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看

HD

主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奥尔加·米罗诺娃,柳博米拉斯·劳恰维丘斯,佛拉德斯·巴格多纳斯,Jüri Lumiste,维克托·洛伦茨,Kazimir Rabetsky,Evgeniy Tilicheev,亚历山大·别尔达,G. Velts,V. Vasilyev,Igor Gnevashev,Vasiliy Domrachyov,G. Yelkin,Evgeniy Kryzhanovskiy,彼得·梅尔库里耶夫,阿纳托利·斯利夫尼科夫

类型:电影地区:苏联语言:白俄罗斯语,俄语,德年份:198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自己去看 剧照 NO.1自己去看 剧照 NO.2自己去看 剧照 NO.3自己去看 剧照 NO.4自己去看 剧照 NO.5自己去看 剧照 NO.6自己去看 剧照 NO.13自己去看 剧照 NO.14自己去看 剧照 NO.15自己去看 剧照 NO.16自己去看 剧照 NO.17自己去看 剧照 NO.18自己去看 剧照 NO.19自己去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自己去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只想和你在一起风云九州3CI5行动 第二季变种妖蝶唐砖下之灵域双生春天情书小小愿望蝙蝠侠和超人:超凡双子之战坏账银行第二季浪子回头吸血鬼日记第六季僵尸岛西藏秘密安魂曲第一季无限循环爆裂说唱微热致命布局幕末替身传说铁鹰战士孤岛惊魂2011六楼后座2家属谢礼粤语上古密约月满变人狼当男人恋爱时幽暗哈瓦那玩偶骑士亨利情侠追风剑刺杀游戏英语中华厨王之厨王之王巢穴2013文明冲击八十龟酱观察日记兰若行者主厨的餐桌:披萨古惑镇激斗少年2穿越时空的少女落第骑士英雄谭裸吻剑雨

 长篇影评

 1 ) 《自己去看(Иди и смотри)》:在战争中变老(IMDB250 TOP 245)

http://blog.xzdy.co.cc/2012/04/imdb250-top-245.html

Иди и смотри (1985)

又是新的一月,本月IMDB250新增了两部电影,这是其中一部。本片是1985年上映的苏联电影。

电影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白俄罗斯发生的故事。一个男孩想要参加游击队,就与另外一个男孩在土中从尸体中找到一把枪。随后,少年就被带到游击队中,并见到一个与游击队长关系密切的女孩。游击队将要出发,根据命令少年将自己的好鞋给了一个老兵,自己只得留下来。男孩很伤心,当他看到同样伤心的女孩后,两人就开心的笑了。德军开始攻击,男孩与女孩仓皇逃命,男孩将女孩带回自己原来的家。整个村庄没有一个人,女孩看到了很多尸体,但是男孩依然认为母亲没有死,拼命的带着女孩去沼泽地。两人在沼泽地险些送命,一个持枪老人发现了他们,将他们带回一个避难地。男孩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就与老人及两外两人去有德军的地方寻找食物。途中四人将做好的德军假人放在路中后,就休息了。白天的时候四人匆忙赶路,使得另外两人被炸弹炸死,之后持枪老人也在抢到奶牛后被乱枪打死。第二天,男孩要抢农夫的马车回去,却发现德军来袭,只好装作村民混在人群中。德军包围村子后,将所有人关进一间房子,并让不带孩子的人爬出来。包括男孩的几个人爬出来后,德军将房子内所有的人烧死了。德军还将男孩当作猎物合影留念,但并没有杀死他。之后,男孩在路上发现了德军的尸体,原来游击队已经歼灭了刚才的德军。最后,游击队员们审讯了抓获的德军指挥官并杀死了他们,男孩重新回到游击队。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也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

电影特别之处在于它用真实、残酷的方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境内的景象,让观众们真正体会出战争中的残忍、血腥,以及道德的丧失。本片不是欧美以情节致胜的好莱坞战争大片,也不是苏联主旋律式的战争巨片,而是一部以人的视角表现战争的艺术电影,就像电影的名字《自己去看》一样,让观众们自己去看战争。这就是电影的特别之处,估计以此方式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仅此一部吧。

电影表现的内容,都体现在影片中,不需细说。比如,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随波逐流,男孩一会在红军当游击队员、一会在德军当俘虏、一会与红军战士合影、一会作为猎物为德军牌照。还比如,战争中的冷漠与残酷,寻找食物的四人转眼之间就死了三个,而且丝毫没有预兆,女孩被轮奸后男孩也显得无动于衷,更没有人来表示关心,等等。总之,电影中的一切都是冰冷残酷的,唯一有爱是母亲对男孩的关心,其余所有人都已经被战争异化,成为了没有感情的生物。这在男孩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他刚加入游击队时还一脸稚气,可是在经过战争的洗礼后,男孩的脸已经皱纹迭起,仿佛一个老人。可见战争对人的影响有多么的巨大。这些都使得电影非常沉重,而且有一种极度压抑的感觉,仿佛自己也身处战争中。这大概就是编导的意图吧,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一般。

基于以上的感受,所以这部电影并不“好看”。它不是赏心悦目的特效大片,而是给人痛苦、绝望、压抑的心灵之作。此外,电影的表现方式也让影片不好理解,比如频繁出现的面部特写、主观视角的换面,诡异的男孩与女孩相遇场景,有意抻长时间的过沼泽地,等等。这些除了展示战争的真实一面之外,也加大了电影的理解难度。在我来看,有很多场景是非常夸张而且没有必要的。总之,看这样一部电影不只需要勇气,还要有耐心,耐得住电影缓慢的节奏与怪异的表现方式。

电影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即本片的音乐或者是说音效。电影中有一部分时间充满着嘈杂的噪声、机器声以及人声,电影通过这些来表现男孩已经进入病态的心理,恰如其分的推进你了电影剧情。这些刺耳的音效在一部剧情片中出现,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估计也仅此一部了。这一方面使得电影更加特别,谁会想到一部电影会用噪音做音乐呢?电影除了有噪音的嘈杂部分外,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无声的,这样的设置使得电影有一种接近死亡的感觉——死一般的沉寂!总之,电影除了在画面、镜头方面给人印象独特外,音乐的运用也很独到。

以上对于影片拍摄方面已经说了很多,没有必要再细说了。总之,电影整体来说非常独特,也可以说是另类,这样的电影看一遍足矣。

最后额外说一句。我接触过白俄罗斯人,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普通人。看过本片之后才知道,原来他们是一个非常坚强的民族,值得倾佩!此外,白俄罗斯人金发的还是很多的,为什么片中金发的女人不多呢?

演员方面更是无话可说,中文资料太少、太少了。关于他们,只查到男主角叫做Алексей Евгеньевич,女主角叫Ольга Миронова,其他都是空白。不过,男主角Алексей Евгеньевич的表演很震撼,尤其是大段、大段的面部特写画面,可以清晰的看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有深度且能让人思考的电影,只是太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不适合普通观众的审美,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喜欢的,即使它是一部好电影。

截图:

自己去看.Come.and.S[01_56_30][20120405-144836-1]

序列:0770

自己去看.Come.and.See.1978.2D9.4Audio.MiniSD-TLF

2012-04-05

 2 ) 至善

很久以前就标记了“想看”的电影,但据说里面有极其恐怖的场面,一直没勇气打开看。这次借着资料馆放映,终于去看了这部电影。

影片一开头便是老者的面部特写,缺失的牙齿、苍老的面庞,加之略有些诡异的语言,都在提示这个环境的不对劲,危机四伏。紧接着是一个身材矮小的孩童,用与其年龄极度不相符的、苍老的声音模仿老人。同样又是面部特写,孩童的脸如死人般阴森,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我一度以为这个小孩才是纳粹。这种面部特写和凝视在全片中多次出现,即使坐在最后一排都能感受到巨大的冲击力,每对眼睛都像是一双手,伸进你的眼睛、进入口腔,然后一把握住心脏,要将你连人带心一起扯入那边的现实,让你亲眼瞧瞧这地狱的惨状。

再说回刚才的孩童,他出于玩笑的模仿和本不该出自孩童之口的战争语言,又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对立。我怀疑他是否理解所模仿话语的意思,但他似乎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对危险警觉度不低,总能让自己化险为夷。这样的对立也在全片中反复出现,美与丑、生与死、善于恶出现在同一荧幕中,令人作呕和窒息。印象最深的是德军放火烧毁村庄,熊熊烈火美得不像话,飘落下来的火星像烟花。如果你不知道屋子里挤满了将被烧死的犹太人,那这个场景真算得上是一场难忘的狂欢派对。

全片温馨的场景不足几分钟,弗廖拉挖到枪准备参加游击队,在家中等待出发的场景便是一处。对着双胞胎妹妹调皮地眨眼睛,应该是他仅有的一次做属于他自己年龄的行为。即便是要参加游击队,那时的他眼神也还有着希望。但这样的轻松气氛很快就被弗廖拉的母亲打破,时笑时哭、神经质般的言行透露着那一时期人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随时可能丧失、离世。

弗廖拉进入游击队后,影片开始进入正轨,杀戮的残酷也一次次加剧。音效是这部分的亮点,忽高忽低的轰鸣、时断时续的电波、夹杂着恐惧的喘息声、轰炸后的耳鸣声,还有被极度放大的苍蝇声,一股脑全部塞进你的脑袋里,强迫着你必须去听,恐惧、绝望、悲伤、无助,情绪也跟着一层层的加重。最后他也没有用手里这把枪杀过一个人,盛怒和恐惧的顶峰之下做的,也只是对着希特勒的画像不断射击,而当时光回溯到希特勒的婴儿时期时,弗廖拉却停止了,襁褓中稚嫩无邪的眼神怎么也无法与法西斯暴君联系到一起,正是这个眼神唤起了弗廖拉心底依然保留着一丝人性的善。让善良的人在炼狱走一遭并且仍然活着,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的事情吗?

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如果弗廖拉幸存下来,当然要接受心理干预。但这真的有用么?弗廖拉第一次接触死亡是回村子的时候,不断否认家人已经遇难的现实,这时候的他拒绝回头观望,仍然对生命有着一丝幻想;第二次他被迫直面全身烧焦、即将咽气的老者;之后是同伴的离去,甚至是牛也不能陪他度过一个夜晚;然后是另一个村子的人活生生地被烧死在自己眼前。至此,当他看到被强暴的女孩如丧尸般走来,这样的场景再残酷,也无法再激起他心理上的一丝波动了。孤立无援地目睹这一切,弗廖拉甚至已经没有了再次把头埋进沼泽里了结生命的冲动。如果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再不去贸然触碰这颗随时可能崩塌的心灵,直到生命逝去。

影片结束时我终于知道影片的另一个名字为什么叫《炎628》了,白俄的628个村子的无辜村民在这场战争中遇难。影院的灯亮起,我坐在最后一排说不出话来。

 3 ) 寻枪与邪典

豆瓣是这么介绍本片的——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

上面那句温馨提示,使得下面这张光彩夺目的海报更有一种邪典的即视感。不过,恐怖倒是不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却是不容置辩的。

故事背景发生在1943年的白俄罗斯。二战中,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于1941年6月陷落,于 1944年7月被苏军解放,其间三年有超30万人惨遭德军屠杀。而苏联敌后游击队在白俄罗斯地区相当活跃。

故事主角是一个十三四岁、毛羽未丰却满腔热血、跃跃欲上前线保卫国家的白俄罗斯男孩弗廖拉。故事便从弗廖拉为加入苏联敌后游击队而挖地寻找枪支讲起,紧接着的是他的一连串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铺陈开来的经历——1)游击队启程远征时被留在后备营;2)在德军对后备营的空袭中幸免于难;3)返回老家时发现母亲和两个妹妹被害;4)外出为村民们觅食时从德军突袭中逃脱;5)在老农家躲避德军搜捕时从德军屠村行动中意外生还;6)处决屠村的德军战俘——最终弗廖拉随游击队踏上了远征之路为故事画上句号。

本片除了寥寥的德军空袭小规模爆炸镜头,并没有任何两军交锋的画面,甚至互开一枪的场景都省略。这在战争题材电影史上倘若不是前所未有,也是屈指可数的。

枪,作为弗廖拉的精神寄托而贯穿全片。

那把从黄土地里挖到的枪,使瘦小的他如愿以偿,像他的千万同胞一样坚守在祖国的土地上。因此,第一天加入游击队时,他背着枪兴高采烈地向营地里的每个人打招呼;被长官罚站多一班岗时,他反倒很开心地说了声谢谢;被远征的大部队留在后备营时,他才忿忿不平地哭得像个孩子。

那把背在柔弱肩膀上的枪,使年幼的他如愿以偿,既然不能上前线冲锋陷阵,那就扛起保护好这方水土这方百姓的责任,和其他三个持枪者外出为上百号老幼妇孺觅食去。因此,他们偷到一头奶牛时,他激动得用手掌接奶喝了起来;当只有他在突袭中幸存时,他在草地上匍匐直到死死拽住牛绳才松了一口气;当奶牛被机关枪击倒时,他悲痛欲绝,蜷缩在忽明忽暗的天空下不能自已。

那把藏匿在稻草堆下的枪,使愤慨的他如愿以偿,惨绝人寰的屠村颠覆了本是天真烂漫的他对于战争的一切想象,惊魂未定的他用德军的纱布把裂开的枪托捆紧,冲冠眦裂的他举起手中的武器,将痛恨与愤怒揉作子弹,射向水中的希特勒像。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枪、第二枪、第三枪、第四枪、第五枪、第六枪、第七枪、第八枪、第九枪、第十枪、第十一枪、第十二枪。

故事的结尾可谓神来之笔、石破天惊。导演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What-If问题。

当弗廖拉扣动扳机、向水中的希特勒像发出第一枪时,历史旋即在弗廖拉的眼前倒放。他横眉怒目地瞄准每个正在挑拨民族仇恨、鼓吹纳粹主义、嗾使侵略屠戮的希特勒打了足足十二枪。直到时光回退到正在上小学的希特勒、再到坐在母亲怀里的婴儿希特勒时,弗廖拉停住了。他颤抖着渐渐地放下枪,内心惊惶,目光如炬,顷刻泪如泉涌。

是啊,他们曾经都只是纯正无邪的孩子,正处于鸠车竹马、无忧无虑的年华。但一个一念成魔,将战火燃遍五洲;一个被迫举枪,磨刀霍霍向豺狼。

本片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儿童的视角和纪录片的风格叙述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小小一幕,并着重细致刻画出孩童般的天真烂漫(前45分钟),以此与纷飞战火的暴虐无道形成鲜明对比,进而达到对战争的有力控诉。但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本片并不探讨类似于德剧《我们的父辈》(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表达的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嗜血快感对人类心理的扭曲。

使人身临其境到倍觉怪诞,无疑是本片最大的特色。

首先是导演大范围采用了说话者近距离且正面注视镜头的拍摄方式。极高的逐帧脸部占比极大拉近了情境与观众的距离。而巨幅的正脸特写,因其对表情的精细化呈现,不但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情绪渲染能力,而且给予了观众一种氛围感知上的压迫。或许可以说成“被牵着鼻子走”。

德军空袭所带来的爆炸声使弗廖拉产生了严重的耳鸣,导演更是有意将他的耳鸣声扩大化。一处是少不更事的弗廖拉惊愕地凝望着这个世界,而世界凝望着他,世界在窃窃私语,弗廖拉却什么都听不见,他只看见树在摇、人在动、嘴巴在张大,弥漫世界的硝烟也遮住了他的内心,他转而凝望着镜头外的你,脸上写满了对世界的不解。这种默片效果极大限度地放大了人物的情绪,弗廖拉的惊愕织就了整个苍穹,重重地倒扣在观众头顶上方,令人窒息。另一处是弗廖拉和格拉莎穿过沼泽地之后,弗廖拉再次耳鸣,他表情狰狞得有如中邪,并怒不可遏地掐着格拉莎的脖子将其推入水中。这时,默片效果所带来的便是弗廖拉由于先后失去母亲和两个妹妹以及目睹父亲重度烧伤而内心崩溃的具象化。

对于长达27分钟的德军屠村片段,导演也一反传统上对德军烧杀抢掠下民众的悲惨境遇的着重描写,转而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大篇幅记录德军玩弄百姓于股掌之上时的洋洋自得甚至眉飞色舞。侧面烘托在瞬时煽动观众情绪的能力上比正面描写弱,但这种悲喜的反差更能引发观众对种族主义的后怕。

导演在构图上制造反差效果似乎游刃有余,例如这个从德军屠村事件中幸免却惨遭德军蹂躏的少女。身后灿烂的金黄色阳光与她阴郁的脸色形成对比,但更鲜明的对比是象征着童趣的她嘴里吹着的哨子与她心如死灰的双眸。

本片少有地不以宏大的场景或亮色调的画面或情绪激昂的情节结尾以示高涨的士气与必胜的决心,而选用以下这组色调发黄、气氛阴森的背影镜头,搭配如诉如泣却螺旋上升的配乐,营造一种深沉的悲壮感。

不是所有战争题材电影都会特意侧重反战观点的传递,有的偏向于一段壮烈历史的讲述,有的则着力于英雄主义精神的宣扬。但本片不管片名Come and See还是具体故事情节,无一不在控诉战争的深重罪孽和激发观众的反战思想。

导演在本片中埋了诸多对战争的个人表达,例如关于这个亲历德军屠村事件、被百般羞辱后侥幸逃生的浅色上衣男子的两个情节——一是得知苏联游击队俘获了屠村的德军小队时,他意气风发地举着火把奔跑过来,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德军战俘活活烧死;另一是目睹游击队最终乱枪射死德军战俘,他踌躇良久、心有不甘地缓缓扔掉火把,一团火焰在水中瞬间熄灭。这是对战争的以暴制暴的特点的反诘。

借用百度百科的话,虽然“邪典(Cult)是指制作手法独特、题材诡异、剑走偏锋、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的艺术流派”,但由于Cult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许把代表着创新和革命的Cult电影禁锢在一个死板的概念里是违反Cult精神的”。基于上述事实,将本片视为邪典的战争题材电影,无可非议。

 4 ) 自己去看

这真是一篇鼓动性极强的战斗檄文!

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和摄人心魄的配乐,半个多小时屠杀场面的白描,全片两个小时下来,相信没有人不会像片尾那样追随着游击队的队伍一起去打德国鬼子。

二战题材相对来讲更容易拍,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不存在什么模糊地带,起码在战争期间是这样的,所以,尽管去符号化也不会让人觉得片面了,在累累罪行面前,不需要什么逻辑和理性思考。

最后那段蒙太奇每开一枪希特勒就返老还童一段直到襁褓,确实是见所未见的。

同样冲击力十足的还有对话的镜头,正反打全是演员正面镜头讲台词表演,别的影片不合适,但在这里却是异常有效果。

男主的眼神恐怕没有观众会淡忘,那双大眼睛从开始的童真到惶恐到愤怒到坚定,其实可能眼神都一样,但是导演就是能让观众感觉到这么多的情绪。

如果该片在二战期间就存在,战士上前线不用任何动员,看一遍这个就够了。

 5 ) “我想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自己去看》是一部苏联的反战电影,讲述了一个来自前苏联的小男孩弗洛拉.盖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德苏战争的故事。这是导演埃利姆-克里莫夫生命中的最后一部电影,他说过,

“我想拍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我在童年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是地狱。我想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首先,电影经常使用角色面部的特写镜头来表达他们强烈的情感。例如,当男主弗洛拉在加入部队的途中,遇到一个刚刚被苏联游击队从德军手中救出的女孩。电影对她的脸部使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女孩疯癫地一边笑一边哭,并对弗洛拉说:“你已经死了。你听不到鸟儿的歌唱。你是聋子。你是瞎子。我想要爱。我想要孩子。” 经过战争的折磨,她已经变成了疯子。特写镜头展示了主题的强烈情感,对女孩来说,这种情感是对战争的憎恨和对爱和家庭的渴望的结合。

另外,电影的音效也是导演精心设计的。为了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导演让声音效果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详细说来,观众不仅可以听到弗洛拉听到的声音,还可以听到他想象中的声音。例如,在弗洛拉回家看望母亲和姐妹时,他的眼前只有一栋被摧毁的,空无一人的房子。他大声地说:"我们去找他们吧。 他们在另一个岛上!" 突然间,巨大的噪音像电磁波一样,在男主耳边出现,"他的全家都被杀了!",弗洛拉抱着头,极度痛苦。然而此时弗洛拉附近并没有人,这意味着那是来自他心中的声音。 这种声音效果使电影如此真实,以至于观众会觉得自己就是弗洛拉,感受他的绝望与痛苦。

最后,电影用蒙太奇作为其主要的剪辑技术来浓缩事件的内容。一个例子是电影结尾处的一个经典情节。苏联军队赢得了战争,而小男孩弗洛拉的脸经过战争的折磨后变得像老年人一样沟壑纵横。他的眼睛死死的盯着前方,展现出惊慌和恐惧。他拿着枪,向希特勒的画像射击。每一次射击,电影画面中都会闪过一段段真实的来自二战的黑白视频,但视频经过了回放处理:人们从死亡中复活;哭泣的人们开始微笑;世界回到了战争还未开始的和平年代;最后,这段蒙太奇以希特勒一岁时的一张照片结束,他坐在妈妈怀里,十分天真可爱。画面切换到电影,男主弗洛拉在哭,但他的眼睛里的泪水已经干涸。他放下了枪,没有射杀幼年的希特勒,展现出电影的和平反战主题。 蒙太奇通过希特勒的画像浓缩了弗洛拉和其他战争中的人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大量的信息。

有些人可能会批评电影中一些 "无意义的场景",比如弗洛拉在寻找自己的村庄时,天空下起雨来,他在雨中快乐地洗澡。这场戏的电影滤镜是粉红色的,阳光倾洒在弗洛拉的身体上,十分浪漫美好。有人可能说,这与电影中大部分场景的冷色调不同,而且不符合电影的战争主题。个人认为这可能展现了弗洛拉天真本性,与对恋爱,家庭向往。

 6 ) 是什么让张嘎从一个小兵到一头野兽?

这不是影评。

那时,我还小。大概在我七八九岁时看了《小兵张嘎》。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告诉我:热血能让花朵绽放。于是,嘎子就成为我那时的榜样。

电影里的嘎子梦想得到一支枪,不是木头削的,也不是铁丝缠的,而是真的可以将子弹射入人的五脏六腑,在里面翻江蹈海,让对方瞬间呜呼哀哉的真家伙。于是他参加了八路军,学习搏杀技。差不多那个时间吧,我又看了《闪闪的红星》。小小的娃娃明显是返童还老,他非常成熟又沉着,还很机智的通过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小娃娃拿着刀把身体如牛的成年男人一刀一刀地砍出了白眼。每次看到这热血沸腾处,我们那群花痴就在那儿嚷着:杀的好!杀的好!回头想想看,那是多么美好的年代啊!可以用枪或者用刀去释放天性。只可惜,我们这朵花朵却活在新社会,眼巴巴的看着镜头去幻想自己在那个可以杀人如斩麻的年月里称英雄,做大王或成肉酱。

读小学了,老师告诉我们:血能让八九点钟的太阳茁壮成长。

讲台上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年方二五,长相正派。他丢开语文课本,肃容挺腰,拿着教鞭。那教鞭,是一向上进的工程师自制的牛皮鞭子(他有太多这样的发明了,总能想着法子让我们哭爹喊娘)。他有个习惯,总爱在课前把那鞭子在水池里泡一泡。这样,在他上课时,鞭稍的水便滴答滴答的在讲台上或我们的身边回响,以让我们这些太阳心生恐惧,身体战栗,然后如他所愿:乖乖听话。有一天,他用激情澎湃的方言给我们讲黄继光同志是怎样不假思索的用肉身扑上堡垒,勇敢的阻挡住了美帝国主义者邪恶的枪眼炮洞。那时,我似乎真的看到了黄长官身体在那一瞬间身体如筛子状,分崩离析,红花绚烂。正愣神,就听见唰的一声细响,扭头一看,那牛皮鞭就生生的钻进我的肉里再甩出来。你妈那个奶头,那可是我的肉啊!当时,我心里骂着他的娘啃着他老婆的骨头(当时还不知道那肉比那骨头有味多了),但我硬是压着,没吭声,强忍着,但我必须记得。在工程师的鞭策下,我又知道了12岁参加革命的王二小,14岁参与暗杀行动的刘胡兰。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如真正的太阳,孔武有力的从草丛里钻出来,扑上老师,夺了教鞭,再鞭鞭见肉、肉见白骨的抽到他正派的国字脸上。我真想这样做。我也准备着这样做。我准备着更狠了去做。放寒假的一个晚上,我偷了老爸崩鱼用的炸药,气势汹涌的把自己化身王二小,翻进校园,把炸药放在工程师办公室的窗户那里。点着引信跑开,只听见噗的一声,眼前一片白色。白色散去,办公室安然无恙。后来我才知道那炸药长期放在水沟里,早失效了。也是后来才知道,学校的领导在他还没有任满一年就把他调到另一所学校为其他小太阳宣讲英雄教义去了。那一刻,小太阳的小蛋好疼。

当时,我是善良的孩子,是纯洁的小花朵,是温暖的小太阳,既然如此,我当时怎么会这——样——做呢?幸好未遂。不过,我是特例。

后来,我身边的小花朵们勇敢的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用石头打瞎了对方的眼睛;他们拿着刀子插进对方的身体;他们用铁棒打断了对方的腿;他们用河水将对方活活淹死;他们拿着鸟铳轰了对方村里的寺庙;他们一把火点了对方住了几辈子的房屋等等。当然,这只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应该还有更多没在我身边的我不认识的以及没听过的事。大人之间处理事情最愚笨的方式,小孩也学的特别快。没办法,大人们总是艺术化的渲染着他们如何英勇、如何坚决、如何秋风扫落叶、如何痛打落水狗、如何牛逼哄哄、如何的禽兽不如。谁不想过这个瘾呢?何况一点就着的小孩子。对了,谁说内因决定外因来着?有个成语叫“南橘北枳”,同样的种子,环境不同结果也相反。假如我那时继续在学校里混着,说不定你看到的已经不是我现在这个怂样了,或者说你已经看不到我了。这是八九十年代的事,小太阳们还不至于肆无忌惮,如果事情的背景放到二战那阶段,这群野蛮的小太阳会是个什么境况?可想而知。

《自己去看》,首先是一部恐怖片,然后再是一部战争片,或者说电影就不该分类。说它恐怖呢,是因为它呈现的视觉和心理极度寒心。那么战争,就当个表象看吧。这是1965年的白俄电影,当时还叫苏联,一家子的。说的就是就是二战时一个类似嘎子的娃娃如何炼就冷血之心。不说了,自己去看!

曾经,我那么爱看战争电影,也以为自己热爱战争。现在,我长大了。但在我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热爱和平。

松口气,扯下别的吧。曾在13岁饰演嘎子的演员后来咋样?你们想知道吗?在文革中,他对崔嵬等电影主创来了个集体批斗,并亲自动手打了在电影中教他如何打鬼子的罗金宝扮演者,直把他整进牛棚。那年,嘎子16岁,已经秉承了精粹。

 短评

死亡诗篇末日景,流弹如花灼人心;纳粹狂魔无尸骨,尤是春归梦里人。这是地狱,请自己去看。

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惨目忍睹!男孩对法西斯控诉那段蒙太奇处理的妙极了!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Come and See"语出圣经启示录,意为让人睁眼看看末日图景。

8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

1. 德国鬼子进村了,进到了白俄罗斯的村庄,烧杀抢掠。2. 小男孩的脸部化妆,瞬间老去了,艺术表达能力非常强。3. 最后他拿着枪,烂水坑的希特勒画像射击时后用了《意志的胜利》里面的影像,回放的效果,以及最后有一张希特勒儿时跟母亲的合照,而小男孩儿并没有向婴幼儿希特勒画像射击,意义就出来了

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4.5;风格极为独特的战争片,被震到几乎无法动弹。大量直视镜头+各种特写+主观视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看」;战争究竟离地狱有多近,自己去看!前半段一直笼罩于某种怪异而荒诞的氛围中,从参军开始便被卷入一种无法自保、无法摆脱的漩涡;爆炸后耳鸣的音效与喘气极具压迫性,运镜与氛围营造很有超验感与前瞻意义。沼泽中的艰难行进与登岛之后选择性失明,死神附身的希特勒骷髅架,濒死的牛眼望向荒唐人间,均处理得极富隐喻,视觉冲击力满格。结尾堪称绝妙,射出的怒火致使时间倒流,然而若真的一切可重来,难道世界会有所改变吗?孩子的脸从此苍老,树林中镜头一转,俨然冬夏又一春,这世上的杀戮并未停止。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百闻一见系列,简单粗暴的记述了小游击队员从渴望武装到目睹大屠杀全过程的心路变化,粗暴到小男娃的身心反应几乎是直接靠化妆变化来表现的,片子极端反法,没其他态度,就像是刻意举着身着纳粹军装的泥巴假人招摇过市一样,一心只为引起群众目光与唾弃,最后把希特勒“打回娘胎”的处理倒是荒诞到有趣

15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不是冷门佳作,是冷门神作。沟通受难心灵与黑暗历史的音效和影像模糊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界限,如排山倒海般征服力的强大视听彻底把人拖入另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时空,所有描写战争残酷的文字在它面前都沦落为一种粉饰。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一部像这样“黑幕后顿觉自己轻如鸿毛”的电影了。→20.12.4 时隔三年,资料馆重温。一次确证。告别表象权威吧。

19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意识形态固化的太过明显,所谓「最残酷的战争真相」反而充斥着主观「咬牙切齿的仇恨」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作为宣传电影并无不可但是在艺术呈现与审美上则反而沦入二流。

23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勉强及格。后面的近一小时终于进入正题,大场面控制的好,一群人欢天喜地杀人的劲头好看,摄影也渲染到位,但全片并没有什么血腥跟裸露场景,比《26个画面的占领》都差很多。前一个半小时人物处于近似着魔状态,剧情过于反复,在情绪和事件的推动上代价大但效果一般。全片诸多大特写冲着镜头或第一人称视角,倒是点题。类似现代启示录

2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為了补標再看电影🎦』之前看过清晰度忘了,今高清画质再看,没有直面战争的大场面,通过普通人的眼光体验战争的残酷,俄罗斯🇷🇺文学的厚重感在电影里表现强烈。没有战争的生活真的太完美了,但是近现代战争一直陪伴着我们,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争,但是世界一直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很多人还生活在战争的你死我活的日常中珍惜没有枪林弹雨的日子。

26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影史上最残酷的电影,自己去看。可惜我一直不欣赏电影创作者带着情绪拍电影,抛开这些政治意识形态,战争中的人性刻画依旧震撼人心。★★★★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孩子是问题的根源,这话再追一步,人都是从孩子长成的。战争一次次重来,浩劫不断反复,人间即炼狱,因为人类就是问题本身。

35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直線的迷宮」,焦點愈是清晰,視點便愈是模糊。收尾剪接著實張揚過火,但在這個嶙峋男孩「盯」著你我告解整整兩個小時後,實在難言一絲一毫苛責苛刻……

38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影片中途很多人走了,有人睡着了,打呼噜响彻天际。散场后,坐在前排后半段一直在玩手机的姑娘终于抬起头,给这部片子下了一个“贩卖苦痛”的结论,跟同伴哈哈笑了。那一瞬间觉得果然现在人们还是吃的太饱了,作为人类是不是应该有点基础的同理心和尊重,没有任何一段历史该被这么评价。诚然这部片子在节奏上有问题,观感可能比较不适,但是就算是“贩卖”,相信导演和摄制组乃至整段二战史里的人民,也没有期望你用这80块钱的电影票为此买单。还真的是,屠刀没有落到你的头上。

42分钟前
  • 二二
  • 力荐

1.影史最残酷剧情片之一,仅次于[刀的哲学],亦与同年另一最黑暗纪录片[浩劫]构成互文。2.比之[伊万童年]柔暖的诗意梦境,本片阴冷到底,毫无希望,一如皱纹满面的衰朽孩童。3.片名出自[启示录]第4封印。4.他们在上面喝酒,把酒瓶留给我们。5.粘稠沼泽,垂死马眼中的照明弹。6.枪击希特勒倒退时间。(9.5/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残酷,但影像风格真的太神了。虽然已是三十年前的片子,但我还是想说苏联电影真牛逼。影片中大量凝视摄影机的面孔,组成了最有力的宗教-历史-文明三重图征。我在里面找到了新世纪电影创作中几年未见的珍宝:想象性创造力。

47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很久没有在资料馆看到这么烂穿地心的电影了 所以有点生气 导演为了泄愤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电影里纳粹那种仿佛喝多了的癫狂和放纵根本不像德国人 倒是很像俄罗斯人 这种不顾事实的疯狂抹黑的逻辑大概就是用自己最差的样子来想象敌人的样子 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虚伪 反而丧失了直指人心的控诉力量 一味的苦大仇深和自虐 一味雷同的怼脸大特写让人想起琼瑶剧的马景涛咆哮式表演 同样廉价的煽情 毫无必要的对于女演员的身体消费也很低级 最后击垮我的是片尾莫扎特的安魂曲居然改用苏联式崇高唱腔 这实在是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修复版非常精美 色彩感人 摄影有炫技但缺乏神来之笔 @中国电影资料馆

48分钟前
  • ricecream
  • 很差

丑恶的战争,各种惨不忍睹……经典但异常残酷的电影

49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纳粹被展现为狂欢节般的享乐主义,苏军的形象与其说是保护者不如说是侵犯本国民众人权的另一种侵略者 ,只是在一种更大的对外的集体恨意下不得不凝聚起来,这便是家国情义的真相。主人公面对来自成年人世界的一个个玩笑,例如他和格拉沙对视时两人同步破涕为笑,他以为可以与她相互理解,却被她当做司令的一个镜像去发泄苦闷,在她的爱的呼唤中反而凸显了差异的不可弥合性和极端环境下精神的歇斯底里性。以不同的地点和同行者为区隔的叙事结构不可谓不均衡,但堪称偏执的视听手法将影片抛入了对立面,正如人脸特写和主观视角长镜头之间的主客互搏。缺乏前史铺垫的面庞和戏剧化的表情的长时间强制性在场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奇观式惊骇,人被战争同化,这是对于地狱的反馈,同时也是来自地狱的凝视。似乎有使用三次裂焦滤镜。动物相关的隐喻都堪称点睛之笔。

54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资料馆|结尾历史影像倒流的蒙太奇试图回到罪恶的原点:面对母亲怀中仍是婴儿的希特勒,我们要不要开枪;拿枪的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希特勒;最后一幕穿越开头那片树林,是重演这场战争的开始,还是另一场战争已经到来。

55分钟前
  • 笑忘录在别处
  • 还行

最后那段枪击希特勒的蒙太奇真是神爆了,神来之镜!神来之镜!只有电影能做到,只有电影能做到!怪不得被周传基拿来批综合论!

59分钟前
  • 我读书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