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威尼斯

HD中字

主演:德克·博加德,罗慕洛·瓦利,马克·伯恩斯,诺拉·里奇,马里莎·贝伦森,凯荷·安德烈,伯恩·安德森,西尔瓦娜·曼加诺,莱斯利·弗伦奇,佛朗哥·法布里齐,Antonio Appicella,Sergio Garfagnoli,Ciro Cristofoletti,Luigi Battaglia,Dominique Darel,埃娃·阿克森,Marcello Bonini Olas,妮可莱塔·埃尔米,米莱拉·班斐里,Marco Tulli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7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2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3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4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5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6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3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4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5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6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7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8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19魂断威尼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魂断威尼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1年,德国作曲家阿森巴赫(德克•博加德)怀带丧女之痛来到威尼斯,想藉水城美景舒缓心情,可是一切景致所勾起的不过是更加伤心的回忆,直到在旅馆里邂逅美少年塔奇奥(伯恩•安德森),对方宛如希腊雕像般的容颜才令他浑身颤栗,浑然忘我地沉醉在激动的热情中。  其后,威尼斯城被瘟疫所笼罩,但官方刻意封锁了消息。阿森巴赫逐渐发现这一惊人的危机时,没像其他人一样慌不择路想尽快逃离,相反为了多看塔奇奥一眼,甘愿染上瘟疫命丧威尼斯。雷霆行动红唇相吻死亡直播2021关东大侠信任一周必死:否则退钱女人战争(国语版)英勇废柴最长的约会航拍埃及阿虎粤语托赫的舞蹈分分见喜(原声版)苏夫塞德女孩第一季2012来了百草奇缘离过一次婚的2人未定的关系之拒绝SP一般篇约定〜16年的真相〜毕业旅行笑翻天三十年胭脂泪包裹男人2014孙悟空大战盘丝洞无麸质的完全真相制造性丑闻苍茫天山深入敌后世界巨星她的秘密熊猫人愚人善事第一季血意盎然奋战到底变态城歌舞青春哗鬼学院直至虹色清晨降临雪域天路西游伏妖篇新精武门1991丹尼尔的半生缘墨路天桥十三郎

 长篇影评

 1 ) 《魂斷威尼斯》:至死方休的美的追逐。

《魂斷威尼斯》描述一個正值創作低潮的中年已婚作曲家來到威尼斯海邊別館渡假,其間邂逅了一個俊美無暇直如古希臘雕像般透著聖潔高貴氣質的美少年。後來他發現威尼斯掩藏著致命疫症的祕密,可他卻寧願守在威尼斯,繼續在美少年的週圍凝視著,直到最後因為吃了過熟的草莓致死。
  
  這是一部非常侷促、壓抑卻委婉唯美的影片。
  
  作曲家對美少年朝思暮想,卻無法表達這份為社會不容,也無法叫美少年接納的痴戀。於是鏡頭由始到終陪伴作曲家在美少年的週圍凝視,而幾乎再沒有其他的動作。
  
  或者你得花很大的耐性適應這種沒有動作的凝視,可你一旦走進了影片含蓄卻深刻的情感裡面後,一種對於美的執著追尋感動了你,叫你捨不得對他責難。
  
  影片巧妙地把作曲家對作曲藝術之美的追尋聯結到對美少年的迷戀,兩者同樣都是一種美的追逐,不過影片卻無意討論如何追逐,也沒有蘊含積極的希望,而是著力讓你感受「美」如何讓人沉溺;一個人如何為了目睹心中之美,甚至到死方休。
  
  或者有點病態,但這無寧是藝術精神的一種極致表現。不論否定還是頌揚,這個故事以後,你最少明白了藝術家們一點。
  
  影片以共通的情感取代符號象徵,把表裡兩層敘事緊密的連結起來,成就出一部圍繞著美,而主題、風格和故事都完美結合的作品。

 2 ) 威尼斯全城响彻晚祷的钟声——写在《魂断威尼斯》之后

  《魂断威尼斯》一开始,片头曲响起,这声音我无比熟悉,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第四个乐章(稍慢板)。画面里,无尽的黑暗中渐渐现出一丝亮光,渐渐化为凌晨的景色,一艘轮船出现在晨雾的海上——宛若莫奈的《日出》。

  我回忆起第一次听到这段乐章的时候,就被触动了,尽管我对它的背景毫无所知,但我却固执地觉得,没有理由地觉得,这一定与时间的无情流逝、与某种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有关,那是双膝跪下掩面感激流泪的感觉,是绝望和苍凉的感觉,对,“悲怆”这个词可能是最合适的,但悲怆中依然有在受苦中顽强寻找的力量,并热烈地相信曙光的到来,相信这世界上终究存在永远不会成为朽物的东西。

  我也记得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午后,我躺在床上,静静地听这一段。那时候我大学即将毕业,顿时韶光易逝的绝望感填充了我的身心,眼角竟然有泪。后来查了第五交响曲的资料,才知道它写于马勒重病康复,又遇见了美丽的爱人的时候,果然是献给“爱”与“死”的。
 
  整部《魂断威尼斯》仿佛是献给第四乐章的恢宏音乐电影。作曲家古斯塔夫(正与马勒同名)遭遇丧女之痛,又罹患严重的心脏病,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来到水城威尼斯休养。对于这个毕生要求严格的音乐家来说,那为人称颂的威尼斯风光、奢华的旅馆、殷勤的服务都没有让他释怀,季节性的热风暴使他甚为不适。在下午茶热闹的大厅内,透过衣着光鲜的贵族人群,他见到了塔佐,一个托腮凝思的美少年,他的美摄人心魄,宛若男版的维纳斯。看着少年鲜嫩的嘴唇,他忍不住抚摸自己那干涸裂开的嘴唇,他想起了自己少年时代在父亲书房看到的沙漏——当沙子缓缓流下的时候,你意识不到发生了什么,直到沙子漏尽,你才知道有些东西发生了无可挽回的变化。那就是苍老,是容颜的无情转变,是再无少年时的鲜嫩嘴唇,是死亡忽如其来的迫近。

  而这个美少年,竟在离开大厅的时候停住脚步,对着古斯塔夫微笑凝视了一下,这让他感到了希望。威尼斯的海滩炎热喧闹,人群熙攘,水果贩们的叫声此起彼伏。为了能够默默注视着美少年,音乐家在沙滩边铺开了乐谱纸,一个黝黑的大男孩搂着塔佐一起散步,他吻了塔佐一下,音乐家停下了手中的笔,充满了失望和愤懑。回旅馆的电梯里,他又和塔佐以及那群少年不期而遇,他们对着窃窃私语,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古斯塔夫感到又尴尬又恐惧。他决定回到慕尼黑。办完旅店的手续,他又遇上了迎面走来的塔佐,依然是微笑不语,少年的微笑和从容令他狼狈逃避,他在心里默默念道:再会了,塔佐。

  如果不是开往慕尼黑的火车误了时间,他或许可以回到故乡,将这段摄人心魄的经历写入他的交响曲之中,再谱写出一段爱与死的颂歌。殊不知,他的心血早已耗尽在他的音乐作品里,这一次,艺术女神正化身为塔佐在召唤他用最后的一点生命成就不朽的作品。坐在重返圣马可的船上,第四乐章响起,他走向了美神,也走向了死亡。

  死神的翅膀覆盖了威尼斯,越来越多的人死于瘟疫,市政厅却害怕影响威尼斯的旅游业,封闭了这个消息。深夜已降临,圣马可教堂传出了弥撒的颂歌,古斯塔夫望着烛光前的塔佐,他脸蛋纯净如初生一般。祈祷完毕,塔佐随着他的家人离去,依旧是感知了老人的注视一般,不时停下脚步,回头凝望,却一言不发。大教堂晚祷的钟声响彻全城,夜色渐渐降临,热闹的总督府前一片死寂,有人开始往地上泼石灰水,不详的气氛笼罩着夜里的威尼斯。

  夜晚在酒店的露台,古斯塔夫又邂逅了塔佐,他靠在栏杆上,一言不发。一支民歌乐队正在唱着滑稽的歌曲,无论小丑的表演多么有趣,人们都呆若木鸡,各怀心思,似乎人们都感知到了死亡的气息。从小丑的诨话里,古斯塔夫猜到了事情的真相。当小丑再次开始演出的时候,民歌变成了肆无忌惮的大笑,人们被他的笑声感染,纷纷笑得前仰后翻,只有那个独自沉默紧缩眉头的老作曲家,听出了这笑声的恐惧。
 
  从善良的银行官员那里,古斯塔夫确信了霍乱在威尼斯传播的消息,这位先生还好心地劝他下午就离开。他也多么想这么做,想走到塔佐的面前,告诉他快离开这里。在见塔佐之前,他去了美容师那里,他想重新召唤回光阴,回到和塔佐一样年轻的时候。借助美容师的手艺,他染黑了头发,用粉底遮盖了脸,涂上了口红。他就这样走向塔佐,追随着他走过死寂的威尼斯,穿行在古老的建筑墙体间,夜色中他伪造的苍白的脸如此刺眼。他始终不能呼唤一声他的名字,这个在心底呼唤了无数次的名字。最后,他累了,心脏渐渐支撑不住,而塔佐的家人似乎注意到了这个老头的怪异行为,不时地在塔佐回眸的时候唤他一声。塔佐终于消失在夜色里,消失在高大的砖石建筑中,消失在不祥的火堆里。古斯塔夫靠在石桌边,捂着心脏,汗水和粉底交织在脸上,像极了他初来威尼斯时在船上遇到的那个令他不屑的小丑。他痛苦地回忆起了他最后一次指挥的一场交响乐,在观众的嘘声中他尴尬离场,他的兄弟告诉他,他的艺术已经死亡,将随他一起走向坟墓。这个有着严厉要求的艺术家,这个将真正的美视为生命的艺术家,显然无法迎合大多数媚俗的听众。他为自己一生最恪守的美的追求感到痛苦,感到无助。而此时,这个美少年唤醒了他,让他知道依然有铭刻于灵魂的纯净的美,哪怕在有生之年只遇上一次,哪怕要以心以血来把握。

  次日,他早起,得知塔佐和他的母亲亦将在中午离去。为了再看一眼塔佐,在侍者的搀扶下,他重又去了沙滩。在清晨的阳光里,塔佐走向无垠的海洋,渐渐在光亮里幻化为一个剪影,一具古希腊美少年的雕像,他伸出一只手,仿佛在召唤音乐家。音乐家泪流满面,黑色的染发剂从额头流下,在少年身影定格在初升的朝阳里那一刻,他终于心脏枯竭而死去了。几分钟后,人们注意到他,匆匆把他抬走,夫人害怕地阻止她们的孩子靠近。这个著名的音乐家,他死在了威尼斯,死在他曾经晚祷的城市。

  第四乐章重又回响在凌晨的海上,我闭上了眼睛去聆听,即使这样也足以尊重这以心以血的灵魂的声音。我又见识了某些生者的不朽。他们热爱真正的生命,即使在死亡的逼迫下依然身不由己地去追随纯粹的美。他们的严格要求,他们的充满希望,才会导致他们的苍凉、悲怆的生命感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顽强地活着,在受苦中顽强地经历,无视“活着”就意味“向死”的生命哲学,愿将自己的生命置于绝望和痛苦的深渊,来换取不朽。他们谈尽心血,只为能触及美神的翅膀,并在她的安详注视下安息。

 3 ) 让人断魂于此

 
   我一直试图在电影里寻找风景,风景对我而言很重要。还能有什么媒介能让我足不出户,能够看尽天下美景,以及景中寄情的种种遭遇呢.想看佛罗伦萨,可以通过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尼罗河惨案》,无限埃及风光;简.奥斯丁的所有故事都有我最沉醉的英格兰碧绿的山地;《香水》闻少女香气还看普罗旺斯美景;《达芬奇密码》电影毁了原著,但是能带我继《卢浮魅影》后再次进入卢浮宫我还是交手称赞;《哈姆雷特1999》里我最喜欢的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我有时候因为一串风景而爱上一部电影。关于威尼斯呢,《新婚告急》、《卡萨诺瓦》和《意大利任务》只是拿它的广场当过场,背景这么美,故事还是一点也没感染上,自顾自的发展着,也还算有趣,但着实浪费美景。所以我寻找关于威尼斯的电影。结果我找到了一部属于威尼斯的电影。
 
  终身未婚,令人不安的大导演维斯康蒂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文豪也许更多的是文艺美学家的托马斯.曼的中篇作品搬进银幕。配之马勒的交响曲,映射了一把该古典派音乐大师真实情感取向,旋律与故事魂魄相连,叫我怎能不妒忌导演的想象力,控制力和艺术造诣。电影看完,我似乎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只是觉得在交响乐的映衬之下,游荡在威尼斯……桥畔,海浪,细沙,视野随着电影中的音乐家的思绪,感觉眼前晃动着某个人的背影,是那个十五岁男孩,还是别的什么?那是个绝世无双的美少年。他仅仅是平静得从音乐家面前穿过,音乐家就忘乎所以的咏叹着,“我爱你。”
 
  后来失意的音乐家要离开威尼斯,结果行李被投递错,一向软弱胆小的他歇斯底里叫嚣行李不回来他就不走,行程都推迟了在威尼斯又驻留两天。可笑的借口有时候成人用得比孩子更多,其实他这么强横的反应不过为了多呆两天再看到少年的面庞。我看他乘汽艇返回威尼斯脸上洋溢的生的活力,虚弱的身体竟然轻盈的站立起来,无常的热风袭来,此时之于他都是爱情的甜蜜。我只想用一个词形容得当,到底是春风满面,还是春心荡漾。
 
  而少年是否能知道他在一个陌生男人心里有如此的重量。他无辜,正值美丽的无暇留连左右的年华,我从未见过男子有这等倾城的美貌。惹得音乐家即使得知这城市疫病四起还是赖着不走。爱这美,恋这美,他破天荒的找理发师为自己染个黑发画上可笑的白粉底腮红和唇膏,还把胡子修了个时尚的形。任由理发师摆布的他,心里只想着能变得年轻点,缩短与少年的距离。少年对他来说,似乎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他甚至连和他说话的勇气都没有,只敢偷偷摸着少年拂过的围杆。影片中他唯一的一次轻拂了少年的头发,几近沉醉。后来我发现那场景也只是他的幻境而已。末了,音乐家躺在海滩的躺椅上,厌恶的热风害得他汗流浃背,脸上的妆早就糊成一团,刚刚染的黑发掉色混着汗水从遮阳帽里流了一脸颊,先前吃下的不熟草莓在他肚子里翻滚灼烧。他挣扎中依稀遥望到,落日余晖少年站在海中,水末膝盖,抬左臂,肩膀微倾,手侧指着远方。他拼命伸手想去应和这派胜景。然后转眼间摊倒,丢掉了性命。
 
   第一次用“美”,形容一个男孩,其实他是个纯粹的男孩。第一次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穷尽了一生精力去取悦去争得某个或者某几个异性,沉醉其中。是否所有人都遗忘了自己这半边有着独好的风景,也许只有艺术家在艺术与道德,美和生命的挣扎中还能不自觉地继承些星星点点的古希腊传统精神。就像古代希腊男性美学的精神。怎么欣赏这风景?肉欲上的满足,亦或精神上的想望。做的人总是还没想清楚,想得太清楚了就懒得动手。无论如何一个老男人疯狂的恋上少年是很难编出来的故事。即使现在有人编出来,也总有点恋童癖式的猥琐。而这部小说虽然充满了浪漫与现实的碰撞,诉说的却是纯粹的爱。托马斯.曼在马勒的音乐中体味到了别样的风景,也许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同性之间的假设,更多的可能是泄漏了他遮在道德、睿智与无尽荣誉光环下的小秘密。又由一个天才维斯康蒂接导演出这本好戏,当时欧洲最好的演员出演。成为经典。在三十多年后,同性题材电影蔚然成风几乎占据圣殿高地时,得以翻出风晒。意外的被我找到,觉得要看一看的理由是电影名字里有美丽的风景。生命中有无数的选择和分叉口,最终影响我们选择的究竟是什么,我这一刻选择了你除了缘分,还有什么。
 
  因为威尼斯而看《魂断威尼斯》,看完后忘了威尼斯。心里只留下一个人透着景景透着人的模糊的影子。颠簸在余晖底下。
 

 4 ) Der Tod in Venedig

两年前看了第一遍魂断威尼斯,当时的画面质量惨白惨白,意大利无字幕版。一年前写论文看了曼的小说,以及一些杂乱的文章和评论。昨晚又看了一遍小说,今晚又去看了一遍电影,质量良好的DVD,有字幕的英文版。

一向对语言挑剔,这次却没有。故事本来就是一个欧洲大背景,各种语言都有所涉及,英国的演员使英语听起来也不是那么别扭。而电影里面最主要的语言,还是音乐。

我以我不成熟的思想和有限的眼光说,这部电影不仅是同性恋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改编,也是整个电影界中最为伟大的文学改编。

这当然是因为我无比的激动,迫切地要表达感情,所以用“最”的字眼,我多么怕用这些字眼的啊,“最”,“永远”……

怀疑电影和文学的相关性很久很久,伯格曼说过Film has nothing to do with literature。人总是一阵阵地倒退去他以前的思想,就像我现在看了魂断威尼斯,又重拾回去年写电影与文学时的那种信心。其实这点信心,都只是来源于这一部伟大的影片。

而这一切,也许还是来自于艺术家的那种传统,追求希腊精神,男性美,在艺术与道德,美和生命的挣扎中继承下来的传统。马勒的忧思挣扎,曼读懂了,加进了自己的感情,在人心痛苦挣扎的时候写下了小说,维斯康蒂又加进了自己的感情,在心灵的依靠衰竭时拍了电影。只是这样一种传统把他们三人联系了起来,更不论那牵涉进更多人的关于更高艺术追求的探索。

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同性恋和艺术有着太多的关联,美好的男孩就是艺术家眼中的诗,画,雕像,他们从那不可捉摸的美的理念中具体出来,阳光俊美青春活力就是一切的代表,艺术家为了他不惜倾尽所有,才华,精力,生命。历史上有着太多太多的例子,如同阿申巴赫的人们。

可是曼本人不是这样,他不会像魏尔伦或者王尔德那样弄得什么都没有了,他用道德严格恪守着自己的行为,他更像一个成熟睿智的作家,一生写着一些更为伟大的小说,探求哲理的高处,警醒社会的世人,他有着完整的家庭,崇高的荣誉。不是后来同性恋话题的兴起,魂断威尼斯这样的作品也只能压在重重的魔山下而不为人所知。可是曼毕竟写出了魂断威尼斯这样的作品,在一个思想纠缠失落的时期,他的心灵和伟大的马勒的音乐在一瞬间契合。威尼斯后,乃有魔山。而在曼死后,人们才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一个叫做保罗的画家。

这样一部中篇小说,在曼长长的文学生涯中确实算不得太重的一笔,作为一个象征题材,文学史上也有很多其他途径的好的作品。感动的是这样一部作品出自曼,出自他的那样一个时期,文笔中阿申巴赫深深的自嘲,嘲笑马勒,还是曼自己?小说中将绝对的美的地位放得很高,一段一段地论述艺术家追求美的途径,论述古希腊的哲人和神人。一段一段地读下来,竟只当美少年为一个化身。

对于电影,只能折服于大师的手笔。维斯康蒂可以说是花了大半生时间想将魂断威尼斯改编成电影,终于在一个他觉得最合适的时间开始了,那一刻,也是他的心开始不殆美人的迷醉的时候。雅曼有很多男人,维斯康蒂也是,不过最终有那么一个叫做贝格。维斯康蒂对于马勒,对于曼,应该说都有着深厚的了解,其中和前人所产生的共鸣也是可以想见的。正因为如此,他创造了自己的“魂断威尼斯”,而不仅是改编一个剧本。他进一步恢复了马勒的原型,这也许更多的是从电影语言的角度考虑。在小说中曼大段大段的描写议论没有了,代之的是浓重的第五交响曲。维斯康蒂聪明地用另一种语言创造了另一个威尼斯,而他的语言也诉求于马勒。很久很久没有再见过如此出色的配乐,而这背后竟也蕴含着感人的同性故事。电影还穿插进了马勒的生平故事,增加一个与阿申巴赫对立的角色,一直认为那就是他自己。在小说中阿申巴赫的所有思想的矛盾撞击,在电影中都通过两个人一起表现了出来。而电影中的塔齐奥也比小说中更加有了一层诱惑的气质。小说中他更像一个无辜的少年,而电影里他明显对于自己的倾慕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敏感,也许里面有着维斯康蒂自己的寄托。

想象如果曼看了电影,他一定会嫉妒,或者生气。对于平庸的改编远可以只报之一笑,可是维斯康蒂造出来了一个也许比他的小说更加奇特的一个东西,维斯康蒂看到了马勒,还分享了马勒,这个原本只属于马勒和曼的秘密。任何再创造的结果对于原创者来说都是危险的。

关于电影,优秀的演员也使作品尽可能地伟大。Dirk Bogarde的演技令人叹服,阿申巴赫的紧张,焦虑,小心,眷恋,做作,崩溃,每一个小细节都把握得如此恰到好处,不留丝毫伪饰的痕迹。让人感触着每一分毫人物心理的变化。那种他就是阿申巴赫的感觉如此强烈,一个演员能达到如此境界,也不愧当时欧洲最好的演员的名誉。至于Björn Andresen,我想我不用说更多了。他已经永远留下了Tadzio的美丽,成为了美的象征,经典的符号。生活中的他对于世人来说并不重要。他不是烈士,也不一定那么追求美,不过他对于自己的生活,应该不用懊悔太多。

那个霍乱弥漫的年代,那个垂垂死去的威尼斯。维斯康蒂对于那个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都让这部作品有了更多的意义。所有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种种困惑和恐慌都过了如此之久,人们有了新的威尼斯,新的生活,新的意大利,新的德国,新的困惑,新的恐慌。

可是那种死于美的追求,是否还会罩在城市的上空呢?

世上是否还会存在阿申巴赫,存在飞蛾扑火的艺术家,这是个问题。因为在这个所谓的现代的新世界里,人们的异化和分裂,却做得如此自然,应付得如此巧妙,竟连更深程度的癫狂也不会了。

我还是太悲观了。

不要这么多。没有这么多。我们只要听着马勒,注视着在大海和沙滩的模糊交界处的Tadzio的背影,用我们腐朽的身体去消受那无尽的幸福和崇高。

 5 ) 对照

初次留意Mahler的交响,沿着狭小屏幕里平行线为主的景象,伴随威尼斯变为死城。
Thomas Mann是这样精准的裁剪者,将被戏说为适宜与散乱睡眠调和享用的音乐拉长至单薄虚弱的一切划出诡异断面,任意图案都刺目而有诙谐,我只想重新走过重新拍摄。
虽然对某警句狂人极无好感…
音乐家腐败在惨白外套的期间,面容溃散天光绚烂;黑色切开白色,一点丑陋再无。

 6 ) 魂断威尼斯的身体与摄影机


    一场毫无预兆的追逐爱恋,似乎本身就在彰显着这样一个事实,他们的“爱情”本就会无疾而终,并最终化为永恒落日下的短暂一瞬。然而,马申巴赫与塔齐奥之间,真的确证着爱情的存在吗?教授与男孩做的追逐游戏是否真如普遍大众那样,是情欲与爱慕,灵与肉之间的永恒交织?如果是这样,该怎么去面对教授的意识断层?似乎这一威尼斯之旅,正是他这一生的断片,映照出了一位追随上帝步伐的孤寂灵魂。

    胡子与妓院
    当他还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教授时,他刚刚婚娶,并生有一女,实为天伦之乐。而彼时,他还信奉着美之为美皆因美的理念,这也就是柏拉图那个永恒而崇高的理念。它否定了自然美的可能性,并将是真善美三者合一的绝对之美,其内部不允许出现任何异质的,分裂的事物出现。所以,教授的音乐就和他的身体一样,他的面庞清俊,古典而富有力量,不沾染丝毫纤尘,而他的音乐就是平衡与秩序,同样封闭自足,同样一丝不苟的完满。然而,在这浑然一体的自足物内部,却出现了变异者。它就是这撮小胡子。胡子虽小,却足以致命。正是这胡子的出现,打破了教授面庞的整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异物,教授的身体无所适从,这胡子同时还暗含着衰老的意味,,它现在对于教授而言就是不洁的象征。如果我们说尚处于青年的教授,他的身体整洁完满,恰似那永不毁灭的理念之美,但此时,这人世间易碎的肉体之躯却断然否定了这永恒的可能性。退一步该如何是好?教授的选择只得两种。其一,要么去承认这一事实,选择直面死亡的威胁,站在虚无面前毫无惧色的更改策略,迂回地达到生命的最高峰。其二,要么就否定这一衰老的可能性,然而否定它也就同时意味着遮蔽自身,使自己退居到想象之后。教授的选择简单明了,他决定去威尼斯休假,这,是逃避,是弱者的行为。
    事实上,在回忆片段,这种逃避表现得更加明显。我们还记得教授在妓院被钢琴所吸引,一开始,他的确是被这美妙的琴音给捕获,但后来,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弹琴之人。毫无疑问,在当时的教授的眼中,这人是美的。但妓院这个场所,却代表了污秽与不洁,充满贫穷和疾病,死亡横亘其间。这与教授的信条完全不搭(在教授的生命时间序列中,这是第一次拥有胡子)。于是,最后教授否定了自己对妓女的感情,他同时也否定和逃避了这样的自己。而在之后的回忆片段中(教授女儿之死),我们很容易联想,教授之所以来到妓院,很可能就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不完满。可他却没想到,妓院这一承载了太多污秽的空间,存在一个如此美丽的女子,自己也与之发生关系。这和真善美合一是相互抵牾的。真善美,就是大写的真,道德与美。这代表了上帝的躯体,是为永恒与崇高,而其反面就是魔鬼。但人间却是暧昧不清的,它不是简单的非善即恶,非真即假,非美即丑。感性的现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割裂的,异质的,不能完满存在的,而教授也难逃其外。
    

    处子
    不论在哪里,处子的形象都是纯洁的,那将是一具最接近上帝的躯体。然而正如上帝可以利用处子受孕,魔鬼也会反转这一形象,使其沦为妓女。
    影片中的妓院与威尼斯,这两个空间存在着更深层次的互文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教授去妓院的动机应该是寻求逃避,是对于自己信仰的不满与怀疑——这一不满很可能直接或间接的指向了死亡。当然这里仍然是他女儿的死亡。而来到威尼斯就纯粹是感到自己行将就木,想要借着这南欧的热风来为自己那过劳的心脏减减压。其次,来到妓院的起始与威尼斯一样,都存在着一种不安感,他是那样局促,尴尬地蜷缩在镜子里。因为这里藏污纳垢,让人无法忍受,威尼斯也一样。最后,就是那处子意象的登场。在威尼斯,塔齐奥扮演着这一角色,他先是走向海边的维纳斯,其后又会是远射的阿波罗,这具身体就是诸神在人间的代表,是基督徒口中的圣像。但妓院呢?这似乎正是塔齐奥的侧影。那并不是处子,而是妓女,是脏污与不堪,是魔鬼引诱后的莫大拉的玛利亚。
    我们还记得导演是通过一个相似的弹琴动作使二者连结起来。或许对于维斯康蒂而言,他并不像教授那样无法接受感性现实中的美。来自于塔齐奥的美的确是超验的,他是全体人类共同梦想的完美身躯,非男非女,既男又女,他超脱了人间的一切,包括性别,化为永恒的存在。但这些都只存在于教授的眼中。而维斯康蒂眼中的男孩,却是一个与其环境密不可分的存在。这样一个男孩是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之中,他也和其他男孩一样在沙滩上玩耍,也会弄脏自己的身体,更何况,塔齐奥也面临着疾病与死亡的威胁。我们在之后会看到,教授得知了威尼斯的瘟疫,想要去告知塔齐奥,却发现这么做恰恰是承认了其肉身的存在,而又一次的肯定了死亡。其实,在每一次教授对于塔齐奥的追逐与窥视中,教授之所以选择一个隐蔽的视角不愿意出现,是因为一旦双方产生了交流,就必然对塔齐奥不利,这是在承认对方也是一具可损的肉身。换句话说,教授如果与之交流,就确保了后者的死亡。(这样的逻辑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和妓女发生关系的前后,教授判若两人,他仍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自己和环境一起玷污了这具处子之身)。于是,在教授的心里,他甘愿为了维护后者而牺牲和强压自己的欲念。殊不知,这是自欺欺人,因不论教授接不接近,来自小亚细亚的热风,也会以死亡之吻,袭掠塔齐奥全身。
    热风并没有侵袭处子,真正使处子遭遇崩塌的却是众人。教授的目光还并没有狭窄到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地步,他不得不去注意周围的状况,而这一感性现实的暧昧性,彻底击垮了教授。他绝望的发现,来自于塔齐奥的美其实和那个妓女无二。教授愿意相信那是永恒与崇高的,所以他不能接受妓女的事实,而维斯康蒂更愿意在永恒的后面加上两个字——“一瞬”。
    

    摄影机
    在影片的末尾,遭受玷污的处子,以阿波罗的形象走向大海,无望的教授在濒死之际终于使自己的欲望达到了最高点。教授是幸福的,因为他再也不用忍受这样的折磨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个瞬间,悄然地捕捉到了尘世间最美的一个剪影。而维斯康蒂此时适时的出现(片中的照相机),他告诉观众,捕捉这样一个瞬间并不需要花上生命的代价,一台摄影机足矣。
    本片极具形式美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如流水的摇移镜头。这样一些镜头的点缀,彻底摒除了语言的在场,却使我们深入教授的内心,成为一次真正的意识流电影。那么维斯康蒂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远非看上去那么简单。他的运镜精髓不在于一个简单的摇移,而是一种来自于镜头内部的自反。在教授初遇塔齐奥时,维斯康蒂耐心地使用了十多个镜头,清一色的摇移。但真正往下看,我们会发现导演在玩弄着一种关于凝视的游戏。
    教授作为一个窥视者,他一开始是目无神采的,自然会选择四处打量。但模拟人主观的四处打量是决计不能使用摇移镜头的,这并不符合人类的心理现实。换句话说,这会让人出戏,会感到些许的不适应(当然适应这个话题得另起一行了,因为每个时代的形式风格都有不同的适应程度),用时下一个比较热门的词来说,就是间离。观众会主动产生疑问,为什么导演要这么做?于是,维斯康蒂就呼之欲出了,他真正的目的达到了。当我们观众不再去询问马申巴赫在看什么和为什么看,而是深入布景背后的那个摄影机,我们就已经落入了维斯康蒂的凝视法则。其实这里,就回到了影片的主题。在教授的凝视中,他基本上看到了那个神一样的处子,那处子是完满与纯洁的,如果这一戏剧动作只由教授来完成,那么是丝毫没有张力可言的。但现在维斯康蒂跳了出来,他指着教授的鼻子大骂道:我明明在让你看这整个世界,你却只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一个侧影。的确,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不可能浑然一体的,世界时刻在经受着阵痛,风霜雨雪,都是这个世界撕裂的一个断片,它不是一个理念的末影点,而是一个个特异点组合起来的庞然大物。对于教授来说,维斯康蒂就是这一创伤的代名词,对应于影片中,不仅是这凝视的游移,同时也是化身为教授的助手。助手其实从头到尾一直在攻击教授,甚至带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去嘲讽这个懦弱与病痛的教授。
    维斯康蒂做到了托马斯·曼没有做到的,他的主动登场,折磨着拷打着教授。马申巴赫自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现实的全部了,他要求的就是那一点精要,可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这种万千世界只取一粟虽则浪漫,但也十分危险。更何况,教授根本不是取那现实中的一粟,他是在对不存在之物的捕风捉影。永恒究竟是什么?答案在教授那里受阻了,他想要占有生命,使得生命纳入永恒的运行轨迹当中,可周遭的威胁处处紧逼,暗示着死亡的时刻来临。维斯康蒂呢?他会说如果教授愿意去弄明白照相机是怎么运作的,那他也不至于这么早死。
    正像维斯康蒂利用摄影机让教授(观众)看到自己信仰的崩塌,他也同时利用这一摄影机纪录下了那绝美的一刻。可以说,维斯康蒂的摄影机既是杀害教授的凶器,又是他自己救赎的圣物。从影片来到现实,导演真的取教授而代之,他承认了生命易逝,并在生命最华美的时刻用摄影机纪录了下来,于是他大可以和影片中的那个小男孩生活在一起,而全无后顾之忧。

    小结
    如果说马申巴赫是一个躁动不安的问号,那么维斯康蒂就是一个平静安详的句号,而塔齐奥就绝对是一个不断燃烧自身的惊叹号。当古典信仰遭遇现代社会,它所信奉的必将被颠扑,这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挽留,可怀旧依靠的是什么?又是什么让永恒成为可能?这答案就隐藏在影片的结尾,走向大海的少年高举双臂,而在银幕的最右边,伫立着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巨人——照相机(摄影机)

 短评

世上最美的美少年 虽然我很反感那个中年秃顶的作曲家 但是对于这部电影还是喜欢的

7分钟前
  • Mathilda
  • 推荐

一个娶妻生女的男人,丧女后抛下妻子,独自来水城疗伤时,能赌上性命迷上一个美少年……哪怕对艺术、对纯洁的年轻的美有若干讨论做理论基础,但看上去,这种一厢情愿的迷恋非但显得荒唐,而且染上了恋童癖与跟踪癖的气息。再说,在少年明知故犯的进退“勾引”中,真找不到一丝干净与纯洁。这种所谓“希腊雕像般的容颜”太人为太世故甚至太狂妄太残忍,还不如海景与闲情有吸引力,但当岁月老去,城市沦陷,看Gustav小丑般地装裱自己的葱茏,然后墨色的染发剂汗般划破脸皮的假象,也为这种油尽灯枯的惆怅和落寞感伤一瞬。两星半。@北影节,科技馆

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大师就是闷

9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还行

被疾病慢慢侵蚀生命的音乐家阿申巴赫,来到霍乱流行的威尼斯。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了无生气。船上的老人,船夫,旅馆的经理,每个人看起来都像是死神派来的恶魔,他们纷纷引导阿申巴赫去寻找死神之所在。但真正引导他走向死亡的却是那个绝美的塔契奥,那个代表现实美、自然美以及美的诱惑的美少年。他美得那样完美无缺,美得如同幻影,美得让这个音乐家一生追求的艺术都相形见绌,但这是不同年龄世界的美,确切的说,只有青春的光华才可以接近它。阿申巴赫为了能够在生命的弥留时光抓住这最后一丝霞辉,像木偶一样任凭别人为他染黑了头发,涂红了嘴唇。

13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梁朝伟最爱的电影。维斯康蒂这一部完全放弃了叙事啊…

1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第一部维斯康蒂,绝对的大师手笔。这个能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充满心理描写的故事,竟被如此熨帖地用影像呈现出来。台词极为俭省,运镜极其沉稳,拍的是暗流涌动的情绪,外在表现为视线的汇聚。绝美的摄影不仅对准风景,更对准面庞。缓慢变焦推镜和摇镜展现出古典的魅力,这种反复出现的视觉段落使情感不断升温。同时音乐烘托出作曲家复杂的情绪:痛苦、纠结、挣扎、折磨、兴奋、自省、压抑。那些直截了当的闪回或幻想,其效果也是直击人心的。啊,这场难以启齿的、不被伦常所容的盛大的爱恋啊。这段禁忌之爱最令人心碎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注视——不断的注视乃至对望,更是跟随,走进注定的幻灭,也走进精疲力尽的死亡。关于艺术与人生的辩论,“智慧、真理,人性尊严”,在激情面前都不值一提。超越了言语的美,是危险甚至是罪恶的。#BJIFF9#

20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这小伙漂亮,也只有漂亮而已.对我来说,明显杀伤力不够~并且长大后实在是太不堪了~(对我而言= =)......岁月呀岁月~蹉跎呀蹉跎~~~~~~~~~~~~~~~~~~~~~~~

25分钟前
  • 推荐

一部关于“视线”的电影,一部可以称得上是所有艺术家的精神自传的伟大作品(当然也理应是维斯康蒂自己的)。以同性故事的面目出现,讲的其实是一个美学甚至哲学问题:人间从来就是炼狱,但哪怕如此,人还是会在炼狱里追求美,奉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美则不会死亡,它会在瘟疫肆虐的人间永生。室内摇镜登峰造极,主客观视点游移极其精妙。闪回里的信息非常关键,也通过这种方式在文学和影像之间做出极好的平衡。托马斯·曼的挣扎辩证,见于《破格》。

29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那少年美的像从油画里走出来的 看见他我突然想起那句“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见?”落魄颓废了的作曲家见到了自然之美 人体之美 青春之美的集合体 在光阴洒落的海边走向归寂

34分钟前
  • 电影迷乔子
  • 力荐

很奇怪的电影。我觉得它根本不是现代意义的同性恋电影,倒像是回答艺术是什么的一个哲学电影,它指向美、爱、死亡,可仍然是谜。少年美如圣塞巴斯蒂安。他的眼神和意识感知真特别。

35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基本上算是没有剧情只有眼神,马勒交响曲超长MV。但,这个“世界第一美少年”真的不是浪得虚名的,美得让人甘愿只为多看他一眼而死去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现代艺术是什么?是瘟疫,是恶之花,是俄尔甫斯不能回头直视的妻子。美是一场瘟疫,就像暮年维斯康蒂那极端单调运镜和泛滥的马勒,如此病态,和阿申巴赫一样的病态。

41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从现代电影的角度看可以剪辑得更紧凑些,但原作已让人目眩神迷——就像一块晶石,从不同的晶面上可以折射出哲学、美学和爱情的各种光辉。少年有种吹弹即破的美,无关情欲而让人心折。这不只是一部同志电影,而是人类对美的追逐与爱慕。可恨的是那种美甚至无需经过后天雕琢——它就在那儿了...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感君一回顾”

48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在Dirk强大的眼神戏面前,美少年只是花瓶

51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梁朝伟讲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公民凯恩》、《魂断威尼斯》与《十诫》真当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它们恰巧代表电影的三个组件:故事、美感与人性。结果有三位导演助他成就完美的艺术电影蓝图,他们分别是:李安、王家卫与侯孝贤。—— 叙事节奏缓慢,配乐和氛围营造唯美,导演很经常用移动变焦镜头,……。

5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SIFF胶片版】1.乍看是忘年同性恋+柏拉图式爱情,实则延拓至对艺术与永恒美的执著追寻。2.理性与感性交锋的3段对话颇具洞见。3.维斯康蒂大量运用变焦推镜与运动长镜,横摇+快推模拟人眼扫视。4.冷寂萧索的威尼斯图景似[威尼斯疑魂]。5.马勒古典配乐极具代入感。6.沙漏念想,海滩远景长镜。(8.5/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有些美是值得为之死去的...

55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我应该在初见你的时分就死去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音乐家对少年只是情欲上的依恋吗。。我想未必,他最后伸出手想去抓住的是他对于不羁的天然的年轻的美的追求和渴望,因为他之前缺少这种越界的邪恶感,他害怕平庸可是却不敢逃离平庸,这个男孩是他内心不敢释放的原始欲望,而他却在这种美的对比下愈发绝望最终死亡,风景画一般的电影啊,飙泪鸟。。

1小时前
  • 疯眼穆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