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HD

主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利亚姆·坎宁安,Orla Fitzgerald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风吹麦浪 剧照 NO.1风吹麦浪 剧照 NO.2风吹麦浪 剧照 NO.3风吹麦浪 剧照 NO.4风吹麦浪 剧照 NO.5风吹麦浪 剧照 NO.6风吹麦浪 剧照 NO.13风吹麦浪 剧照 NO.14风吹麦浪 剧照 NO.15风吹麦浪 剧照 NO.16风吹麦浪 剧照 NO.17风吹麦浪 剧照 NO.18风吹麦浪 剧照 NO.19风吹麦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风吹麦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弟弟泰迪(Padraic Delaney 饰)、好友丹(Liam Cunningham 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  本片荣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7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爱尔兰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奖。虎口拔牙拳道粤语午夜警匪战薇薇安·迈尔:谁动了保姆的照片江山美人2004龙樱保镖之翡翠娃娃只想被你爱废柴兄弟3邪恶帝国的兴起 上虎尾兰之梦Delicious Party ♡ 光之美少女夜困摩天岭1941大小不良杜十娘1981侠客行1982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上帝难为三千年的思念锦衣之下之绣春刀无需害怕 Fear汉斯·季默:好莱坞的反叛者新难兄难弟窃贼、妻子及皮划艇第一季微缩屋工匠25时,赤坂见爱的隧道生之欲Living追爱大作战原始轮回东京罪恶第一季幸运是我蚀日风暴灵魂冲浪人山怪巨魔2022林师傅在首尔模范家族假面危情读心人第五季女继承者艾薇和豆豆:鬼怪快快走心动1986

 长篇影评

 1 ) Strange creatures we are, even to ourselves.

我叫戴米安,是个刚毕业的医科学生,打算去伦敦继续深造。

我的家乡爱尔兰是一片热土,这里遍地绿野、风景如画,人民勤劳而质朴,但是却饱受侵略者的蹂躏。英国军队在这里横行,肆意践踏我们的尊严,侮辱我们为爱尔兰猪,残杀我们的同胞。镇上有人只是在街上挖泥,就在背后挨了一枪,我邻居的孩子米盖,只有十七岁,因为不肯用英语说出自己名字,就被他们拖到鸡舍中处死。英军的暴虐逼出了爱尔兰人骨子里的无畏。太多的流血造成了反抗,有反抗,就有更残酷的镇压。哥哥泰迪是我们这里的领军人物。我犹豫过也拒绝过,但是最终我还是认同了:爱尔兰需要医生,但是更需要投身抵抗运动的战士。于是我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

我们在暗中行动,完成了很多任务,共和军的队伍开始逐渐壮大。英军对我们怒不可遏而又无可奈何。但是镇上的乡绅告发了我们,叛徒出现了。我们被逮捕、刑求,一些人侥幸得救,但还是有三名伙伴被处决了。

我动手枪决了告密的乡绅和当了叛徒的那个孩子,那个孩子,我一路看着他长大。我对丹说,我学了五年的解剖学,现在却要杀人,希望爱尔兰值得。

终于传来了停战的消息。英爱条约签署,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条约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英军撤退了,留给爱尔兰人有条件的自由和巨大的内部分歧。和平来之不易,是妥协还是坚持完整的独立?泰迪选择了妥协,变成了自由邦的军人。而我不能接受虚假的自由和平与变相的独立。曾经并肩对敌的同袍彼此拔剑相向,兄弟阋墙拉开了帷幕。

我原想置身这场战争之外,却还是卷入了;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一次不成功的行动中,丹死了,我不愿供出共和军武器藏匿的地址,我的亲哥哥泰迪则将要在凌晨对我执行枪决。我给所爱的人留下一封遗书,其中这样写道:你曾说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尝到自由的滋味,我也祈祷着这一天,但我恐怕它比我们想象得要远。

丹曾说:“知道你要反抗什么很容易,知道为什么要坚持却完全是另一回事。”曾经有一度,我的心都空了。我想现在我知道了,而它给我勇气。

我仍然害怕死亡,但是一直到死,我都没有放弃坚持。我希望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孩子不必忍饥挨饿;老人不会被高利贷逼迫得走投无路,也不用再痛心于家园被毁和子女被害;劳工们不再超时工作,受英国资本家的剥削;更不会再有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我的同胞,不论持枪的人是侵略者还是自己人。或许终有一天,这些希望能够成为人们眼中理所当然的现实。但是此时此刻,这却是我的理想和信仰。我即将死去,但是我并没有心死。为了这遥远的希望,我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2 ) 当风吹麦浪,他们已不在

大师的笔触和缓惆怅,通篇是一种我们永远学不会的宽广,抛却战争的政治性立场,娓娓道来一场人类历史不断重演的宿命,一片土地仿佛命中注定要经历的二次伤害。 当枪口由对手瞄向了曾经的战友,当你变成了曾经殖民者的模样,当曾经的为自由而战也开始以暴力维护统治的稳定,方知战争的底色只有无尽的忧伤,成王败寇都不值得歌颂,硝烟过后的世界只有两败俱伤。

那年一群年轻人放下了球杆拿起了枪,如今微风再度吹过山谷,掀起阵阵金色麦浪,他们却已不再归来。 镜头下的世界诗意而惆怅,这一次无关输赢、无关正义,人文情怀站在更宽广的角度回望这一路的聚散离合,再宏大的历史变革,也终归是小人物背负了牺牲的代价,再争议斐然的内战,也终归追求的目标不再同路。 “这不是人民的意愿,这是人民的恐惧”“人们往往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大师对于政治性的把握简练、克制而一击即中。 当现实的千头万绪绊住了理想主义的脚,是选择忍痛迈向未知,还是保守胜利果实,特定时代下无解的命题,却就这样带走了那些年轻的生命。战争是无情的,政治是无情的,这一切都不该被歌颂,都不该为和平让步。

 3 ) 1分钟告诉你,爱尔兰和英格兰为啥打来打去?核心原因让你惊掉下巴。。。

在普通人眼中,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地缘和政治原因有分别。但其实他们的差异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一支,特点是红发雀斑矮小。

而英格兰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祖上是日耳曼人。特点是高大且金发碧眼!

说白了爱尔兰和英格兰没有半毛钱关系,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历史不同,啥都不同。。。但英格兰更强大,当时科技和工业世界领先,全球殖民!号称日不落帝国,就在英格兰旁边的爱尔兰。。。自然被抢地盘,战乱不断!

凯尔特人之前形成了三个聚集地——爱尔兰、苏格兰以及威尔士,然而随着英格兰太强大!!利用同化政策。今天世界上唯一一个保留了凯尔特“火种”的国家只有爱尔兰,其他的全都被英格兰进行人种同化了。

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

这是什么——世界本来就不是弱者的游戏,只有强者生存!而弱者,要么被灭绝要么被同化。

 4 ) Oró Sé do Bheatha 'Bhaile

《风吹麦浪》影片中,Oró Sé do Bheatha 'Bhaile这首爱尔兰语的传统歌曲两次唱起。
一次是游击队员在准备伏击英军的清晨,歌唱着行进在白雾弥漫的山路上。影片结束时,游击队员们的歌声又一次响起。
最初是听SineadO'Connor的专辑《Sean-Nos Nua》,喜欢上了这首已被我循环播放了无数次的歌曲,悲伤而又充满希望,正如爱尔兰这片土地上历经战争和饥荒的人民。这首源自18世纪献给伟大的爱尔兰女战士Grainne Mhaol的歌曲,一度在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支持者中广为传唱,时至今日,经由众多歌手的演绎而依然鲜活。
导演肯·罗奇在戛纳获奖时说:“如果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的真相,也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今的真相。”本片正展示了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英国统治者给爱尔兰人民带来的伤害和隐痛。当然,历史一直都是以政治和战争为主线,绝少看到那些在磨难中的下层民众的身影,而历史及现实的真相,全在于此。我们缺少的,是对真相的追求——获知真相的权利,分辨真相的智慧和表达真相的勇气。
看看爱尔兰的历史,几百年来军事和文化上被异族侵略,却从未停止为维护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抗争。虽然爱尔兰共和国已经放弃了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心底总未免有些无奈和遗憾吧。

-----------------------历史分割线-----------------------
自12世纪诺曼人占领爱尔兰以来,爱尔兰人民就发起了无数次反对英格兰统治的起义。1916年,爱尔兰志愿者在都柏林宣布成立一个共和国,并发动了复活节起义。起义遭到镇压,其领袖被处死刑,随后爱尔兰爆发了为期数年的游击战。1919-1921年,爆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战争以《英爱条约》结束。此后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宣布从英国独立,组成爱尔兰自由国(1937年的新宪法,自由国改名为爱尔兰共和国);北部的6个郡组成北爱尔兰,依然留在英国。《条约》承认爱尔兰的分裂,议会、新芬党内部和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对此都存在分歧。由此,在支持《条约》与坚持要成立一个完全共和国的双方之间爆发了一次内战。1923年共和军投降,内战结束。
此后的几十年,北爱尔兰一直是爱尔兰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和爱尔兰内部政治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直到1985年,英国和爱尔兰就北爱尔兰问题达成协议,爱尔兰在这个问题上有发言权。1997年,爱尔兰共和军停火加入和平谈判。1998年4月10日爱尔兰政府、英国政府和北爱尔兰的党派签署了条约,爱尔兰放弃其在宪法中规定的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在此后的全民公投中94%的选民同意删除宪法中的这一条。
-----------------------历史分割线----------------------

附上《Oró Sé do Bheatha 'Bhaile》的爱尔兰盖尔语歌词:
Oró, sé do bheatha abhaile,
Oró, sé do bheatha abhaile,
Oró, sé do bheatha abhaile,
Anois ar theacht an tsamhraidh.

'Sé do bheatha, a bhean ba léanmhar,
do b' é ár gcreach tú bheith i ngéibheann,
do dhúiche bhreá i seilbh méirleach,
is tú díolta leis na Gallaibh.

Tá Gráinne Mhaol ag go duill ar sáile,
óglaigh armtha léi mar gharda,
Gaeil iad féin is ní Gaill ná Spáinnigh,
is cuirfidh siad ruaig ar Ghallaibh.

A bhuí le Rí na bhFeart go bhfeiceam,
mura mbeam beo ina dhiaidh ach seachtain,
Gráinne Mhaol agus míle gaiscíoch,
ag fógairt fáin ar Ghallaibh.

 5 ) 风吹麦浪,风吹历史

影片《风吹麦浪》的末尾,即将被哥哥泰迪下令处决的男主角达米恩在遗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这是他身为爱尔兰人的宿命。

      邻居玩伴、倔犟的男孩米哈•奥沙利文面对臭名昭著的英国黑棕军的侮辱性盘问,拒绝用英语而坚持用盖尔语回答自己的名字,被拖进鸡舍处死。目睹此景,达米恩还是不愿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与哥哥泰迪并肩为独立而战。他想赶回伦敦的医学院继续学业,却在火车站再次领教英军的暴虐,也看到拒绝搭载英军的司机、站长等爱尔兰同胞的无畏。他留下了,也卷入了,再也不能从这场战争脱身。

      影片以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的签署为分界。这一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爱尔兰自治法案》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达米恩和泰迪、以及爱尔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兄弟阋墙由此开始。爱尔兰人从英爱条约中得到的,是否够得上他们为之所作的牺牲?如果不够(的确不够),他们是否应该妥协?

      影片中最令我厌恶的两个角色对此作出不同的回答:老左派康纳利以导师的口吻呼吁人们为一个完整的、然而是红色的爱尔兰继续战斗;天主教神父则蛮横地对质疑和约的达米恩咆哮:“Sit down,shut up,or get out”,并声称每个天主教堂都赞成妥协。(天主教会支持自由邦、把反条约战士逐出圣餐礼,确实影响了许多爱尔兰人的态度。)

      泰迪穿上新成立的爱尔兰政府军(“国民军”)的军装,达米恩则选择了为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而战。这次,在出击英国人之前,他先要过哥哥这一关。

      他没能过去。

      于是,就有了片尾的一幕:兄弟俩在囚室作最后的交谈。哥哥要弟弟交待共和派藏匿的武器下落,并放弃对英国人的武力反抗,回家去做一个好医生、好丈夫。达米恩拒绝了,等待他的是自己人的子弹。

      风,吹过山谷,吹过麦田,吹过兄弟俩的爱尔兰。

      风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走到兵戎相见的一步:双方都曾想避免内战,并计划共同参加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选,以成立联合政府。支持条约的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尝试以同意新国家的共和式宪法(对英国君主一字不提)来换取与反条约共和军领袖们的妥协,对方也已准备接受。但是,共和派宪法以其违反英爱条约而被英国否决,英国威胁对自由邦实施贸易封锁。支持条约的一方屈服了,以自由邦的名义。此举完全破坏了两派之间的选举协定。双方在1922年6月18日的爱尔兰大选中作为敌对党派参选,双方都自称为新芬党。赞成条约的新芬党以选票战胜了反条约新芬党。共和派认为:“多数人也没有权利做错事”。爱尔兰内战爆发。

      风知道的是:1923年内战结束,共和派战败;1949年在英国的承认下,爱尔兰彻底独立;2005年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宣布放下武器、停止一切武装活动。和平终于降临,但爱尔兰人永远失去北方六郡。

      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同世界上每个曾饱受屈辱的民族的历史一样混乱而复杂。据信双方死于内战的人数之和远远超过此前的英爱战争。内战中,反条约共和军大搞政治暗杀,焚毁破坏建筑、古迹、公路铁路,杀害英裔爱尔兰人、保皇派和新教徒,并因“为无产者而战”的左派政治信条而袭击地主和有产者,这些都使他们迅速地失去公众支持。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也犯下许多暴行:自由邦处决了多位著名的共和派囚犯(他们大多在内战初起时就被关押,因而没有卷入内战),国民军经常不经审判残酷地处决被俘的共和军战士。内战过后,部分共和派重返国家的政治生活,他们的政党-共和党(从老的新芬党分裂出来),和支持条约一方所组建的统一党,现在仍是爱尔兰两大主要政党。但内战的创口,至今没有完全愈合。

      英国导演肯•罗奇对影片尺度的把握相当客观中立,但不难看出他把同情更多地赋予弟弟达米恩一方。民族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阶级斗争的诉求,甚至阶级斗争左右了民族斗争的方向与进程,这是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常见的现象。虽然我对左派的政治教条、口号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但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影片中饥饿的孩子、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妇,达米恩们的疑问是很自然的:独立,何况是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能解决这些饿童贫妇的问题吗?当然,我相信,即便革命导师康纳利鼓吹的那个红色爱尔兰建成了,也同样不能。因此,哪怕情感上和导演一样同情达米恩这一方,理智上,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达米恩们迷惘的愤怒无济于事,妥协是必需的,人们渴望和平。那个令人厌恶的神父描绘的前景,对大多数爱尔兰人(不分贫富),确实更有吸引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和约,让街上没有英国巡逻队,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上学。还有,一个战士为了再崇高的目的,都不应该率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内战是共和派挑起的。1922年4月,共和军占领都柏林四法庭,自由邦政府顶着英国人的压力,想尽办法避免内战。丘吉尔(对,就是他!)警告自由邦,若不采取行动,他将派英国部队进攻四法庭;为了避免英军卷土重来,自由邦政府在最后通牒无效后,才发起炮击。内战宣告开始。

      事实上,双方的目标并无本质的不同:自由邦的国民军总司令迈克尔•柯林斯(他在内战期间在家门口遭共和军伏击身亡)一直在暗中策划北方六郡的反英游击战,并向留在北方的共和军提供武器,自由邦只是想在表面上与他们撇清。若内战不起,下一场独立战争很可能在北方六郡爆发。反而是反条约共和军的过激行为令北方六郡选择了英国:英爱双方约定,北爱尔兰的归属要由六郡的公投决定,而新教徒占大多数的北方六郡对爱尔兰民族主义非常担心,他们宁可留在英国。
历史就是这么复杂吊诡。

      影片中,国民军的战士到达米恩家搜索,枪口指着老弱妇孺,让她们靠墙抱头,这一幕与英国黑棕军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许多人看到这里不禁怒从心起。但考诸历史,恐怕还是反条约共和军一方对普通民众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更激进,他们眼中的“敌人”更多。这也无怪乎起初军力占优势的他们很快失去大多数爱尔兰民众的支持。导演肯•罗奇虽然力求公正,但影片还是体现了他倾向左派的立场,而且他也不讳言以此片来比附和昭示伊拉克内战。那么,我希望观众能略为回顾一下爱尔兰内战的痛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伊拉克的乱局,以及体认伊拉克人民的诉求。影片中这一对兄弟,我更喜欢达米恩;但是我不认同他的抉择。泰迪说得对,他应该放下武器。爱尔兰需要医生。

      只不过,我还记得,当兄弟俩和战友一起被英国人逮捕时,达米恩曾向审讯他的英国军官提出,他理应被按政治犯对待,英国军官回敬他以一顿暴打。(他们幸运地被一名爱尔兰裔的英兵释放,但仍有几个战友没能逃脱而被处决。)当泰迪命令行刑队枪决自己的弟弟,这个“判决”也没有经过法庭。如果说滥杀无辜是共和军不可饶恕的污点,那么自由邦不经审判处决大批共和派囚犯、战俘同样不可原谅。在伊拉克,反对派武装更形暴虐,政府方面,选举、审判这些,却总是有了。那么,伊拉克人应该相信谁?答案在我看来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同一段历史(以及同一段现实),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也不敢轻言对错。

      风,吹过重重麦浪,也掀过无数历史。历史中总有自相残杀的手足,也总有守着残破家园不离不弃的老母亲。除了杀戮,不变的是绿色的山峦、土地,是风吹麦浪,民谣随风而飞。风和民谣,都是如泣如诉。

 6 ) 《风吹稻浪》: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风吹稻浪》最值得尊重的地方,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今年5月,乍闻肯·洛奇的《风吹稻浪》获得金棕榈奖时,我的反应是,又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这令我想起2002年获此荣誉的波兰斯基的《钢琴家》,颇为名不符实——诚然视听语言上佳,故事紧凑,但对历史的苦难依然停留在陈词滥调上——我很怕这又是一部“陈词滥调”的史诗。

但是看过之后,觉得这的确是一部勇气与良心之作。英文片名“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取自爱尔兰诗人兼作曲家的罗伯特·威尔·乔伊斯的歌谣,在爱尔兰传唱已久。这部电影一直被通译为《风吹稻浪》,不过友人提示我说爱尔兰不生产水稻,Barley只是大麦而已,所以应该译为《风吹麦浪》。在台湾上映时直译为《吹动大麦的风》,则有欠文艺。

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开始拍摄电影,他的《小孩与鹰》成为英国电影史上一部关键性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学校里读书时看了这部片子后说“我也不要做他的助手,我愿意在他身边给他泡泡咖啡,我就是想看看他是怎么拍成的”)。肯·洛奇从未和政府妥协过,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专门拍英国郊县底层社会题材的,加之风格写实,所以显得毫无情调。

之前深受感动的有关爱尔兰历史的著名电影,一部是《哭泣的游戏》,一部是《血腥星期天》。而《风吹稻浪》所描写的事件更久远,背景在爱尔兰1920年内战前后。1919年因英国军队的残酷统治,引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两年后双方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自治,但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属英国。爱尔兰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之间立即爆发了内战。肯·洛奇和他的编剧很好地切入在1920年这一时间点上,使两个主角之间的思想和命运冲突在短促的历史空间中碰撞得异常激烈。

故事的主人公是外表柔弱、信奉和平的医生戴米恩,因目睹英军迫害同胞而跟随哥哥泰迪加入抵抗军。为了独立与自由的理想,戴米恩不仅深陷牢狱、出生入死,而且亲手杀死了向英军妥协的好友。当包裹着妥协的、不彻底的和平来到,戴米恩和很多战友决定继续作战,而泰迪却穿上了爱尔兰政府军的军装,维护起他认为来之不易的和平。最终兄弟为了和平的不同定义而反目,泰迪亲自下令枪毙了弟弟。

整部影片的风格依然是肯·洛奇式的不加修饰,毫无《勇敢的心》式的浪漫革命主义和被美化了的战斗场景。很多西方评论都指出,无论你是否赞同肯·洛奇对这段历史的陈述,你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作品。是的,尤其在结尾处,任何有感情的观众,相信都会无语凝咽。

《风吹稻浪》并非肯·洛奇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他曾拍过反映爱尔兰革命的《致命档案》、尼加拉瓜解放斗争的《卡拉之歌》、西班牙内战的《土地与自由》——这些影片绝对小众。而《风吹稻浪》上映之后,爱尔兰公共广播公司开玩笑地说,肯·洛奇大概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他的作品竟然会成为爱尔兰的“主流电影”。这部影片在英国和爱尔兰地区为数不多的戏院里上映,票房竟然超过3000万英镑。据说很多爱尔兰人“当场泪洒戏院”。

在《风吹稻浪》的中文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切实了解爱尔兰历史的异国人,显然无法和他们一样对这部影片感同身受。但好在肯·洛奇的眼光绝不狭隘,他将人性(兄弟、同胞之爱)与现实以及理想之间冲突,用平实但锐利的故事呈现出来。

《风吹稻浪》更重要的价值远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肯·洛奇自己说,“现在,在伊拉克,我们知道那些死去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伊拉克人被杀死了。所以占领区人民生命的价值被认为远远低于占领者生命的价值。我说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像爱尔兰一样的故事总是在重复发生。”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尊重的地方。这位导演在接受金棕榈颁奖时,说出了《风吹稻浪》的意义:“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转载凤凰网,先存一下,改天有空自己写一篇。。。。

 短评

命运残酷的前后呼应,是那么一句“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仅从爱尔兰反殖民斗争这个维度,说实话很难引起海外观众特别是亚非拉第三世界观众的共鸣,主要是英人和爱人太同宗难辨了(要不也不会被十九岁小孩偷放),斗争烈度在饱受抗日困难教育的中国观众看来说难听点实在有点小儿科……好在肯洛奇在含泪锄叛之后迅速把矛头转向其擅长的叙事路线——斗室之内阶级矛盾与法律尊严之激辨堪比小十年前自由与土地。“你们不能恣意妄为否则与要赶走的英人有什么不同”?当然此次辩论貌似各执一词互有攻守,可由于拍在今天事后诸葛的缘故,很难不让人倾向于达米安所代表的民主左派立场,也由此而落入太早泄题的俗套轨迹,后续发展证明确实没有什么意外惊喜。相比之下还是片头导演把自己的另道招牌母题民间球类运动改造成引动英军搜检制造惨剧的混容手法让人眼前一亮,虽然它来自于迷影之趣而非故事本身的情绪引领。三星半

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这部电影的牛逼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深刻地触及到了所有革命都会面对的“元问题”:革命中的阶层、分化,革命的第二天,或者继续革命,等等。而另一方面,在做这些的时候,它成功地再现了一群充满血肉的革命主体。而更为复杂的中国革命,却并没有拍出相匹配的电影。我们在继承革命遗产之前,就抛弃了它

11分钟前
  • 小跑
  • 力荐

这片儿告诉我们,无论在哪,党内斗争都是最残酷的。

12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达米安枪杀了瑞里的时候说“我已经越线了。”诚然,人一旦越过了底线,就注定要面对恐怖的命运。

13分钟前
  • Q。
  • 推荐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

14分钟前
  • 滕子京
  • 推荐

人与人,国与国,双重意义的兄弟阋墙。英爱条约及爱尔兰内战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段陌生历史,但抱着同样目的却走向命运分岔口的事例如恒河沙数,战争不会让任何一种人走开,握枪的人几代更迭,这片土地至今依旧水深火热,唯有风还吹过山峦,吹拂麦浪。变焦的用法非常教科书。

17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小西天。四星半。1.据说那年王家卫做评审团主席,对主竞赛片都瞧不上眼,最后决定支持风吹麦浪,是出于对前辈的敬意。2.肯·洛奇似乎真的没有什么新东西,但他老派的冷峻精准本身就是最贴合这故事的风格。3.但我还是看出一点有意思的新。故事里包含很多“未完成”的意外:前半段黑棕军没点完名,共和军的第一次行动没成功引爆炸弹,营救行动剩了一间牢房打不开留下了三个同伴等等不胜枚举。一切小的未完成的意外指向反抗与革命“未完成”的必然。4.原声带极好,可肯·洛奇根本不屑于多用来煽情。这就叫高级。

19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我曾经极力避免卷入战争,可还是卷入进来;现在我想脱身,却做不到了。”爱尔兰独立战争到内战,两兄弟从联手到分崩离析。他们一致对外时,没干成什么事,不是在丛林里睡觉时被抓,就是眼睁睁看着朋友被辱,据点被英国人烧毁……终于,阶段性的和平来了。可那个梦魇一样的问题,也随之清晰:究竟,我们为了什么而战?我们能否为不彻底的成功而妥协?最终,哥哥基于政治家的逻辑,选择了妥协;弟弟基于纯粹的民族主义,选择继续抗争。他们把枪口转向彼此。风吹着麦浪,小镇依然宁静,可从头到尾都没有人注视过发生在这里的抗争与手足相残。他们只是一场政治博弈中微不足道的存在,是麦浪中不起眼的两支麦秆。

21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抗争之后的缺陷导致内部分裂,信仰和背叛,坚持和妥协,幻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阐释不清,抗争只是表面,人性分裂出来的矛盾之处是永恒议题,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信仰还是平静的幸福?或许都不是。我本想做个局外人,现在却无法再脱离。

22分钟前
  • jimmy
  • 力荐

#资料馆留影#三星半吧,容易让人身心不适的电影,甚至可说有些重口了。当然不能否认导演是有想法的,讲爱尔兰在20世纪与英帝对抗的独立运动,想表达“革命者最后成了压迫者”“推翻一个再来一个”之类的观点,要命的就在这里,既然能猜到你想说什么的故事还要再讲一遍,有介个必要嘛?最终不忘煽情升华一下下,而且还必需有战争中的爱情与遗孀。。。有些英国电影一板一眼如同政治历史课本,动不动就是国仇家恨,从头到尾充斥着厮杀阴谋背叛以及战争大场面,哦哦,有些审美疲劳对不住了。

23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过于政治化让我始终喜欢不起来,就算故事中看似那么多的恩怨情仇也都是用于解读的政治符号。很喜欢相互照应的两场处决戏,恰好也是全片为数不多的,情感最充沛的两场戏。

2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两场处决,两句“我永远都不想见到你了”,形成前后对应回环,仿佛是历史惊人般的相似。但不同的是在和平年代人们的反思,肯洛奇试图去掀开历史的遮羞布和民族的伤疤,让人看到内战如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受伤害的永远是自己人。平静的叙事正如风吹麦浪,历史的白骨仅在潮起潮落间若隐若现。

3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重看#4.5;开场即被震住,肯洛奇永远这么稳这么硬骨头!比初看时更被打动,摒弃任何花哨,叙事扎实得稳如泰山,在沉缓徐进的铺陈间彰显深沉的力量,一部真正的好电影从来都是在情感的迸发点一击即中。“这不是人民的意愿,这是人类的恐惧。”“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很难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自由的旗帜如何守护,能驱逐共同的敌人,然而对待真正「自由」的立场殊异与阶级属性导致的内斗,如同爱尔兰阴云卷过的荫谷和绿色的风,必将常驻长存。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没有暗组织和袭击 玩啥民族独立? 爱尔兰运气好遇到大英 尚且遍地家破人亡 内斗不堪 内亚酱缸若想效仿路径对抗利维坦 惨烈度恐以乘数增长

40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2006戛纳金棕榈。尽管肯·洛奇在作者导演中可谓接近于零风格的存在,但沉稳、内敛、精准而简练的镜语却往往更能直击人心。苍郁的绿野,动听的爱尔兰民谣,却掩不住血雨腥风与无尽的仇杀争执。爱尔兰革命与内战的重重矛盾和创痛:医生的未竟之业与处刑人的碾碎生命之路-拯救vs毁灭,法庭高利贷案判决-现实顾虑vs道德准则/民族矛盾vs阶级矛盾,理想主义左派与现实主义右派间的分歧,亲兄弟的反目与背叛,似是每场革命难以脱离的宿命。两场处决戏情感饱满,唯有无语凝噎。原先引领革命的最后选择了妥协,身不由己被卷入的至终选择了死亡。(9.0/10)【2021.3.7.美琪 2K数字版重温】在大胆省略与细节描摹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运动长镜头(多用跟拍、变焦与摇镜),强化现实感,令人身临其境。配乐不喧宾夺主。肯·洛奇说,本片有普适性,深以为然。

4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有时候“视角”的滑稽之处就在这里,同样是讲述上世纪20年代左右的历史故事,一战电影中的英军个个大义凛然,正义得爆棚,而到了爱尔兰电影里又都变得面目狰狞,而且他们往往还是同一帮人……总的来说这片子人物塑造比较脸谱化,不如《血腥星期天》来得客观。

48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敢于直面历史之真相者,才有勇气面对今日之真相。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迷人的风笛伴着Dolores Keane沙哑声线,悲伤中透出点点希望。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zODQwNDA=.html

49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反抗者初期都以为自己是天生正确的,因此像对方一样杀人,像对方一样认为自己正确,不悲不悯,差不多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激进的民族主义,折衷的保守主义,都有各自理由去捍卫心中的理想,可是坚持不妥协,撕裂的是什么,牺牲的是什么。大师功力,简洁稳健,流畅镇定。草木无声,清风拂过,斯人已逝,仇恨不散。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Ken.Loach领奖时说:“If we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perhaps we shall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resent.”

55分钟前
  • 37°2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