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2018

HD

主演:托尼·塞尔维洛,艾莱娜·索菲亚·里奇,里卡多·斯卡马乔,卡夏·斯穆特尼亚克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他们2018 剧照 NO.1他们2018 剧照 NO.2他们2018 剧照 NO.3他们2018 剧照 NO.4他们2018 剧照 NO.5他们2018 剧照 NO.6他们2018 剧照 NO.13他们2018 剧照 NO.14他们2018 剧照 NO.15他们2018 剧照 NO.16他们2018 剧照 NO.17他们2018 剧照 NO.18他们2018 剧照 NO.19他们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他们201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野心勃勃的年轻商人塞吉欧(里卡多史卡马西奥 饰),常以金钱美色贿赂政客名流,成功称霸商场。为求更上层楼,塞吉欧决定进入政坛,他得先趋炎附势、再趁机窜出揽权,放眼政坛只有一人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那正是掌握政权长达20年、私生活极其放荡的前总理贝卢斯科尼(托尼瑟维洛 饰)。  年轻的人,不惜浪掷青春,追求名声与金钱。为吸引贝卢斯科尼的注意,塞吉欧刻意租下位在他家对面的高级豪宅,更找来性感火辣女孩夜夜狂欢,展开纸醉金迷的豪奢攻势,终于吸引到贝卢斯科尼的注意。但当他成功闯进嚮往已久的上流世界,才惊觉这位政治狂人早已大权旁落…。  年迈的人,甘愿耗尽金钱,找回权力与青春。亟欲重掌政权的贝卢斯科尼,每天邀请无数贵族与名流登堂狂欢。他在奢华别墅的派对,更永无止尽地提供女孩与药物,上演著一场场酒池肉林的慾望人生。就在他成功说服政敌,眼看重掌政权在望,却发现人生最大的劲敌竟是青春…。  究竟是追求名利的他们,操控了青春、权力与金钱;还是青春、权力与金钱,从头到尾都操控著他们?阴影效应上海,上海炸裂青春妄想学生会2卡拉什尼科夫相棒第1季响尾蛇公爵生存还是毁灭之逃亡者吉尔莫女孩第七季进击的米格尔反击 第二季法官大人第二季花千谷之花魂之路黄金苹果不想恋爱的千金小姐迷离夜2征服2009变线人生白雾追凶杀人不难西辛2房战沃尔特和唐杜里的圣诞节分裂2016生死交锋2023替嫁新娘大声呼喊你回来雪豹突击队之特战枪王江湖少年诀真相200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生死极速未来学大会夺樽血迷宫1984鲨鱼火山孤独的美食家 2022除夕特别篇我独自升级绑架2016会计刺客斗罗大陆肖战版

 长篇影评

 1 ) 这种电影你还不打5星?

其实这部电影吧,它值得5星。我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传统“豆瓣文青”,遇到看似高深的东西就打高分,对于这部电影为什么值得五星,我的观点如下:

1. 电影里所出现的影像画面都是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真实影像,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真实存在过的,并非捏造也并非表演出来的;

2. 这部电影采用尖端技术将原始黑白影像逐帧上色,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颜色,制作团队使用当时英军和德军的军帽军服在自然光下采样,做到尽最大程度还原颜色。为了让枪炮声音真实,导演找来了电影里出现过的大炮和其他武器进行声音采样。除此以外,原始影像资料并非当今电影稳定的24帧,动作流畅程度会根据摄像师拍摄时手摇的速度而变化,所以同一个摄像师拍摄的内容也会时快时慢,制作团队需要一段段来调整画面的流畅度,画面总内容达到了100小时,录音材料达到了600小时。因时间流逝而造成的人物变形或是画面模糊不清,制作团队需要逐帧修复画面,工作量无比巨大;

3. 导演认为,那个时候父辈们亲历战争并非是黑白的,既然今天的技术能做到添加色彩,我们怎么能继续用黑白画面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些在博物馆里躺了百年的黑白影像变成彩色的那一刻,所有距离感都消失了,电影里的人仿佛从100年前来到了观众的身边,此外电影还采用了3D技术,将这样的感受进一步发挥到极致。

《他们已不在变老》,不论是内容的讲述,还是先进技术的运用,或是它对电影工业未来发展的影响,都应该是满分,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作品,它展现的是导演对这段历史的执着和对电影制作毫不妥协的态度。

然而,豆瓣有人给它打了1星。

这部电影在双十一国内正式上映前,豆瓣的分数达到了9.1分,上映一天后分数降到了8.8分。让我不禁联想到昨天看的一期奇葩说,辩论的题目是”博物馆失火了,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样东西,你选择救哪样?” 蔡康永提到了一个观点 “若你是一个会走进博物馆的人,这个时候你怎么可能会去救猫而舍弃一幅承载了一段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名画?”,当然会有人反驳,猫是眼前的生命,出于怜悯之情,一切生命平等,人类应该拯救。那么倘若这时候这只猫变成一只蟑螂你还救么?

纪录片这种题材的电影,一般只有“会走进博物馆”的那些人去看,然而现在这样的纪录片在电影院里上映了,“进博物馆里选择救猫”的一类人也跟风去看,当然看完以后他们还是会选择救猫。

 2 ) 好悲伤...

看到无数张笑脸一转眼就变成的躺在地上的尸体,看到被俘后的德军与英军和谐相处,甚至打成一团,他们相互沟通,很显然无论是谁都觉得这场战争毫无意义。"我同情他们,也同情我自己""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是敌人,而是并肩战斗的伙伴"

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同心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中国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士兵没有错,错的只是政府,只是那个时代,士兵只是强权下的工具罢了。

 3 ) BBC再放大招!100年来,只此一部。

带你穿越100年。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二丫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01年,A级制作史诗奇幻电影《指环王》的横空出世,着实引发了电影史上的新一次高潮。

《指环王3:王者归来》共获奥斯卡等重要奖项31次,提名25次。

魔戒远征队

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 以下简称PJ)从此跻身世界级大导演行列。

在他的上一部影片《霍比特3》(2014)上映后的四年里,

他淡出了影迷视野,似乎在“鼓捣”一件大事。

今年,PJ果然带着自己的新一部“神作”再度回归。

《他们已不再变老》

They shall not grow old(2018)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场战争历时4年3个月,于1918年11月11日结束。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这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照片来自网络搜索)

《他们已不再变老》正是PJ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00周年

BBC,14-18 Now及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联合特制的一战题材纪录片

这部影片也是PJ对自己爷爷的致敬。

PJ的爷爷曾是一战的士兵

片中用到的所有素材,全部取自帝国战争博物馆的真实历史影像

其中的大部分史料都是首次公开

PJ及其团队通过尖端的电脑特效技术

将黑白默片转制成了一部彩色3D电影

让当年战场上的情景,从黑白无声中跃然而出,重新“复活”。

一战战场的全彩再现

《他们已不再表老》聚焦一战西线战场

详述了英军从参军,训练,登陆到厮杀,再到战后回国的全过程。

其中的主体内容——欧洲战区战壕的日常,以及索姆河战役——被转制成了彩色影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线主要分为东线,西线和南线。 西线战场是英法对德作战。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他们去参军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太子被塞尔维亚的激进青年刺杀(萨拉热窝导火索)。

本就憋着劲儿的几个帝国,终于找到了借口发起了战争。

英国正是其中一国。

萨拉热窝导火索

战争爆发的消息传至英国各个角落。

举国兴奋异常,所有人对这场战争非常热忱。

大部分英国民众相当自信。

他们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战争就会结束。

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英军扛着胜利的大旗,班师回朝。

字幕大意:战争顶多会持续个一年半载,胜利简直易如反掌

年轻的小伙子们更是争着抢着应征入伍。

成为战争英雄成为了他们最大的渴望。

什么你说年龄不够大?

这都不是事,谎报年龄硬上啊。

当年规定的参军年龄是19~35岁之间。 入伍的士兵有的只有15岁。

字幕大意:我当年15岁,再过两年半才满18岁

完成入伍后的各项训练,新兵们准备前往战场。

哪怕前路生死未卜,他们依旧满腔热血,充满斗志。

甚至还在担心自己没抵达前线之前,战争就结束了

字幕大意:我担心得不行。

生怕自己还没上场,战争就结束了

只能说这些小伙子们还是图样图森破。

战争路漫漫,要想获胜,哪有那么容易……

他们上前线

(高能预警:以下部分照片过于真实,会引起不适,请酌情观看!)

徒步行军几十公里后。

这些新兵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报效祖国的地方——

并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气势。

有的只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字幕大意:通过潜望镜,你能看到的除了弹坑弹壳,就是各种铁丝网

漫天的轰炸声和哀嚎声,偶尔还有德军炸矿的超强爆炸声。

触目所见,只有尸横遍野,满目疮痍。

字幕大意:这些尸体可能已经挂在那里很久了

他们的“新家”就是九转十八弯的战壕,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解决。

这里同时也是作战的重要防卫措施。

战壕:交战方处于对峙时,掘土成壕,可以防止从正面袭击过来的子弹和炮弹。 战壕的大规模使用,正是在一战时期。

字幕大意:在我看见战壕后的第一个想法:我们其实是要在这里生活

那句话怎么说来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真来到了,就不再是尽情挥洒热血青春。

而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度过每一秒。

没准你正在跟你的战友交流感想,

敌方狙击手一发子弹过来,

“啪”,正在对你侃侃而谈的战友就这么挂了。

字幕大意:他的脑袋像个被打碎的鸡蛋

更不用提枪林弹雨之外,对方时不时还会来个毒气攻击。

字幕大意:我们看见绿色的气体云飘向我们

不过跟索姆河战役一比,前面的那些都是渣渣。

索姆河战役是“世界三大绞肉机”战役之一。

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启用坦克图为马克1型坦克

连续的炮火攻击几小时都不曾间断。

等待进攻指令的士兵,一脸铁青的猜测自己的命运。

面对这场旷日持久的血腥战役。

他们早就没了参战前的意气风发。

只剩下一脸的恐惧和茫然。

随着苏格兰风笛的奏响,他们孤注一掷,冲上前线。

很多士兵前一脚刚踏上战场,后一脚就被一枪击毙。

如果进攻期间遇见苟延残喘的战友,还要亲手“送他一程”。

他们原以为,自己很快就可以戴上英雄的光环衣锦还乡。

却不想光是索姆河这场战役,就持续了4个月之久。

仅在战斗第一天,英军就损失了6万兵力。

在这个战场上,敌军不是唯一的敌人。

这些士兵还要抽空处理虱子和老鼠。

虱子算好解决的那一个。

点一盏蜡烛,在火苗上烤一烤衣服。

这些磨人的小妖精也就消灭了一大半。

字幕大意:我最喜欢的方法就是用火烤死它们

但是要解决掉老鼠问题,那就要真枪上阵了。

冬季恶劣的气候也让他们的军旅生活难过到不行。

战壕变成了水沟,水注满了军靴。

第二天一早,脚就跟靴子牢牢的冻在一起。

字幕大意:鞋子跟脚已经冻在一起,我们没办法将鞋脱下来

有些士兵的冻伤极其严重。

还没来得及上战场杀敌,就要马上被送走进行截肢。

不过,他们的日常也不全是打打杀杀。

休战期间,战场上也会呈现一片祥和景象。

大家聚在一起,开个茶话会。

多才多艺的那几个还能顺便助兴。

轮休期间,他们会退到战线后方。

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己梳洗一番,毕竟是年华正好的大小伙子。

然后聚在一起唱歌,游戏,读读家书。

他们跟德军俘虏相处得非常愉快。

其实大家的年纪相仿,都是十几岁的大男孩。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或许能成为老铁也说不定。

这些俘虏会负担一些诸如挖战壕一类的杂活。

有时候他们还会主动帮忙抬伤员。

闲暇时间,两个阵营的士兵会做到一起说说笑笑。

界面一度非常友好。

他们分享着同一个心愿:迫切希望这场战争早点结束

而想当年的“英雄梦”,早已被战场的残酷消灭的一干二净……

他们回故乡

随着同盟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4年的征战,耗尽了他们为国效力的骄傲和自豪。

在得知终于可以离开这个“无人之境”的那一刻,

简直比获得胜利还要开心。

只是回家之后,问题继续:

战后的英国,出现了大规模的退伍士兵失业的情况。

这场战争让这些士兵跟文明世界严重割离。

他们已经被时代甩在了后面。

有的地方甚至赫然挂上“谢绝退伍士兵”的标示。

他们难以找到工作,无法糊口……

字幕大意:有的地方称“不需要退伍老兵”

这些年的动荡不安也耗尽了普通民众对战争的热情。

平民们不再像是战前一样热情。

也没有把这些伤痕累累的小伙子看作国家英雄。

他们不愿意去理解这些士兵的经历和伤痛。

更无法想象战场上的真实模样……

字幕大意:我们的世界跟平民割裂开来你可以跟你的战友聊,你们之间能互相理解但是平民们永远无法明白

颠覆传统的制作

PJ及其团队从100小时的影像资料和600小时的语音资料

攒成了这部99分钟的纪录片。

对于原始黑白画面的处理,首先是将“坏的黑白画面”转制成“好的黑白画面”。

这就需要在处理掉原始画面中噪点和划痕的基础上,

利用插帧技术,让每秒的影像从十几帧变成当今通用的24帧

如此就能将早期摄影机拍摄所自带的“快进感”消除

让片中的动效更加自然流畅。

帧:一个画面为一帧。 每秒24帧即影片的每一秒由24个画面构成。

原始资料影像

修正后影像

为了使画面色彩在最大程度上还原,PJ团队找了很多参照物进行取色。

他们搜集了许多当年的军需用品。

对于自然景观,则是以拍摄的外景照片为基准。

人脸颜色的填充,他们参考了大量的多人合影(如足球队合照等)。

接下来就是通过电脑软件,进行色彩填充。

最后呈现出我们看到的彩色影像。

影片声音部分的处理同样考究。

不同于以往的一战纪录片,

《他们已不再变老》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

它直接采用了一战幸存者的口述音频资料。

战争参与者的角度重现这场战争。

片中的旁白音频来自于一战幸存者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采访记录。 这段素材来自英国广播公司。

对于片中人物对话的处理,PJ请了唇语专家

让其根据影像资料中士兵说话的口型,了解到他们交流的内容。

再由配音演员给影片进行配音。

片中的其他音效,如火炮换弹药的声音,泥地行军的声音等等,

都是通过现场模拟收声

反战主题的再度升华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一部极具开创性意义的一战题材纪录片

PJ极其团队的不断努力和尝试

百年前的黑白默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重映思路

在没有公映的情况下,该片就已经在外媒的各大评分网站获得了一水的好评。

IMDb8.8分,烂番茄新鲜度97%,Metacritic88分

在豆瓣也拿到了8.9的高评分。

全片并无刻意煽情

黑白与彩色的交替,细致讲述了一战战场上渺小个体的点点滴滴。

导演让尘封在博物馆的影像资料跃上大荧幕。

以这种全新的真实体验,

让观众更能感受到战争的荒诞和残酷。

本片片名出自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Laurence Binyon)的一战名诗《谨献给阵亡将士》(For the fallen)中的第四段。

二丫便以这些诗句作为结尾。

和平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他们已不再变老

as we that are left grow old

岁月没有留下沧桑的痕迹

Age shall not weary them

他们不为耄耋所难

nor the years contemn

永远不为残念所累

At the going down of the sun and in the morning

每当夕阳西下,每当清晨来临

We will remember them

我们就会想起他们

文/二丫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4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一直以来,第一次世界大战遥远得仿佛好像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段话: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塞拉热窝遭到暗杀,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由于我们国家没有直接参与一战,和二战比起来,一战在我国的知名度低得可怜。但其实一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毫不保留的说,一战直接改变了现代的世界格局。一战过后,英国虽胜,但国家经济一蹶不振,从此日不落帝国落于美国后。德国战败背负巨额欠款,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当权和二战的发生。一战过后,底层人民的革命意识觉醒,开始逐步推翻各国腐朽的皇室。法国急需劳动力,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赴法勤工俭学,为日后中国的崛起埋下星星火种。

执导了史诗巨作《指环王》的新西兰人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帝国战争博物馆希望他能拍一部关于一战的片子,要求是需要用到博物馆的战争史料,大约是两万三千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有三万三千个老兵录音。但同时还要有原创性,不能流于流水账。

历时四年,PJ完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没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而是从西线英国士兵的角度,讲述了这段历史。因此这个片子,比起政治历史,更偏向于人文经历。全片一个半小时,所有的画面都是史料,没有尴尬的现代演员的演绎,没有无聊的历史学家采访,一切都是一百年前原汁原味的。背景讲述者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兵,讲述那些年只在回忆里鲜活的故事。最最酷的是,PJ和他的团队通过现代科技给古老的影像资料上色,调整速度,那些在快进般的模糊史料里的古人,突然间鲜活起来,隔着屏幕也能真切感觉到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苦中作乐。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战的爆发是突然的,这边还在和德国人踢足球赛,突然传来消息,英国对德国宣战了。但是国家的动员却是有力的,各种标语让年轻的小伙子们热血沸腾,“日后你的孩子问你,爸爸,你在伟大的战争里做了什么?”“为英格兰而战,不要成为下一个比利时”。征兵的要求是18-35岁,但是热血的少年们谎报年龄也要参战,有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还没等我上战场呢,战争就结束了。英国口音和美国口音比起来,有种呆板的可爱,在影片中更显的得少年们不知世事。

他们穿上了最好的(可能是唯一的)西服光荣地去参加征兵,却被统一没收了全套行头换上了并不合体的土黄色军装和沉重的军靴。经过短暂的令人兴奋的军训过后,他们便开拔进入了比利时战场。一周比一周走得快,走得时间长。越往前走,听见炮火声越来越近了。路上遇见前线下来的士兵,年轻的士兵们兴奋地问前面怎么样了,士兵表情麻木,说:“糟透了,伙计。”

很快,他们便直面了战争的残酷,荒芜破败的无人区,缠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网,网上挂着死人。潮湿的壕沟里,有大群吃死尸吃得胖胖的老鼠,有无尽的虱子,天冷的时候靴子和沟里的水冻在一起,冻疮都是轻的,严重的则需要截肢。上一秒钟还在聊天,下一秒钟聊天对象的头就像个打碎的鸡蛋一样在眼前爆开。战壕里不能睡地上,因为有水,直接在壕壁上挖洞躺在里面睡。没有上厕所的地方,只能挖出一条沟,上面放个板子,板子上可以坐四个人,都光着屁股拉屎。拉屎的时候由于在壕沟外,还要提心吊胆怕德军扔个炸弹过来。有一段在壕沟里的录像,明显看见娃娃脸士兵脸上的无限恐惧,PJ说这是在一场很惨烈的战役之前录的,这个录像里的所有人基本都战死了,这是他们死前30分钟的影像。

战事不严峻的时候,士兵们也会聚在一起苦中作乐。吹口琴的,吹苏格兰风笛的,逮着青蛙玩的,互相喂食物的,拿着瓶子当吉他弹的。半大小子们在一起,再艰苦的环境里也能找出无穷乐趣来,影片中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咧着嘴笑着的。那个年代电影刚刚普及,面对摄像师,每个路过的人都天真又羞涩地盯着看,很难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还有人不知道摄像和摄影的区别,站在哪里呆呆地尴尬地笑着等着照片完成(那个时候照相需要摆pose十秒以上才能成像)。这些看着镜头的一张张面孔,一双双眼睛,经过了一百年的时光,注视着我们,突然有种跟古人交流的超自然感。

战争打了四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都累了,当年的少年已经成为营养不良,胡子拉碴的男人,见过德军的俘虏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PJ的讲述非常中立,在电影里德军很勇敢,也很固执,但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可能在战争开始前是理发店的,酒店服务生。被俘虏的德国人表情也是恐惧,呆呆地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了眼前英国士兵的一个表情就等来杀身之祸。

等到这些士兵都回乡了的时候,才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接待英雄的荣耀,而是周围人的不理解,还有失业潮。这场欧洲皇室之间的角力,带给普通民众的,只是伤痛和贫穷。上大学时,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给我们讲,他小时候村子里的人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他那个时候还以为正常的就是那样,人都是那样的,都是要缺胳膊少腿的,后来才明白那有多么的不正常。

影片结束后,PJ出来讲解了他和团队制作电影的过程,读唇语,配音,找资料,调色,如此庞大细致的工程,也之后PJ这样追求追求超现实的导演才能达成。最后的片尾曲是一首一战时候的老歌《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调子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应该是士兵们行进的时候编出来得以传唱的,讲的是法国战壕里的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老女人苦中作乐的事。这个片尾曲还有一个小插曲,电影快拍完了PJ才想起来用这个曲子,回英国找人录已经来不及了,他用新西兰人模仿英国口音又觉得不像,破坏电影整体感。最后他打电话到英国大使馆,找来大使馆里最会唱歌的几个人,于是这几个高矮胖瘦不一的外交官,在口哨和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中,用英音摇摇晃晃地唱了这样一首歌。效果出奇地好,仿佛就是几个临时凑在一起的英国士兵,一边行进一边唱着这样一支粗俗的歌曲,不知道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一战作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之一,有一千万士兵阵亡,其他受伤病困扰而早逝的更是数不胜数。PJ在最后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部片子能让人们问问自己的祖父母们对于那段时光的记忆,因为他们的父辈们可能和他们讲过这段历史。而再过几年,当我们的祖父母去世了,这段历史真的就变得遥远了。感谢PJ以一种谦卑的匠人精神,将这段落满灰尘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些年轻的士兵们有的人埋骨异乡,有的人的孩子都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因为这部影片而永远鲜活。

附上《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的简化版歌词(歌曲本身重复的段落太多了),往往这种欢乐的口水歌,因为是百年前的,反而有一种黑暗哥特的意味在里面。另一首相似的歌是《编玫瑰花环》,是一首欧洲黑死病时期的黑暗童谣。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有四十年没被吻过了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们的士兵打破了她四十年的魔咒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你不需要认识她很久,就会明白士兵们为什么为她疯狂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是镇子上最努力的女孩,她躺着赚钱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十法郎卖出一个吻,柔软多汁像桃子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女士你有个好女儿,给士兵们洗内裤

我不在乎我变成什么,所以我加入了步兵团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上了她的床,她确实好玩,摆动她的屁股,像个机关枪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在小姐的床单底下,快活得没法描述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抛了个媚眼说“Oui,oui,让我看看你能对我做什么“

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可是我们在行进个什么劲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四十年没有被吻过了

军官们得到所有的牛排,而我们只得到肚子痛

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好多结了婚的人,也都想回到法国呢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只要擦去鼻涕,擦干眼泪,我们很快就能回家了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对她一件钟情,我的床单湿了一个晚上

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5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迷惑行为!

2019年11月11日,除了是光棍节、双十一狂欢节,还是一战结束101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去看一部特殊的电影,挺好!

——《他们已不再变老》。

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战争纪录片。

与以往战争纪录片不同的是,制作团队通过现代技术,将百年前的影像重新修复、上色,并且加入声效,然后再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里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英国士兵和被俘虏的德国士兵谈笑风生。

有人说,战争就是普通人被政治家、野心家裹挟,不断丧命的一场巨大游戏。

不否认!

但并不是所有战争都能像一战这样,敌我双方上了战场是仇人,下了战场又亲如兄弟。

比如在越战中,北越的士兵和美国大兵能和平共处吗?

二战中,日本士兵能善待被俘的美国大兵吗?

归根到底,发生了那样的事,和这场战争的性质有很大关系!

既然这是战争纪录片,那就从纪录的角度聊聊一战,并且盘点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些迷惑行为。

一战之迷惑行为:开始。

虽然历史课本里详细地讲述了一战正式爆发之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

比如: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实事求是的说,只要有国家存在,矛盾就会有,一直到今天也一样。

但值得大动干戈、兵戎相见吗?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枪杀。

随后,欧洲几乎所有大国加入战争。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预料到会有战争的发生。

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中就有这样的讲述,一战爆发的消息传来时,英德两国的战士还在踢球。

一场正常的大战来临前,应该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如,日本侵华、德国扩张、美国参加越南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

首先是舆论攻击,其次经济封锁,最后宣战。

这些应有的程序,一战只占了最后一项——直接宣战。

所以,你能想象,前一天,大家很有可能是在伦敦、巴黎、柏林相识的朋友;下一秒,就要在战场上厮杀了。

一句话总结,一战就是几个国家领袖之间的不和而引发的战争。

一战之迷惑行为:结束。

一战开始的迷惑,结束的也迷惑。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战争都有转折点。

一战是个例外。

前脚美国参战,眼看同盟国要处于不利地位,但很快俄国发生革命,退出协约国。

双方在1918年时,依旧不相上下,还在僵持。

虽然同盟国许多国家先后投降,但都是些小喽啰,德国仍然有抗衡协约国的实力。

可就在这时,德国自己内部瓦解了,基尔水兵起义。

德国宣布投降时,本土并没有受到一点伤害,是在外国的土地上受降的。

这在古今战争中实属罕见。

一战之迷惑行为:伤亡人数。

一战是古今中外,士兵伤亡比例最大的战争。

二战的伤亡人数自然最多,这毋庸置疑。

因为其中平民伤亡很多,另外二战的波及面要比一战大得多。

但如果只是就战场上的伤亡来讲,一战多于二战。

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134万人。在一天的时间内,英军就阵亡6万士兵。

凡尔登绞肉机,死亡人数超过25万,50多万人受伤。

这种伤亡程度,真的是骇人听闻。

为什么一战会死那么多人呢?

这与一战发生的时代有关,刚好处在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之间。

在战术上,是传统骑兵步兵冲击的打法;可在技术上,大炮、坦克、毒气弹先后登场。

所以,可怜的士兵就成了为后来战争趟路的炮灰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一起过圣诞节。

“谈笑风生”算什么?

你能想象战争期间,德国人、法国人、苏格兰人在平安夜一起过圣诞节是什么情形吗?

去看看电影《圣诞快乐》就知道了!

但这不仅仅是电影的剧情,在一战期间,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这也证实了这次战争只是政治家的骚操作,而双方的百姓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事推动缓慢。

一战开始时双方对峙线和最后结束时双方的对峙线,变化并不大。

就拿索姆河战役来讲。

双方打了一百多天,伤亡一百多万人,在战役末尾英军仅仅推进了7英里。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列强都在科技上旗鼓相当,你有坦克,我也有坦克,你有毒气,我也有毒气。

这个时候,就是拼人力和意志力的时候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后处理。

一战的战后处理可以说是一团糟。

法国为了复仇,恨不得将德国从地图上抹去,正是这种极端的做法,才给后来的二战埋下了伏笔。

德国水兵大概没想到战后协约国会那样对待他们,如果知道是那种结果,他们估计会打到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吧!

欧洲国家的战后处理大多是停战签约,胜利的一方对待失败的一方不会赶尽杀绝。

即使当年的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也没有将法国肢解,只是将拿破仑本人流放。

协约国对德国的处理,尤其是法国,实在令人不解。

《他们已不再变老》,对战争的反思自然是首位的。

好莱坞战争电影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反战,但反战的程度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是有关系的。

反战最猛的是越战,因为那就是一场对别国的侵略战争;

其次是一战,谈不上正义与否,一场世界争霸战争;

最后是二战,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我在想,我们拍不出来有反战思想的电影,是否和这个也有关系呢?


相关链接:

个人观影十佳(二):战争篇!

 6 ) 感谢彼得·杰克逊,让我们和百年前的古人有个相约

刚刚过去的2018年11月11日,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

在这场持续了四年的战争中,共有将近一千万名士兵战死沙场。

11月份的英超赛场上,球员们都佩戴起了寓意着反战的红色罂粟花,来纪念那些逝于战场的年轻灵魂们。

©英超赛场上球迷拼起来的“虞美人”花

以史诗巨作[指环王]系列闻名的导演彼得·杰克逊也赶上了这个纪念日,推出了这部对一战士兵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

他们已不再变老,片名这般忧郁、悲伤,来源于一首诗歌。

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曾在《谨献给阵亡将士》中写下了这句名句:

They shall grow not old.

他们的确不会再变老,那些年轻的男孩们,将自己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代,以及仅留下的寥寥影像。

©[他们已不再变老]海报

所幸导演彼得·杰克逊,在花费的四年时间里以极特殊的耐心和精力,完成了这部特殊的纪录片。

说[他们已不再变老]特殊并不是夸张,而是因为它在纪录片形式上几乎是颠覆性的。

它的画面都来自那些沉睡于博物馆中的百年前的影像,它的旁白声音全出自60年代对一战老兵的采访原声。

在纪录片追求的真实性、在对历史的还原度上,恐怕没有人会比它做到更极致。

©[他们已不再变老]修复前后

20世纪初时,摄影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发生于20年代的一战期间,其实留下了很多纪实性影像资料。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技术,那些100年前的影像资料虽然留下来并不少,但要么是断续不完整,要么是充满着噪点、化学污迹和划痕。

而这次的修复工作,是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主导、和导演彼得·杰克逊的一次合作项目。

©彼得·杰克逊

导演直接拿到了对方交给的超过100个小时的古早影像资料,除此之外,还能使用BBC的所有影音资料库。

要求只有两个:只使用这些档案资料、并且以原创的方式进行。

虽然[他们已不再变老]最后呈现出来只有90多分钟,但实际上,杰克逊做了一个更惊人的工作——

他把拿到的100多个小时影像全部修复了。

几十年间积累的划痕、灰尘和污迹,全部被清理干净,然后这些原始材料又被放回到了帝国战争博物馆。

不仅仅如此,还有其他技术调整,比如对帧数的改变。

要知道,以前的那种老式手摇摄影机,每秒只有10到18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常影像都是24帧。

所以,古早的默片在而今看来就像是故意放快的卓别林式喜剧一样,为了改变这一点,杰克逊对帧数也做了调整。

当然,还有更直观的,是为电影的核心部分上色。

从纪录片第25分钟20秒开始,跟着年轻士兵们一起走进战壕,老旧的黑白影像被银幕撑开,一个清晰的、彩色的战壕世界出现在人们眼前。

有人形容这是一个“绿野仙踪”式的奇妙时刻——

以彩色进入一个新世界,更得以让观众能以一种更自然、更亲密的方式面对这些百年前的人。

至于声音,电影从始至终贯穿的旁白出自60年代为拍摄纪录片《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保留下来的老兵采访。

杰克逊从超过100个士兵、600个小时的采访录里精心挑选出了电影的故事线。

光是挑选影像和录音的这一工作,就花费了超过1年的时间。

而除了旁白之外的音效,鉴于当时并没有完善的收声技术,所以都是后期重做的。

团队找了专门的唇语专家辨认那些对白,再找配音人员配上去。

©其他声效采集

[他们已不再变老]追求的精细,让杰克逊和团队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来完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卫报”的电影评论家说它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令人激动的”:

士兵们在我们眼前恢复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超越现实的生活。

“每日电讯报”则评价它是真正“无与伦比的即时性的历史肖像”。

杰克逊把它真正做成了工匠活,纯粹而精细,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

一战期间的西线战场,当英德两边军队陷于僵局、都难以向前推进时,战壕成了两边对战的一个最重要阵地。 花了四年时间的[他们已不再变老],最难能可贵的不仅是它的修复工程,更是它把镜头直接对准了那些生活在战壕里的年轻男孩们。

我们似乎更容易读到或看到的战争史,常常是被某些重要的战役、战事进展,或是军事技术、将军统帅所填满。

至于那些真正的主人公——无数个鲜活的、普通的士兵们,也不过是作为统计数据被记载在史册。

杰克逊的[他们已不再变老]并不一样,他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全为了那一个个年轻的孩子,他关注他们的战壕经历、心理感受,所有的振奋、恐惧、人性和友谊,这才是片子如此动人的原因。

©[他们已不再变老]士兵们

所以,你能听到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被篡改年龄、强征入伍,你能听到他们从最初带着天真的兴奋参军,到真正经历战壕生活、眼神的丁点光彩被噩梦湮没。

纪录片里,所有的战壕生活被涂上了色彩:绿色的草木、暗青的河、棕色的枯木、暗绿的军装。

自然也会有那黄绿色的毒雾、棕红色的鼠疫、掀起白色尘土的炮弹、黑黄色的壕沟足(坏疽)。

修复后的颜色带来的,更多是腐败和触目惊心。

©黄绿色的毒雾

©黑黄色的壕沟足(坏疽)

战壕是他们战斗、休息、生活的地方,换句话说,吃喝拉撒睡都要在这里解决。

但战壕绝对不是个很好的“家”,这里到处充斥着腐败的味道。

死人和活人共同生活于其中,不断增加的尸体带来的便是腐臭味,一个士兵形容它说:

如果你闻过死老鼠的味道,但那要比之糟糕太多太多,你无法从那个味道中逃脱,它到处都是,无处不在。

随之而来的,便是肚子吃到圆胖的老鼠,它们以尸体为食,一窝窝一群群,在你睡觉时四处流窜。

©士兵们的日常还有抓老鼠

虱子、螨虫、疥疮以及大量的苍蝇,就更是不用提,闲下来时士兵们用火烤虱子竟慢慢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此外,年轻士兵们不仅死于枪弹、死于毒气,还会死于鼠疫、死于战壕长久积水带来的坏疽。

每到冬天或是暴雨之时,战壕内的积水便成为最艰苦的挑战,有时候会有人被困在深泥里溺水而亡,也有人长久泡在水里生出可怕的坏疽,无奈之时只能截肢。

©被困在积水里

上厕所就更有意思。

他们会在战壕旁挖出一个一米多的深坑,上面架上木板,可以让人们结队来排泄。

没有隐私倒是其次,上厕所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因为对方的炮兵很喜欢专挑这个时候向木板扔上几颗炮弹,有的人可能直接掉在粪坑里窒息而死。

©上厕所

[他们已不再变老]里有太多这样艰苦、但有时也有趣的细节,虽然恐怖和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但战壕生活仍然有着一些意外的生活味和笑声。

你能看到他们在里面一起洗脸、刮胡子,一起围坐烤虱子,互相分享着用汽油桶装的水,用连续高速开枪产生的热量煮水泡茶,一个老兵甚至回忆说:

那是与男孩们一起度过的户外野营假期,带着轻微的危险使其变得有趣。

©洗脸刮胡子

一种珍贵而荒诞的绞刑架上的欢乐。

战争是什么样的,那些真正参与的普通士兵是什么样的,[他们已不再变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真正独一无二的史诗巨作。

它不关注战争,它只关注那些“不再变老”的人,是人啊。

从怀有拳拳之心入伍,到历经摧残麻木,再到成为战后和平时代的无用者,没有名字的人,他们值得被书写。

-

作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短评

没想到是3D版的纪录片,形式很是新颖。有几点印象深刻:一个是片子从英国士兵的视角来讲述的一战,而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写了德奥视角的一战,有个共同心理是那时候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打仗类似于欢乐趴,都觉得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祖国一定胜利;一个是参军大部分只有十来岁,在国内彷徨无出路,反倒是在战争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一个是战争结束后,回到老家,无人关心你在战争中的经历,心中满是失落感和屈辱感。战争,毫无意义。

7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LFF全球首映,百年前的黑白资料转换成彩色宽幅画面时太震撼了,还是3D的!算非传统纪录片,应该是从语音信息窜成从参军,训练,登陆到厮杀,再归来的过程,之后从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像资料中寻找匹配画面,进行非传统修复,恢复画质后再把平面转3D,加上颜色,进行配音配乐。导演让资料不再停留在博物馆,以这种方式带来真实沉浸的体验,让更多的人感受战争的荒诞和残酷。how useless is the war?想起今年跟母亲的十位下乡朋友们聚餐的场景,当时充满对往事回忆的对话非常有意思,第二次聚餐时还专门录了音,很遗憾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无数类似经历很可能要在历史中消失了。。。不像这些参与一战的孩子,一百年后以这种方式与后代重见,在影像中永久存在。

9分钟前
  • 阿哲系
  • 力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以年轻士兵的角度看这场战争,莫名其妙的开始,老老实实去前线,还有些浪漫的英雄感,然后是折磨人的战壕,血腥的战场,几年后忽然又莫名其妙结束。当年人们都说那是一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但事实上却是现代战争的开端

13分钟前
  • 苗斑
  • 力荐

没到预期中的五星水准,但仍是一部“不去电影院会后悔”的佳作。影像自诞生后,它的历史就与20世纪的历史是捆绑在一起的,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两次战争。二战是被最多言说的,毕竟当时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纪录片运动,有太多的资料;一战则是被遮蔽的,少人提及,如同片中那些归故土后的士兵,其实就是成为“失语者”。于是,和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的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命题、最值得讨论的部分,其实并不在于它对黑白无声影像进行“REMAKE”,造成沉浸感——而是来自“后来的我们”,对历史如何进行呈现,才能把一个个破碎的“游魂”聚拢又离散,在抽象与具象间反复跳跃,最终抵达某种意义上的“间离的真实”。这部纪录片的概念与完成路径,是一次“影像策展”,虽然在效果上有点通俗(本质上是精致),不够决绝与生猛,但也足够优秀了。

1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双十一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不是猫狗的商业游戏,他是一战停战日,纪念那些逝去的和活下来的无辜的人。

21分钟前
  • 北西南东
  • 推荐

完全由老兵的口述历史,辅以重新上色配音的影像,Peter Jackson成功还原了一战西线战场的种种细节。而士兵们战役前的合影与战场上的尸体交叉剪辑更是今年最震撼的movie moment之一

2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主要依靠技術

30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历史从不是黑白的,黑白的只是我们用以纪录的机器;当黑白被还原出色彩,机器强加的距离感也就消失了。昨天刚好谈到我为什么不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讲一二战的,因为这些影片中的大场面战场戏总是充满模糊面孔,它或者他们离我的经验太遥远,我极少为片中人物或境遇真正打动。但这部极深地打动了我,除开技术性“噱头”,它的反战角度也非常柔软,选取的史料不只是新闻式的,更多时候档案影像们就像是一支支家庭录影,配以口述史中的种种细节,它呈现的内容变得私人而亲密——它好像没有主角、没有姓名,但每张脸却比任何剧情片中的虚构人物更鲜活。画面中,苹果李子果酱、满地的罂粟花和阵亡士兵的血液,都是大红的。

33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那些德国士兵,通常是个很好的人,我想他真的是个理发师或商店老板什么的,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军装里”

34分钟前
  • 看似有戏
  • 力荐

成为敌军俘虏倒仿佛解脱,宣读胜利公告却无人欢呼。站立睡觉仍能进入梦乡,发霉饼干不会导致腹泻。战争幻想的破灭,不是虱子老鼠坏疽沼泽,不是敌人的坦克和自己的炮弹,也不是对死亡残疾的恐惧。而是焕然一新从兵营里走出,柜台后那个家伙问你去哪了。原来战争的幽默,在于你并非英雄,而它毫无意义。

3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

37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原来真实的战场这么可怕,这就是地狱吧。没想到还能看到这种彩色的一战战场,彼得大帝又给我们展示了电影的魔法,鲜活彩色的影像比任何文字都生动可怕,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半小时后,画幕逐渐放大从黑白变彩色,震呆了,就像活生生把你拖进战场,3D版更是加重这种带入感。纪录片对于战争场面的真实感,是任何电影都无法描绘的:恶臭狭小但有生活气息的战壕、短暂休息的苦中作乐、大炮发射时附近房屋震掉的瓦片、进攻前的黄色段子和大段时间的思考、我不怕死但害怕断手或者断脚、只要越过战壕就不害怕了…“前线是世界上最荒凉和恐怖的地方” 炮火结束后英德士兵们互相钦佩和尊重,谈笑风生,从最开始对战争的浪漫幻想,到最后“还有多少人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每个人都不知道战争为何而来。“你们能活过这场战争,你就能活过一切”

4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战争永远不会终结自己。战争唯一能终结的只有生命。

42分钟前
  • D.M
  • 力荐

他们是谁?一群15到19岁不等的年轻人,参加一战的英国新兵蛋子。上战场前跃跃欲试,感觉跟组队吃鸡游戏那样。战役打响,感觉自己变成了无意义的行尸走肉,跳蚤、老鼠、无头尸,炮弹、毒气、坦克。战争过后,他们发现自己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

4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没想到彼得·杰克森居然做了这么一部Compilation Film!回到影像本身,坚定不移地相信摄影机对历史的见证功能,用电影为逝者举行的祭礼。一方面用电影展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疯狂和死亡,一方面用电影展开抵抗,让历史中无名的逝者在胶片中永生。

49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修复得相当完美,着色部分很有默片感,“他们已不再变老”,摄影机前不无稚气的笑容与战场上的尸横遍野被剪辑得异常有冲击力;另加的旁白采用当年老兵视角,还原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何艰难求生,如何在生理和心理双重煎熬下克服对恐惧本身的恐惧,如何切实地、以血肉之驱感受何谓死亡气息弥漫,甚而拥有剧情片的跌宕与沉浸,开启修复新模式。从开始怀有的拳拳之心,直至麻木完全丧失目标,经历的种种心理摧残,难与未亲历者启口,成为和平时代“多余的人”,另添一份残酷悲壮与寂寞凄凉。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观影体验非常特别而震撼。不单是战争的残酷呈现,由于使用当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对摄影机很敏感,总是在凝视你,并且他们总是笑着。这尤其令人心碎。那天看维尼熊作者的传记片,也是提到一战归来老兵们发现人们不愿意谈论它,《魔戒》最后佛罗多他们回到夏尔,也是没有人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有兴趣。都是战后伤痕啊。

54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力荐

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特别放映。在反战之前,需要知道战争为何物,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对战争事无巨细的还原。虽然有话痨之嫌,但彼得·杰克逊的工匠手法太牛了,感觉纪录片这种体裁都被颠覆了。要是所有百年老胶片都这么修复,等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啊!!!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