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大陆

HD中字

主演:比吉特·道尔,迪特尔·贝尔讷,Leni Tanzer,乌多·萨梅尔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第七大陆 剧照 NO.1第七大陆 剧照 NO.2第七大陆 剧照 NO.3第七大陆 剧照 NO.4第七大陆 剧照 NO.5第七大陆 剧照 NO.6第七大陆 剧照 NO.13第七大陆 剧照 NO.14第七大陆 剧照 NO.15第七大陆 剧照 NO.16第七大陆 剧照 NO.17第七大陆 剧照 NO.18第七大陆 剧照 NO.19第七大陆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平静的绝望

看完最大的感受形同《死亡诗社》里的那句台词—“大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后来查证是出自梭罗),所以感觉本片把“平静的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现代社会意图把大部分独立的人锻造成冰冷的机器,大工业化机械化的同时一切也都向制度化靠拢,尤其体现在城市人口。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大都随之变得机械化、固定化、平静化,好处就是生存变得简单,物质条件充足且易获取,但一切变得简单容易的同时也冰冷得可怕,失去了温情与激情的社会生活就如同平静的海水一般内里却暗流涌动,所以平静之下透露着绝望,思想与灵魂躁动不安的人们决不允许生活变得了无生趣。

要么顺从要么反抗,顺从就是忍耐,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重复一天又一天单调的生活,反抗的形式有很多种,但导演选择了最极端最爆裂的方式展现给观众看——毁灭。

弗洛伊德将人的本能划分为生本能与死本能,正常情况来说人们应当充分发挥生的本能,像大多数生物体那样毫无理由地积极求生,但并不是说只此一种活法,本片即把另一种活法——“死本能”展示出来。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生下来即预订了死亡,因此每个人本能中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对死亡的渴求,这种渴求指向自身即自我毁灭的欲望,指向他人即毁灭他人他物的欲望——这一家人的选择将之发挥地淋漓尽致。

其实这种毁天毁地的方式童年的我也曾幻想过(也许大多数人也是)——当委屈、失落、压抑、愤怒时也曾真实地通过幻想将死本能发挥地淋漓尽致——灭天灭地灭空气,最后连同自己与全世界一起毁灭。但是这种有违常理的方式也只能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快感,真正将之付诸行动的少之又少,因此只能被压抑于潜意识的深层之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感谢导演将这种幻想变现,满足了这种毁灭欲的表达,毕竟破坏与毁灭的快感也是一种极致的体验——毁坏美好的一切(衣物、家具、装饰、鱼缸、生命),尤其真“冲钱”那段,简直让为了金钱辛苦奔波的社畜直呼过瘾。

真“冲钱”

最后想说说对片名“第七大陆”的理解,我认为三种解释都是可以的。一是理解为“澳洲”,代表主人公们的理想向往;二是“南极洲”,代表冰冷残酷的现实;三是“不存在的大陆”,意指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境地。

最后想说,反抗平庸生活的方式有很多,大可不必选择这种最极端爆裂的方式,比如节假日(选择某些天作为不同于其他日子的一天而反抗平庸的日子)、迁居和旅游(通过改变生活环境来反抗)、调剂性的活动等都可以达到改善心情的目的,人还得是积极向上地好。😬

 2 ) 有序的崩溃

20221103 语音输入的影评,所以可能略冗长

这个月电影资料馆选了哈内克导演,很多片子。先选了这一部《第七大陆》,毕竟所谓冰川三部曲之首。果然冰冷,所谓“平静下的罪恶”。之后可以再考虑看一看后面的《班尼的录像带》,也挺感兴趣的。听说都是针对中产阶级的,但或许残忍(不知用词是否合适)程度逐渐加剧。

这部片子是暴力的,但又不是昆汀/血浆四溅的暴力;如此一比较它又是理性的

最后半小时随便一帧都是有序的崩溃

「我的心态」

前半段:啊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合理但并没有多么有趣。

最后半个小时:Why?不想过了吗?哦,原来是不想活了。

看到影评说:“如果你在看电影前半段时感到冗长乏味,为什么你能够忍受日常生活?” 有点共鸣

镜头语言:很独特。把各种人事物往观众面前推,有非常多的特写,浴缸、瞳孔、车窗。压迫感到位了。长镜头、定镜头也多,还有延伸线,路或是工厂里的机床。

我最喜欢的一帧可能是女主吞下药后找仰头喝酒那一幕,左边是开的房门与光亮,而她在黑暗中有一个隐约的轮廓,仿佛是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可惜找了半天剧照截图没有人截这一幕。

收音:压迫感也强,也很清晰、很大。没有多余的配乐,就让你听到每一个日常中事物的话语。(虽然坂本龙一也如此收集声音,但氛围截然不同)甚至在我观影结束后往外走,都觉得对周遭的声音非常敏感。听到路过卫生间吹风、抽水的声音,直接回想起刚刚看到的把钱撕碎塞进马桶里的那一幕。

另外,我觉得广播、电视、文字等各种媒介应该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很重要一部分。(毕竟冰川三部曲的故事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但可惜这个版本并没有将他们都翻译出来,导致我没有办法完全知晓这些导演摆在明面上的内容。另外,最后男主在墙上写的什么意思?只有名字吗

对于多次出现的洗车的镜头:看到女主在车里哭,当时我还没有想那么多,想着可能因为这个环境太过幽闭,感到恐惧。但其实我自己在洗车的过程中坐在车里,反而会觉得非常安全,非常享受此刻。可能这就是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吧。

P.S. 有一段时间没看电影了(其实也就一个月出头),但因为最近工作比较忙,生活规律而拥挤,难得抽出来一点时间去看一部电影,有一种抽离生活的感觉。所以走出影院之后,专门走到了有光亮、有店铺、有人的地方转了一小圈才往公交车站走,甚至在坐公交车回来的一路上,还觉得仿佛还在艺术中。很想创作。也想回归有序的生活。

 3 ) 别让生活将你摧毁

亦如此前欣赏过的哈内克的作品,冷静克制的一贯风格,清丽分明的镜头语言,隐忍孤独的情绪控制,从影片一开始的长镜头就直逼心灵。
衣食无忧,循规蹈矩的生活,你的一切都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轨道缓慢前行,丝毫不差,同一个时间上下班,同一个时间吃晚餐,就连刷牙时牙膏的长度都被无情的固定下来。这样的日子,满足而又无奈的压抑,或许每个人都明白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但多半时候,第二天醒来,日子还是要一样的过,你还得硬着头皮去工作,听着妻子的抱怨,忍受老板的责难,为孩子的奶粉埋头苦干,你的生活里,出门被车撞死和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同样低到可以忽略,于是没有几个人可以活在今天却可以不再考虑明天的生活。
这就是影片的前半部分,现代文明带来了看似富足的生活,却将心灵上了一把可靠的枷锁。衣食无忧很好,事业成功也不错,但自由要比这一切更好一点。于是有了影片的后半部分,从一开始的走向和对这位导演的了解,我们不难猜到接下去情节的走向。影片后半部分的孤注一掷让我联想起法国大师夏布洛尔的经典之作《冷酷祭典》,不过比起于佩尔冷酷的肆无忌惮让人感觉莫名的暗爽,哈内克在《第七大陆》中更多呈现的是走投无路的绝望,这种走投无路并非被逼到了生活的死角,而是心灵自由永远暗无天日的最后一次反抗。
所以,比起于佩尔从始至终不屑和冷酷的眼神,《第七大陆》中主人公们则呈现出一种孤独的无力感,他们的眼神中更多的是无奈,即便最终大功告成,但眼神中依然无法寻觅到他们想要的自由和解脱。看到这里,“生活”笑了,这个始终在现实中扮演上帝角色的所在,有时候却顽皮的像个孩子,他巴不得在心灵上占有你,摧毁你。此时你要做的不是一边咆哮一边被毁灭,而是找到出口辅以一个优雅的转身并大方的竖起中指。
哈内克这位导演从来都不吝于将人性中生活中最阴暗的那一面用一种唯美的孤独的方式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无论是那部集大成之作《白丝带》,还是最富盛名的作品《钢琴教师》,你都能读出光鲜外表下隐藏的可怕的欲望,有权欲,有财欲,有情欲,也有《第七大陆》中的自由欲。无数冷静的背后是难以制止的疯狂,就像平静的生活背后总暗涌着致命的毁坏,不是你摧毁他,就是他摧毁你。

 4 ) 去死

(原文:有图片 http://www.douban.com/note/258930916/

去死,只是存在的终止

<图片1>
(①:片尾文字)
    “1989年2月17日,s一家人被发现,在妻子的哥哥同意下,警方破门而入,2月20日入葬,尽管有道别信,但乔治的双亲不相信这是自杀,在案情尚有疑点的情况下,警察将调查方向转往凶杀案,但依旧没得出结论,此案始终没有侦破。”①
  这段结束性的文字似乎是暗示这样的死亡永远都不会终止,没有具体凶手的谋杀案会一直发生下去,不会终结。这是因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自杀死亡吗?还是自然世界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估计中国现在的规律就是《浮城谜事》的凶杀?那么社会主义的呢?饿死?据说朝鲜有的人连“幸福药”也买不起?想想这种化己于无形的概念总是让人哀叹沉醉。
  片尾植入说明性文字是强调电影真实性的惯用方式,个人推测这是根据一则新闻报道引发的电影,和在影片中小女孩的装瞎行为被老师告密后得到母亲的耳光却同时被发现她可能是看见了报纸报道而在模仿的行为一样。②而这似乎不仅仅是恶作剧,寂寞与无助袭击了导演以及时代中的每一个人,就像2013年美国大部分地区流感一样(媒体报道)。
<图片2>
(② blind aber nie mehr einsam 盲目的,但永远不寂寞 google翻译)
  安娜哥哥1987年因为母亲的死亡而对生命失去激情的恐惧在和谐的餐桌上爆发,失声抽泣,母亲安娜1988年在大雨中目睹一起车祸死亡现场之后在被洗的车中哭得突如其来,无法抑制的泪水,和车窗上洒下的泡沫水,掺和着交通事故的雨水想象一起落入无止境的深渊。无声无疑是悲剧性力量的最佳展示,如此伤心的情绪加上女儿伊娃和有的人一样“想到死很高兴”③的态度让所有人都绝望了,这种气息让自杀来得正义,而更让生命的悲剧性本质彻底暴露,因为它不过是一个终止性的概念罢了。
<图片3>
(③ 伊娃接着说:我也是......)
我们睁眼可以看到洗车的全过程,每一个画面动作细节和摩擦冲击的声音都显示出机械的暴力,秩序性的节奏感,疯狂被程序化植入在这一过程之中,沉默搭配在一起冷酷无比。这和纯净水的过滤饮用装置是一样的标准工业化处理方式,目的不同而已。你坐在车里面,经历着洗礼,除了等待,只有和时间抗衡,当然还可以祈祷。这种庄严冷漠的仪式,让你出来就会幻想去澳大利亚了。

        “WELCOME TO AUSTRALIA ” ④的宣传图景出现在洗车后第一个固定镜头,而这个广告的出现却成为了他们赴死的同义词,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他们选择的是广告的希望,或许他们自杀的行为也是让广告的希望去死。
<图片4>
(④ ps:澳洲属于第六大洲,对于我们来说第七大陆是南极,对奥地利来说,第七大陆是澳洲还是不存在的大陆?或者说是宗教中的天堂?)
   “Austria”和“Australia”英文的读音几乎是一样的,不知道这是否是导演故意安排还是时代的巧合。不过会不自觉想起杜尚1920年在毕卡比亚的画上用到改变性别的“Rrrose Selavy”女性名字以及多一个“r”字母签名玩的的文字把戏。南北两个半球,不知道另外一边是否是极乐世界。
    提到杜尚,看到父亲乔治往马桶里塞钱冲水⑤,而不是烧掉或者其他,这和小便池“泉”有关系吗?终止生命和终结现代艺术的价值,导演哈内克对艺术和生命的看法是否能通过这个电影用类似杜尚的方式来实现?
<图片5>
(⑤ 一共四千七百八十万零六十先令 按照翻译现在的百度人民币汇率是1:0.7 感觉不对)

时间与空间构造
    故事的推进主要是按照信的方式读出,写给远方的父母(可以打电话?或许只能简单嘘寒问暖,有些事情是需要内心的交流),似乎也是写给电影观众,现实的距离通过叙述作为沟通的媒介,在电影里让一天代表一年,琐碎的变化(女儿伊娃的被套一年更新一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让你想象只是在家里,车里,公司,学校,加油站,超级市场之间不停循环,反反复复,这种时空的结构方式让你默默品味承受流水般的等待,直至你发现电影中有一幕出现三个人的笑容,轻轻地,无声的,相视而笑⑥,那便是在准备赴死之前最后的餐桌上。
    死亡是最美好事情的开端。
<图片6>
(⑥ 只截了一张图,一家三口镜头相互切换,愉悦轻松的一顿饭)
    
物化的真实——日常生活的革命
    准点闹钟,广播,玻璃杯,牙刷,穿鞋,海水鱼景观,咖啡,公文包,三支钢笔,面包,牛奶,麦片,圆桌,车库,机器工厂,测光仪,肉,键盘,清单,金额数字,加油机,电视,海水鱼,冰箱,电话......
    影片对物的视觉性动作描述暗示出物的高度统治性,人发明机器,某些人却被机器奴役,在如此丰衣足食的生活轨道里,却潜藏着莫名的悲伤和绝望,连做爱也只是满足一下原始性欲望模式。不接吻,不拥抱,不爱抚,不脱衣,只哑叫,发出喘息和疲惫声,唯身体快感,然后闹钟还在6点准时响。⑦
<图片7>
(⑦ 不知道是不是结婚10年的都会这样?求考证!)
    现代人的生活都在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和消费空间之间转圈,消费和景观一起翩翩起舞,而你又以为你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近年来,时代的节奏在加快,风流人物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但在席卷这一切的潮流中,新纪元的端倪则越来越清晰。
  我觉得还有一种与个体自制意愿相反的感觉,一种肯定绝望的感觉,即处于敌对环境的全面围攻之中。消极就是放弃的托词,永远不想树立自我,永远也不想抓住自己生活的丰富内涵。
  我情愿在欲望之上建立一种清醒,让它每时每刻都照亮着生者抵抗死亡的战斗,更加肯定地展现商品日益衰落的逻辑。”
   ——摘自鲁尔.瓦纳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
 
冷暴力
    辞职,退订报纸,买巧克力和工具以及毒药,取钱,卖车,然后捶书架,取装饰画,剪衣服,撕画,折唱片,割沙发,扯相册,锯柜子,抛玩具,砸镜子,碎花瓶,砸钟......这一系列的行为没有血肉,脑浆,性虐,枪支弹药,大便,在认定选择之后通过物物之间的碰撞,将本作为功能性的工具变成施暴的刽子手,杀死日常生活的一切,消灭生存必需品,这终止性的个人化抵抗,通过本色影像呈现,都发生在单一的声音里,却让人惊恐不已。“明天就不用喂了”的鱼儿无法瞬间死去,描述这种场景不再是煽情,估计只是借此说明女儿伊娃的儿童一面罢了,毕竟只有她的世界是相对有趣那么一点点的,影片中唯一的一段配乐便是她和父亲乔治一起卖车在等待时,眺望经过的船⑧,或许只有她真的以为是去Australia,还想着可能是要坐船。所以她要首先死去,电视中流行音乐在死亡的路上一路相伴。
<图片8>
    ⑧
    还有一种暴力想提及的也是无法被眼睛直观看到的便是不被允许的电话⑨和透过格窗街道上除了野狗仅存的长三个喇叭的车⑩,这注定是人类生活的悲剧,被监控和意识形态的宣传控制,电话监听在《窃听风云》中有详解,而标准喇叭车一般出现在纳粹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不知道这两个镜头用此何意?
<图片9>

<图片10>

    当刷牙的玻璃杯变成毒药的空间的时候,活人变成了墙上的死亡时间,电视出现无图像的噪点之时,第七大陆最后出现......

(原文:有图片 http://www.douban.com/note/258930916/

 5 ) 一个家庭的自杀与群体的悲哀

这是我看的哈内克的第三部电影,有点惊讶他的处女作拍的竟然这么出色。电影值得探讨的东西有很多,我就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点在这里写一写。

电影最成功的一点我觉得是,电影主人公的“丧失”。电影开头有很长一段以及之后也有很多段里都没有正面拍摄演员的脸,而仅仅是一系列的动作。妈妈叫女儿起床,爸爸擦皮鞋,大家一起吃饭,去超市采购。而这些动作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家庭的惯例,所以放在每一家庭里都是成立的。而且看完整部电影之后,都不太能了解这个家庭里每个人到底拥有怎样的个性,以及很多人都好奇的导致他们选择自杀的原因。虽然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但导演或许给我展现出的是一个群像,即每一天重复着每一天,被物质淹没的看似幸福的中产阶级群体。最精彩但也是看得我最难受的一个部分是,他们在自杀前毁掉一切的行为。通过剥离掉这些附着在自己身上的物质后,真的就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吗?逃离物质世界,甚至逃离这具躯体的他们真的就解脱了吗?在采访导演时,有提到后来丈夫的父母亲无法接受他们是自杀,坚决认为他们是被别人杀害,尽管根本找不到他杀的证据。哈内克当时大概这样说“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选择自杀,是因为他们不想相信,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罪。即使从客观角度看他们自杀这是事实,但是从感情角度出发就是无法接受的。”对于这里的罪,我觉得是说父母亲对孩子的不理解和逼迫,而这种情形还在继续。比如女儿假装说自己看不见,后来承认之后被母亲扇了一巴掌。根本不问原因,只因为世俗认定的“说谎不对”这样的不成文条例而动手打孩子。反观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极度内卷,父母们一直在强调“为了孩子”而拼命把孩子培养成样样精通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机器,但到头来父母或许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么。我们总说“时代造英雄”,这太过于聚焦,其实时代造就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无法逃离,只好被推着走。

其实或许有很多人都在思考,他们为什么自杀?从电影展现的镜头来看,似乎找不到什么具体理由。其实有太多事情本就是没有原因的,他们选择自杀就像母亲在洗车时突然哭泣一样,毫无理由。忘记在哪里看到有人说,他们选择自杀是因为丈夫负债累累,还有人说是因为性生活不幸福之类的。各种猜测,但我觉得这也恰恰说明了哈内克的成功。不是对个例的刻画,而是一个群体的刻画,观众看似是旁观者,但又似乎时参与者,即参与去赋予这个家庭走向死亡的原因。

最后我在想,或许无法理解他们选择死亡的人其实是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很幸福的,说明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还有活着的欲望吧。

 6 ) 可预料到的爆发少了点力量

相比较后面,我更喜欢电影的前一个小时,因为琐碎的拼贴式剧情会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前面堆叠很多细节的悬疑片,我边看边在脑海中推理这些画面在暗示什么含义,同时也对后面我想象中的反转充满期待。我喜欢这种无聊单调的剧情胜过沉闷过后达不到预期的爆发。

从男主写信告诉父母他们即将自杀的消息之后,我的期待就好像被打破一样,尤其是在房子里搞破坏的剧情,前两分钟可能观感上还是很爽的,有种发泄的心情在电影得到释放,导演把这些镜头也拍出了一种破碎的美感,但是再往后一直重复性的足足拍了有十几分钟,我开始产生不适感(尤其是看到收藏的黑胶唱片被男主随意掰断),不断思考他们这么做究竟有何意义,但很明显:沉默压抑的家庭氛围和枯燥的生活导致了此刻的肆意打砸似乎就是纯粹的发泄和释放,是他们反抗平庸生活的一种方式,至少在死之前能做一点想做但平时又不敢做的事情吧。

导演是直白的,这也是一种需要勇气的直白,所以电影里的锋利冷峻气质才会被外化到极致。

影片中西西弗斯式的中产家庭生活有如此结局似乎昭示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憧憬中的第七大陆,只有矗立着一座座冰川。

 短评

A/ 商品化的流水线生活腐蚀了人,人砸碎生活的躯壳,然后尸骨无存。突然觉得汽车对于现代人不仅仅是出行方便与地位象征的含义,它的透明封闭空间仿佛一层薄膜,给予了虚幻的包容感。就像热带鱼需要透明的鱼缸,我需要黑暗的电影院。摄影机的割据式统治典范。哈内克非常明白自己是在拍电影。

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R先生为何不疯狂杀人

6分钟前
  • monday_lasagna
  • 推荐

透明的绝望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冷静又残暴到令人咋舌啊。虽然前戏很长,但最后的拆房子部分真的太牛逼了。处处可见绝望两字在渗透,除了毁灭似乎已无其他出路(心情不好的时候慎看啊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近景/特写、局部、片段、重复、长镜头、黑屏、零配乐,高效构建起压抑的生活牢笼,并不断压缩强化,随后的爆发/毁灭是自然/必然/必需的;开场直到出门上班前,所有镜头都只拍身体局部而没有面目,表明了普遍性。看完回想,几乎所有生活片段都指向了机械、单调、不值得。当然我们现在都很能理解明白了,只是这牢笼有了另一种中国特色的含义。难以释怀的是,何以年纪小小的女儿也会迫切求死,那些装瞎那些痒,被老师与妈妈端起的下巴。最后的自毁过程里,最玩味的是打碎鱼缸前的一声"No!"和留下了一台陪伴至死的电视。Austrian哈内克告诉我们,当绝望但无处可逃时,总还可以润去"Australia"。「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长片首作,除了导演能力更是深邃洞察与思考的展现,47年的厚积薄发。9/10

15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我的心如同被摧毁的房间,在观影之后,支离破碎。

1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也许富士康员工能理解这部电影。

2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小女孩扮瞎子 洗车 澳大利亚的憧憬 被日常逼疯的中产家庭牺牲品 最后连鱼缸都打碎 鱼的挣扎 钱冲入马桶 最后留下了电视

24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拆房子的电影之前还有两部,拆得最早的是《哲姆洛克》,然后是《逆喷射家族》,但拆得最好的还是《第七大陆》。

2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从一开始看这闷片就觉得很激动。讲故事用一个个的特写长镜头,连承接的黑屏都比别人长,而且大部分时候镜头都不动,简直是我们没钱买器材拍片的人的参考宝典。Haneke的片子一贯重于气氛情绪渲染,如果换成音乐可以比成余音绕梁。故事不奇,画面不炫,演技不狂,一看成篇都是导演功底。拜服学习!

30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手法上值得一说的,是拍了大量不显面容只有局部身体的镜头,暗示这种中产阶级自我毁灭倾向的普遍性存在

35分钟前
  • LOOK
  • 还行

被抽象出的肢体动作已不再是在布列松电影里用来连接断裂的空间,而是作为人个体的替换。身体被抽离了,只剩行为,于是人也就成了机械世界的一部分,疏离、冷漠,这从一开片铺成开的一系列动作即可看出。另一方面是封闭空间的压抑样态(餐桌上与汽车内),靠的是脸部的特写。

36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估计有很多人好这口,但我觉得太不节制了

38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和同一时期的东方电影里“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可以互为对照

40分钟前
  • 杀手的小学同学
  • 还行

三星半. 定义了现代人的不是面孔,而是动作;一旦脱离了沉沦状态而直面畏(Angst)与无(Nichts),毁灭便是唯一的出路――然而毁灭的行径将人物从动作中、从物之"上手状态"中解放出来了么?最后他们也意识到了此乃无解的问题.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不过观众似乎并不一同感到绝望――因为我们知道角色活在导演的寓言之内,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并不是真人.

44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还行

哈内克“冰川三部曲”之首,冰冷而酷烈。1.以固定镜头为主,大量限制性构图,对物件和肢体手脚的特写承袭自布列松,在本片中更多负载着人的物化意味,个性与情感早已失去,唯有一次次机械、重复的动作。2.三段式(1987-89),前两段十分相似,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图景也在考验着观众的耐性。3.广播与电视中枯燥乏味的新闻播报及无感情的旁白读信(多处声画分离)贯穿前两段,与黑屏转场一道强化了琐碎与无聊之感。4.仅仅是冷峻的呈现,无需解释理由或给出动机(一如餐桌旁和汽车中男女主人的落泪)。5.两次漫长的洗车场景,让我犹然想及[意外的春天],封闭的汽车似乎隐隐预示了将来的死亡。6.破坏与自毁段落拍得触目惊心,直触底线:撕衣扣,扯窗帘,剪毛衫,折唱片,毁家具,砸钟表,碎鱼缸,及至将钱丢入马桶冲走……决绝地破出物质世界。(9.5/10)

4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OMG,哈内克尼玛就是老变态啊!

53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哈内克对中产阶级靠着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两个方式而活着这种现象批判得多狠毒啊。

57分钟前
  • Rema
  • 力荐

影片的阴暗景象令人不寒而栗。

58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

在机械而冰冷的现代日常生活之中诞生了这个[第七大陆]的梦幻之国,但通过摧毁物质世界就能抵达这个乌托邦了吗?这种童话大概连格奥格和安娜都不能相信,可他们最终依然还是选择了自我毁灭。这其中的悖论即是哈内克对现代人可悲境地的最主要批判。第一部长片就拍得如此有想法,还把布列松完全消化为自己的风格,这真是非常难得。他有一种独特的画面角度,能捕捉到生活里平庸的恐怖。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就够了。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冰川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反倒比他后来劝世意味过浓的其他作品更显得惊悚。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