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事

HD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安德烈·马尔孔,罗曼·科兰卡,爱迪丝·斯考博,伊莉斯·洛蒙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将来的事 剧照 NO.1将来的事 剧照 NO.2将来的事 剧照 NO.3将来的事 剧照 NO.4将来的事 剧照 NO.5将来的事 剧照 NO.6将来的事 剧照 NO.13将来的事 剧照 NO.14将来的事 剧照 NO.15将来的事 剧照 NO.16将来的事 剧照 NO.17将来的事 剧照 NO.18将来的事 剧照 NO.19将来的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将来的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娜塔莉(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是一名哲学教师,和丈夫汉斯(安德烈·马孔 André Marcon 饰)结婚数十年,两人共同养育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平静而美满。某日,汉斯忽然和娜塔莉坦白,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不仅如此,他还打算从家里搬出去和情人同居,虽然娜塔莉表面故作镇定,但内心却遭受了强烈的打击。  娜塔莉的母亲(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饰)曾是一名当红模特,如今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三番五次自杀未遂,无奈之下,娜塔莉只得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将她送进了养老院。与此同时,娜塔莉听从她曾经的学生法比安(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 饰)的建议前往法比安与他朋友们在山上所建立的公社。凯利帮的真实历史小镇风云空中浩劫 第八季萤火之爱游戏规则2022追球2021神秘博士:瑞芙·桑恩的丈夫们警醒2021梦想合伙人今夜,可否拥你入怀仇敌当前愤怒青年国语南海十三郎粤语异常吸引力大钟神,再多给点时间我在中国做电影警魂第三季北好莱坞鬼门关野探哈莉第三季别叫我赌神吉祥酒店老豆唔怕多中华丈夫小谢尔顿第一季人类世:荣耀与毁灭夺命惊呼追爱谎言单身男女2(国语版)虎胆龙威之迷惘印度之行四十九天的食谱2013十二夜2018萨扬:干旱之路不道德的审判大学女生的性生活 第二季在下一炷香昆仑神宫2020迷人的四月

 长篇影评

 1 ) 《将来的事》:最糟的和最好的都已过去

(芷宁写于2016年11月28日)

        影片《将来的事(L'avenir)》将两种看似不同层面的东西,有致地糅合起来表达,一边是不堪的现实生活,一边是在很多人印象中必束之高阁的哲学,这样的糅合经由一位教哲学的中年女教师的人生遭遇来微妙解构,却也能将世俗和精神、生活和思想结合得相得益彰,互为关系,互为映射,也互为解释,足见法国80后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日趋成熟的光影表现功力,或许,能对哲学家庭的生活信手拈来,米娅得益于有一位在索邦大学教授哲学的父亲。
       可以说,《将来的事》是迄今为止米娅最好的作品,在叙事和意境上不输她丈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曼玉前夫)编剧执导的影片《锡尔斯玛利亚》,只是用力更轻巧一些。影片有着舒服的节奏,看上去随意的结构和剪辑,及如行云般自如的气质,很多人都赞誉其有前辈之风,个人却觉得米娅也有自己的风格,该片虽也有着知识分子的大段对话,也掉书袋,但诗意与哲学都有着适宜的人间温度,散落其中的幽默之处不多,却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沉闷之气,也没慵懒悠闲且略高人一等的自恃,更没有决绝的悲观,而是溶于生活的波澜。
       影片伊始,女主人公娜塔莉和丈夫孩子游览布列塔尼的格朗贝岛上的惟一建筑——夏多布里昂的坟墓。墓背靠茫茫大海,墓对面,在一片山石上,刻着这样几行字:“一个伟大的法国作家安息在这里,但愿只听见海和风的声音。过往的行人,请尊重他的最后的愿望。”在孩子们和娜塔莉离开时,镜头中同样身为哲学老师的丈夫还伫立在墓前,仿佛预示着这个“老男人”对自身生活的反思与忧戚。
        在之后的影片中,观众听到了无数先哲、文人的名字被提及或看到大部头书籍著者的名字被镜头扫过,卢梭、恩岑斯贝格、君特·安德斯(有趣的是,娜塔莉给孩子们介绍时,必须提到他是汉娜·阿伦特的第一任丈夫)、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马丁·布贝尔、叔本华等等。很多金句、诗文被提及,生活中的思辨也频频登场,观众却不觉疲沓乏闷,大抵因与生活本身衔接得当之故。娜塔莉一边在思想上从未远离过“圣贤书”,一边在现实中履行着妻子、母亲、女儿、导师的职责,她在文字里思想中游走,于家务劳作间行走,繁忙而无奈,却时刻带来一种坚韧,一种美感,仿佛李欧纳·科仁所言的:“美就是一种意识的转变状态,一种诗意与优雅的特殊时刻。”
        塑造一位遭遇生活泥沼的知性女性,伊莎贝尔·于佩尔阿姨的确游刃有余,她所具有的冷静淡定的气质,和角色高度契合,仿佛为她量身定做一般。伏尔泰说:“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片中的娜塔莉在人生的这个时段遭遇了生活的全面崩坏,她的哲学著作在如今碎片化的读图时代,失去了再版的机会,患有疾病的母亲突然离世、丈夫出轨搬去和新欢共度人生,而哲学夫妇分家的方式也是醉人,丈夫擅自带走了娜塔莉标注过的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和马丁·布贝尔作品,这比婚变更让她气愤。很多人都说,在一团乱麻的现实生活中,哲学其实没什么用,然而哲学所带来的思考习惯会让有头脑的人对骤变的人生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娜塔莉的惊异、失落,也来得较一般妇女冷静。
        片中有场戏设置地很符合娜塔莉的哲学体质,已搬走的丈夫突然出现在家里,说他想在这里安静地读《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并想留下来吃顿新年团圆饭,娜塔莉很理性地请走了他,因为,一个不应该存在的行为可能带来其他意想不到的麻烦,有些事情必须有个清晰的了结,中年人的生活经不起一时兴起或瞬间的情绪所致,毕竟,“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叔本华语)。”
        顺应自然规律,娜塔莉做了外祖母,有了新的世俗身份,她欣然接受这个辈分升级,如同接受生活中的其他变故一般。曾被娜塔莉戏称为古怪老黑猫的亡母遗物,也有了归宿,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她遭遇了很多,不过,最糟的和最好的都已过去,将来,或许有其他糟的或好的事,相信她都能坦然应对。
(杂志约稿)

 2 ) 《将来的事》:哲学、女性与生活

哲学常被视为一种高级而晦涩的文字游戏,深刻的思想和抽象的经验,在精妙的语言和文字间显现真理,曲高和寡,不明觉厉,电影《将来的事》主要围绕一个平凡的哲学老师展开,法国八零后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凭借这片拿了银熊,今年接连送上佳作的于佩尔也获得了纽约影评人的肯定,成为各种颁奖典礼的有力竞争者,这部走文艺路线的电影并没有高谈阔论的探讨哲学问题,抑或踏入高深莫测的学术境界,聚焦的反倒是最为寻常而普通的日常生活,平易近人,娓娓道来,并留下了一定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于佩尔扮演的哲学老师娜塔丽是一个年过四十循规蹈矩的人,专心专意的教书,算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她最偏爱的学生法比安却不安于现状倾注于“革命”,很容易和历史上那些激情四溢想要努力干点什么激进事来改变社会的热血青年归于一类,同受到哲学的影响,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个以绝对的自由和激情选择了主动,一个以绝对理性和保守的立场归于了被动,而娜塔丽接下来的生活变化却在她内心泛起了感性的涟漪,丈夫出轨,母亲去世,出版麻烦,一件接着一件,历经变故和伤痛后,她反倒活得更加的自如和坦然。

叔本华、齐泽克、布贝尔…这些大腕级哲学家的名字相继出现在片中,其中还引用了几段引发关联和思考的哲学经典,哲学不仅体现着思想的高度,能受到启发和慰藉,同时也展现着语言的奥秘和魅力,透过娜塔丽说出来显得格外的意味深长,却难以将她从糟糕的生活中解救出来。屋内的陈设和室外的自然风光,包括一些独到而自然的情节构思,加上台词上的讲究和对哲学的传统热衷,营造出高端、雅致而文艺的文学气氛,一切都很法国,而这种似曾相似、不失深度和思想的日常拍摄手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侯麦的影像风格,感觉格外的亲切和舒服。

配乐的选用以及在恰当的桥段出现的考虑上花了心思,两段重要且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配乐用得很聪明,一段是舒伯特的《水上吟》,是娜塔丽在出轨丈夫的陪同下离开曾经留有美好回忆的度假之家时响起,喻示着她在向过往的那段她为了家庭付出过心血的岁月告别(后面娜塔丽有指丈夫的音乐偏好,听来听去都是舒曼和勃拉姆斯),另一段选用了鲍勃·迪伦的偶像伍迪·格思里的名作《ship in the sky》,是法比安开车接娜塔丽一起开往度假小屋的路上,就像那只受本能驱使可以重新适应并融入新环境的黑猫“潘多拉”一样,从古典到民谣,还有同样需要辞旧迎新的娜塔丽。

女性可以说是这片的一个侧重点,影史上同样有很多女性导演都会将其视为重要的刻画对象,其中的代表就是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米娅同样也做了不少着色,片中可怜又可悲的母亲去世后,娜塔丽讲述了母亲的身世和观念,无疑片中娜塔丽的母亲是一个带点悲剧性色彩且相对底层的女性角色,母亲将自己的遗憾化为对娜塔丽的高要求和期望,甚至是任性的依赖,而到了娜塔丽这她的确活得体面而有尊严,即便被背叛被伤害,她依然能爱得起放得下的好好生活,和今年同样以女性为主导的保罗·范霍文的新作《她》有许多相近之处,但这部要更加的贴近生活,也显得更精巧。

近年来很多电影不再以男性为绝对主角,而是将更多的篇幅和精力放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男性反倒成了绿叶,女性在受到渣男的伤害时所表现出的状态,不再是传统印象中脆弱和卑微的形象,抑或总以男性附属品的地位出现,而是以相当独立、自主、坚强(势)的姿态示人,娜塔丽显然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即便她嘴里说得有点现实而沮丧,有些寂寥和惆怅,也会在夜里对于逝去的曾经和无法倒退的岁月流泪,但后来意外见到丈夫和情人时的破涕为笑,快速了断和丈夫曾建立起的种种关联,而新生命的来临,最后在温柔的歌声和关爱中,自由随性的她表现出的释然特别打动人心。

哲学再明智,女性再伟大,都难以凌驾于无常的生活之上,这片主要是以将来的时间段为分界点来讲述娜塔丽的生活,世事难料,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不同的阅历和年龄,认知、应对的态度与选择的方式都会很不一样,再理智还是难以摆脱情感的牵绊和影响,可能很多人会像片中的学生前后对娜塔丽一成不变的生活提出的质疑一样,不解她的执拗和坚持,但看到最后我对娜塔丽倒是挺能理解,时过境迁,曾经有过的经历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沉淀褪色,到头来会很无奈也会很坦然的发觉和接受,平淡,才是生活这道难解的哲学题最终的谜底。

写于2016年12月,不太满意,有待加强,仍需努力。

 3 ) 当祈求不可能之事

感觉疲倦的时候就会一遍又一遍地看《将来的事》。 从进入青春期开始,生活里搭积木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有的时候抽出一根积木,除了晃动两下没有丝毫余波;有的时候则坍塌掉一大部分,但这些被抽出的积木,也不过是一些生命里的琐碎:没通过考试、失恋、亲人离世、和好朋友就价值观的不同而吵架、民事纠纷等诸如此类的事件。

这些同时发生使得分崩离析的瞬间是否有异于平静丰盈的生活场景——电影里于佩尔遭受丈夫外遇、著作被拒绝出版、母亲去世,除此之外也有在地铁上读书、搬动餐桌上的花瓶、为了电话信号赤脚走进泥泞的海岸,或是在草坪上急忙地追赶散落的纸张、在哲学课上讲授卢梭——因为这部电影买了厚厚的两册《新爱洛伊斯》,却一直没能读进去。

「如果幸福难以降临希望就会延展开来,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延续多久,这样的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它所带来的焦躁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可以填补现实,也可能更美好。不幸的是那些无欲无求的人,他因此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

这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就是想象的力量,想象力可以弥补缺陷的东西。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人,比如朱莉,或者是卢梭本人,这种虚幻的满足感可以变成一种真实的安慰支持。

把女主角设置成哲学教师的角色,加上法国的哲学氛围,她不可抗拒对生活的审视——我已经被太多次教导要做「单纯」的人、不要想太多、满足于日常直接的快乐,然而思考令人厌烦的事物与满足于欲望的快乐似乎是并不冲突的,未经审视的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这只是在减弱侵略性。

人为制造的冲突似乎非常多——理想和世俗、他人身上匆匆一瞥的善与恶、私德与权利⋯

Fabian批判她总在追寻生活和理想的一致性,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其他人来说呢?我并不称赞主动选择一种克制、理性、隐忍的性格,在固定的价值观里随心所欲、或突然在满龄之际或某个瞬间变成一位看似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士。我要的是生活体验创造出的真实自然的情绪,在日渐丰满成熟的自我中提高阈值、偶发真情流露与冲突。

大部分时间里女主角一如往常地处理着丈夫的外遇、母亲的焦躁与离世、工作不顺,而当镜头对准她独自存在于内心余地的空间时,凝视者、同行者失去效力,她留不住流泪——

即使是在不再年轻、清醒克制的她的生活里,最动人的时刻依然是真实的情绪袒露的瞬间。

在母亲的葬礼上,她念出帕斯卡尔《思想录》第229节,伴随着旁白,她登上回家的公车,流泪时看到与女朋友在一起的丈夫,又不可抑制地笑了起来。

「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假使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我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抹去,祂或明示,或无语,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随它,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在丈夫出轨时,她说“我认为你会永远爱我,我是个蠢货”。在已知永恒不可能存在时,却情不自禁的祈求永恒,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呼救」。

和朋友吵架的时候,我们讨论到「理解」,即使是双方认定的好朋友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理解。又或者在私人的经验里,我们是否应该追求自认为的真正的理解。面对「孤独是常态」这句话,我曾经有太多的不甘,而现在却心服口服地接受它。接近意味着祛魅、恒久忍耐,而无所保留地相互理解,出于防御性,要以保持距离作为代价。此情此景并不是可悲的必然,在「实践」中、想象力中获得幸福,孤独是保护。

只是,我希望有机会,我的「不甘」会再度涌起,并且我的「呼救」,能得到来自另一个人的回应。

 4 ) 未来可能会更加从容




1

这是法国女演员伊拉贝尔·于佩尔2016年最新电影作品,因为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导演获得了金熊奖最佳导演,最近很多国内电影推荐号推荐《将来的事》。

米娅·汉森-洛夫不是我熟悉我熟悉的导演,我看这个电影完全是冲这伊莎贝尔·于佩尔去的,她的当然不用介绍了,2001年《钢琴教师》再获戛纳最佳女主角奖。2002年的《八美图》又获得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和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特别奖。

最近即几年也拍了不少影片,最为人知道的还有最近保罗·范霍文执导的《她》。一个早就功成名就的女演员,到了她这个年纪依然佳作不断,真正让人敬佩。

只是我没想到,这部戏的导演米娅·汉森-洛夫是1981年2月5日出生,法国演员、导演。演过《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感情的宿命》。是一个年轻又美丽,才艺俱佳的年轻女导演。2007年凭借着的处女作《百无禁忌》进入影视圈。并且不断的获得各种电影竞选单元的提名,而今年的《将来的事》终于帮她拿下了金熊奖最佳导演。

不过提起她的丈夫阿萨亚斯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张曼玉的前夫。其实看过阿萨亚斯的作品,再看米娅·汉森-洛夫的作品都能感觉出来,她叙述风格其实明显受到阿萨亚斯的影响。影片中用一种悲悯而敏锐的视觉来展开女主人公娜塔莉的生活状态,从影片的开始到最后结束,情节和故事几乎都没有非常大的戏剧冲突,导演用一种相对平和手法把这个故事展示在观众的眼前。



米娅·汉森-洛夫
2

影片中的娜塔莉的生活像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女人一样,她需照顾自己的家庭,同时还要照顾因为生怕被遗弃而焦虑的老母亲。而相守25年的丈夫因为出轨而离婚,一地鸡毛的是生活,让这位中年的哲学老师及作家陷入了困境,影片试图为主人公探讨和寻求一种走出困境的方式。

影片中的娜塔莉几乎遇到了一个中年女人能遇到最糟糕的事情,老公有外遇离婚,而年来的母亲精神不稳定需要她的照料、事业遇到瓶颈……

影片从日常细节入手,细腻地展现一位法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所遇到的“中年危机”。娜塔莉熟读各种哲学家的书籍,并且擅长分析个种论著,可是生活不是哲学论题,它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学生热衷各种政治议题,同样是哲学老师的丈夫因为外遇背叛了自己,离婚。年老的母亲因为害怕被遗弃,三天两头闹出各种事端,不停地用各种电话来骚扰女儿。她需要面对各种困境,仿佛找不到解救方法。

这个过程中有一幕是娜塔莉的女儿和儿子得知父亲有外遇后找父亲谈:你必须做出选择。作为儿女既不干涉父母的事情,同时表明不能欺骗母亲,这算是外国孩子一种较为理智而妥当的做法。丈夫做出选择与她离婚,搬走了她的书去和情人住一起了。

而因为她无法照顾年老的母亲,被迫选择了住养老院。片中还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 :娜塔丽坐在公交车上哭泣,却意外地看到了前夫海因茨和情妇在一起,她竟突然大笑起来。看着这样的场景,最伤心的时候遇到最难看的事情,这几乎说得上在流血的伤口狠狠地撒了一把盐。哭已经不足于表达了娜塔莉的绝望,含泪疯狂大笑用一种讽刺的幽默来表达这样的情感。

影片中的娜塔丽几次仿佛都陷入了绝境,也不会让人觉得她无路可走,这不得不赞叹一下导演米娅在人物和情节上把控的度,也恰恰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确实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年轻导演。

而正因为有了演员以佩尔用她超高的技巧和情感,她把人物最细腻的感情状态展示出来,作为观众的我们情不自禁跟随剧中的人物去体验和思考她的情感和经历。这是应该是同为女性,对家庭和个体的深刻理解后,才能塑造出这样的娜塔莉。


3

电影由始至终都在探讨娜塔莉如此才走出困境,她渐渐改变自己,也尝试着和不同的人聚会,寻找心灵的慰藉。影片中的娜塔莉有个私交甚好的年轻男学生法比安,她与丈夫分手后,有不少与这位年轻人的对手戏。从一开始我以为两人可能会像大导演阿德里安·莱恩的《不忠》中的

戴安·莲恩和奥利维·马丁内兹那样上演一场“忘年恋”,可是导演非常克制的把这样的戏剧化磨掉了,他们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影片通过两人之间的相处,向我们展示了娜塔莉出了超越年龄的吸引力。在于佩尔身上,女性的魅力从来不仅仅是年轻女孩子才有,她能赋予角色一种跨越年龄的魅力。

但是娜塔莉这些寻求突破的行为,一样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温和的法比安指责她的哲学理论是站在法国中层社会,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去铨叙哲学的思想。其实法比安说的没错,娜塔莉确实有这样的倾向,可是对一个中年权威的哲学老师来说,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影片中的娜塔莉听后,躺在床上哭泣,她身边只有一个老猫“潘多拉”的陪伴,让人无限唏嘘。仿佛能感觉到如果将来的一天,我们也可能也会面对来自年龄和形成固有的思想困境。

影片从开始到后面,都是用一种平缓的叙事方式来展现整个故事。没有强力的戏剧冲突和情感的烈像,由此最终都是过着平淡的生活,直到巨变的发生,也是用一种渐渐深入地宣泄人物情感。像这样用一种冷静而尖锐的幽默来描述生活中的天翻地覆般的改变,这些年比较少见的,同时也展示了另一种佳作的方式。

4

影片的后半段,时间渐渐抚平了娜塔莉内心的伤痕,直到最后一幕,娜塔莉抱着她的外甥在音乐响起,我到了这一刻才正真理解电影名字的意义《将来的事》。也许将来我们会像剧中娜塔莉那样,人到中年,一边忙碌着工作,一边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或许我们婚姻可能会失败,爱人可能离你而去。儿女大了,离开了家,过着自己的生活。而一直麻烦不断年老的父母也离开了自己。

而生活继续过下去,我们可能会成为学生口中那个思想僵化的,总显示好为人师的一面,听了批评会躲在房间里抱着宠物大声哭泣,也可能身边连一只懒猫都没有。

但是我们会试图改变,也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来好,越来越独立,会与身边的人和事和解,如可以坐在母亲的床边,惬意地和自己的老母亲讨论电视上男人不够帅,也可以很寻常地在自己儿女面前指责与自己抢孙子的前夫,不会错过一切让人感动的事情,也会迎来新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加有滋味。

其实将来的事也不是一定就是可怕,每个时光赋予人的东西都不一样,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的心态却周围人和事和解,并延伸出更加有意味的将来。从前可以很美,将来可以很从容。


伊拉贝尔·于佩尔年轻时

 5 ) 哲学解构这世界,但无法解构片刻构成的生活

格朗贝岛上夏多布里昂的坟墓旁,铭牌写着:“一个伟大的法国作家安息在这里,但愿只听见海和风的声音。过往的行人,请尊重他的最后的愿望。”娜塔莉的孩子先走了,然后她走了,然后丈夫想多留一会儿。夏多布里昂的《勒内》,是带点忧郁的浪漫主义作品,读起来甚是无聊,但是他本人的生平确非常的精彩。和妻子相敬如宾啊,一直出轨啊,政治和宗教都掺和一点啊。娜塔莉的丈夫可能在那个时候已经出轨了,他想像夏多布里昂一样去革命,去推翻自己现在的生活又不敢,还得和妻子相敬如宾,所以他逗留,并踟蹰。

在抗议示威的时候,她说: “如果神的臣民果真存在,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理,但如此这般完美的政府,并不适合于凡人。你们可不要误解,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作者,法国大革命正是立足于他的政治思想” 。不是她不再向往哲学世界的乌托邦,而是她明白,如果完美真的存在,那么它已经实现。如果完美将不会存在,我们也无需挣扎,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放弃我们的努力,而是我们的要抱着向往,慢慢看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不妄想一下子推翻或者颠覆什么。无论政治,还是宗教,还是生活的支离破碎,他们从来不存在完美的形态,我们也不应该奢求完美,但是我们要一直努力,才能最终等到他们的破碎和重组。

“激进派对我来说太老了。”

“为什么?”

“Been there, Done that. ”

什么是真理? 在生活中,真理在一些领域可能已经被证实,但是在艺术领域,真理是由时间决定的。而时间也是会出现谬误的,或者说我们的在现实的时间里,是无法判断真理的。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只能借由后人联系我们的对这世界的影响和改变来分析和评价。一代一代地,在这个领域新的时代来临,旧的要被遗忘前,我们才有资格判断出什么是真理。我们的希望在,所学可以预测将来,我们的无奈在,所来临的将来是我们无法判断的。

她丈夫出轨、摊牌,带走了列维纳斯和布伯描述信仰与希望的力量的书,却留下悲观的叔本华。她丈夫的离开,是她作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无法接受的世俗和媚俗的结果,确是我们人类作为生物的本能。所以她的信仰和希望被带走了,她愤怒了,她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她觉得丈夫不可思议,“我以为你会一直爱我。”

所以她在公园里说,女人40就像垃圾,她的学生反过来说,女人不会没有魅力,特别是你这样的女人。她在学生身上得到了世俗的温暖,或者说满足了世俗的虚荣心。

她说“想想我现在的情形,孩子们长大离家了,丈夫离开了我,我母亲也去世了,我自由了,彻头彻尾地自由了”。拥有就会害怕失去,我们用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生物学、哲学去解释生活中的一切,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在自己的价值体系里让一切合理。在她哲学的世界里,一切的最终结果其实都是失去,或者说无意义。她理智的哲学观告诉她,你拥有的才是你的束缚,而当你失去,你的内心就会平息,因为你不再恐惧失去,从而你才懂自由。

书架上的普鲁东和傅里叶让她明确的知道,她的理性不允许她选择无政府主义式的自由,她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快乐。“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牺牲我们的幸福,我们期盼着未来,如果幸福未曾到来,我们仍然要心怀希望,依旧保持我们的激情与梦想,因为这样的状态就足够了,这种状态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替代现实的愉悦感,或许会更好。厄运却降临在那些无所无求的人们身上,他可以说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人们对于已经得到的东西远没有对正期望的更加来得开心,只有在没有得到之前才会觉得快乐。”和学生的相处,让她更明白,世俗的快乐对她来说并不能填满自己的内心的空虚。她追求的快乐,或者说能感受到的快乐只能是长久的,纯粹的,卢梭式的古典主义的快乐。不是怀疑主义也不是虚无主义。而最接近她追求的真实的快乐的,就是让一切处在一种正在期待的状态,那是对她来说,能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

当她在公车上看到丈夫身边的年轻女子,她明白了。 如果读了这么多年哲学的她,还在为了一个男人的生物性而愤怒,还在取悦世俗的标准,那么,她才是该羞愧的那个人。她重新去买了一本《困难的自由》,自己成为自己的希望和信仰。

圣诞夜,丈夫来取叔本华,因为今夜的他绝望地渴望温暖,但是她却能平静地让他离开,因为她终于在自己的哲学世界里,达到了自己价值观的统一。她关门瞬间的停顿,让她说服自己,这种统一让她可以面对那些将来的事。

她抱起孩子,暂时放下哲学,唱起了法国民间的传统歌曲:A la claire fontaine (清澈的泉水)

在明亮的清泉旁 我独自去散步 我发现水如此清澈 于是跳进去游水 我爱你很久了 而我永远忘不了你 在橡树叶下 我擦干身体 在高高的树干上 夜莺在歌唱 我爱你很久了 而我永远忘不了你 唱吧,夜莺,唱吧 你有一颗开怀的心 你的心会笑 而我的却想哭

生活需要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价值观,才能面对将来的事。

但是偶尔放下我们恪守的价值观,让自己的本能发挥,也不一定是件坏事,而是 感人的事。

希望那些哲学安慰不了的人,可以在宗教里得到慰藉,别再跟自己较劲。

将来的事里可以多一点 感人的事

 6 ) 只有在没得到之前才会感到快乐

从夏多布里昂开始,以叔本华为结尾。
开始于浪漫主义的开始,终结于悲观主义的高潮。

她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卢梭。
学生罢课抗议时她读德国诗人恩岑斯贝格。
她的爱徒跟她推荐京特 安德斯,而她跟孩子们介绍时,说那是汉娜 阿伦特的第一任丈夫。
在激进派学生乌托邦的书架上,她对雷蒙德 阿隆微微一笑,转身看到《邮包杀手宣言》,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发现有了新欢离她而去的丈夫擅自搬走了她标注过的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和马丁 布贝尔,她气得要死。
只得重新去买一本《困难的自由》迎接这一生终于到来的“真正的自由”。
而她丈夫最心心念的,是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布莱士 帕斯卡。阿多诺。齐泽克。柏拉图……

在艺术方面,真理是由时间来决定的。
但时间就不会出现谬误么?

要么说出一切,
要么一语不发。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无所适从。

照顾精神不稳定的母亲。与有外遇的丈夫离婚。工作受阻。母亲离世。外孙诞生……
面对现实现世的堪或不堪,哲学都没有丝毫用处。

特别喜欢的几个细节,比如几次搬花瓶,比如每次进家门,比如跟猫有关的所有,比如她的所有鞋子。

在镜头里,于佩尔的娜塔莉总是在大步流星地走,挎着手袋,穿着优雅,头发微微凌乱,眼神
没时间或许也不需要停步。

人们对于得到的东西,远远没有对期望的来得开心。
只有在没得到之前才会感到快乐。

 短评

“一头黑猫从屋顶走过,它朝左看看,它朝右看看,它归它慢慢走过去了。生活自顾自走过去了。”

1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以一连串生活片段慢条斯理地讲述五旬哲学教师在因婚姻破裂、事业受阻和亲人离世等生活变故而被迫获得自由的情况下如何在自己身上而非依赖男性寻求满足并同时和年龄斗争的过程。影片避免强烈戏剧性和情感宣泄,伴随着政治哲学讨论的丰富对白幽默而睿智,场景转换时常以突然剪辑强调每一片段的重要性。

14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于佩尔演活了顶着中产阶级外壳的那群人,他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故步自封,现实世界里的一束鲜花一个陌生人的吻也会吓得他们慌了神,最终唯有亲情才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柔情。影片用哲学元素展现了一个女教授的精神生活,疲于奔命的同时又能保持理智,导演的手法像是四俩拨千斤,文艺的腔调拿得很好。

15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将哲学视为生命信条的女人永远不孤单。

19分钟前
  • RYZ
  • 力荐

一个经历五月风暴的激进女青年,也终将像水滴一样融入市井生活;衰老的是容颜,弥坚的是智慧;普通夫妻离婚分财产,文艺夫妻离婚分书;不同的时空,与68范儿的男孩狭路相逢,岁月是最无情的导演;这个世界不会变好,也不会变糟,因为它本来就很糟;当之无愧的五星。

22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最后哄宝宝的时候唱的歌,不是他们的舒伯特,不是他的Woody Guthrie,是她从回忆里抓出的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不为自己或他人,而是唱给生活本身。

2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与侯麦那些哲学电影的本质区别是,对哲学元素的征用仅仅停留在报菜名层面,影片本身不具备任何思辨色彩。内核是纯正的小清新风,流畅,舒缓,轻盈。3.5

28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就我所知道的哲学系女教师,做了母亲的,没做母亲的,当了祖母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会因为读过了阿多诺和列维纳斯,通晓霍克海默和叔本华,就会有别于旁人。好些道理与意义并不是只有哲学家才懂得。

32分钟前
  • 还行

女人過40就沒戲了----皈依這種俗見的哲學女教師,生命與學問當然斷成兩截。但能怪她麼?即便是片裡的山中公社,也是群雄聚義高談,女人上菜刷碗;社會不友善,學者常偽善。原生家庭的失愛失學,也暗中左右了她勤學戀家的務實人生。一部完全的電影,精緻典故和雨蓓一樣迷人。將來事不好說,但她扛得住。

35分钟前
  • Reader
  • 还行

很久没看法国人的电影了,他们还是那么喜欢哲学(摊手)

40分钟前
  • 较差

放弃行动,是一个哲学家的道路。放弃革命,是一个年长者的选择。放弃将就,是一个女人的尊严。

42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人到中年,生老病死离都经历了,对她来说却是如释重负、一切才刚刚开始。风风火火的步伐,关于哲学和将来的事:一部法国版的“女人四十”。说实话于佩尔阿姨演这种中产知识女性太没难度了,倒是写出这样生活剧本的80后女导演确实该得银熊奖~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六十几岁的于佩尔梳着马尾穿着红色吊带裙走在林间,这不就是少女吗

50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她出演的电影,我是每一部都要看的。她真的是一个很美的人,这种美不是少女如鲜花一样的美,是开过了花结出了果,果实落在地上,又长出一棵小树的那种美。

51分钟前
  • 推荐

过去共你,聊卢梭读福柯拜谒夏多布里昂;而今相觑,叹惋着圣诞节你要一个人过。脚步风风火火,她过着自己的知性生活,却在看到桌上的鲜花时发了火,瞄到出走的黑猫时泄了气。娇艳的花朵映衬着生活的嘲讽,落难的老鼠犹如人生的颓唐。一面墙,隔开含饴弄孙的现时和熠熠生辉的往昔,一杯酒,敬献给明天。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于佩尔阿姨的表演特别好,精神世界丰富的女人需要爱情么?连艳遇都不需要。

57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年度十佳!仙女于佩尔演这类角色信手捏来,就像喝水一样轻松。有趣的是,这片儿很容易投射到自己,如果我到了于佩尔的年纪,还没有她那样的仙气,没哲学做精神支撑,没法国帅哥学生,突然又遭到各种各样的家庭变故,我该如何处理?这片细看下来太致郁了....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孩子们成家了, 丈夫离开了, 母亲去世了. 我自由了, 我彻彻底底地自由了.”

1小时前
  • 水包酱
  • 力荐

忧郁症母亲的政治审美,市场和内容所提供的真理能否辩驳,无政府主义农场走丢了潘多拉,分手丈夫的海边小屋,欣慰学生亦非归属,柏拉图儿童读物,平安夜催眠曲……一位哲学老师bitter sweet的小生活,将所有悲痛都过得轻松幽默波澜不惊,只在不经意时悄悄哭泣。很不错

1小时前
  • kylegun
  • 力荐

2019-9-8重看;掉书袋于无形,各方大咖随意闪现在细枝末节,生活的琐细真实消解哲学形而上的沉重,「生活在别处」的远方诗意虽无法解决现实的具象问题,却拥有日常的温度和肌理,沿袭侯麦式文艺(山庄那段尤为同感);几段哭戏甚好,从深陷乱麻到抽离物外(从捧花到抱猫到抱娃的过渡),人生的底色虽不外是荒凉,葆有自我,未来总是更好。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