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

HD

主演:王景春,咏梅,齐溪,王源,杜江,艾丽娅,徐程,李菁菁,赵燕国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地久天长 剧照 NO.1地久天长 剧照 NO.2地久天长 剧照 NO.3地久天长 剧照 NO.4地久天长 剧照 NO.5地久天长 剧照 NO.6地久天长 剧照 NO.13地久天长 剧照 NO.14地久天长 剧照 NO.15地久天长 剧照 NO.16地久天长 剧照 NO.17地久天长 剧照 NO.18地久天长 剧照 NO.19地久天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地久天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患难与共的两个家庭因为一场有隐情的意外被迫疏远,他们在时代洪流下历尽伤痛与不安,人生起伏跌宕,最终选择面对真相,坦荡向前的故事。  年轻的刘耀军和沈英明两家人本是挚友,两家儿子沈浩和刘星在郊外嬉戏中,耀军的儿子刘星意外身亡,此事彻底改变了两家人的命运。刘家夫妇远赴南方。多年后,容颜已老的他们再次相聚,隐藏的真相终将因为年轻一代人的坦荡而揭开。岁月流逝,生命滚滚向前……亡者之声地平线系列:火星旅行者指南鬼娃恰吉太极门职业替身生存游戏东北爱情故事急先锋 独家纪录片申城异闻录八仙桌追随者守护家族八歧之大蛇的反击河畔城市错嫁2011吻吻2019电视拍手者玉焰夜之门特工家族预兆 散步的侵略者刀山火海凡妮莎海第四季变脸2004落花时节爱4狂潮我将消失在黑暗中性窦初开快乐猎杀两个人的车站幸福的黄手帕贱女孩求爱奇遇记和谐家庭午夜阳光贪嘴意大利第二季繁花 国语版锅盖头4:回归法制禁忌惊魂夜萍水相腐檐廊下面子明星大侦探互动衍生2之目标人物西雅图斗争积奇玛莉粤语版警察李“酒瓶”

 长篇影评

 1 ) 记忆幽浮的空房间

【观看版本为内地院线版】只是根据一个记忆点,尝试把对这部影片的感觉的变化记录下来。

【本文经授权发表于公众号「宇宙尽头的电影院」。】

《地久天长》开头有一个我一开始觉得极度突兀但后来却觉得颇有回味的段落。

作为死去的孩子的替代品的少年星星又一次离家出走,一夜之后杳无音讯。耀君与丽云苦苦寻找未果。暴雨之后,地势低洼的破旧房间底层被蓄积的雨水灌注。走进积水房间的丽云先是捡起夫妻二人与少年星星的合照端详了一番,之后另一张二人与死去的童年星星的合照又如此恰好地从橱柜下漂浮而出。

作为一个才刚刚开始观看影片不到半小时的观众——同时也是一个暂时将影片认定或预设为现实题材、现实风格的观众——我对这种刻意的处理感到万般困惑。

如微信群友吐槽的一般,假如前一张照片的端详还勉强可以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即境生情(身处找不到少年星星的困境),后一张照片完全是通过超现实的“念力”被强行吸附到故事中来的,被硬生生拉扯出来堆砌人物心理、设置时空呼应——这很难符合水作为一种柔性液态物质在日常生活影像中应有的运动规律。哪怕在人物情感上可以理解(或者说,可以粗暴地脑补),对于不少观众而言,这也是一种将编剧意志凌驾于人物并暴露于叙事视野中的下下策。


但后来,和影迷朋友交流中回忆起的一个片断让我对这种处理稍稍有了些理解,甚至开始有了一些(依然毫无意义的)解读欲望。

在进入房间之前,耀君丽云二人在起伏交错的小镇巷弄中寻找星星。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视觉上十分干硬、粗糙、单调的小镇空间显露出一种不同于平日的朦胧,甚至在模糊中潜藏了绵长的空间层次感。耀君在穿过一个小道后躲进其中避雨——雨完全是将他“驱赶”至屋檐或路洞下,一抬头,隔着一段被雨水统治的露天小路,丽云也恰好在另一方檐下,茫然而笃定地捋去头发上的雨水。

这似乎是整部影片中少有的将空间纵深真正开拓出来的场景。一方面,二人在这场漫无边际的寻找中迷失,在雨水的漫延席卷中被逼退到狭窄的“洞穴”,隔着不过几米的距离,但目光却仿佛跨越了漫长的阻隔。另一方面,水是影片中反复触及(尽管并不自然并不有效)的物质载体。这两处避雨之地之间,又似乎不是雨水,而被注入了凝冻的时间。

假如对该段落作如此带有心理现实意味的理解,之后进入房间的情节安排似乎也不那么尴尬。

二人的奔走过程似乎不仅仅呈现了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浸透”,还表征着一种回忆时空的“侵蚀”。因而当水流入低洼之地时,他们步入的便不仅仅是一个“残破的老房子”,而是一个内在于记忆与心理的房间。他们不像好莱坞科幻大片中那般潜入记忆时空逆转未来,而只能穿着布鞋踩在一片狼藉的“浅滩”中,摭拾被“水”所吞没、所剥夺、所击碎的生活记忆。因而两张照片的浮现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一种主观世界叠化于自然现实的必然。

经过如此一轮想象补充,这基本可以算是我全片最喜欢的段落了。


然而,问题依然没有结束。无论如何,这仅仅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一个孤立片段的一种可能的理解方式。而一种理解方式很多时候仅仅能作为对单薄的内容层面的拆解,却并不能撑起内容本身经过形式传递后的艺术效果——或者说,文本可以蕴藏的内容,并不必然地熔炼为电影的“内容”。

作为观众,我在观看时依然无法在影像呈递而出的当下去产生这种心理提炼的抽象过程。或者,假如追求影像此时此刻的“真实”效果也是一种观看的急功近利的话,我应该尝试着在看完后把这个段落放到整部影片的结构中来考察其地位,感知可能产生的时空流动。

然而,即便我平心静气地选择了第二条道路,我依然没有办法让这一解读扩散发酵为一种时空流转中的情感魔术。于我而言,影片整体的架构便像是这一座悬浮着记忆碎片的空房间。在太多的部分,作为观众我没办法顺畅地在其中游荡,而只能接受创作者编剧意志支配下被潮水推向我的情节、情感与所谓的“世事变迁感”。而这些情节似乎更像是一种偶然拼凑结果却顺理成章的“必然”,在“偶然”到“必然”的跳跃之间,影片没有给出充足的论证。因而也使得这些看上去意味悠长的段落,仅仅成为可以咂摸的段落,无法翻新整部作品。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似乎还有空洞、茫然、无意义的瞬间,而我作为观众,却在本可荡气回肠的三个小时中被准确精致的“意义”所填满了。他们如此高频率地击中我,而我却没有时间对人物的情感产生有足够充沛自然的反应(除了演员卖力的表演发挥作用之外)。

我没有办法在少年星星下跪时被震撼,我没办法在多年后老友重逢时感动,我更没办法在大团圆结局时因为一通再次掐准时间点的重逢电话而感到欣慰;我也没办法在时空切换的定点上被配乐的重章叠句所感染,没办法在将空间压缩的镜头中将时代符号认同为扁平“符号”之外的生活,更没有办法在干硬的人物对话与特写中捕捉到人物之间的互动。

因为在进行更进一步的人物之间、时空之间的搭建之前,我甚至都没办法将他们认同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物,没办法将它们认定为可接纳的圆润的电影手法——他们本应作为王小帅口中“生活”的鲜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表意的工具。


假如这是一个按照时间顺序从容编排累积的故事,我或许能够在他们走进空荡荡的房间时产生近乎超验的共鸣,他们在狭窄中踽踽而行的存在或许可以填满这个意义匮乏亦欠缺生活实感的空间。

假如剧情的编排没有那么多同样突出的巧合,那么这两张照片或许可以作为整场空茫的时代图景中的一个确切的溢出点,我或许恰好可以在这个溢出点,定格人物静水深流的情绪,甚至测定创作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及其创作位格。

假如每个人物都有更为完整的心理路径,更丰富的铺垫,都有足够琐碎且看似无意义的细节,而不仅仅是一个接一个连环载入的“情节”点与“行为”图示,我或许能够更接近他们的生活,而不是只能将演员的表演剥离开来成为一个可以褒奖却如薄冰一般的艺术断层。

但现在,我被指挥着跟随演员进入这个记忆幽浮的空房间,与此同时,我被排斥出了真实自在的故事情境。

这个房间太“空”了,以至于它那么容易就被“塞满”了,以至于这种满溢马上转化为一种新的“空”。而我作为观众,也只是一个无所适从的游魂罢了。

 2 ) 我们那共同经历的三十年

第69届柏林电影节本可谓中国导演齐聚的“大年”,光主竞赛单元就有王全安导演的《恐龙蛋》,张艺谋导演的《一秒钟》以及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然而在2月12日《一秒钟》由于技术问题撤片,而《恐龙蛋》是蒙古制片发行、全程说蒙语的一部作品,主竞赛单元实际上只剩下《地久天长》一部华语电影。

2月14日是柏林电影节的倒数第三天,《地久天长》作为主竞赛的最后一部参赛影片在电影节首映,加上它是主竞赛单元华语片的“独苗”,可谓顶着重重压力。然而幸运的是,《地久天长》果然拿出了压轴的气度。影片播出时,媒体记者们也因为能看到这部影片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鼓起掌来,映毕中国媒体人也纷纷表示感动到“哭晕一片”。

笔者认为,《地久天长》像是一场久违的相逢,它让中国电影终于回归到了最好的状态:将民族史诗和隐伤埋于几个家庭的故事之下,讲述了中国现代不得不说的那段历史。个人的命运被大时代碾压后留下的伤痛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地久天长》几乎将柏林电影节影片质量拔高一个层次,这或许是王小帅离金熊奖最近的一次。

《地久天长》讲述的是中国1986年到21世纪初这近三十年之间,几个家庭因变故经历的伤痛。故事的主角刘东一家,本和同事沈英明一家关系十分要好,两家人各有一个儿子且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然而在一场意外之后刘东痛失爱子,两家人因此分道扬镳,他们的命运走向也大相径庭。王小帅导演把镜头对准了刘东夫妇,让他们接受中国三十年时代背景变迁的无情冲刷,一步步将他们的隐忍、善良和坚强推到了银幕之上。

《地久天长》在叙事上采用了扎实稳健的三段式叙事。第一幕孩童戏水在1994年,此后刘东一家迁至福建沿海生活。由于模糊了线索,这一段时期用王小帅的话来说“让观众看不出来是否是在过去,直到第三幕20世纪初的戏最终出现,老房子被纷纷推到,高楼取代了筒子楼,观众才会恍然发现社会的变化之快。”在第三幕出现之前,王小帅还不断插叙1986年,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由于计划生育和国有企业改制等大背景和主人公的命运相互勾连,他们人生的变故和沉浮让观众感同身受。小帅导演用一波又一波的情感高潮让座椅前的观众回到那个年代,一遍遍去为主人公心痛,为他们的人生扼腕。可以说,电影在剧本和制作上十分出众。小帅导演在媒体发布会上说,这个剧本是他和编剧阿美打磨数年才创作而成。而演员王景春也表示他在看到剧本后为此流泪感动。齐溪则更坦诚地说,拍摄结束已经两年,直到今天她想到这个故事还是会为此潸然泪下,强大的剧本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好剧本是电影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导演和表演则是另一半极其重要的因素。去年柏林电影节《大象席地而坐》热映,胡波事件因此备受瞩目也将王小帅夫妇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对于《大象》的讨论还未终止,王小帅导演显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创作初心和艺术追求。今年他携《地久天长》出席柏林电影节,电影的调度,以及他在展现人物情感时的克制和精准,都无不展现了他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专精和高水准。从第一个室内镜头的长摇开始,小帅导演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就仿佛浑然天成,配合人们熟悉的道具他高度自然地还原了90年代。而在几场关键戏码,比如一场“我下岗我光荣“戏中,他的调度也十分高妙,想必看过的观众都会对这场戏记忆深刻。

《地久天长》的男主角刘东由王景春饰演,刘东妻子由咏梅饰演,而他们少年时期的儿子由王源饰演。王景春和咏梅都贡献了非常高的表演水准。在刚提到的下岗戏中,咏梅的默默的转身让人一秒钟就能感受到她的隐忍和无奈,情绪的传达直指人心。而在痛失爱子的哭戏里,咏梅的悲痛欲绝欲言又止也在眉眼间轻易流露,她克制却有张力的表演为电影增色不少。

而王景春的表演则更是有影帝水准,由于他的角色刘东是串联几个家庭,包括齐溪饰演的角色的中心人物,他的戏份也最多,镜头对他的考验最大。然而王景春在几场情绪爆发时处理的都非常好,不管是被劝服从计划生育,还是和儿子的几次情感冲突,王景春的表演都掷地有声。而该克制的时候,王景春也能收得从容,比如和饰演沈英明的徐程的一场“菜刀“戏中,他的包容和隐忍都让人动容。还有一场和齐溪的分离戏,镜头给到齐溪的是不断的挥别,是格外外放的,然而到了王景春这里,只有他徐徐落下的手和紧缩的眉头,仅凭极其收敛的表演,人物复杂的心情就被他诠释得格外到位。

王源作为流量小生,这次的表现居然让人觉得不错,根据他在发布会上的话说,虽然他太年轻无法对那个年代有深刻的揣摩,然而他有专门去听导演讲那个年代的故事。而且由于他是要演一个叛逆的少年,他试图用自己的经验去感受,把王景春和咏梅真正当做爸爸妈妈,极尽全力去释放。无怪乎他的一场下跪的戏竟让笔者眼泛泪花了。

由于《地久天长》的故事基于中国的现代历史,观众能够深切地代入事件感同身受。人物的情绪涤荡在银幕内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媒体人“哭成一片“,甚至”哭到想中途退场”的原因:王小帅抓住了时代给观众带来的痛点,且能够引起几代人的共情,所以笔者表示即便《地久天长》拿不到大奖,它也会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片之一。

王小帅导演可谓与柏林电影节有不解之缘。2001他的《十七岁的单车》获得第5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2008年的《左右》则获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此次他的《地久天长》观众缘十分之好,华语媒体叫好一片,被视为最有力冲击金熊奖的影片之一。笔者也在此为他默默祝福,希望王小帅导演能在柏林圆梦,也希望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后,观众们能一同乘上他创造的时光机,一同回顾我们那共同经历的、有梦有泪的、有悔有爱的三十年。

首发于1905电影网

 3 ) 悲与惨:胡波与王小帅的电影

中国的文化向来缺少“悲”的概念,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真正的“悲”是西方的,源自希腊悲剧。那是人与命运抗争,显示自身存在价值的光辉时刻。然后这种进取的悲壮情怀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中国的文化有的是“惨”,很少有“悲”。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国古代悲剧实质上不过是惨剧罢了。《窦娥冤》就是血淋淋的惨,里面没有任何“悲”的东西。

因为这种“惨”的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在老百姓的观念里命就是惨的,而且你不可抗争,只能接受。于是产生了一大堆表达此种态度的词——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逆来顺受……

“惨”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电影自然不能幸免。任何微观个体的历史叙事都在呈现一种“惨”,中国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比“惨”的竞赛。

越惨越好,越惨越受欢迎,因为中国观众对“惨”会自动产生共鸣。(这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张艺谋的《活着》是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是惨,还有无数描摹个体命运的电影都是以“惨”为中心的。人没有抗争的意志和勇气,只能安然承受历史和人事加予的悲剧。

王小帅的《许久天才》同样不能避免,骨子里仍旧是老一套的“惨”:中年丧儿,计划生育不能二胎,领养儿子流落他乡,最后落魄归来。

但王小帅聪明地将这种“惨”淡化,并在所谓的“生活智慧”中隐藏掉“惨”的根源: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这何尝不是“阿Q精神”的一种变体呢。

而人物原本可以抗争的意志和勇气被漠视,即便抗争注定失败,不求行动,哪怕有些话语上的表示也成;但没有。

《地久天长》于是成为中国电影“比惨”艺术长廊中最新一部作品。

那么到底有没有中国导演拍出“悲”呢?我想还是有的。

侯孝贤的电影真正触到了一种“悲”。这不是说因为《悲情城市》的片名带“悲”,电影就是悲的,而是当侯孝贤用摄影机远距离观察/注视人物行动的时候,触发了一种怜悯的悲情。

看完《戏梦人生》,我们都感觉到了一种悲凉,那是人在历史变迁和世事浮沉后积淀下的尊严。这是一种“悲”,引发的是悲悯的情绪,虽然还算不上西方意义上抗争命运的“悲”。

(“悲剧”,创作者对人物有爱意;“惨剧”,人物是创作者的操控工具。

“悲剧”,人物有尊严;“惨剧”,人物没有尊严。

“悲剧”,观众自然而然流出眼泪;“惨剧”,观众被硬生生逼出眼泪。)

还有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也是华语电影中真正表现出“悲”的绝少作品之一。

《大象席地而坐》中的人物是“悲”,很少是“惨”。他们对社会有着无止尽的愤怒,他们尽情发泄着。

他们虽然不知道怎么改变现状,但他们诅咒命运,诅咒这个溃烂的社会。

这是一种真正的勇气,是胡波这个年轻生命真切感受过的。

虽然胡波最后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我想他肯定抗争过,他在生活中抗争,也在艺术中抗争。

他把自己的抗争写进了电影和小说,两者在他死后代表他继续抗争。

自杀,即一种不想向这个世界妥协的抗争。

结果是我们被馈赠了真正的“悲”,这是无比宝贵的东西。

悲与惨:中西方文化之别

第三条道路,日本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4 ) 无奈的中国式团圆

看片之前,许多人说《地久天长》是个催泪片,在柏林首映时各种媒体和影评人哭得稀里哗啦云云,而个人来说是很抗拒煽情片的,心里也有些防备,等到去电影院看过,才发现没有大家声称的那么“催泪”,王小帅还是很克制的。

说起来,最感动的情节还不是后来“两个家庭和解”的戏份,而是开始部分,刘星溺水后,王景春饰演的父亲刘耀军抱着他一路狂奔去医院,这一段特别打动人,导演先是用了较远的固定镜头,以一种远远旁观的冷静态度处理这一极度情绪化的桥段,而后则是近距离跟拍,给王景春表情近景——王景春喘着粗气,双眉耸拉,极尽悲伤与绝望,到医院后,再次采用远距离固定镜头,摄像机和观众一起,看着走廊尽头的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悲痛欲绝地挣扎。

第二感动的,是刚经历丧子之痛的刘耀军夫妇,在小年夜里独处家中,沈茉莉(齐溪饰)来送饺子,三人尴尬地静坐,听着窗外的鞭炮声,刘耀军和王丽云脸上的表情一言难尽。这一幕也足够摧人心肠,而表现的手法也是克制的,可以称之为高明。

而与这种冷峻与悲悯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后面的“和解”大戏,导演带着摄像机开始精准地把控观众的情绪,在病房外,先是高美玉哽咽着走上来,和王丽云(咏梅饰)相拥在一起,许多观众这时已经泪崩,这只是前奏,进入病房,弥留之际的李海燕和王丽云诀别:现在有钱了,可以生了。此时全片的情绪达到高潮,角色和观众一起泪流满面。

之后,沈浩(杜江饰)面对面地对刘耀军夫妇讲述刘星当年死亡的真相(或者说细节),观众处在刘耀军夫妇的立场,不得不再次面对过去的巨大伤痛。这一情节过后,两个家庭基本完成了和解,李耀军夫妇的伤口的痂也才真正脱落,剩下的只是伤疤了。

这种前后的克制与煽情策略(非贬义)是导演有意为之,前面是缓慢但有效地进入情绪,而后不断酝酿发展,最后必须来一次爆发。

而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有克制与渲染的策略,即渲染的伤害,克制的愈合。两个家庭的核心矛盾:一是刘星的死多少与沈浩有关系;二是李海燕作为主抓计划生育的干部,强迫王丽云堕胎,尤其是第二个矛盾,是李海燕终生抑郁的主因。电影直白地表现出计划生育时代的普通家庭困境,像王丽云这样被强迫堕胎的妇女有无数,她们大多是国有企业的职工,所谓拿着铁饭碗的职工,顾虑深深,只能从命,而之后九十年代的下岗潮,让这种“从命”瞬间变得荒诞起来,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导演在时代(政策)对普通人的影响方面,加重了力道渲染,这是伤口的形成部分——刘耀军面对李海燕等人的铁腕时,表现得无能又无奈,让观众看得真是揪心;而在伤口的愈合部分,导演再次用非常克制隐忍的手法来表现。两夫妇在独子死后,几乎没有任何情绪爆发的镜头,只是默默承受,乃至背井离乡,去遥远的异地沉默生活,除了刘耀军与领养的刘星(王源饰)之间的父子冲突,也没有什么激烈痛苦的情绪戏,直到后来王丽云自杀——这是克制的极限了。

许多观众很不喜欢这种克制与渲染的安排,认为避重就轻了,可怜的两口子经受了这么多的苦难,后来还来个大团圆结局,批判何在?控诉何在?底层人民的尊严何在?而细细想,这正是真实的现状,刘耀军夫妇正如无数普通的中国人一样,在威严的权力与政策面前,只能克制和自我消化。就好像导演以往作品的一贯主题:大时代大政策影响下的小人物(以家庭为单位)的命运写照。上山下乡也好,计划生育也好,体制改革下岗也好,都是时代大流,他们像一片叶子,只能跟着游走。

包括最后的大团圆也是的,处处原谅,处处安慰式的美满,电影仿佛变得温吞了,可这其中又不是苍白的,但凡有安慰,谁能拒绝呢?在家庭之间的大和解中,还有刘耀军夫妻的和解:电影中并没有直接表现,但多处细节暗示了王丽云的自杀,是她知道了刘耀军和沈茉莉的偷情,甚至,刘耀军已经跟她坦白了——在最后的视频聊天中听到沈茉莉说有了儿子,王丽云的表情是那样复杂。

家庭之间的和解,夫妻之间的和解,都很有“中国特色”,很有中国式“一切都好、和气至上”的味道,我们每个人的相关记忆中,一定有类似的体会,许多人厌恶这种心理,但这其中也饱含着些许人情真谛,能原谅的,谁不愿意原谅呢?又或者说,那些绝不原谅的,又经受着多大的痛苦与折磨呢?

开头部分,刘耀军抱着溺水的儿子奔去医院时,经过一个隧道,迎面过来一辆滚滚前行的火车——这一幕,构成了本片最精准的隐喻。

 5 ) 被强制原谅和大团圆的“地久天长”

2月16日晚,王景春和咏梅共同凭借《地久天长》获得第69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男女演员奖。这两个几乎让观众记不住名字的中年演员凭借着深厚的积累和敏锐的情感共情能力,几乎完美的塑造了一对“最普通的普通夫妻”,也感动了无数的观众。

这部电影讲述了刘耀军和沈英明两家人的羁绊,两家的儿子刘星(星星)和沈浩(浩浩)在野外嬉戏的时候,星星因意外身亡,此事彻底改变了两家人的命运。刘耀军夫妇远赴南方,多年后,两家人再次相聚。在电影的三小时中,虽然纵跨南北,囊括了知青返乡、严打、计划生育、工厂工人下岗、南下打工、房地产的兴盛等时代事件,塑造了悲情家庭的生活截面,但最终的事件和情感落脚点,还是“隐忍”“原谅”“大团圆”,缺少必要的反思和事件对当事人人性层面的转变。与其说《地久天长》有着宏大叙事,不如说它只是一次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事件的对位。

这是一部完全依托于演员精湛演技忽略了导演技法的电影。除了无可挑剔的表情和具有时代感的道具,你看不到影像变革,也没有环境塑造。演员在每一个布景之间表演,几乎没有与空间的互动。观众看到的是演员被放大的细节表演,是一对一的精准情绪传达。非线性叙事不仅弥补了人物情感上的不连贯,回避了时代伤痛的最直接反应,也让表演而非导演技法主导了叙事。

首先是刘耀军与王丽云两个角色的高度一致。面对人生最大的悲剧,两个人没有互相指责,没有失控,没有歇斯底里。在两人独处的时间也没有任何对事故的怨恨。所有的发力点只是耀军挥到墙上的拳头,甚至连出轨也不是耀军的主动选择。悲痛让人失语,但不是让两个相依为命的人不能交流。他们是没有自主性的理想化的共同体。

在耀军的父亲角色上,王景春的优秀演技掩盖了角色塑造上的不足,将人物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化为抽烟、沉默、欲言又止等观众能够直观体会到的外部动作。但我们很难在文本层面看到这个人物完整的人物弧光,从计划生育时期的愤怒到痛失爱子的绝望,再到告别故土南下打工的麻木,所有的情感都缺乏有逻辑的诠释和释放,直到被迫完成“大团圆”式的结局,王耀军始终停留在茉莉来做客一场戏中“都挺好的,都挺好的”的状态,也始终只是一个“好人”。

当一部电影作品表现最大的苦难最多的悲情的时候,最高的形式是掩饰悲伤,维持体面,继续生活。《地久天长》中则将失去孩子作为了先于一切的前提,所有人物需时时刻刻以此为首要生存原则,他们不被允许重新开始新生活,不被允许再带着欢乐的活下去,不能重新融入社会,不能绝口不提往事,甚至故作欢颜都是错的,也就难以避免人物状态的单一。

影片中的“孩子”也因篇幅所限变成了一个符号般的存在。缺少家庭间的互动,父子母子的情感铺垫,使得电影变为了对孩子这一概念的失去,而非与真实人物的永别,关于其过往共同生活细节的回忆尤为干涩。沈英明拿着菜刀过来想要以命抵命纵然增加了戏剧张力,却绝非袒护孩子的父母的正常行为,更像是内疚之下的一层表演。

齐溪饰演的茉莉,这是一个从外部观看的视角,类似于“剧中的观众”角色,她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但在影片后半段,茉莉又反而取代丽云的女主地位,开始参与情节推进。却是“无效的”推动。影片中,茉莉本该起到沟通两个家庭的作用,由她的重新出现让本来已经失联的两个家庭重新取得联系,是冰释前嫌的纽带。但在之后的返乡情节中观众很快知道,两家重新沟通的契机是一通电话就可以解决的。茉莉这个角色怀孕赎罪,给失独夫妻造成隔阂,最后又通过视频电话制造小小的紧张感,除了狗血之外,没有任何推进作用。

茉莉角色的另一个作用是导致了丽云的试图自杀,将这一对“为彼此活着的夫妻”进一步推下深渊。片中耀军有句台词是:“用丽云的话来说,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变老”。无疑丽云的自杀是导演为了弥补影片后半段的拖沓和情绪单一设计的强转折。

在茉莉身上,我们看不到这个角色的成长轨迹,也没有她对整个事件始终坚持的态度,她是导演呼之即来的矛盾冲突,也是喝之即去的小小插曲。

养子星星的角色也欠缺更深层的展现。失独家庭领养与自己孩子长相相像的孤儿并取了同样的名字,这个孩子所要背负的情感和夫妻需要面对的自我欺骗,都不是片中叛逆、离家出走所能展现的。影片的最后,养子归来,却省略了这其中最复杂的情感转变,将感动观众视为最大的行为意义。

三对家庭中的新建和美玉,除了作为表现时代特征的存在,与耀军家庭和失孤事件完全无法构成关联,于是在影片结尾只能作为凑数式的团圆出现。他就像是《青红》中穿着格纹喇叭裤跳舞的秦昊的串场,为了导演个人的记忆而被添加到其中。

在种种角色行为中,《地久天长》还掩盖了剧本内核的懦弱。

首先是养子不被允许的叛逆。

带着奇装异服摩托车党呼啸而来吃一盆西瓜,与养父母愤然决裂不忘下跪告别,成年的领悟是接受父母不顾身份证上的真实姓名依然叫自己“星星”。导演控制着每个人物不许拥有丰沛的本能的感情,其实也是一种“不敢”。不敢让偶像明星自毁形象,不敢让矛盾升级流露出恶,也不敢在大团圆之外做出另外一种更符合人性的选择。

海燕临终前对丽云说:“我们有钱了,可以生了。”没有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没有对自己毕生工作意义的质疑,只用一句逻辑极其不对应的台词赎罪。甚至,执行了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副主任,真的会有这样的愧疚吗?这个忏悔最深的角色,让观众感知到的,是最不成立的闪烁其词的含混。

三小时的片长中浩浩的真相被导演作为最大的“包袱”放置在影片最后。这是让两家人分崩离析的真相,也是让海燕和浩浩一生不得安宁的愧疚,然而向观众揭示的,只是一个没有理由不被原谅的“推了一把”的孩童行为。浩浩在此处的台词是:“我内心长了一棵树,我快被它撑破了”,所以乞求原谅仅仅是因为内心无法承受,而非想要赎罪。在这份“无法承受”的背后,是殷实美满的家庭,是觥筹交错的饭局,是坐拥房产随手选一套相送的“大方”。这些,都没有任何赎罪。

耀军和丽云回应:“说出来就好了”,他们甚至不能选择憎恨,不能怪罪年幼的孩子,不能怨恨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事,甚至不能痛哭失声大吵大闹,因为这是导演理解的“那一带人的隐忍”。

《地久天长》呈现给观众的,是对时代意义模糊遮遮掩掩的批判,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站出来反思、赎罪。

唯有沉默和原谅,才能地久天长。《地久天长》想要打动观众的是真实,然而片中的这群人物,又最不真实。

然而还是打了四星…原因见短评…

 6 ) 金羊观影团||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

vol.2.Mesdames et Messieurs,这里是金羊观影团第二期。上一周我们共同见证了金羊观影团的诞生,也得到了很多友邻的支持。在这里感谢所有友邻的厚爱以及再次庆祝金羊观影团开张大吉(疯狂撒花)!

(第一期《过春天》链接戳这里→金羊观影团||这是部“危险”的电影,暧昧让我不舍逃离

希望大家耐心读完 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要说今年目前最受关注的国产片,可能非《地久天长》莫属。年初柏林,《地久天长》临危受命成为华语独苗,也终不负众望,一鸣惊人,作为主竞赛单元最后一部首映后,就不乏“中间哭到中途离场”、“很多中国媒体都看哭了”、“主竞赛掌声最久的一部”之类的声音。最后虽遗憾错失金熊大奖,却创历史的连下两座银熊,也成为了柏林历史唯三(另两部是《一次别离》和《45周年》)的同时包揽影帝影后的片子。可戏剧性的是,与之相反,《地久天长》在大陆光速定档上映后,观众中的质疑声却越来越大:“令人尴尬和虚情假意”、“只剩下儒家最令人恶心的自我神圣化”。

第二期观影团共19位友邻打分 16则短评 综合评分6分

劣质金羊海报 by德卡的羊

电视剧水平的地久天长?

@爱的挽歌:4.5

即使打乱了时间线,这依旧是一出连环画式的时代更迭文艺汇演,所有人物都在既定的时间点完成既定的动作,没有一丝迟疑,也没有半点保留。结尾更是败笔,妄图用人性的柔软和解所有过往,以时间的宽厚抚平一切创伤,它所唤起的也只是对时代悲剧空泛的自我感伤,从而拒绝了观众对文本内核的进一步深入。无论手段还是目的,都是电视剧水平。

@李骞人:5

即使讲究但也敌不过扑面而来的电视剧质感,太过抓马以至于还算细腻的情感也变成讨好观众的工具,充斥全片的刻板印象和尴尬的台词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本来想先抑后扬,可是电影高(?)开低走,三个小时的长度使得在剧情的发展中,缺点不断地堆积和爆发,渐渐地把一开始的那一点点好也消磨殆尽了。

@卡佛啪啪卡夫卡:4

电视剧剪得再碎也是电视剧,无法创造连续的情境而妄图以强行制造的悬念来炮击观众,因而总是哑火,一对比就知道贾樟柯的好了。出于对史诗电影的误解,将人物的命运拆解安置于独立的历史事件之下,以蹩脚的对位提炼某种集体记忆,来绑架和抚慰自己和观众,“大象”不可说,人们“都挺好”。唯一值得夸的是声音设计:机床声和摩托声;突如其来的烟火爆裂声;缝纫机声和菜刀摔桌声。

视听平庸的地久天长?

@微笑的卡列宁:2

2分,1分给王景春,1分给美术。视听层面上本片的保守甚至是平庸自不必说,经常出现的过曝和一些基本问题(如切到王景春视角后仍能听见声音,和部分场景莫名其妙的光源)证明了小帅导演未必如他所想的那么专业。拖沓的剪辑,糟糕的手持,后半段几乎完全崩塌甚至让影院的人笑出来的剧作,这些几度使我想提前离场。即使抛开这些不谈,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影片对上世纪的处理方式。所有本应指向体制的批判都被下放到了单薄的个体上,病床前的忏悔让角色几乎包揽了罪责,随后的死亡又彻底消解了本应延续的体制(计划生育)之恶(之后就是全面的和解),而对严打与下岗潮的批判几乎没有,只是创造了两次煽情的契机。所有女性与子辈都在等待着男(父)权的审判,最终又回到男(父)权中继续所谓地久天长,而这审判与回归的动机从根本上就是虚假的。都2019年了,就别把“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拿出来宣扬了吧。

@纯肉锅贴:4

那时候是文蛤现在是严打、我们的星星已经死了,身体里有颗树我长大他也长大..啥信息都靠嘴说,台词还那么尬!手持晃动的镜头和几乎凝滞的固定镜头构成了全片诡异的尿路不畅式叙事节奏。还有遮一半露一半的作者性的叙事与视角又在自己都兜不住小聪明得逞一样的自得中和盘托出,一会儿抽离一会儿浸入实在混乱,与理不清的历史片的镜头语言使用方法相比更恐怖的是断片式的一个个时间截面组接,历史是层层叠叠的,过去不是单纯的过去,现在也不是割裂的现在,各个时段之间的断层用脆弱的无法移情的眼泪填充,这不就是八点档家庭伦理剧么!(个人感觉表彰大会打架啥的确实没必要,全片体现的都是一种我们与其说隐忍不如说是窝囊逃避的性格,正如导演本人一样)

@Kriky:5

以数十年的时代变迁和“理想”化的家庭模本展示本土文化中的克制与与隐忍,但细节推进却过度着力与展现矛盾与和解而忽视基础情感构建,使影片整体呈现浮躁与断裂的状态。同时,摄影呆滞这一问题在关键场景被无限放大,进入到无可摆脱的苦情剧困境,而这一点是叙事重组亦无法弥补的。

虚情假意的地久天长?

@絶対値対相対値:5

很迷。导演将时代,国家悲剧和家庭,个人的悲剧杂糅在一起,只去展示人物的“惨”,却没有指清悲剧的来源或是挖掘人物的内心,导致缺乏说服力和共情。影像质感很一般,最后直接变成电视剧,三个小时是强行制造的冗长,体量和深度都不够。批判性,反思,甚至情感力量统统都弱化了,连非线性叙事和那个称不上悬念的悬念都是多余的。我看到的,是所有人都选择让时间把一切淡忘,一切仿佛“都挺好”,高唱着友谊地久天长。这一切都太隐忍,太无力,太憋屈,就像这个国家的历史一样。

@火枪手吱吱:6

越往后越疲软无力,最后在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团圆结局处彻底崩盘。前一个小时,有悲悯临渊的拍摄视角(水库之死、医院抢救),有恰到好处的悬疑成分,有欲说还休的暧昧和留白。后续剧情频繁用台词取代叙事,其实不用讲这么明白的。结尾的和解宽恕,用人性之善一笔勾销了所有时代之恨,人人都带着其乐融融的虚伪圣光。其力度远不如前作《闯入者》的结局。

亮点是选角。王景春和咏梅都长了一张面目模糊的脸:隐忍的,平庸的,被时代裹挟着浑浑噩噩向前的,经历了无数巨变却始终隐忍不发的。观众席里每一个触景生情、无限唏嘘的中年人,都有着这样的一张脸。

@和光同尘:6

还是期待值过高,碎片化的顺序和某些镜头满足了基本的胃口。可我一直在等待情感爆发的那个点,但迟迟没有触动我的泪腺。挺像我身边父母的故事,都是因为孩子而渐渐疏远。也是完全可以压缩的,有太多不必要的赘述,最后冗杂了家长里短而显得平平无奇不知所云。确实不是王小帅拍的有多好,而是我们在世愈加魔幻。

@粉粿爵士:6

不太认同大家说的电视剧化的视听语言这点(但认同后半部分存在这个问题,特别是最后全家福那里,在没有胶片的加持的情况下,惨不忍睹),这个剪辑和影像的克制感还是很喜欢的,看得出王小帅有点想彺杨德昌那里靠的感觉,但格局太逼仄,仅仅是“中产”阶级一代的悲剧,时代感其实也不足,等于是两边不着岸,齐溪这条线就是个败笔,仅仅是为了廉价的卖惨和戏剧性,且悲剧的造就者应该是人性,与计划生育并无直接的联系,最后展现出中国人的妥协实在是暧昧,不知道是批判还是妥协。

@德卡的羊:6

王小帅还是那个王小帅,从来没有变过的“无趣”。影像上质感还是太差了,连空间与物品都是“假的”,各种意义不明的正反打,不过开头有幕场景的构图与镜头还是蛮喜欢,可惜后面就彻底“电视剧”化了。演员涂满油光的脸上只能看见表演的努力而绝非时代的伤痕。叙事上采用碎片化并且打乱时空我还真没想到,但是问题同毕赣一样,前后对照实在太认真了,有这种必要吗?从果→因的寻求三代人三十年和解,故事的确是导演的集大成之作了,但他似乎从来没有为我带来过“现实”,总是雕饰再渲染出一副尘土中的模样,如此长的篇幅也绝对没有必要。看似绕有指涉的丰富事件选取不过是软绵绵的虚伪叩击,实则反倒是谄媚的二胎宣传指南。唯一欣赏的是在情绪出口上,呈现方式是克制的。

So long,my son.

@果樹:7

作为一个八零后,感动于影片的美术部门在还原不同年代的细节上下的工夫,也让它成为了我愿意将影片安利给六零后父母观看的理由。但同时,也不满足于导演在镜头语法上的缺少进取,片子的张力基本上都交由演员和叙事本身来完成了(而零散的剪辑让叙事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让全片很容易被诟病于过度电视化缺少电影感。

@phoenix:7

《活着》式戏剧化人生在计生语境下的讨巧表达,所谓现实主义的表征对思考起到的作用是遮掩——换句话说,王小帅非常精准地复刻了一代人的记忆,但也只是点到为止地让个体记忆融化在了集体的记忆里。

@海鸥马步:7

这部电影其实是在叙述时间,却将它藏起来,先白描一下过去跳过生活上的裂缝,在回头扯开这一道道裂缝望下去,却是深渊。内容上糅合了关于贫富、物质等等等等,但矛盾的源头是独生子女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结合之后的脆弱。这一捅就破的窗户纸基本不可能缝合,只能让风灌进来,熟悉这种消磨。

一开始担心会像电视电影,但前半部分的电影质感蛮强,台词能省则省。后半部分开始浸入泪点,也进入现代社会,但质感逐渐过渡到电视剧的样子,而且美术上筒子楼里和医院的墙面有点儿太干净太亮了…

so long,my wang

@顗禮:7.5

跟预想的其实不太一样,没想到王小帅会用这样的乱序时间线讲故事,这个点其实很值得玩味,这种特殊用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冲淡慢节奏与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给观众带来的无趣感;片中一些匹配剪辑与配乐戛然而止的转场处理手法其实很有技巧性,但小帅导演却很平实的讲完了这个故事,而且这个题材确实非常好煽情,可影片中所有的情感流露又都是淡淡的,一些不明说的留白处理简单有力且高级。中英文片名都很合适,中文名来自于那首“Auld Lang Syne”,这是片中人物美好愿景的象征,尽管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把它打破,但地久天长的美好未尝不能留在人们心中;而英文片名就更好的突出了主题,生命有多长,悔恨的种子就有可能在心里埋多长;但逝者不复返,我们更是无法与大时代抗衡,所以就更要学会与他人、自己和过去和解,毕竟我们还是要向前看的。

@牯岭街曌影:8

这就是我心中今年的金熊了。有生皆苦,欲哭无泪。平静又有力,痛苦却无奈。虽然出轨线的不明不白和结局的画蛇添足等等地方都有瑕疵,但可能这部就是打在了我喜欢的点上。两个家庭的变迁见证30年大历史洪流;成熟且非常出彩的乱线叙事,剪辑点都非常巧妙;对于一个非常容易煽情的故事却没有强行催泪,甚至是去克制,所有情感都是自然流露;还原时代元素却在布景加以美化,更具可看性又不失真;这些所有都是我喜欢的方式。结局虽然有点多余,但再看到父母真实期望儿女的眼神时,它太真了,太真了。地久天长的是苦难,而生活,只是过眼云烟。

其他评分 @蛋花与爱丽丝:5 @西卡里奥:5.5 @月色归来时:7.5

本期总编:@牯岭街曌影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谢谢一直读完的友邻!Nous vous aimons toujours!

金羊官方下期预告:由于下周的院线片惨不忍睹(狗头),金羊下期将目光转向资源新片。经金羊内部投票,下期金羊观影团为东木新作《骡子》。

 短评

过去30多年,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品尝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却也涤荡于日复一日的变化。所有人,都如水中的浮萍,在被时代推着前进,却也随时可能被一股湍流推散,再聚之时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我们的儿子,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生活,因为地久,所以天长。

3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影片的英文名其实更加能提现电影的主题,《So long,my son》电影里男主人公一共四次失去了孩子,有人为的“意外”,有时代浪潮的逼迫,也有良心发现后的自我选择。在影片最后,那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养子,那个曾经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选择了回家,就像我们的历史,在错综复杂的离经叛道后,终归会回到一个全新的开始。本片的男女主人公始终是克制而隐忍的,而配角们则是鲜明而突出的,无论是良心未泯的计生主任,还是“心怀不轨”邻家小妹,亦或是乖戾又迷茫的少年养子,都更像是我们身边的人,而主人公夫妇,则更像是色彩并不鲜明的灰色背景,作为某个时代的某些缩影,沉默而执着地活下去,直到放下一切,直到地久天长

4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三十年之后,又一部《活着》!绝对是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

6分钟前
  • 杨影枫
  • 力荐

耀军什么都能修好,却无法修复内心的伤痕;岁月让丽云留下了皱纹和鬓角,却留不住她的三个孩子。英明的菜刀锋利无比,唯独不能斩断执念;海燕饱受病痛折磨,再痛也痛不过生活的苦难。沈浩的心里长了一颗树,结下了懊悔的种子;茉莉逃出了小城,终究逃不出生活。一点手术“小问题”让她再也不能生孩子,而她当上了准奶奶;一次不公平的裁员让他们穷困过完了此生,而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楼盘。一次“不合时宜的”怀孕,一次“光荣的”下岗,就能改变你的整个人生轨迹。茉莉得知怀孕的时候刚好拿到签证,打乱了她人生的所有计划;丽云当年想生不可以生,现在可以生、鼓励生却生不了了。是啊,老天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什么地久天长,三十年只是一念之间;什么一切都会过去,这还真成了一辈子也过不去的坎。到最后谁也没有和解,只是算了。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Berlinale 剧场里很多人看哭了 前面的德国阿姨又在看到王源带女朋友回家那一幕的时候姨母笑哈哈哈 我也被好几幕感动到 1.王源跪下磕了个头的时候 2.海燕死之前说的话 3. haohao说出实情的时候 咏梅叫了声儿子(不会写电影里人物的中文字 有些用演员们替代)被齐溪的两次眼神烧到 王景春两次抱着人跑到医院不一样的喘气 咏梅肤色的变化 王源脸上的青春痘....感受到导演演员的用心 好看!

13分钟前
  • 拿拿
  • 力荐

不好意思,中途看睡着了,电视电影的手法,虽然有泰国、韩国、美国电影人介入,电影感还是没出来,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罗马尼亚、俄罗斯电影人拍类似故事,会怎么拍。当然优点是演员出色,生活细节还原到位,但是3小时还是太拖沓了,单一场景停留太长,闪回次数太多太频繁,完全可以剪到2小时,更凝练,更简洁一些,叙述方式上,也不要一直笨拙地插叙,变成干干净净的正叙,可能会更有力道。

1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院线中共和国当代史的叙述尺度又向前迈开一步,文革之后的重大节点均隐有提及(柏林版)。集青红、左右、我11之于一体,隐忍的家庭伦理催情效应依旧老道。另外包头有个聪明的政府,这样的市政宣传甩开了他们众多同行。

22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接受生活,接受命运,努力向前走。 上一辈的人真的是隐忍,无奈,但仍选择宽厚。虽说最后结局有点大团圆,但是刘星那句 爸爸我是星星反而才是我最大的泪点。什么积极消极人生,活下去就好,星星还在就好。 (但仍然觉得三个小时有点过长,其实有时候适当删减也是技术啊(星星的声音真的好听

23分钟前
  • Juli Qian
  • 推荐

电影从一个关于“计划生育”的小切口入手,比预期的历史格局要小,但是讲述的人物命运与情感依旧饱满和感动。海燕的角色最戳泪,这样的角色往往是最招恨的,但在这里获取了最大的同情,几十年的愧疚与自责,到死也没能彻底释然…80年代那些小时候的片段,都是亲身经历过的记忆,带入感极强。兄弟俩的手足与爱恨,两家人的伤疤与憋屈,都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一缕青烟,往事无需再追。

2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友谊不是地久天长的,亲情也未必是地久天长的,只有失去至爱的痛苦,才是地久天长的。

29分钟前
  • 王大盆
  • 力荐

不光是煽情了,调度也很厉害。唯一问题是有些烂尾,可能是作者狠不下心。要金熊。

33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地久天长]是一场久违的相逢。中国电影终于回归到了最好的状态:将民族史诗和隐伤埋于几个家庭的故事之下,讲述了中国现代不得不说的那段历史。个人的命运被大时代碾压后留下的伤痛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王小帅用压轴的气魄几乎将柏林电影节影片质量拔高一个层次。如果拿不到大奖,也会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片。PS:请备好纸巾。

3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代入感太强了,我出生的医院,我小时候被警告不能下水的水库,我家两条马路之隔的商业街,每次往返的机场,半个城市的人工作过的工厂,相似的长辈们的经历。随之而来脑补的过多细节和情感导致根本没有办法用静观的态度去看待文本和结构瑕疵。

35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这确实是一部记录大时代下普通人生活的华语佳作,做为80后尤其有共鸣,关于90年代的儿时记忆一一涌现,想起我那同样溺水身亡的儿时伙伴,以及那些被伤害的家庭。电影中多年后王景春、咏梅在医院和老朋友们再度相见的场景,还是没忍住泪水,你不知道打动你的是电影,还是时间和生活本身。

36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再见,小胡

39分钟前
  • 妖灵妖
  • 还行

汉语语境里,“地久天长”这个词语蕴含了太多,时间、空间和感情的迁移与变故,还有善良的人们在无力改变却又必须承受的历史面前那些卑微谨慎的愿望。这段历史,父母辈是主要的经历者和承受者,孩子们被很好的保护,就像Haohao一样。看完之后我更能理解在那些历史决定背后父母们承受了什么。PS:看下岗大会那段,我真觉得那是台下群演们自己的真实经历,所有当初没有释放的情绪,都在自己出演的过程中似真似假地发泄了出来(也可能当时比此时更激烈,此时只是时隔20年再次共鸣后的释放)。金熊可期。

41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返城失去知青身份,下岗失去工人身份。意外溺水,强制打胎,交还证件,你我失去为人父母的身份。隔着轮渡踏过了奈何桥,留下遗书饮尽了孟婆汤。在时代的列车上早已不能复生,在命运的航班里竟然还会怕死。孩子在电话里叫了声爸,瞬间回到三十年前,又欢聚在一起,仿佛彼此毫发无伤,仿佛友谊地久天长。

4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百味杂陈,很想带我爸妈再看一遍。我喜欢王景春和咏梅的脸,那是两张典型中国民众的脸:王景春在电影里一直是眉头紧锁,黝黑的面庞,粗重的眉毛,细小的眼睛,眼皮习惯性低垂;咏梅圆脸盘子,淡淡的眉毛,淡淡的愁闷,连她的声音和动作都是淡淡的。整部电影,我都被这两位演员牵着走。

45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看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三个小时完全没觉得长,镜头和剪辑都很特别,画面也特别细腻,有一种新中式的美感。旁边的德国人开始还笑得挺欢,结尾的时候哭的简直不要太悲悸。整部电影拍的含蓄,表达的婉约,精准的点到了中国人骨子里许多复杂的品质。这是献给每一个勤勤恳恳逆来顺受的中国人的镜子,我们从中见人,见命,见自己。看到一家媒体的简评说得好:这是中国人自己的隐伤。

47分钟前
  • Cerdus.
  • 力荐

3.5 在改革的新世界里,有的人得到成功、浪漫、自由,有的人则被狠狠甩在后头,遍体鳞伤,他们主动深爱,被动倾轧,在友谊地久天长最美好的祝福里,所有人追逐的理想生活都被活活杀死,却似乎找不到凶手,或者说凶手拧住了每个人的脖子,让我们只能看到彼此。

4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