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敦煌

HD

主演:陈瑾,林永健,黄品沅,张政勇,宫哲,李沐然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吾爱敦煌 剧照 NO.1吾爱敦煌 剧照 NO.2吾爱敦煌 剧照 NO.3吾爱敦煌 剧照 NO.4吾爱敦煌 剧照 NO.5吾爱敦煌 剧照 NO.6吾爱敦煌 剧照 NO.13吾爱敦煌 剧照 NO.14吾爱敦煌 剧照 NO.15吾爱敦煌 剧照 NO.16吾爱敦煌 剧照 NO.17吾爱敦煌 剧照 NO.18吾爱敦煌 剧照 NO.19吾爱敦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吾爱敦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记述了“敦煌女儿”,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坚守大漠,守护世界宝藏莫高窟的壮丽人生故事。   扎根敦煌五十余载,樊锦诗(陈瑾 饰)与敦煌研究院的同事们一起,孤独的与西北的漫天风沙搏斗,抢救和保护莫高窟内的每一件文物; “绝不能让莫高窟在我们这一代里传没了!”时光步入千禧年,面对浩荡袭来的市场化浪潮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樊锦诗却赫然发现,原来对莫高窟内国宝威胁最大的,从来都不只是自然环境,而是叵测的人心......在年过花甲后,她必须要走出自己埋头苦干一辈子的“洞子”了……名校风暴短篇故事:萨缪尔与奥马尔真爱麻烦的婚礼米酒女孩灿烂的季节鬼作秀疑犯追踪第五季第一次2012中国版我的腹黑室友少年菀得萨利机长(国语版)进击吧,闪电罪不可赦厚牛皮波特兰迪亚第二季京都人的秘密欢愉~BLUE修业中~燃情之秋~昭和64年 前篇政坛野兽新扎老师双襟兄弟1984第四帝国的黎明放荡生活老孟说媒捍卫入侵者多莉·巴顿的七彩圣诞: 爱之圣环大无畏粤语版红衣少女苦菜花2004大汉风之鸿门宴彷徨之刃电视剧版怪谈新耳袋 蜂拥而入十二金刚棋盘游戏把妹大作战第一季中国家庭之新渴望暴君焚城录爱是永恒最后机会大学第一季神秘人质山林喋血家庭电影

 长篇影评

 1 ) 评《吾爱敦煌》

78分的片子,但确实是这几个月的国内院线最佳。才知道原来去敦煌时特别震撼的球幕电影,是樊锦诗女士牵头做的;现在敦煌文化逐渐扩散为妆容、文创…这些我们接触的、享受的,很难不说是樊女士和敦煌研究所代代相传的绕梁余音。一些留给之后作业写的细节: 声音方面: 1.配乐檐铃和大提琴好评。 2.台词本太文宣,感觉电影里声音和视觉组合起来,像是樊女士的回忆性讲座+PPT。几个带方言口音的老先生就像是完成任务的npc一样突兀,差点以为在银幕看CCTV5记录频道——虽然后面确实感人,但建议导演和编剧改改一些太文邹邹的表达。 演员剧情: 1.老彭和樊女士好磕,完全不喧宾夺主但美好的爱情线叙事。对几对小情侣的聊天的剪辑我还蛮喜欢的,虽然不太理解一定要爱情的那一辈人思维,但是这里更多应该是樊女士的一种异时空圆梦吧。在家带孩子、给妻子做酸奶的老彭完全不“娘”,只能说合理的家庭分工才能展现男女角色的磕点OK…?这点确实还是得看女性创作人啊…

2.吸鼻子、抢拿包/拉箱子,细节好评。但是某些“激动的手微微颤抖”就不要那么刻意地给巨大特写了啊喂…真的好奇怪。

光影效果:

1.光线利用不错

2.偏向于白、淡的整体画面

 2 ) 如壁画般震撼的人生!心归处,是敦煌

今年上影节,最吸引我的影片,不是影史经典,也不是热门新作,而是一部传记片:《吾爱敦煌》。核心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在大银幕上欣赏敦煌艺术文化的非凡魅力。看完全片,我是真的被惊喜到了,它是那么动人有力,既是一部关于敦煌美学的文化备忘录,同时也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女性史诗。

《吾爱敦煌》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樊锦诗女士走进敦煌继而为文化保护事业奉献一生的经历,并透过她的视角,呈现了敦煌艺术的恢弘壮美。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关于它的神话数不胜数,最早见于《山海经》:“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以此优势,莫高窟成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枢纽。

从文化层面来看,敦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敦煌美学堪称浩瀚,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共有735个,存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共计2400余身。藏经洞出土了不计其数的文物,有版画、纸画、各类书法作品、刺绣、绢画……而窟前的舍利塔、寺院建筑,都是敦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追根溯源,彼时的僧众与画师投身创作,是为了以艺术的方式,让目不识丁的人也能有所感悟。

《吾爱敦煌》的摄影非常出彩,它以极具美感的方式呈现出了敦煌艺术之美。如果你暂时无法走进敦煌,那么在大银幕上欣赏壁画的包罗万象、感受历史的厚重感,也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敦煌的艺术极美。电影更是集合展示了石窟建筑、壁画、彩塑等艺术形式。同时,摄影机也捕捉到了很多空镜头,比如黄沙、绿洲,幽蓝的夜空与皎洁的明月,以及日月同辉的奇妙景象。

而美的另一面,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孤寂。

来到此地,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几十年如一日,这是怎样一种精神?

樊锦诗女士,1963年被分配到莫高窟工作,这一做就是60年。而现在,她仍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的身份在坚守。她常说,敦煌是她的宿命。

于她而言,走进和守护莫高窟,既有热情,也有险阻。中学时,她从历史课本上见识了莫高窟壁画之美,心向往之;但她体弱多病,曾在实习时晕倒在莫高窟。经年累月,她适应了没电灯、喝咸水、住土房的艰苦环境。她还时常走进洞窟,临摹壁画。慢慢的,她的生命跟与世隔绝的敦煌相融了,她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吾爱敦煌》虽是传记片,但绝不枯燥。主创翻阅了浩如烟海的资料,勾勒出了一条樊锦诗女士的成长线。它撷取了诸多重要事件,比如,作为副院长的樊锦诗女士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为敦煌莫高窟建立科学的档案。

而在查询资料时,她惊讶地发现,事实上,莫高窟早已是一位历史老人。有些文物已经遗失,有些图案已经暗淡。保护文化,其实是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程。为此,她亲自带领团队,深入每一个洞窟,绘制平剖面图、病害示意图等。另一方面,图像保存也是难事,她尝试了各种方法,摄影、录像,后来又紧跟时代,用电脑建立“数字档案”,与国内外专业机构试验“保真”技术,以永久保存图像资料

当樊锦诗女士当了院长后,不得不从窟内走向窟外,与各方交际,甚至是角力。为何这么说?因为有人想成立旅游公司,将敦煌作为打包的景点,还有上市的宏愿。这种商业经济思维无疑会损伤文化的遗存,是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影片细致地拍出了她以弱小的女性身躯,却勇敢地据理力争的场面。

这场戏非常重要,它强化了影片的戏剧冲突,点出了文化保护的不易:原来维护文化的原貌,牵动多方,不亚于一场“保卫战”。她的工作,也不只是简单的研究、保护,还包括为莫高窟奔走、细致的管理。

而这也丰富了人物形象。导演苗月以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塑造樊锦诗女士,刻画她的理想和热情,描写她的信念和决心。同时,又以上述的这些细节,呈现了她因热爱和专业,而生发的火爆脾气。寥寥数笔,让人物变得立体而鲜活。

樊锦诗女士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也离不开伴侣彭金章的支持。两人婚后,樊锦诗女士坚守岗位,无奈之下分居19年。后来,彭金章放弃了自己的成就,赶赴敦煌,也投身于敦煌文化保护的事业中去。这对艺术伉俪一生相濡以沫,他们凭爱与信念,点燃了足以照耀千古的文化明灯。

《吾爱敦煌》这部电影,能将樊锦诗女士塑造得如此成功,女主演陈瑾功不可没。以资历与实力而言,称她是表演艺术家亦不为过。近年来,她凭借《十八洞村》里淳朴大度的麻妹一角拿下很多大奖;《三体》中,她又成功地塑造出了冷静智慧、坚韧而落寞的叶文洁,让包括原著粉在内的所有观众深深折服。

《吾爱敦煌》中,陈瑾老师的台词精确、满怀深情。在跨度极大的时空结构中,她把握住了人物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个性与特征,表演丝丝入扣。比如劝人留下时的恩威并施,为了文化遗存与人争论时的理直气壮,与佛像对视时的宁静虔诚。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片中樊锦诗女士“不言老”的细节。助理想帮她拿包,她次次拒绝。陈瑾老师演出了人物身上的倔强与可爱。用人物的话说,在莫高窟这位历史老人面前,谁都没资格说老。这个细节意味深长,既体现了她对遗存的敬畏,也表明了文化赋予她的精神力量。

上影节放映时,陈瑾老师跟观众一同观影。映后,在发言前她忍不住落泪,这源自对樊锦诗女士由衷的敬佩之情。她真诚地说道,见到樊锦诗女士后不敢出演这个人物,因为她完全被震住了:“那个老人给我的印象是什么?坐在一堆人里面你是看不见她的,只能看到一个白顶,她被埋在里面,她非常瘦小。但是她的能量,她四射的那种能量,你真的会被她感动。”

陈瑾老师讲述了观察的诸多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唯有优秀演员,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与理解力。

看完全片,我真的很想说,陈瑾老师的表演非常成功。而且,她一定会是金鸡百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的种子选手。巧合的是,陈瑾老师曾在采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自由是孤独的站立”。这样的体悟跟影片中樊锦诗女士的经历与精神可谓殊途同归。

《吾爱敦煌》不是商业片,但不意味着它是小众的,每个爱艺术、爱文化、希望看到女性故事的观众,应该都会对它感同身受。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它呈现了敦煌文化的光辉璀璨与文化保护的曲折艰难,塑造了一个面对历史洪流始终坚持自我的坚毅女性,还弘扬了“择一事、爱一人、终一生”的纯粹信念,传递了一种珍贵的精神。

樊锦诗女士能如此坚韧,也离不开苏秉琦先生、宿白先生、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以身作则的指引。而在影片结尾,又有年轻人毅然决然地来到莫高窟,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环境,带着爱情和耐得住寂寞的决绝,愿意投身于文化保护事业。

这些莫高窟人在传承着同一种精神:为了文化的世代遗存,奉献自我,追逐自我,成就自我。

 3 ) 是情怀片,但它的意义远超情怀片

2023 SIFF 6月10日首映,看完之后居然主演陈瑾老师从中间的座位站起来了——碰巧赶上了首映见面会。

2018年有幸去过莫高窟一次,再之后再也没能去过。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去莫高窟一次。樊院长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留在了莫高窟。

主创人员都是女性,见面会上导演笑称这是个“杨门女将”组。客观来说 ,片子拍得一般般,比较碎,有一些细节,但好像又流于表面了。想说樊老师的爱情,想说她的奉献,她坚持的理念,想讲的太多,可能受时长所限,这些深讲了可能要3小时起步。我想,这几个角度大约可以分几个章节,不必按照线性时间来叙事。

片中还有一些关于樊老师在想要大力发展旅游的一些商业机构与自己坚持文化保护第一之间的理念之争,最后有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我猜因为想要过审的原因,非常简短地带过了,但是我相信上影节的观众大概心里都非常明白这背后的艰辛与心酸。明月不知我为何,而我却吾心自明。可能这是樊老师已经与莫高窟文化精神统一了的原因吧。

非常非常盼望后续有更多类似的纪录片,毕竟,这是第一次以个人角度聚焦出发的,且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而不是以莫高窟文化这个宏观视角来叙事的片子(我发现这是东方的片子往往会被宏大叙事所困住的原因)。莫高窟文化,这个主题太宏大了,太艰深了,前有纪录片《河西走廊》和《敦煌》。而今天,我们开始注重个人,开始思考,时代的交替,个人如何挣扎和变化,又如何坚持和理解,并开始钦佩,活生生的个体如何为这样宏大的命题所牺牲所奉献,这是一个令我非常感兴趣的点。

由此,非常非常感谢和感动于剧组,导演和主创们的勇敢创新。

 4 ) 《吾爱敦煌》:樊锦诗守护敦煌,守的也是自己的心

在上影节看了一部难得的华语新片:《吾爱敦煌》。映后见面会还有苗月、陈瑾等主创的交流,全程都让人很感动。

57年的坚守,让樊锦诗成为“敦煌女儿”。电影完整讲述了她一生多个重要节点,构成了一部宏大的女性成长史诗。她为敦煌的莫高窟做出了巨大贡献,用自己的一生去爱自己的事业。到头来,她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片中樊院长丈夫彭金章的这条故事线也很动人。他和樊锦诗在北大时是同班同学,妥妥的高知爱情故事。两个人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大学毕业分配之后,老彭去了武汉大学,而樊锦诗去了敦煌。

分别时,樊锦诗告诉老彭:“很快,也就三四年。”老彭说:“我等你。”可谁曾想,这一等就是十九年。这一切都让樊锦诗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常常感慨自己欠家人太多。

两个人之间虽然并没有说过像“我爱你”这样的甜言蜜语,却因为一句“我等你”而彼此坚守。用彭金章自己的话来说,“人家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顺便做了敦煌的女婿。”

“敦煌承载了历史,樊锦诗代表了现实,因此这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现实人物传记片。”导演苗月现场解释了,留住敦煌、传承敦煌,是樊锦诗本人一生的事业线,是她的命运,也是这部电影的主线。

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工作期间,一直对文物保护充满热枕。作为敦煌研究院的院长,她组织了石窟的修复工作,并且根据不同石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修复方案。为了保护文物,她还建立了数字敦煌,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樊锦诗用自己的一生去坚守自己的事业,诠释了什么叫“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看完电影,我铭记了樊锦诗的名字。她守护敦煌,守的也是自己的心,对敦煌文化那颗最赤忱的热爱之心。

 5 ) 芳华鲜美

五不翻其五: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京极夏彦有过这样一句话:这世上的书,有的是不应该存在的。

如何解释自然百花绚烂。我理解的一个角度就是很多美,但凡知晓了,就会生轻视心。

譬如现在的莫高窟,已经不需要先到离敦煌最近的柳园火车站。

然后再经由颠簸的汽车,从柳园到敦煌跋涉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路程。

然后从敦煌步行到莫高窟还需要二十公里,而且,那可不是二十公里平整的马路。

如今的敦煌莫高窟机场离莫高窟大概五六公里。

但敦煌就真的距离我们更近了吗?

无论难易,别说亲历敦煌,就是知道世界上有莫高窟这样的奇迹,很容易吗?

《吾爱敦煌》的意义之一就是“生善”,就是拾取尊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叫做莫高窟。

其实稍微了解一下敦煌的保护和整理,都会有人产生:

到底那里有什么?到底那么多研究出了什么成果?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毫无障碍地看懂《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假设真知道考古报告是什么的前提下。

电影用一个朴素的语言,借由陈瑾扮演的樊锦诗如是说:

【把莫高窟保持住我们最早看的样子】

所以当年轻的樊锦诗在电影里第一次看到月亮,她轻叹:我痛惜。

电影的叙述是平缓的,你当然可以理解这是这一种冗长平淡。

因为没有什么刀光剑影,呕心沥血也并不能直接拍出来。没有触目惊心的血迹斑斑,也谈不上什么爱恨情仇。

就是一个人六十年代来到敦煌,此时的莫高窟还得首先完成清理流沙;

然后不得不直接说八十年代开始逐渐人多了起来,

然后九十年代人越来越多,面对的世界也水到渠成地更复杂了。

这一切,五十年。

水滴石穿是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到人的生命不可能坚持观摩整个过程。

但樊锦诗和她的那些同事们,对莫高窟所做的一切和水滴石穿一样漫长,或者说一样坚定。她们和他们:

希望将来的人,也能看到洞子。

电影平静地述说了那些困难:

樊院长老彭分居十九年,靠妈妈手册学会哺育小孩;

同事们一个个要求调回北京(樊院长自己也在回忆录里说过几度想离开敦煌);

更糟糕的是关注度的增长也带来了《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大景区建设规划》。整个规划设计目标“大景区”把莫高窟纳入其中,认为莫高窟不应该由敦煌研究院管理,应归到敦煌市管理才合理。该规划认为,应把莫高窟交给当地政府办公室管理,由政府办公室交给当地旅游局协管再由旅游局交给企业开发

……

就像当年张大千在1943年初离开莫高窟时,半开玩笑地对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所说:

“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呀!”。这个玩笑未必是玩笑,这个玩笑一点都不好笑。

第一任院长常书鸿;

第二任院长段文杰;

(有意思的是这两任颠沛流离的院长寿元都超过了张大千的84岁,而都过了90岁)

第三任院长樊锦诗;

还有出现在电影末尾大合影上的,以及已经无法出现在这张大合影上的所有同仁。他们一起在服这个无期徒刑,他们都在前赴后继:

这样的敦煌得让人看到,而为了这个,这样的敦煌又不能一次让太多人看到。

电影就是幽蓝幽蓝的天空,电影就是夕阳下的三危山。

透过这些无穷无尽的困难和烦恼,似乎也能产生身处158窟的涅槃佛的感受:

“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别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能也不再会失去什么了,因为本来就没有拥有什么。”

(摘自《吾心归处是敦煌》)

于是就有了一卷卷的考古报告发表了出来;

于是就有了《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

于是就在电影里过去了五十年。

陈瑾老师的独白就像泰坦一样担起了整个敦煌,整个五十年。让你逐渐走入莫高窟的那种苍茫,让你产生这世界毕竟还是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浩叹。如是我闻。

电影的后半段,当樊锦诗捕捉到窗外那钩弯月:

“在莫高窟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我常常会想到李商隐的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还是那样的夕阳,只是人已不再是昨日之人,有多少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苍茫之中。人其实是很渺小的,人一生中能做的事情非常少,我们都只是过客。”

这段在《吾心归处是敦煌》和《吾爱敦煌》里都出现的话终究让人会相信: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就是生善。

这就是善莫大焉。

 6 ) 虽然ppt式电影,但陈瑾牛逼

这部电影很难以整体去评价,一部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我依然喜欢的电影,我将喜欢的原因归结于人物本身的力量感、演员表演的细节感和这部电影拍摄的克制感。

下面流水账式的分享我的观看感受。

一开头,先是陈瑾的一段自述。第一遍看的时候,听到她极具历史厚重感的独特的嗓音,我浑身一个激灵,眼泪差点流下来。二刷时依然为这段激动,这种激动和文段内容无关,不夸张的说,我在影院两次听到这段时根本没注意到这段话的内容。陈瑾的声音强大到我可以忽略内容去纯粹的感受她声音的魅力。

林永健演的好,陈瑾的旁白和林永健回忆的故事交织,平淡但我觉得拍的很好,林永健非常恰到好处的一点幽默是影片肃穆中一点暖色的点缀。

年轻樊锦诗(李沐然饰)我第一遍看时觉得挺好,一看就拥有年轻人的朝气。二刷时,我觉得陈瑾过于强大的旁白影响了我对其他演员表演的判断。李沐然樊锦诗的表演不够成熟,跟着常书鸿在沙漠上大踏步往前走——给近景时,她的手摆的很高,步子迈的很铿锵,很有年轻人要干一翻大事业的志气;但在给远景时,手不摆了,步子也恢复成正常的步伐。一刷时,远景时我视觉的关注点全在苍茫的大漠风景,根本无暇关注远处两个小小的人,二刷时强迫自己去看演员,所以注意到了。

在洞穴聆听李云鹤的教诲这里演的也不好,用手电筒找壁画,手移动的太快太快,明显是没用心看的样子。陈瑾后半段有一个类似的表现,那个表现才是合理的。

生孩子这段拍的非常电视剧式的老套,男演员肥头大耳的,根本不像那个时代的人。这里是我二刷时第一次发现台词和字幕对不上的情况。完全不值得说的一个片段。

冲奶粉这里,李沐然演的也不好,冲进屋先把头埋在孩子身上半秒我没搞懂这个动作拖延的意义何在。这里,年轻的女演员终于有了好像是她在电影中的唯一一句台词。

我是个喜欢计较时间的人,影片开始15分钟左右,年轻樊锦诗戏份结束。这部分看很多人评价太平淡,但我反而觉得还不错,陈瑾的旁白太强太强,配合她台词的画面故事性已经足够(导演请原谅我这么说,陈瑾旁白的重要性远大于画面)。因为进展快、台词编排的也不错(尤其是林永健的表演),配上陈瑾肃宁的台词,刚刚好。

到此时影片大概过了20分钟,后面大概就是所有观影者观看该影片最受折磨的60分钟。

我甚至不想回忆这几十分钟的电影内容,每一分钟,我只想痛骂苗月。这段是非常典型的苗月电影的缺陷性表达。

陈瑾的第一个镜头,笑的,太美了。我匮乏贫瘠的语言无法描述陈瑾这个笑容的美丽和伟大(对,我就是要用伟大这个词语,她的表演就是伟大的),可惜这种惊人的美丽在这段又臭又长的剧情中只出现了一次。

这段拍的实在是太烂了,我努力回想剧情都回想了好久。下面这段先后性可能存在问题,因为太特么断断续续了我实在是记不清。

一些细节记录。

1.烤火。陈瑾在揉腿。

2.去见大民小民。陈瑾进屋前先捋了捋头发,我二刷时才发现的细节。一般人进门紧张都会下意识整理仪容仪表。

3.坐着开会时的小动作。

就发言是吧!!!站着讲,坐着讲,站着是宛如ai的机械台词,坐着是嘴型和台词又没对上。中间有一段走来又走去的镜头,像镜像翻转一样莫名其妙,我看了两遍都注意到这里,不知道啥意思,写出来吧。上述这些讲话的地方我觉得都可以去掉,内容过于浅尝辄止,问题说的不够深入,快速转换的画面和不连贯的剧情让人莫名其妙。嗯,这也是苗月导演电影的一大特色。

开会这段一刷时没感受到明显的枯燥,二刷时就完全看不下去,在影院努力克制自己不打哈欠不看手机。

下一段是吵架。第一遍看我全程没进入状态,剧情进的太快,没有什么发展,突然间孙敏演的领导就嚷嚷起来。就是我标题说的,ppt式电影,故事没讲清楚,来一段矛盾冲突还不如没有。这段的吵架镜头,给的太差太差了。导演自己仿佛都不知道重心在谁,一会给王总特写,一会给樊院长特写,一会给樊院长的手特写,一会给文物局的小古特写,给来给去所有人的演技都没拍出来。我还和朋友吐槽,下次别让苗月老公客串了,苗月都不知道该给谁镜头(。)喝牛奶那里,广告太生硬,第一遍看我一直在笑,完全进入不了状态去感受陈瑾的演技,二刷时才沉浸进去了。

我求求苗月别自作聪明给一些自以为很高级但实际上愚蠢的不得了的镜头了,特意给手镜头反映人物心理真的很傻。

苗月采访说到的坐在车上流泪和发呆的镜头,要不是她说,我完全没注意到后期加的车的喧嚣声,看的时候光觉得这里缺画面。给陈瑾的特写这段也差的离谱,一点不讲究,像电视剧的镜头一样,全是逆光!!!那个角度陈瑾演的再好都显现不太出来我真是不知道苗月怎么回事我真是不知道,那个流泪的动人我感觉苗月没拍出来十分之一!!!

我今天是文思泉涌啊,继续往下写。然后就到了墓前,苗月给了近一分钟的ppt镜头:左边是陈瑾不变的表情,右边是照片,这个表达在影院看简直太莫名其妙了。我就说苗月适合ppt电影,后面陈瑾站在那,给远景,她一个小小的人俯瞰着苍茫大地,拨打出电话,逻辑上完全不连贯,但那种气势,纯靠着画面,居然拍出来了。

这部电影的情节全部是由樊院长“教育人”推进的,这不,又在洞窟里教育大家要设计球形影厅了。这部分和前面开会的问题一样,不再赘述。

苗月别自己编剧了,她这整得剧情一跳一跳的,时不时来一段动人的ppt片段。樊院长在洞窟里观测、临摹这段虽然没有实际剧情,但拍的很好,陈瑾的细节相当到位。擦眼镜片上的雾气,拿手电筒照壁画(这里表演的细节度吊打李沐然),眼神的专注,这段镜头给的也还不错。

漫长的几十分钟终于结束,终于来到了最后二十分钟。最后二十分钟的水平,和电影的前面部分,简直不像是一个导演拍出来的。我只能说,苗月无法驾驭哪怕是稍微复杂一点的剧情,但对于一条线没有剧情的处理比较拿手。

突然不想写了,明天再写吧。

 短评

宣发的先生已经改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字:戈壁玫瑰,敦煌女儿。希望大家还是能看过之后认真评分,而不是因为先生二字的使用错误就恶意差评。我个人觉得这部确实不错能看出主创团队的用心。

6分钟前
  • 喜方
  • 推荐

前年刚去了向往已久的敦煌莫高窟,片中不少熟悉的场景让人倍感亲切!影片别出心裁地将演员诠释、历史影像与当下实景相融合,相当全面地呈现了樊锦诗老师献给敦煌的华彩人生,也勾勒出了敦煌研究院半个世纪以来对莫高窟充满艰辛的保护、研究、修复与数字化传播的历程。陈瑾的表演入木三分,令人恍惚间产生她正是“敦煌女儿”本人的错觉。在守护敦煌的同时,樊锦诗也在辛勤发掘和培养着新一代驻守敦煌的人才与专家们,并努力平衡着家庭与爱情,这些均在影片中精到地彰显出来。而本片最终更落脚到了对所有观众都有激励意义的点:听从内心的召唤,发现并坚守一生的事业,将其传承下去,这样方能坦然面对自我,面对时间,面对生死。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敦煌莫高窟的风,寂寞地吹了数千年,很多人会在一瞬间沉醉于莫高窟的壮绝宏美,但极少人能用自己的一生去承受、守护这份千年如一的枯寂。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价值的可能性。我们常常以为在大城市里的起起伏伏是一种精彩,但这种起伏精彩也许是属于时代的浪潮而非个人所能控制。而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些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他们的每一天看起来无起无伏、波澜不惊,但却真正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排除了外在欲望的侵蚀与干扰,认识了自己内心最本我的追求。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的精彩?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幸福?

10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看的首映,最大的彩蛋居然是首领本人光临现场!

13分钟前
  • 我是之加哥
  • 推荐

全女性主创的片子,却要称樊锦诗为先生…… 女性要为事业奉献一生才能被尊称为“先生”,实在是有点讽刺

18分钟前
  • 俗世呀
  • 推荐

一直在感动流泪,樊先生和彭先生真的是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敦煌。敦,大也。煌,盛也。之前去过一次敦煌,已经是有球幕电影的时候了,整体设置非常走心,真的值得一次次地去观摩。ps这场工作人员来来回回有点吵,甚至还有在旁边敲键盘的,非常感谢前排靠右的小姐姐,直接和工作人员说不要敲键盘了。

19分钟前
  • 我叫什么?
  • 力荐

先生两个字只配0分

21分钟前
  • momo
  • 很差

不像电影 更像央视的一期节目 全片100分钟加起来不如樊院长最后出境的那一分钟 从电影的选材也能看出来 樊院长的科研工作确实单调而繁琐 以致于编剧都找不到矛盾点去写故事 但好在编剧没有自作聪明自由发挥 这一点对比 高山 已经赢了

24分钟前
  • 王不E
  • 较差

致敬文物保护工作者,更多是描述樊锦诗守护莫高窟的故事。前半段有点像樊院长会议上的精彩发言集锦,略有些枯燥,后半段比较有烟火气,让我看到了工作之外的文物工作者的生活,感觉樊院长的人物更鲜活了。影片结束还有主创见面会,创作不易,中国的敦煌学更不易。希望自己有机会去敦煌看一看莫高窟。

29分钟前
  • 无名河彼岸
  • 还行

非常喜欢,很安静沉稳的电影,看完之后内心获得了平静,感受到了敦煌佛光普照的力量。值得回味,后劲十足,好几次都是因为诗意而又朴实的旁白以及台词而落泪。选角也特别好,陈瑾老师身上有一种内娱演员稀缺的知识分子气质,长着一张一看就读过书有文化的冷静自持的脸,让人相信她就是能守着莫高窟一辈子的人。很多表演细节也拿捏到位。还有,当我以为只是在看一个人物传记时,没想到还惊喜奉送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爱是日常,爱是我每天冲泡好牛奶给你装进工作包里,爱是我愿意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和你相隔两地默默支持你的事业,爱是一次次奔赴千里去你的所在地牵起你的手一起散步看千年敦煌的夕阳……句句不提爱,却处处都是爱。还有樊锦诗老师对敦煌的大爱,把一辈子奉送给西北大漠的石窟,这种爱,真的只有敦煌莫高窟千年的大佛才能配得起。

33分钟前
  • 小烨
  • 推荐

#SIFF#非常动人,是文化备忘录,也是可歌可泣的女性史诗。影片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樊锦诗女士走进敦煌继而为文化保护事业奉献一生的经历,并透过她的视角,呈现了壁画艺术的恢弘壮美。虽是传记片,影片也构建了有效的冲突,尤其是樊锦诗女士成为院长后与各方的交际与角力,将文化保护当成保卫战来拍。樊锦诗女士不言老的细节很生动,这既体现了对遗存的敬畏,也表明了文化赋予的力量。陈瑾老师的表演非常好,丝丝入扣。

34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2023 SIFF 6月10日首映,看完之后居然主演陈瑾老师从中间的座位站起来了——碰巧赶上了首映见面会。2018年有幸去过莫高窟一次,再之后再也没能去过。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去莫高窟一次。樊院长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留在了莫高窟。主创人员都是女性,见面会上导演笑称这是个“杨门女将”组。客观来说 ,片子拍得一般般,比较碎,有一些细节,但好像又流于表面了。想说樊老师的爱情,想说她的奉献,她坚持的理念,想讲的太多,可能受时长所限,这些深讲了可能要3小时起步。我想,这几个大约可以分几个章节,不必按照线性时间。非常盼望后续有更多类似的纪录片,毕竟,这是第一次个人角度聚焦出发的,且是一位女性,而不是以莫高窟这个宏观视角来叙事的片子(我发现这是东方的片子往往会被宏大叙事所困住的原因)。

35分钟前
  • 围奇在夏天
  • 力荐

女性导演女性主演的女性角色被称为“先生”,宣发团队没爹吗

37分钟前
  • MOMO
  • 还行

不伦不类的,说不清楚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主要是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人出现在大银幕,反复提及的“考古报告”,都让我如坐针毡。我也不喜欢最后什么一对一对的情侣出现在办公桌。但作为正在亲历的第一视角,倒是对这句“莫高窟一直在等待必然来到他身边的人”还挺感同身受的。

38分钟前
  • 孤獨江湖虛名
  • 还行

那些拿“先生”做文章发癫的,“小姐”这词变味的时候,咋没见你们出来蹦跶呢?

41分钟前
  • 0o氧气o0
  • 推荐

从质感上更像电视纪录片,还是有点商业宣传性质的那种,略散而空泛,片尾的樊锦诗本人明显要比剧本塑造的形象生动很多。不过映后导演和陈瑾的发言都好真诚,想来囿于成本和文物保护,成片质量如此也多少情有可原。没关系我会溺爱拍优秀女性的女主创

44分钟前
  • 蝴蝶谷里的懒虫
  • 推荐

别拿“先生”来模糊性别

48分钟前
  • 神羽鸦青
  • 较差

人物原型的经历非常动人,看的时候多次落泪,但眼泪和电影的主创无关。用电视散文的方式拍了一部“电影”,出现在银幕上的是一个个切片式的段落,但直觉没有被呈现出来的才是人物更加具有特殊性的部分。100分的原型人物,20分的影视呈现,可惜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50分钟前
  • Piu
  • 还行

保护的是历史,尊重的是文化,演员表演细腻真挚,让人非常感动!向敦煌守护者致敬!向文物工作者致敬!

51分钟前
  • 这就是一个人忌
  • 推荐

不像电影,像文宣。以及,请不要再把优秀女性称作先生了!

54分钟前
  • cowabung🅰️
  • 还行