个家庭的命运缩影折射希腊20世纪历史,与《1936年的岁月》构成联动。“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渡河而来的长镜如历经时光凝练,筑成永恒的姿势,静默凝视中的永恒悲剧意味。main theme如天堂回声,引领召唤民众投入到争取自由与和平的斗争中去,在浓重粘滞的黑暗中,予人前行的勇气。多处以船/浮筏隐喻漂流的国土,在欧洲版图上的流离迁徙。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4k修復版

40分钟前
  • 🥺
  • 力荐

在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观感不是令人厌恶的刻意而为的无叙事力的空境感,电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顿都是极其自然流动的,这种观感大概也只有欧洲人才能拍好。另外电影里的手风琴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70916

45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在流亡,然后死亡;这条河的源头没有风光,只有泪光。

46分钟前
  • 可乐
  • 推荐

最喜欢的安哲作品,以前年轻的时候看只觉得画面极美,不知道画中人在哭什么。今天在大银幕上重看,才知道哭的是命运是历史,哭声极为悲怆。死生离别、手足相残,灵魂像河岸上张开黑色翅膀的小木船,又如暗夜中在岸边跳起的舞,总是那么短暂,便已消融在浓夜间。哭泣的草原几乎没有一刻不是哀伤的,远离国土前往美国的父亲,像极了最后一任国王,各为其主的兄弟何曾指的不是分裂的社会,最后都统统流散在滚滚河水,只剩下悲怆哀嚎的母亲。

47分钟前
  • 可绿丝毛
  • 力荐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的栖息,被泪水淹没,电影里没有流出来的血…

51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力荐

几年后在资料馆重看,凌晨两点到家又自己补完提前退场的半个小时。真是好,送行的船队、树上的羊、红色毛线,太喜欢。城市在身后飘零,我们牵手去看河流的源头。

54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C+ / 前2/3观感很好,史诗故事配合颇为古典肃穆的视听至少圆熟且有效。音乐与剪辑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尤其是几处视觉上的物态幻化:声音-人-海鸥-白布。人物的状态也在迟滞中保留了几分灵动。但是第三部分时序跳跃逐渐频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种近似历史挂图的窠臼里。人物既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也无法挣脱一种类似机械反应的情感触发模式的束缚。还是觉得在表述历史创痛时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显。

5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充斥着虚假的漂亮画面,叙事手法浮夸,矫揉造作,令人讨厌的假呻吟片子

1小时前
  • 1
  • 还行

坐在地上看到心神摇曳 镜头摇起来 音乐一起 全无抵抗力 生平第一次大银幕安哲 怀念老人家【电影资料馆】

1小时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1.手风琴再叙悲伤,整片草原跟着哭泣;2.只言片语也能令我的泪腺分崩离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见了断壁残垣烽火连天和横尸遍野的境况中隐忍着爱与思念;3.无情战争、颠沛流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绝望而空洞的虚无。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